首页 > 文化交流 > 论文

能否这样理解“至德文化”?

2022-03-24    作者:尤喜文    来源: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吴瑞贤

很早就想写一篇文字,谈谈自己对“至德文化”的理解,但一直觉得题目太大,不敢动笔。后来想,作为太伯仲雍的后代,宣传“至德文化”本来就是应尽的职责,即使说得不深不透甚至错误,也算是尽了一份力量。但作为公众号的文章,文字上还是要尽量简洁,因此,本文只能算是一个提纲。


“至德文化”是以太伯仲雍为代表的吴氏文化


首先应该对“至德文化”这个概念进行一个界定。“至德文化”首先是一个姓氏文化,具体说,是“吴”这个姓氏的文化。
“至德家族”远承黄帝,近承姬姓,太伯是吴氏开氏始祖,仲雍是吴氏传世始祖,没有太伯仲雍,就没有世界吴氏。毫无疑义,太伯仲雍,是吴氏文化、也就是“至德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


“至德文化”不是某一个地域的文化。它的前期,确实有一定的地域色彩,这个地域就是古吴国。但随着吴国灭亡,吴氏子孙四处迁徙以及2000多年的繁衍流播,到今天,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乃至世界各大洲,都有吴氏的身影;尤其是越南、东南亚、朝韩半岛等地域,吴氏人口尤多。因此,“至德文化”已经不能看作某一地域的文化。


也不能把“至德文化”看成单纯的“历史文化”。“至德家族”远承黄帝,近承姬姓,发脉于太伯仲雍,基本形成于古吴国,经过历朝历代吴氏优秀代表人物的不断丰富,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仍然在继续发展。虽然包含有“历史文化”的内容,但不能作为一个单纯的“历史文化”去看待。可以这样去形容:“至德文化”不是文化河流的一段,而是众多姓氏文化河流之中的一条,由开始的涓涓细流,经过两千多年吴氏子孙的丰富和发展,越来越宏大,越来越深刻,至今滚滚滔滔,汪洋恣肆,不断向前。


“至德文化”继承了中华远古文化尤其是姬文化


  “至德文化”发脉于太伯仲雍,但太伯仲雍的思想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太伯仲雍是姬姓先祖的子孙,接受姬姓文化的熏陶,并融入进自己的思想之中。没有姬姓先祖的代代传承,就不可能有“至德文化”,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姬姓始于黄帝。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得姓的有14人,姬姓居首。后稷(又名“弃”)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并成为周族的始祖。黄帝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代表,从封建礼法的角度看,后稷承继姬姓,姬姓文化直接继承了黄帝文化。


后稷十三代孙为古公亶父,就是太伯仲雍的父亲。太伯仲雍为什么避让王位?最初的动机就来源于古公亶父。《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于是”,在古汉语中表示“承接关系”。“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是事情的起因,“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是起因引发的结果。在封建礼法制度森严的背景下,古公亶父为周国的将来深谋远虑,“欲立季历”,本来就是一种非常规做法,需要有面对多方面的指责的勇气和决心,足见古公亶父是一位目光远大、勇于改革的国君。太伯仲雍细心领悟父亲的思想,于是毅然远赴荆蛮,文身断发,以避季历。太伯仲雍的行为,正是继承了古公亶父的思想。


“至德文化”是包含思想道德、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综合文化


如上所述,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至德文化”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层次越来越深,汪洋恣肆,滚滚向前。其实,早在古吴国时期,“至德文化”就已经覆盖方方面面。

首先,太伯仲雍的“三让”思想,确立了“至德”在吴文化中的地位。太伯仲雍“三以天下让”,一方面体现了对父亲意见的尊重,是孝道的最好阐释;一方面关注的是国家未来,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出走荆蛮,表现的是一代伟人开天辟地的雄心和勇气;“文身断发”,则展露出策略的灵活性和非凡的亲和力。这已经覆盖了许多方面。

其次,吴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权建立,推动了“至德文化”范围的扩展。太伯仲雍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带进荆蛮,据说,如今的梅村西北的鸭城桥、猪羊巷就是当年开氏始祖教民饲养的遗址;无锡的伯渎河,就是泰伯为发展水利,保障农耕用水和排涝而兴修。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太伯仲雍广泛获得当地人民拥戴,成功建立吴政权。万事草创,夙兴夜寐,可想而知。而“至德文化”的内涵,就在这草创中,在这夙兴夜寐中,不断得到拓展。


随着吴国的强大,军事、外交等也成为吴国高层关注的领域。吴王阖庐主政时,军事家、齐人孙武来到吴国。阖庐王的四叔父,大家熟知的季札,则是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曾遍访鲁、齐、郑、卫、晋、徐等国,为吴国广结善缘,充分显示了一代外交伟人的风范。总之,古吴国时期,军事思想、外交思想,也纷纷被吸纳进“至德文化“,使“至德文化”开始覆盖文化的方方面面,初具规模。

时代前进,历史刷新,不断有新思想汇聚到“至德文化”中来。抛开2000多年封建社会不说,仅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吴氏家族就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吴玉章,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延安五老”、新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时起,担任校长长达17年;领导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制定并实施了《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语拼音方案》;先后撰写《中国历史教程》、《论辛亥革命》、《回忆辛亥革命》、《历史文集》、《吴玉章回忆录》等著作。在政界任职的有吴邦国、吴仪、吴桂贤、吴大胜、吴官正等,在军界任职的有解放军开国将军吴先恩、吴振挺、吴林焕、吴永光、吴子杰、吴杰、吴瑞山、吴诚忠等。许多吴氏儿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后牺牲)、参与组建红二十五军的吴焕先(后牺牲)、红军第十师参谋长吴展(后牺牲)仅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先后汇入“至德文化”的滚滚长河。

秉持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研究文化


“至德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我们能做的,是秉持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尽心竭力,去挖掘其中之瑰宝,以期不愧对先祖。


仅就吴氏家规家训、人物传赞,全国累计,恐不下亿字。站在新时代“至德文化”的高度,从中挑选出于有益于新时代思想教育、又独具特色的篇章,并用白话重新撰写,以利流传,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而又十分烦难的工作。

对特殊人物的描述和评价,更为不易。例如吴佩孚。
吴佩孚是一个亦正亦反的人物。他是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直系军阀入主北京时,吴佩孚主张召开国民大会,解决国内问题,遭到曹锟及其它军阀反对,一怒率师回到洛阳。他强烈反对梁士诒内阁将胶济铁路的权益出卖给日本。抗日战争中,日本特务机关约他出面建立全国性政权,被他严词拒绝,最后因牙疾经日本医生治疗后暴毙。他一生奉行“不纳妾,不聚财,不出国,不走租界”的“四不原则”,算是一个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军阀。但他曾血腥镇压工人运动,制造惨绝人寰的“二七惨案”,杀害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等人;他站在“护国战争”中蔡锷的对立面,又阻碍北伐战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如果不能客观对待历史,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就很难对其做出正确的叙述和评价。吴佩孚自己著有《吴佩孚传》,对自己的一生叙述甚为详尽。站在新时代“至德文化”的高度,采用第三人称,写作《吴佩孚传》,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阅读:197    评论:0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释皮然与者减即是句卑与去齐

相关评论

0

COPYRIGHT © 1997-2020 华夏吴氏网粤ICP备13015218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