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考古

披烟罩霞吴郡墓

2021-08-05    作者:赵真友    来源:浦城县博物馆

披烟罩霞吴郡墓

浦城县博物馆  赵真友

夕阳和烟霞笼罩在苍翠的竹林中,旷阔的田畴中一座荒丘格外引人注目,三百余年的风雨荡平了坟头一抔抔黄土,原本高大壮观的坟廓长满了荒草,守墓人的坟庵已荡然无存,残砖碎瓦遍地,坟山顶上一株历经磨难而斑迹重重的古树,孤零零地守护着坟丘,一阵凄凉的秋风吹落了古树的最后一片繁华,铁杆铜枝的树身微微颤抖,如埙如萧的晚风缠绕墓坪,墓坪笼罩在一片荒凉破败中。

谁想到这竟是一座清早期的将军墓,墓主人是清康熙年间追随靖海将军施琅平南征台湾的浙江水师提督吴郡,当地百姓称其为吴道公。墓虽荒凉,但是不时总有人前来朝拜,远在广东、闽南或台湾的吴氏后裔,怀着追宗觅祖虔诚之心,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敬上一炷香,取走一包土,借以对吴氏先祖精忠报国之功绩的仰慕和怀念。

吴郡墓位于浦城县永兴镇前墩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365平方米,平面呈风字形,由甬道、墓坪、拜坪、祭坪和墓穴组成。据当地老者回忆:吴道公墓甬道两侧原有石马、石羊、石牛等十二生肖石像生,以及青石武士佣、石望柱等;祭坪中间置供桌和香炉;罗圈墙左侧空坪原有坟屋,数百年来有人看守。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吴郡墓被当地百姓挖掘开,墓砖全部被拆用于生产队仓库建设,棺木和棺椁被劈开作干柴燃烧,陪葬的器物均被砸碎,墓碑和众石像生早已不知去处,只留下部分残段的石望柱,连墓坪和祭坪等空地也被开垦为菜地和农田,曾经雄伟肃穆的吴道公墓已面目全非。

2008年,随着浦城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始,县文物部门查阅相关史实资料后发现,《浦城县志》对吴郡有较详实的记载:“吴郡,字云士(1636~1715),祖籍安徽凤阳,祖父吴高,明末任京卫指挥使。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义军攻占北京,其父吴贵及家属7人被杀,年仅8岁的吴郡,由老仆携带逃往福建,几经辗转,定居浦城县永兴镇黄溪洲。”

吴郡为明官后裔,老家仆视为己出,极力抚养,习文练武,康熙二十三年(1683)39岁时,时逢海疆未宁,吴郡感念康熙帝治国有方而仗剑从军,随施琅进攻澎湖列岛。其时,台湾郑氏政权武平侯刘国轩集中兵力二万余人,船200艘死守澎湖,沿岸凡可登陆之处皆筑炮台,置腰铳,环建堡垒20余处。清军对澎湖发起进攻,吴郡随游击蓝理等“率先冲锋破敌直入贼船”,官兵奋勇而进,焚敌船百余只,毙敌万余人。当时的《盛朝诗选》诗人陈子威曾赋诗《喜吴云士随施琅将军澎湖报捷》:龙旌飞拥海中天,鼙鼓声声起炮烟。百战水军收绝峤,一封露布出戈船。鲛人崩角青溟外,蜃市销形白浪前。报道我军争破敌,征袍尽染血痕鲜。吴郡随施琅率军进攻鹿耳门,直逼台湾,七日后郑军归降,从此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吴郡因收复台湾建大功,加封左都督衔,补授山西大同镇标游击,随镇将俞某出猎,枪毙一虎后又随俞提督赴湖广,不久补为天柱营参将。

大将军席某督兵征苗蛮,吴郡为前驱先锋,领兵破天星、悬落、愁叹几个城寨,在彝民区杀牛饮宴士兵,耀兵威以摄苗民,使之臣服,又会同有司禁令改革苗族土司杂派夫役,苗人悦服。经镇将保荐,升黄州协副将,调广东香山,因收伏海盗有功,升浙江镇海总兵,驻军舟山。

康熙四十九年(1710),福建闹饥荒,朝廷命吴郡江浙漕粮赈济,吴郡祖商船与子兴业分途运送,不到半年五万石米齐集漳、泉,民喜若更生。随后吴郡署理松江提督。康熙五十一年(1712)吴郡升任浙江水师提督,练水兵,修炮台,缉海盗,为国为民,深得朝廷和百姓赞赏,清康熙诗人焦袁熹赋诗《送松江提督吴云士节浙江》赞吴郡:姓氏高标近紫霄,元戎不异霍嫖姚。营开坚壁还藏甲,王选奇才尽射雕。横海一军氛自静,建牙两浙乐偏饶。尤思吴会隆仪驻,伟绩咸钦翊圣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吴郡卒于任上,由子兴业扶柩还乡,康熙帝下令予全祭葬(当时的最高葬礼),授荣禄大夫,加赠太子太保衔,谥武宁,从祀昭忠祠及本邑乡贤祠。

吴道公为祖国统一和台湾的富强所做的历史贡献已被后人铭记,吴道公墓的保护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参与,2009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我省重要的一处法缘涉台文物。

阅读:110    评论:0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关于家谱的论点

相关评论

0

COPYRIGHT © 1997-2020 华夏吴氏网粤ICP备13015218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