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考古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2021-01-22    作者:佚名    来源:潇湘晨报

月初,北京大学寄语高考的一句诗引来网上热议。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句诗的背后,是一位杭州诗人吴庆坻。

报道发出后,读者留言不绝,线索纷至沓来。没想到,短短一句诗,挖出一个在杭州繁衍绵延了400年的书香世家——钱塘吴氏。

钱塘吴氏,听起来很陌生,但说起他们在杭州的祖宅,你一定有印象。

新华路,一头紧接丝绸市场,一头是热闹的庆春路,沿街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充满市井烟火气。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在靠近庆春路的路口,有一条岳官巷,吴家十几代人的精神家园吴宅,就藏在这闹市中的僻静角落,它也是杭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宅。

这座大宅门,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在百年前,吴宅占地近八亩,南北长108米,东西约宽80米,是三路五进的大宅子,内有10多座屋宇。

它辉煌鼎盛过,也平民亲切过,岁月奔流,不变的是它刻在骨子里的自然之美、简朴之美,和始终萦绕在堂下梁间的学人风范。

粉墙黛瓦,高窗格棂,青石院落,邻里相亲……我们对话一代代在吴宅里生活过的人们,来聆听这座老宅的故事。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关于吴宅的记忆

“花厅”承载着很多人的童年

吴家后人自廷字辈起,分散天涯各处,下一代中像吴云这样从小在吴宅长大的并不多。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吴云,曾字辈,出生于1953年,是吴廷璹(shú)的女儿,现居杭。

听她一个个数起吴宅里的屋宇名字,就像绕口令:大厅守敦堂,二厅道福堂,三厅肇新堂,还有花宜馆、锡祉堂、载德堂、补松庐、四宜轩、竹园,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庭院。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印象最深刻的是花宜馆,俗称“花厅”,这里有假山、池塘、玉兰花、腊梅花、桂花、夜来香、枫树、枇杷树、无花果、瓶儿花树……“花厅进门是回廊美人靠,边上种着石笋和芭蕉,墙上有两个雕花石窗,透过去可以看到假山……池塘边有棵腊梅花俏探池边,左面种着一棵枇杷树,我哥哥会偷爬上去采,听到奶奶脚步声就不敢动了……”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这些童年记忆,在60年后,都被吴云一笔笔用钢笔、铅笔画在了手绘册上,重现了早已不在的花宜馆、芭蕉回廊。

翻阅族谱中1930年代的吴宅平面图,会发现如今的吴宅只剩原来的1/3大。

吴宅起初并不姓吴,这座宅子始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山东人殳(shū)云桥、殳云山兄弟曾在这居住。因为殳云桥担任过学官(教育系统官员),所以巷子就被叫为“学官巷”,后来讹传为“岳官巷”。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以前的吴宅分东、中、西三部分建筑,中部和东部是在明代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西部则为清代建筑,吴云的童年乐园花宜馆就座落在此,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庭院式空间。

殳氏之后,宅子几经转手,清咸丰年间,被吴振棫买下,从此姓“吴”。

当时吴家购宅还有个故事,吴振棫特别嘱咐儿子,此款只可购屋居家读书,不可经商置地生财。而吴家的先祖们为官在外,也都清廉从政,从来不置私产,退休后就开塾教子,润笔为生,以诗书文墨传家。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图说:吴士鉴之子吴秉瀓与熊希龄等人游西湖

吴家住在这里,出过吴振棫、吴庆坻、吴士鉴三代名人,科举中第的也多。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图说:吴家全家照。中间坐着的是吴士鉴夫妇。

吴廷珷老人告诉我:守敦堂的樑上挂有七块“功名匾”,家族中每一个中过功名的人,都会挂到上面。1953年去北京航空学院读书之前,他在吴宅生活的这十几年里,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锡祉堂的檐下读书。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七十二家房客”大院

在这里的孩子都知道读书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吴家廷字辈一代16个兄弟大多到了外地,在北京、西安、兰州、舟山、贵州等各地工作和学习。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图说:20世纪初吴家合照,后排男性以廷字辈为主。

吴宅空了很多房子,渐渐有一些远房亲戚或朋友住进来,比如“金家、赵家、沈家、孙家、詹家、袁家、王家”,吴廷珷说。

康先生是赵家的外孙,小时候就跟在外祖身边生活。花厅也是他小时候的乐园。他跟吴家的小孩吴伟雄是玩伴,相差一岁,两个男伢儿在花园里躲猫猫,对一条长廊印象深刻,那就是吴庆坻《蕉廊脞录》中的“蕉廊”,以前种着芭蕉。

孙女士1945年出生,上世纪50年代初搬进了吴宅。“宅子里面非常考究,窗户很大很高,房间很亮堂,但是打扫起来是真累。”所以,家里都备一个很高的梯子,专门用来打扫屋子用。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图说:守敦堂

吴宅里头考究的地方远不止此。

在曾字辈吴曾询的记述里,吴宅全宅无雨路,所有通道都有防雨檐。也就是说,下雨天从大厅下轿之后,到各处厅、堂、馆可以不淋雨、不湿鞋。

这么大的一座宅子里,也没有当时大户人家通常都会建的祠堂、神堂,而且内部朴素无华,含蓄内敛。

吴家后人在回忆录是这样写道的:“吴宅进门后,竟是意想不到的简朴和与高雅,看不到一般豪宅复杂的雕刻,一排排玻璃高窗,简单的格子窗棂,楼下厅堂折叠式的木门既可拉长为墙,又可折缩为门,围墙之内,没有一般门和墙的压迫的拘束,只有居家过日子的自由自在和建筑上体现的学人风范。”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图说:载德堂

孙女士一家当时就住在三厅的一楼。那时候,吴家留守的是吴廷璹,廷字辈兄弟中,他排第五。孙女士小时候就叫他五伯伯。“五伯伯是医生,浙医大毕业,开一间诊所,我小时候一生病,妈妈就带我去配药。”

就这样,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吴宅里住进了四五十户人家,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院。

大杂院生活美好又亲切——过年过节送盘饺子、送串粽子,谁生病了有“驻院”医生看病,夏天的时候,每家都在院子和檐下吃晚饭。虽然不是一家姓,但各家各户你来我往相互照应。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图说:锡祉堂

照孙女士的话讲,住过吴宅的孩子,都知道读书的重要。“住在书香门第里,多少沾染点风气,要知道从小耳朵听到的就是,这家人出了多少大学生,南大、北大、清华、北航的,都有。”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20多年后再次重修

这里将是杭州文化历史的展览馆

吴女士是1980年代结婚后住进吴宅的,在她的孩子出生、念书,直至初中毕业后,大院里的人家一户户搬出了吴宅。

吴宅当时已经列为文保单位,各家不能做改动,不能装空调。像卫生间、洗澡间、水龙头都是共用的,不是很方便。

每年过年的时候放烟花,吴女士记得巷子口都会开来一辆消防车守着,生怕有火灾。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图说:吴宅周边

1995年,杭州市文物部门对吴宅进行了修缮。

1999年初,经过修缮后面貌一新的吴宅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杭州市传统工艺馆、杭州市文物监管品交易市场。从此,48家古玩铺子,大到古董家具、小到书画印石,这里成了杭州著名的古玩市场。

进入21世纪,知道“钱塘吴氏”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不少杭州人闲时都会来这处古玩市场走走看看。这里跟杭州另外几处古玩集市不一样,没有噪杂不绝、穿堂踏户的游客,只有古意盎然的玉器玩件,这座明代的木质宅院,仍肉眼可见地保留着自然之美、简朴之美。

廷字辈吴廷玉的女儿张棠从海外回杭寻访祖宅后,她写道:“我走到这里,玉市场静悄悄的,卖家与买家在古宅的各个院落中喝着茶、聊着天。我从母亲小时见过‘停放轿子’的轿厅走进来,在古宅中来回穿梭、思索……”

前文中提到的孙女士,如今也已年过七十,年轻时她去了北方参加建设,2003年前后,回到杭州。

孙女士每天接送孙女上下学,学校离吴宅不远,有时候她也会绕过来看看,还带着小孙女,找找自己当年住过的房间,讲讲这座宅子原来的样子。

曾经其乐融融的邻里都搬出吴宅了,但是孙女士的手机里有了个吴宅三厅的微信群,散落的邻里,又在微信群里相聚。他们还组织过两次聚会,一起回到吴宅。

北大,你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杭州,和钱塘吴氏400年书香传家的今昔吗?

图说:吴宅门口稍显凌乱,里面堆满了修缮用到的建材

如今,吴宅继上世纪末大修20多年后,又迎来一次修葺。西湖风景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次修缮自2019年开始动工,预计2020年底能修完,之后吴宅将作为杭州市政协文史馆。

“曾许人间第一流”,生于斯长于斯的吴庆坻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某种程度上,吴宅这座老建筑,也称得上“人间第一流”,它不仅承载着吴家这个家族诗书传家的家训,也为杭州这座城市添抹一笔岁月沉淀后的书香之美。

【来源:钱江晚报】

阅读:191    评论:0

相关评论

0

COPYRIGHT © 1997-2020 华夏吴氏网粤ICP备13015218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