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说吴

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深入研判

2020-06-25    作者:吴开全    来源:小茶生

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深入研判

 王阳明,心学大师。在其思想形成过程中,明代云贵按察使吴伯通,与之有一些关联,本文试图揭开当时真实历史,还原他们之间真实的关系。

    在钱明《王阳明散逸诗人续补考》一文,该文同时谦论黔版《阳明文录续编》的史料价值。文中列举王阳明弘治十三年(1500)《奉石谷吴先生书》(以下简称《书》),表明该文未收录王阳明的文集中。该文收集在嘉靖十四年(1532)贵州刻本《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书类中。该篇论文将原文加注标点,配有释文,释文中有“估计阳明就是在此时拜于石谷门下的”,这里的此时就是弘治五年(1492)阳明参加乡试。阳明于弘治十三年,因考上进士,任职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书》中有“中间余八九年”,与《书》写于弘治十三年(1500)正好吻合。但作者钱明“吴石谷,估计是四川人,为官京师,阳明曾拜其门下”,这种说法不正确,当然与钱明不了解吴伯通有关系。

    据钱德洪《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在5岁(1476)前名字为王云,311502)岁前叫王守仁,31岁后为王阳明,王阳明在京师期间,1483年到1489年,吴伯通在家乡四川广安“丁忧守制”。吴伯通与王阳明没有在京师交集的可能。

    但钱明强调,誉其(吴伯通)“名儒硕德”、“大贤君子”,自认“受知过深,蒙德过厚”,试图“复为门下士”,可见吴石谷在阳明心中的地位颇高。

    研究宋明理学的专家束景南教授《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中也研究了《书》。束景南教授写《阳明大传》,束景南教授在述及王阳明与吴伯通的关系时,也与钱明持同样观点(未考证谁的观点在前),束景南在文中认为,阳明于此书自称为其“门下士”,当是阳明少时曾受学于吴伯通。

    据笔者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王阳明与吴伯通真正有交集的是弘治五年(1492)的浙江乡试。这时的吴伯通时任浙江提学官,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二十一岁的王阳明(三十一岁前名字为王守仁)参加了1492年的浙江乡试,吴伯通《石谷达意稿》卷十六有该年乡试的《浙江乡试录序》和《浙江乡试录后序》。不同的是,按惯例当年主考官写序,副主考官写后序,吴伯通把主副考官的活路全做了。

    就在本文形成后,笔者向上海图书馆申请获取《弘治五年浙江乡试录》,发现这一年的浙江乡试录序为你直隶真定府藁城县儒学教谕罗璧所写,而后序为河南河南府卢氏昙儒学教谕郭轩所写。

    在《中式举人九十名》名单中见到了熟悉的第一名:秦文化,第二名胡世宁,第三各执燧,第六十六名程文楷,第七十名王守仁(王阳明,余姚县学增广告,礼记)。

    在罗壁的序中有“……以司校文比及期乃合提学副使吴伯通所取十一郡之士二千二百有奇三试之,提调其事者,左布政使刘大夏,左参政周季麟也……”。

    不难发现,罗壁所写序和郭轩所写后序相当一部分是吴伯通《石谷达意稿》中的《浙江乡试录序》和《浙江乡试录后序》内容。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吴伯通写的内容,又以罗璧和郭轩出现东《弘治五年浙江乡试录》里,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是,这时的情况是,凡是当年参加科考的考生,均可称主考官为老师,考生之间称“门下”,从这一点来说,王阳明在《书》中“拜违函丈”,函丈是对老师的尊称,王阳明参加了1492年浙江乡试,且被录取,王阳明称吴伯通为老师就很正常了。

    从另一角度,王阳明从1490年到参加科考前,生活在浙江余姚,此时的吴伯通在浙江工作,而且因为在河南和家乡四川广安的出色表现,吴伯通已经是很有名。据王瓒《石谷吴先生神道碑铭并叙》中“诸生聚于杭之贡院者数百人,各以其经分番进讲,值关涉性理者,加谆谆焉”。此时王阳明为了备考,生活在余姚,而出入于杭州,直接聆听吴伯通讲学不是不可能的。

    此后发生的两件事,足以证明王阳明与吴伯通之间的深厚友谊及其影响。

第一件事是王阳明给吴伯通的信。信的大意:学生自1492年拜别于浙江乡试后,至今1500年忙于工作,未能给老师联系,表示歉意。为什么这么久没联系,王阳明于1492年被吴伯通录取后,参加了第二年的会试,王阳明于是1499年第三次会试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高中进士。正是这段时间是否有愧于老师才未与老师联系。文中尽管有学生对老师夸大的赞美之词,但对老师的为人和学识及人品非常认可。王阳明肯定了吴伯通对时代的贡献,认为吴伯通的为人之道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愿意请老师再次收下这个学生。

    遗憾的是1500年,正当王阳明雄心勃勃欲拜师吴伯通时,吴伯通已从贵州按察使岗位上辞职回乡,已进入人生总结阶段。也可能因吴伯通报国无门,坚持正义,反被人抵毁,最后在广安州府所在地秀屏山之阴抱憾终身。

    王阳明未能实现拜师吴伯通,但在六年后,终以“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名儒。

    第二件事是王阳明对老师吴伯通的评价。此事应为1500年以后的事。仍然是在王瓒《石谷吴先生神道碑铭并叙》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天,时王阳明与浙江官员相会于朝庭,王吏部守仁(1511年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说:“浙江有无英雄豪杰?”,大家不知所措。王守仁进一步说:“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这样的人,你们用普通的视野来评价他,不建庙祭祀,为什么呢?”。在场的人非要震惊。

    在《七十世文定公王瓒年谱》中有明确记载,1480年,22岁的王瓒拜河南汝州吴石谷先生为师习理学。吴伯通此次时正巡迹河南汝州。王瓒是1495年浙江乡试的第二名,吴伯通是该年主考官,写有当年的《浙江乡试录序》,仍收集在《石谷达意稿》卷十九。

    吴伯通的学生王瓒的一句话应实事求是的评价了王阳明与吴伯通的真实关系:“盖守仁未尝及门,只饫闻而私淑耳”,这句话的意思,王守仁虽然没有亲自登门拜师,但我们真真切切休会到王守仁对吴伯通的仰慕。

    历史已去,今人怀古,王阳明已成为与孔孟朱熹并称的理学大儒。吴伯通还隐逸于历史,留存的大量史料没有人去研究。

    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值得研究的课题,王阳明并非一开始就研习理学,束景南《阳明大传》中专门介绍了其心理历程。在早年的“前心学”思想时期,王阳明的探索有进退反复、困惑迷茫,有迷途歧路、彷徨顾反。但从游九华山的“禅路”、游茅山的“仙路”到游泰山的“儒路”,他最终冲破了佛道与程朱官学的迷雾,回归孔孟儒学,踏上了心学之路。

    吴伯通在这过程中有多大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 吴开全 庚子初度于四川广安

阅读:213    评论:0

相关评论

0

COPYRIGHT © 1997-2020 华夏吴氏网粤ICP备13015218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