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 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2020-06-18    作者:吴志贤    来源:小茶生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 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吴志贤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_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_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_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_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_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_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_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吴正遂《左台吴氏大宗谱》的_编纂、成书及其价值

    “国有史、族有谱”,族谱是宗族传承的纽带,是维护宗 族的重要制度,是研究徽州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徽州的宗谱 数量之大、体例之全、内容之广、时间之长,在全国是绝无仅 有的。而在众多的徽州宗谱里,《左台吴氏大宗谱》(以下简称 《大宗谱》)在所有徽州的族谱中是种类最全、数量最多。 一、《大宗谱》的作者 《大宗谱》由清代休宁人吴正遂所编,全书分首册、上册、 下册三部分、上下两卷。首册为文献资料部分,包括历代谱序、 记、传、图等重要文献。上册为世系表,自少微 61 世其至 98 世止,下册为谱。 吴正遂字颖中,号滨卢,休宁龙池人、康熙甲午科乡贡进 士。属左台吴氏莲塘派,迁入休宁文昌坊龙池的世系、时间不 详。出生年月缺,于 1714 年第进士,至 1765 年去世期间 51 年。据此推断,如 30 岁第进士则享年应在 80 岁以上。乾隆乙 酉春三月,赐进士第、通议大夫,现休宁县文昌坊(县疾控中 心)还保留该进士第和龙池(双井)。后人对其评价甚高: “蓋 薄于名利,急于本源,诚吾宗笃厚君子也”。 2 / 8 二、《大宗谱》的成书 吴正遂自幼随父亲祭祀左台吴氏始祖吴少微,幼小的心灵 既家族文化熏陶,成人后始终不忘先祖的遗训,立志重修大宗 谱。即使在朝为官数十年也未有丝毫的懈怠,可谓耗尽毕生心 血。从吴正遂对儿子吴阀说的话可知: “我经营数十载方克有 成”,虽没有具体说多少年,以吴正遂 80 高寿推测,吴正遂为 编纂《大宗谱》起码耗费四五十年。去世前虽已完成书稿,但 尚未印刷出版,三年后儿子吴阀筹资出版。 吴阀深怕自己一旦去世,父亲的遗嘱难以完成,找到石桥 的宗亲吴秉宏。吴秉宏当即表示带头资助三百两黄金,其他宗 亲也积极捐赠,凑足了资金才付梓印刷。参与《大宗谱》印刷 出版的人有石桥的吴秉宏、长林的吴公涖、京山的吴文琇和吴 珏、大斐的吴超、澄塘的吴衔、玉堂的吴元漋、石桥的吴德治、 信山的吴尚宜、岭后的吴祚裕和侄子吴炳文,吴阀任总编辑, 吴祚裕任副编辑,吴炳文校对。这 13 个人全是读书人,1 个 进士、3 个太学生(准进士)、3 个贡生(待考进士)、其他 6 个读书做官。前后三代 13 个人参与才完成,可见《大宗谱》 出书的艰难! 吴正遂《大宗谱》分上下两卷装订,页面相当于现在 A4 纸的 1.6 倍大,古板印刷,繁体字,共 311 页。 三、《大宗谱》的特色 吴正遂对自己的《大宗谱》有过一段评论: “昔仁福公曾 3 / 8 作谱于宋,参而竭精役神既惟第大公一派。越有金陵王弼公又 作谱于元,参而四十八年之劳瘁,亦仅得问政一支。泊乎有明 柏敦钦仪公合族编谱,灿然可观,而数十载之辛勤,尚多缺而 弗全者。”到正遂自己基本收集齐全,如其所说: “自左台公而 下支分派别,使亲疏辩而血气应,彝论以叙、本始以立”。 吴正遂《大宗谱》的主要特色概括为几点: (一)结构精简、合理科学 《大宗谱》分文献资料、世系表、谱三部分。文献资料主 要内容有:序、凡例、左台公像、左台公像真伪考、左台公谱 序、巩公谱序、王弼公谱序、钦仪公谱图续编续、左台公传、 摹左台公遗像刻石序、大龙兴寺禅和因玺督镌左宪公遗像册后 跋、建祠篇、谱志。没有一点多余成分。 世系表以五代为一版,到分支祖止,分八档 六十一世------六十五世 六十六世------七十世 七十一世------七十五世 七十六世------八十世 八十一世------八十五世 八十六世------九十世 九十一世------九十五世 九十六世------九十八世 世系表按照派、植、总支、宗、支等目录依次编排。 (二)首次划分五大派 《大宗谱》首次将徽州境内的左台吴氏划分为五大派即丰 溪派、莲塘派、金竺派、城门派、石岭派共有七十二支,吴正 遂是一个新创举,明代的钦仪谱没有分派。分派的命名科学, 4 / 8 以始迁祖的迁入地为名、以三代以后是否发派为标准。如莲塘 派以晋公从凤湖街迁到凤凰山以西的莲塘即命名“莲塘派”, 光公迁到丰乐河畔即“丰溪派”,瑀公迁石岭即“石岭派”,琇 公迁金竺即“金竺派”,昺公迁城门即“城门派”,依次类推。 (三)以各支的支祖为大宗依次划分目录 《大宗谱》全书以各地分支始祖为大宗,依次划分为派、 植、总支、宗、支等目录,并以此编辑和排版,这是区别统谱 的主要标志。统谱编排是分代编排,一代人编排一起,对于小 的支谱适用,对于大的宗谱不适用。一代人如果有千人以上, 则查找就十分的不方便,如果一代人达到万人则要阅读一本书 才能载下。大宗谱则不然,只要知道自己是哪里的、从哪里来, 即可找到自己所在的分支目录便于查找自己。 (四)独创“以世系为经、以谱为纬”的新体裁 《大宗谱》全书“世系表取纵向、谱则横向”编排,阅读 直观、一目了然。这是对苏、欧谱系编排的重大突破。谱以“父 子传承”为纽带,以“能详则详、能简则简”为原则。语言精 炼、文字考究,通篇无一错别字。 四、《大宗谱》的取材 吴正遂《大宗谱》取材于各地向祖地的报谱,并由此编纂 而成,在休宁、徽州境内没有向祖地报谱的分支则未收录。 主要有: (一)明代钦仪的《左台吴氏谱图续编》 5 / 8 (二)明代以来徽州各地的新增支谱 1、莲塘派有临溪仁福公支谱、富饶用清公(问政)支谱、 岭后镇公支谱、澄塘昌佚公支谱、石桥镇公支谱、凤湖街景诚、 景安公支谱、泰溪裕公支谱等。 2、金竺派有后村君式公支谱、岩镇云集支谱等。 3、城门派祁门渚口支谱。 4、石岭派石岭支谱。 五、《大宗谱》的不足 吴正遂尽管耗费数十年心血仍未收齐各地的左台支谱,除 了凡例注明的八支谱没有收集外,休宁境内还有多支没有收集 齐全。如: (一) 吴少微前六十世系的谱省略可惜 吴正遂在“凡例”里说交代清楚,前 60 世是少微公所修, 源源本本历代可考的,传于各支都有记载,《大宗谱》从 61 世开始并非忘本。 (二)支谱收录不全 有八支谱(包括我吴村分支)屡催不报无法编录,有: 莲塘派翊公支下裕公宗双溪支(溪口)。 又翊公支下石壁支(流口)。 金竺派依拱公宗敉宁、高桥、磻溪、横岗、车田等支(实 则依拱公孟丞富寮支)。 依迁公宗吴村支。 6 / 8 以上八支世系屡请不报,无凭刊载。 徽州境内未收集的重要支谱有: 1、丰溪派西南支谱、昌溪支谱等。 2、莲塘派临溪全聚公支、溪南淙公支、北岸璟公支、厚 田、瑞芝、梅结等地支谱。 3、金竺派金竺子莹公支、吴田依舒公支、乾滩係大公支、 环溪(花桥)允升公支、五城安公支、冰潭吴村支、商山子明 公支、大连十三公支等地支谱。 4、石岭派璜源尧公支等支谱。 5、岩镇伯一公支谱。 6、莒莙山暄公、晴公支谱 六、《大宗谱》的价值 吴正遂《大宗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宗谱,具有很高的学 术价值。 (一)它是左台吴氏一部非常宝贵的总谱 正如吴正遂在凡例所说“斯谱特以明吾族派分之源流、宗 支之远近,为各派之总汇,实支谱之权舆”。各支谱则“祗及 分门之祖而止,不尽录焉”。又说“世远年堙、耳目见闻未经 确据尽一者,既不敢冒昧以从,又不敢因循斯举,姑置编外以 俟考核”,即未经考证的未编入《大宗谱》,可见吴正遂的选择 非常严谨。《大宗谱》还是一脉相承的左台吴氏正宗谱: “迄今 赖之故二公(王弼和钦仪)之渊源一脉,以及子孙悉照二公之 7 / 8 谱”。左台的各地分支谱只要找到吴少微就可以找到祖地、接 入《大宗谱》,是各地宗亲千百年后寻根问祖的法定依据。 (二)它是徽州最优秀的一套吴家宗谱 吴正遂《大宗谱》编纂水平之高、涵盖的范围之广、印刷 之精美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徽州谱。他继承了宋代以来苏、欧 谱系的优点,独创了以分支始祖为“大宗”逐级划分目录和“以 世系为经、以谱为纬”的大宗谱体裁,做到世系与谱的完美结 合。把钦仪的谱向后延续了 300 年,确保了左台吴氏家族五千 年历史绵延不绝。 纵观徽州各姓氏谱,他们有的有总谱、也有支谱,但是谱 书的编排格式单一,要么是欧谱式,要么是苏谱式,还有简谱、 众多的断头谱,没有哪一家的谱可以达到吴正遂《大宗谱》的 水平和质量。 (三)它是徽学研究的重要著作 古代徽州社会的基础是宗族制度,一个姓就是一个族,一 个姓就有一套谱。徽州的族谱就是徽州社会的民间档案,是国 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吴家目前在徽学研究领域里比重很轻甚至 空白,吴少微和他的左台吴氏在徽州文化史上的影响力不大, 主要是没有知名学者和重要科研成果。徽州文化不能没有吴少 微,徽州历史不能不书左台吴氏。左台吴氏是徽州的“新安甲 族之首”,《大宗谱》对于徽州文化史、徽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学 术价值,也是徽州人收藏的稀世珍品。 8 / 8 (四)它是重修《大宗谱》的法定依据 如果没有吴正遂的《大宗谱》,我们现存世最近的一套谱 是明代吴钦仪所编的《左台吴氏谱图续编》,距今 600 多年了。 吴正遂为左台的后世子孙补上了 300 年。260 多年后重修《大 宗谱》,吴正遂为后人提供了最好的范本,离开了吴正遂的《大 宗谱》后人将一筹莫展。 民国 23 年休宁霞浦人吴洁华重印了吴正遂的《大宗谱》, 并补充了自己以上 20 代支谱。其后无人再续过。

                        (欲购重印《大宗谱》的宗亲加微信号预订:wujs7012)

阅读:727    评论:0

相关评论

0

COPYRIGHT © 1997-2020 华夏吴氏网粤ICP备13015218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