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杰出的政治家——泰伯
陈振康
论语《泰伯》第一章中孔子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赞扬太伯的德行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谦让,人民不能用言辞来称赞了。由此,泰伯的德行在历史上被尊为“至德”。
孔子赞扬泰伯的美德,在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有明确的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孔子为何对泰伯如此赞扬呢?
一、继承制
1、在华夏悠悠历史的中,部落首领、王位的继承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商朝建立之初,从第一代商王商汤到第四代商王太庚,王位传承遵循着 “父死子继” 原则。第二阶段从第四代商王太庚一直到第二十二代商王祖甲,王位传承状况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方式的交织中。史料与考古发现均清晰地表明,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商王的继承过程充满了血腥与阴谋。在商朝第二十二代君主祖甲开始,一直到商朝灭亡,历经六代君主,王位传承定格为父死子继的传承方式。从商朝后期起,王位继承发展的趋势又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
商朝末期,在华夏大地的西部新兴的周部落,已经基本采用了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的传位方式。(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是立作为长子的泰伯、还是立季历(以及昌)为继承人,成为周人翦商的奠基者周太王的一道难题。
2、以上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呢?司马迁著作《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对此,孔子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至德”,孔子将太伯的德行拔到了道德的巅峰。
泰伯的“让”,避免了父子的矛盾,解决了兄弟的纷争,周部落消除了动乱的隐患,出现的是家族的和睦,周部落和谐和日益的强大。
历史研究表明,泰伯的“三让”不仅是德的践行,而且是历史上十分英明、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决策。
二、三让的政治背景
1、有关专家学者认真地作了探索,特别考察了这“圣子”的出身,弄清了昌为“圣子”、有“圣瑞”之说的来由。这就是季历妻、文王母大任来自殷商。“昌”有“圣”号,是因为他的出身,因他是“大邑”商族的外孙。季历因妻而显赫,文王昌因母而显贵。
《诗经·大雅·大明》中讲到了这段不寻常的联姻,周人在诗歌中盛赞了先妣挚仲氏大任与先祖季历的婚事: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诗中明白的讲了王季之妻、文王之母大任是从挚仲氏娶来,据专家考证,挚仲氏是商邑大族,是显赫的贵族。《诗·大雅·大明》怀着满腔的激情盛赞这桩婚事。《史记·吴太伯世家》称“季历贤”,《周本纪》谓其妻太任为“贤妇人”,子姬昌(文王)为“圣子”,具有“圣瑞”,其实质问题都是因季历之妻家、文王之母是商王畿内氏族显贵。这一联姻抬高了季历在周族中的地位,使古公在选嗣位人时不能不考虑这些重要因素。这就是太王欲将君位传季历以至其子姬昌的原因和背景。太伯、仲雍是看到这一大局后,终决策让国奔吴(荆蛮)惊世之举。
2、以后的历史事实证明,君位传季历以至其子姬昌,的确迅速地抬高了周族在各方诸侯中的政治地位。
先周时期,古公未迁岐周之前,周人还未进入城邑国家文明时期。《诗·大雅·绵》中说那时“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就是周太公,太伯的父亲。陶,意即掏,复即地室。“未有家室”,意是没有宫殿。太公亶父那时还只是挖窑洞掏地室居住,连宫殿也没有。后来,古公率族人迁岐定居,才在周原营建了周人最早的城邑宫室和宗庙。《史记·周本纪》说,“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可见,在古公迁岐周之前此之前,周人微弱,竟无力对付戎狄的侵扰掠夺。在迁居岐周后,始“贬戎狄之俗”,始“营筑城郭室屋”。有了城郭宗庙,有了职官等统治管理化国家机构,周人这才跨入了城邑国家文明的阶段。整体来说,古公时代,周还只是处在城邑国家文明的初级阶段。
但到了季历时代,周人有了飞速的发展变化。古本《竹书纪年》曰:“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又,“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季历连连的对周边戎狄用兵,表明周人军事、经济力量当时已相当强大了。这与古公时周人迁岐的情形已“今非昔比”了。
季历时代周族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原因于周人的自强,但有其很重要的外因条件,那就是商对周的封赏。古本《竹书纪年》谓殷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彀,马八疋”。又,太[文]丁四年,“周王季命为殷牧师(牧师是商朝的诸侯之长)。”《史记·殷本纪》记述,到季历儿子周文王时,文王已被“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成为了有征伐权的西部诸侯的首领。
季历被命为“殷牧师”,对周围戎狄连连用兵,征服了西戎;文王被命为“西伯”,“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邗”,“伐崇侯虎”,致周有天下三分之二。周从古公时文明程度不高的小邦,一跃为西方大国,进而与殷人分庭抗礼,觊觎其天下。古公的预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得到了应验。
《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说明周在古公亶父时期就有取代商朝的计划。太伯让国奔吴,不仅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周的继承人之争,更是识大局、顺天意、应民心的历史壮举。
公元前1046年,季历之孙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王),最终灭商,建立了周王朝。
三、稳定东南部,平息东夷叛乱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
据文献和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表明,荆蛮之地在中国的东南部,太伯、仲雍所建的勾吴国,就在江苏省无锡市梅村一带。那泰伯又怎么奔到这中国的东南部呢?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和其东方的东夷长期一直争斗。
1、东夷,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中原对东部各部落的统称。商朝之前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与东夷的斗争,不断激化。夏亡后的商朝与东夷的斗争更是激烈。有记录说明商对东夷的征伐时间延续长,规模大。《左传‧昭公四年》有记载:“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商纣王在黎地(黎,东夷国名)狩猎,东夷反叛了他。根据古时候的甲骨文,商朝军队为了战胜东夷的国家,曾经训练过大象来参与战斗“商人服象,为虐东夷”。
周太王要翦商,东夷,这个中原的宿敌决不可忽视;灭商后,周王朝对东部的控制和安定一定要解决。而泰伯奔(是奔,而不是逃)荆蛮,到东南部,建国(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不仅仅的是地理因素,更重要的是配合周太王建周王朝的政治布局。
2、果不其然。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后由成王继位,之后是周康王。公元前1042年淮夷东夷、徐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东)、蒲姑等东方部族,趁周王朝尚未稳定之时,乘机叛乱,一时如燎原之火,使周的王业陷于动摇不安之局。后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亲率大军东征,于公元前1039年平息了叛乱。
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36年)东夷诸国再次反叛。周成王亲率大军征伐,平定叛乱,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对泰伯奔荆蛮,长途跋涉到中国东南此举,周是十分重视的,不仅是“德”,更在于其政治意义。《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周武王这个泰伯三弟季历的孙子,在他推翻了殷后,即想到在东南的泰伯,并寻找泰伯的后代。还真给他找到,找到了泰伯的第三代周章。武王知道了勾吴国的情况,立即承认:“封之”,这加深东南部对周的稳定。武王还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山西运城平陆县),是为虞仲,列为诸侯,为(北)虞国。
此举十分英明,在周康王、周成王时东夷对周的反叛,周的东南部一直是安定的。在周成王七年东夷诸国再次反叛时,周成王亲率大军征伐,而北虞国出兵,随成王东征建功(注一)。
四、以政治谋略建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记载说:“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穆天子传卷二:“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古公亶父兴于西方(岐山之下),封其长子吴太伯(和仲雍)于东吴(即北虞)。]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西周史》中对此作出详尽的论述。其第六章中说:“所谓封于东吴,吴即是虞,金文常称‘虞’作‘吴’。虞的封国在今山西平陆北。”(注二)第三章中说:“周的开拓领土是从季历开始的。季历开拓的取得成功,由于下列三个原因:第一,由于与太伯所建立的虞国友好合作,以虞国作为向山西地区开拓的重要据点。”这里指明了,泰伯、仲雍是军事家,泰伯和季历相配合,在虞成功地向山西开拓。
而泰伯到荆蛮,建立勾吴国,其政治谋略是以他的“德行”和“文化”酿出的蜜,而非“武化”催生的果。因此“荆蛮义之”、“归之千馀家”。
在《常熟县志》中记载,常熟县有两个乡,一个叫“感化乡”,一个叫“端委乡”。“感化乡,在县治西南,泰伯与弟仲雍让国而来。民从之者千余家,悉感其化,故名。”“端委乡,在县治东北,泰伯以端施治,故名。”这些记载弥足珍贵,一是它告诉我们,泰伯奔到无锡梅村一带,何以会有“千馀家”归化他。常熟县志的记载表明,这个“千馀家”分布广、范围大,在邻近无锡的常熟就至少有两个村落,其村民归化了泰伯公、仲雍公。二是常熟县志的记载表明,这两个村落的村民是“悉感其化”,他们不是被泰伯的武力所征服,而是被泰伯的德行所“感化”,因此村名“感化乡”。
这些村落何以会被感化呢?一是《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所记载,泰伯、仲雍这伙中原人,到荆蛮之地,不以文明先进而自居,以谦让的精神,尊从了当地荆蛮人的习俗,剪短了头发,在身上刺了图纹,团结了当地荆蛮人民。二是太伯在勾吴,带领了老百姓开拓创新,发展生产。《吴越春秋》记载说,太伯众人到梅村一带后,领导当地百姓发展生产,几年之间,人们就变得很富裕了。这时正逢商朝的末年,世道衰微,商王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的诸侯王频频发动战争,因为怕战祸的连累,太伯就筑起了周长为三里二百步的内城与周长为三百余里的外城,这城筑在西北角,名叫旧吴城,又称太伯城。民众都在这城中种地。三是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太伯带领人民开太伯渎以对付旱涝。东汉麋豹所撰的《泰伯墓碑记》中、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中都有明确记载。《吴越春秋》记载说,由太伯的带领,几年之间,人们就变得很富裕了
太伯对老百姓又进行了德化教育,《左传•哀公七年》记载说:“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在勾吴国,泰伯推行周礼,而仲雍则继承之。这个德化教育,深入人心,在常熟,归化于泰伯的一个村就名为“端委乡”。
太伯建立的勾吴国,历经了约六百年历史,在春秋后期,曾十分强大,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孔子赞叹说“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故太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韩诗外传》卷十第五章)
泰伯不愧是先秦杰出的政治家。
(注一) 西周中期重要的青铜器“班簋”
(注二)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西周史》第三章
(作者:无锡,陈振康副教授,吴文化专家,全国优秀科普专家)
本站内容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使用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咨询客服(QQ:116539779 微信:wu20120129)
寻根溯源◆联宗睦族◆ 撰文投稿,加微信号或QQ。本站公众号有“吴氏网”和“世界吴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