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文化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时间:2025-03-14 11:58:52   作者:吴光明   来源:原创   阅读:210   评论:0
内容摘要: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浙江省至徳文化委员会 吴光明 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开姓始祖泰伯公,为成全父亲周太王的心愿,带着二弟仲雍公,不畏艰难困苦,跋涉二千多公里,从陕西岐山来到无锡梅里。当时的江南是一片荒蛮之地,泰伯、仲雍公带领当地族人开荒拓土,利用从中原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浙江省至徳文化委员会  吴光明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图1

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开姓始祖泰伯公,为成全父亲周太王的心愿,带着二弟仲雍公,不畏艰难困苦,跋涉二千多公里,从陕西岐山来到无锡梅里。当时的江南是一片荒蛮之地,泰伯、仲雍公带领当地族人开荒拓土,利用从中原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种田养蚕,饲养禽畜,把梅里地区发展成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并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对于泰伯公“三以天下让”这种精神,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公的让国之举不仅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辉煌历史,还形成了春秋诸子学说的先天文化基因。康熙皇帝题写匾额“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写匾额“三让高踪”,用以赞扬泰伯公的高风亮节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也正是因为有泰伯、仲雍、季札公这样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吴氏家族称为第一世家。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图2

开姓始祖泰伯公,不仅是吴家始祖,更是江南人文始祖;至德文化,不但是吴氏文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特别是吴氏子孙,一定要深刻领会至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孝道感恩、谦让包容、诚信守实、开拓进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至德文化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联合国宪章“和平与发展”主题一脉相承,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愿望和要求。继承和弘扬至德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稳步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是时代的召唤,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图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崇德向善、积善成德、明德惟馨、见贤思齐、礼义廉耻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至德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当前全国上下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时代主旋律,重温家风、校训掀起浪潮。各地区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做好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然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在树立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人信仰缺失,拜金主义、炫富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有的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鉴;有的人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钱重实惠而轻名誉轻人格有的甚至道德沦丧,无视祖训家教、乡规民约,见利忘义,做出蠢事、傻事、坏事,甚至践踏法律。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我们现在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因此,唤醒全民的道德意识已刻不容缓。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高尚生活,让14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弘扬至德文化的主体,争做崇德、好德、明德、修德、厚德、讲德、守德的模范践行者,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德的力量。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图4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所在。至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其“谦让”精神,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避免冲突与纷争,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在国际交往中,秉持谦让精神,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信任。“开拓”精神激励着人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让世界看到中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包容”精神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能够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搭建了桥梁,使中华文化更具亲和力与影响力。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图5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承载着数千年的人类智慧与历史记忆。具有深厚底蕴的至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至德文化,是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将至德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与精神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孔子学院、泰伯书院在全球的广泛设立,将至德文化中的“仁爱”“礼让”等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各国人民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新媒体等,将至德文化的经典故事、传统艺术等进行数字化传播,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中华文明。又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让文化交流成为其重要内容。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举办文化展览、艺术演出、学术研讨等活动,将至德文化中“和为贵”、“合作共赢”等理念融入其中,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互信。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在沿线国家的传播,也让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共同繁荣。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图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潮流与人类发展趋势的伟大理念。至德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在当今世界,局部冲突、贫富差距、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德文化中的“谦让”精神,有助于化解国际矛盾与冲突,倡导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争端;“开拓”精神鼓励各国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包容”精神则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世界。当各国都能秉持至德精神,将人类的共同利益置于首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便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撑。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至德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目标完全吻合。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如果都能以“让”与“和”为准则,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那么世界将充满和谐与安宁。同时,在经济发展方面,各国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推动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图7

弘扬至德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应深入挖掘至德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和发扬其精神,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为了宣传泰伯文化和至德精神,全国各地很多省市县都成立了吴文化研究会、吴氏文化研究会、泰伯文化研究会、泰伯文化交流中心、至徳文化研究院等等。对吴文化的研究和推广都作出了一定的成就和贡献,但在对外宣传及推广上,我认为还是应以至德文化为主,虽然吴氏文化、泰伯文化、至徳文化归根到底都是吴文化,但叫法不统一,会形不成合力、影响宣传力度。原因有二:一是至德文化是由孔子对泰伯公高尚品格的称颂延伸发展而来,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影响力很大;二是吴氏文化、泰伯文化、吴文化会引起人们的误区,往往会让人们理解为它是吴家文化,不易于被大众接受。所以在对外宣传上最好注意统一性,这样才能被普通大众广泛关注,取得推广的最佳效果。

如何弘扬发展至德文化,宣传和推广的途经至关重要。现在的途径主要有吴文化交流、吴文化节、吴文化研讨会、泰伯庙会、泰伯论坛、泰伯书院、恳亲大会、祠堂展示、景点传播等传统方式,以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但参与这些活动的,除景点传播外,基本上都是吴家人,外姓人很少;关注这些新媒体的,也同样是吴家人居多。关于这一点,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这次的换届工作就做得很好,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吸引了众多外姓人加入,为至德文化传播注入了新活力。景点传播是受众面最广的传播途经,因此它也是宣传和推广至德文化的最有效途经。我去年到过梅里古镇,整个景区建设得很有品味,既能感受到吴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厚重的人文气息,又能品尝到特色美食和休闲娱乐。这里游人如织,是推广传播至德文化的极佳场所。只可惜这样的景区太少了,可能是全国绝无仅有的。

浅谈中华至德文化之弘扬发展 图8

在我的家乡千岛湖源头,有一个叫昌源河的地方,它属于安徽歙县,这里有相邻的二个村庄,一个叫石潭,一个叫昌溪,两地距离5公里,居住着6000多名吴姓人口,他们都是唐代文学家、徽州第一进士、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的后裔。这里有4个吴氏宗祠,1个周氏宗祠,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红色经学大师吴承仕故居;1座极其少见的徽派建筑古民居五间厅;1个号称“徽州布达拉宫”的万二古村落。周边还有1个阳产土楼群、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岸吴氏宗祠和1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岸风雨廊桥。石潭村是一个拥有近900年历史的古村落,隐藏在深山之中,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名的柳亭山,还曾经是东汉名臣方储公的炼丹之地。石潭村不但有深厚的吴文化底蕴,还有四季如画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春天,油菜花、杜鹃花、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夏天,向日葵绽放着灿烂的笑容,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秋天,漫山遍野的火红秋叶,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天,皑皑白雪中,红梅傲立,交相辉映。在这里既可以看到清晨的云海日出,还能观赏到晚边的落日余辉。一年中有200多天的云雾天,山谷中云雾缭绕,形成壮美的云海景观。但限于当地的经济条件,石潭―昌溪景区至今仍未开发建设,保持着原始景观状态。这既是遗憾,也是机遇。诚挚希望我们的吴氏宗亲以及各界有识之士能够前往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一方面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景区开发,将至德文化的种子播撒得更远,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共同为弘扬发展至德文化添砖加瓦,让至德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O二五年二月二十日


相关评论

本站内容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使用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咨询客服(QQ:116539779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wu20120129

寻根溯源◆联宗睦族◆ 撰文投稿,加微信号或QQ。本站公众号有“吴氏网”和“世界吴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