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察使吴思学
吴思学(1547-1614)字伯敏,号念虚,广昌长桥珠港人,出身书香门第。
双港吴氏,据《东园吴氏族谱》记载:元朝至正年间,因战乱,吴茂荣由南城迁居广昌东隅吴家岭,其后人迁居双港珠港。吴思学曾祖父廷重公为庠生,天生慧质,与李乔(1)为挚友,(注解1)李乔(1485-1566),字于迁,号石岗,广昌县旴江镇人,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员外郎,曾主修《广昌县志》。吴思学祖父吴天俸(2),(注解2)同治《广昌县志·隐逸》有传。字汝膺,号东野,天性颖慧,博览经史,工诗文。父吴国才,号慎斋,亦为庠生。
吴思学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嘉靖三十七年(1558),其父病逝,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吴思学愈加发奋苦读。嘉靖四十年(1561),他考入县学成为庠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仅十八岁的吴思学中举;隆庆五年(1571),以二甲第三十七名考取进士。
筮仕武定
万历元年(1572)夏,吴思学任山东武定州知州。武定州辖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四县,州治今山东惠民。嘉靖年间,该地灾害频发:崇祯《武定州志》载,嘉靖三十一年大雨冰雹,秋七月大水;嘉靖三十二年春三月大风飏霾翳日,无麦,秋大潦无禾;嘉靖三十三年春大歉,米价腾踊倍常,佥事曹天宪出粟二百石赈之。连续的自然灾害,加之赋役沉重,导致百姓逃离,土地荒芜,留下的百姓也以各种借口拒绝缴纳赋税,州财政入不敷出。
明代时期,征收税赋,并非按照实际存在的人户,而是按照田赋征收机构统计在册的纳税单位征收,这些纳税单位被称为“花户”。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为了偷税,便将税赋转移到某几个无赖或者虚拟的人户身上,这几个无赖获得地主给的某些好处后,往外地逃走,导致税赋拖欠,无赖的土地也被撂荒。地主因将土地分割,自己也成为假“穷人”,往往只需缴纳少量的税赋,这种偷税的方法称为“花分”。吴思学上任后,发布政令,凡是无主土地,复垦种植,将按照实际的“人户”重新造册,征收税赋。吴思学的政令发布后,逃出在外的人纷纷返回武定,结果武定的财政收入比周边其他县州高出数倍。
县民王永会的儿子因年幼无知,被诱骗陷入盗贼团伙。后来,生员王鲁、王齐雇佣王永会的儿子务工,却被他人诬告为窝主。省按察使欲判处王鲁、王齐斩立决,吴思学当面指责按察使的判决错误,并据理力争。吴思学为此几乎导致自己连坐获罪,最后按察使理屈词穷,而将王鲁、王齐释放。
按照以往规矩,县衙对待“乡饮”(3)(注解3:古代选用德高望重的长者若干名为乡饮宾,参加由当地官员组织的庆祝丰收、尊老爱幼的宴乐活动)仅作为一种摆设。而吴思学上任后,对德高望重的乡饮宾非常尊重,遇到有疑难问题,则亲自登门到耆老家中请教。吴思学对鱼肉百姓的奸诈里胥一律清除;对积习已久的陋规则一律废止;清理各类积压的诉讼;清理各种劳役,取消不必要的繁重劳役,百姓生活安逸。为此,吴思学也得到百姓的爱戴。
赴任泽州
泽州位于山西省境内,明洪武九年(1376),改泽州为直隶州,直隶山西布政使司,下辖四县,即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设在晋城。
明天顺五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宣宁王迁至晋城。泽州卫所驻军数千人,军纪涣散,校卒强悍难治,经常结伙抢劫,兴风作浪。他们见王府式微,便经常敲诈王府,由于他们并不隶属地方,地方官员也无可奈何,导致泽州政治异常复杂。
万历二年,吴思学出任泽州知州。刚上任,接到宗人诉状,声称遭到卫所将军、校尉勒索。吴思学调查清楚后,立即向朝廷参奏,将涉事将军、校尉革除查办。中尉聪端为了冒领俸禄,编造虚假名单,向都指挥贿赂白米二百石,东窗事发。吴思学将聪端拿下,投入狱中,问罪发配。都指挥杨榛因收受贿赂、擅夺民房,吴思学将民房追回,并对杨榛处以罚俸。从此,当地驻军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仪宾(4)(注解4:知宗室女夫婿的封号)卢恩祖诬告县官,吴思学向朝廷奏请处罚,追缴赃款。
织局每年都有四十匹样品绢送给知州,吴思学将这规矩革除。商税原先都是由老人稽核,往往部分被人侵吞,也有部分羡余。吴思学对商税逐项当面确定应缴金额,如果个别商户确实难以缴纳商税,便让他们申明原因并自报愿意缴纳的金额。王粮、军粮每年二万余两,都是由各县上缴到州府,然后再由州府分发。为了使账目清楚,避免贪污的嫌疑,吴思学指令各县将上缴的王粮、军粮款加以密封并盖好印封,支出时,当场拆封验证。
一天,吴思学接到军门命令,发送夷马三千余匹,交给泽州饲养,每匹定价八十两白银。吴思学要求各县详议,妥善处理。按照明代马政制度,分民间养马和官方养马。民间养马的军马,由百姓出钱购买并饲养,因饲养马匹增加百姓负担,各县都在观望不发。吴思学说道:“不能借避加赋之名,而吸民膏民脂,加重穷人的负担。”于是做出规定,每十户家庭领养一匹军马,再从这些家庭中,选择家庭条件最差的一户人家领马饲养。又重新估算马匹价值,不足的钱,由这些家庭平均摊派补足。各饲养户既得到马匹,又对派补之轻感到高兴。从此,三晋饲养军马,都以此做法作为样板。
明代的民壮制度(5)(注解5:民壮为地方武装,定期进行操练,担负巡捕、巡盐等任务)。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弊端百出。各级官吏或受贿卖放,或冒支月粮,或以低价雇佣孱弱之人,或以无赖罪囚代替,以应付差事。泽州的民壮也形同虚设。吴思学上任后,大力整顿民壮,改按里派充为雇佣之法,百姓称便,赞口不绝。明代最基层的里甲自治,历来缺乏资金。吴思学力行一条鞭法,使老百姓免除额外负担,获得喘息。吴思学大力支持教育,亲自为州学学子讲授《经》《书》艺文,使得泽州学风大振,一时登科人数倍增,名列山西第一。
万历四年(1576)山西乡试,吴思学被巡按御史抽调为阅卷官员。因才能出众,其文典雅,被巡按御史委以订立各项规则。这次乡试,所选拔出来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
万历五年(1577),任期届满,吴思学因政绩突出,经考核为最优等级,为此,朝廷赠封吴思学的父亲吴国材为奉直大夫、泽州知州。
遭遇贬职
据吴思学《东园吴氏族谱》所载《粤西总宪吴念虚公行状》记载:吴思学获知父亲吴国材被赠封为奉直大夫、泽州知州后,入觐谢恩。散朝后,接到祖父吴天俸病重的消息,随即雇佣车马归省。有嫉恨吴思学的人,攻击他“驰驿枉道”,结果被贬为辽西杂职。
查河北康熙《昌黎县志·官师》卷之四记载,万历七年,吴思学任昌黎县典史6。(注解6)《昌黎县志》卷之四记载:吴思学,江西人,进士,七年任。据河北康熙《昌黎县志·沿革》记载:“(昌黎县)秦王翦破燕,置为辽西郡。隋开皇元年置营州省北平,郡入平州。大业初罢州为辽西郡。”由此可见,《粤西总宪吴念虚公行状》一文中,称昌黎县为辽西,应该是准确的。
据《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记载:万历五年七月,山西巡按田乐弹劾泽州知州吴思学残虐,宜斥该道杨愈茂,巡历未周,乞申饬各道,两月一次出巡,所属地方部覆愈茂革任听勘,出巡酌量地方远近,岁一二次。得旨:吴思学既才守无议,止用刑过当,不必行勘,姑降边方杂职用;杨愈茂革职闲住,司道官出巡,但能痛行省节,肫肫以询民疾苦,申理冤枉,为事即两月一遍,民不为扰,违者照例论黜,其二司官有职守混杂,彼此牵制,或偶因一事奉敕兼管,后遂沿为故事,徒费文移关白,实于本职无干,该抚按分定画,一具奏定夺,务在明职掌省繁文,以称朝廷尚实责成之意。据此推测,吴思学遭遇贬职,应当是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因用刑过当,加之祖父病重,急于返家,被政敌抓住把柄,导致贬职。
万历六年(1578)十月,吴思学的祖父吴天俸去世。万历七年(1579),刚刚上任的吴思学,接到消息后,当即弃官火速返回广昌家中,在祖母面前嚎啕大哭,长跪不起,被众人劝住后,询问二位弟弟,祖父的遗言。祖父的去世,让吴思学悲痛欲绝,因过度悲痛而骨瘦如柴。一年后,祖母也去世了,吴思学更加悲痛,内心不得安宁,导致严重失眠,人也消沉起来,竟忘了自己是个有功名的人。
出任丽水知县
服阕后,吴思学补任浙江丽水知县,上任时间不详,万历十四年卸任。按照道光《丽水县志》记载:吴思学“多方略,遇事剖决如流,有请寄,正色拒之,崇好儒雅,延明经,饬行者,舆论古今事,娓娓忘倦,士咸兴于行宜。”由此可见,吴思学是一个善于谋划,明辨是非,举止文雅、博古通今,清正廉洁的官员,当地的文人雅士都喜欢与他交往,并成为好友。
丽水县位于浙江中部,东南方向与青田县交界,西南方向与云和县交界,西部与松阳县交界,北方与缙云县交界。距离丽水县西五十五里的碧湖平原有一座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通济堰以引灌为主,是一个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由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部分组成。碧湖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落差20米,通济堰即根据这样的地理形势营造,从而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堰渠自通济闸起,纵贯碧湖平原,至下圳村附近注入瓯江。干渠迂回长达22.5公里,宽4.5—12米,深3—1.5米,卵石、块石驳坎。通济堰水系运用大小渠道呈竹枝状分布,以概闸调节,分成48派,并据地势而分上、中、下三源,实现自流灌溉与提灌结合,灌溉着整个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万多亩粮田,碧湖平原成为瓯江上游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嘉靖十一年,一场大水将通济堰大坝冲毁,知府吴仲委派知县林性之、主簿王伦主持修复,由于资金短缺,并未设置堰门。到了万历十二年,因渠道淤塞,引水量严重下降,导致灌区缺水,通济堰水利工程亟待维修。于是吴思学决定动用官帑(国库资金),指派主簿丁应辰负责。为了调节堰内水位,控制入渠水量,吴思学决定在堰坝左侧建设一个可以开闭的活动堰门。整个工程历时一年完工,建造了一个堰门,疏浚主干渠及三十六条大小支渠,使古老的通济堰水利工程焕然一新,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如今,通济堰依然造福于丽水人民,该水利工程已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是我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成功范例。吴思学为这个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做出了杰出贡献。
丽水县东四十里处有一座山峰叫做刘山,山下有一座为纪念明代吏部尚书何文渊而建造的却金馆。
明宣德七年(1432)十月,温州知府何文渊奉旨入京述职7。(注解7)何文渊(1385-1457),字巨川,号东园,晚年又号钝庵。江西广昌人。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官授监察御史,历官知府、刑部侍郎、吏部尚书,加衔太子太保。他被誉为“忠节名臣”“铁面御史”。他整顿吏治,兴利除弊,济世之才匡扶社稷;他一身正气,却金流芳,公正廉明鞭策世人;他著书立说,耕读传家,修身齐家启迪后人。由于他在温州任职期间,洁身自好,“问功名不为利禄”“无锱铢索取于民”,入京时居然连一顶轿子也雇不起,只能徒步进京。傍晚时分,何文渊来到丽水一个名叫刘山铺的小山村歇息。这时,永嘉县丞于建,率领地方大小官吏和温州五县民众派代表日夜兼程,抄密林小路终于赶上何文渊,前来送行。见到何文渊后,于建说:“温州百姓闻知何公进京述职,见何公囊中羞涩,我等筹集一点盘缠,请笑纳。”话毕,当众奉上了一大笔礼金。何文渊推辞不下,只好暂且收下。第二天一大早,没向任何人告别,他弃礼金于驿站,又悄悄起程了。这令住在驿站的人们十分感慨,其中一位士人在墙壁挥毫写下了“却金馆”三个大字,以颂扬何文渊的美德。后人将何文渊所住过的刘山铺,改名为“却金馆”。
万历十四年夏,吴思学已卸任丽水知县,即将出任刑部主事。浙江巡抚温纯巡视海上,前往东瓯,路过却金馆,见到却金馆已经摇摇欲坠,而且非常简陋,四壁漏风,感慨万千,徘徊其下,久久不愿离去。此时,浙江分守温处道、兵备使者、处州知府、丽水前后县令都是江西人。(注解8)时任处州知府喻均,新建人;丽水前县令吴思学,广昌人;丽水后知县鲍大观,临川人;分守温处道胡绪,丰城人;兵备使者蔡庭臣,也是江西人。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大家捐资维修却金馆,不足部分,倡议在浙江的江西人捐资。对此,吴思学大力支持,主持维修工程,工程历时三个月完工,使却金馆焕然一新,温纯为此撰文《却金馆记》,立碑于却金馆内。
与状元焦竑
吴思学与焦竑为挚友,他们友情深厚,心意相通。
焦竑(1540年-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他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尤精于文史、哲学,为晚明杰出的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著作甚丰,著有《焦氏澹园集》《焦氏澹园集续编》《焦氏笔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俗书刊误》《皇明人物考》《史记萃宝评林》《两汉萃宝评林》《易筌》《熙朝名臣实录》等。
万历五年,吴思学遭遇贬职,心情郁闷。某日吴思学生日,焦竑前来祝寿,并赠诗一首:
吴君生日赠以酒,作歌侑之(注解10,见《澹园续集》卷二十一)
前有一樽酒,上君千百寿。生逢强健时,代是升平昼。
酣觞聊可破穷愁,身名那用悲前后。春风二月花满枝,
含情不饮将待谁?越女红颜发巧笑,词人䌽笔相追随,
兴来相对一挥盏,醉中得趣王侯卑。
君不见,梁苑邹阳擅文雅,几载曳裾趋阙下。
可怜众口销人骨,束缚翻遭狱吏骂。
又不见,李白才华不世雄,夜郎一去重飘蓬。
谗垢棼棼满人耳,有如落叶鸣秋风。白衣苍狗元颠倒,
二子撼轲安足道。黄梁得丧总浮云,何事区区挂怀抱,
延陵吴生二子敌,十年犹困风尘色,凤翮凋零霜雪摧,
吴沟蠹蚀尘沙黑,当年得意吐虹霓,一朝失路藏荆棘,
片言堕地鬼呵护,精气摩空人不识,我劝君酒君莫辞,
风云变化会有时,青春好著东山屐,他日飞腾未是迟。
万历十六年(1588),吴思学出任南京刑部主事,政简法清,谳决之暇,与焦竑探讨性命之学。
万历二十五年(1597),吴思学主修《延陵吴氏通谱》,谱成,应吴思学相请,焦竑为《延陵吴氏通谱》作序,《序》中写道:“(吴思学)以余辱交甚久,稔知世德。”(注解9,见《澹园续集》第二卷《延陵吴氏通谱序》)
出任山东东昌知府
万历十九年(1591),吴思学出任山东东昌府知府。东昌府位于山东西部,领三州十五县: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莘县、清平县、冠县、临清州(丘县、馆陶县)、高唐州(恩县、夏津县、武城县)、濮州(范县、观城县、朝城县)。府治聊城。明朝时期,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江北一都会”,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
据乾隆《东昌府志》记载:万历十年东昌府发生大疫;万历十一年雨雹大如盅;秋八月地震;万历十三年春大旱,万历十四年春夏大旱,盗起民逃;大疫;八月十七日陨霜,导致大饥荒;十二月府卒郭大谋反伏诛;万历十五年大旱,春大饥;万历十八年三月三日大风霾雨,红沙日暗;万历十九年夏六月蝗;大水。连续的天灾人祸,导致万历十九年东昌府大饥荒。吴思学刚上任,灵活使用各种政策,设法赈灾,使饥民全部救活,百姓感恩戴德。
东昌府郡城内,为防冰患,筑有小堤。不想七月大水滔天,水势奔腾,水堤岌岌可危,举郡恐慌,不知所措。郡城中士大夫偕父老纷纷向吴思学请示,出现了这么严重的水灾,该如何是好?老百姓该如何安置?吴思学缓缓答道:“我早已做好了准备工作,难道决堤了吗?”众人大惊道:“如此,水灾如何消除呢?”吴思学笑道:“古有民矫节不失,为名臣为善相事机耳?今全郡生灵皆主上赤子,宁忍以一,是故而鱼鳌之乎?如诚有罪,请身当之,无以累若一城,恃以无恐而天以鉴!”于是吴思学向上天虔诚祈祷,果然云开雨停,全城无恙。古人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因为当地百姓得罪了上天,而遭受上天的惩罚,所以吴思学准备让自己承受上天的所有的惩罚,来换取全郡百姓的平安,并虔诚祈祷。
山东处于黄河下游,黄河水患不断,故山东各郡都必须参与黄河治理工程。百姓负担沉重,治理韩家庄河段时,严重缺粮缺工,河院(注解10,河院:又称总河部院,河道部院,总督河院署,简称总河,由朝廷钦命署理。明清两朝凡总督带尚书衔者,皆为正一品。除此,为正二品。它的职能是负责管理协调治理黄河、治理漕运的一个部院级的中央直属机构)向东昌府征粮数千石。吴思学不到十天时间便将所需粮食全部备齐,而没有向百姓征收半粒粮食。因治河有功,而获得朝廷奖赏。
万历二十一年(1593)倭寇袭扰山东,甚至深入山东腹地东昌。东昌地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昌一旦被倭寇攻破,则后果不堪设想。吴思学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鼓励下属修缮城池,训练军队,日夜提防,并向朝廷进献十一条策略,分别为:“用简”“相险”“遏冲”“集勇”,此四条为大纲,“城守”“预备”“拙堑”“卫卒”“民壮”“戎器”“钱粮”,此七条为东昌守城规范(注解11,目前未发现这十一条策略的详细内容)。因吴思学在东昌政绩突出,吏部考察后,定为山东第一名。听到母亲生病的消息,便向朝廷申请休假,但未能获得批准。万历二十二年(1594),吴思学任期结束,入朝即上疏申请退休,获得批准。在返回家途中,吏部派员昼夜追赶,挽留吴思学。吴思学告以家中情况,言辞恳切,再次提出退休,最终获准返回广昌。
离职八年
万历二十三年夏,吴思学回到广昌,在家敬养母亲。万历二十四年正月,吴思学的母亲何氏去世(注解12,同治《广昌县志·列女传》有传)。
吴氏自元代从南城迁居广昌,开枝散叶,到明万历时期,吴氏家族已发展成一个庞大家族。合建一个大宗祠,以祭祀祖宗是整个家族的共同愿望。吴思学的祖父吴天俸设想在南城合建大宗祠,但因时局困难未能实现。吴思学继承祖父遗志,再次提议修建吴氏宗祠。后来他联合建昌、邵武两地的宗亲族人,秉持团结宗族的精神,齐心协力突破困境,最终选定南城风水宝地动工。新建的祠堂气势恢宏,屋檐高翘,既恢复了祭祀先祖的礼仪传统,又延续了家族香火。吴思学还置办了祀田,修订了家谱,将原本分散的宗族重新凝聚,展现出和睦新气象。此举不仅告慰了先祖,更将各地同宗血脉紧密相连,让忠孝礼义深深扎根于家族传承中。两地宗亲团结共建祠堂的事迹,成为吴氏族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丰碑。
吴思学绝意仕进,远离尘嚣,含饴弄孙,享受宁静的隐居生活。他研究医学,悬壶济世,一晃八年。
强起汀州知府
明朝后期,由于宦官干政、党争不断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官位空缺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赋闲在家、才能出众的吴思学被强行起用,出任福建汀州知府。
汀州府位于福建省西南,东与龙岩交界,北与将乐、建宁交界,南与南靖、广东梅州交界,西与江西石城、瑞金交界,领归化县(今明溪县)、清流县、连城县、宁化县、永定县、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等八县,府治设长汀县。
甫一上任,吴思学获知长汀知县丘民贵准备兴建一座宝塔,他对此大力支持,出谋划策,并捐资修建。宝塔选址汀州府城南的霹雳岩,霹雳岩现称为拜相山,又名笏山,位于长汀城区繁华的营背街后面,因俯揖卧龙,相似人拜而得名。历时三年,宝塔落成,取名万魁塔。宝塔位于拜相山山顶,共13层,全部用白砖砌成,塔内有石梯,可至塔顶,登塔能鸟瞰全城风光。民国时期,因长汀修建机场,跑道正对万魁塔,为保障飞机起降安全,民国三十三年(1944),万魁塔被拆除。
长汀县儒学将近三十年没有维修,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已漏风漏雨。御史方元彦、长汀知县丘民贵主持重修,获得吴思学大力支持。儒学经过全面修缮,历时一年,修复了破损的梁柱、墙壁和屋顶。修缮后的儒学不仅保留了古朴典雅的气息,更为学子们提供了焕然一新的场所,人文为之丕变。
某日,汀州府突发民居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波及数家,致使灾民倾家荡产,一贫如洗。吴思学闻讯后,立即行动,捐赠千石谷物以赈济受灾百姓,深受乡里赞誉。
升任按察副使
万历三十一年(1603)二月,吴思学由汀州知府升任为福建副使,管理屯盐道。(注解13,《明神宗实录》之三百八十一卷载:万历三十一年二月丁未,升浙江严州府知府刘焕为本省副使;原任湖广左参议伍袁萃为广东右参;知府程达为福建副使分巡漳南道;知府吴思学为福建副使管理屯盐道。)
明代屯盐道是明朝政府为了管理盐业生产和销售而设立的一种行政机构。盐业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因此明朝政府对盐业的管理非常重视。屯盐道负责管理盐场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征收盐税、打击私盐、盐引的发放和管理。
明代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江西销售淮盐,因成本较高,价格昂贵,且质量较差,而闽盐质优价廉,走私食盐能获取丰厚利润,奸商趋之若鹜。因食盐走私,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且削弱了中央权威。吴思学上任后,严厉打击私盐,使奸商的走私活动销声匿迹。
福建地处东海之滨,自古便是海陆交汇之地。有一个被称为“红毛国”的国家(指荷兰)漂洋过海来进贡,向当地官员表达敬意,并请求开展贸易往来。当地的市场官员经过商议,认为此事可行,于是准备上报批准。吴思学说到:“拒绝他们的请求。”时任漳泉道沈茂荣亦将利害关系陈述清楚,于是拒绝了荷兰人的请求。此后,前来福建经商的外国人绝迹。
因明代实行严厉的海禁制度,禁止与国外通商,吴思学的做法,在当时属于“政治正确”。
升任福建参政
白莲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间宗教组织,起源于南宋时期,盛行于元、明、清三代。它融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常常被用来动员农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顺昌原本有白莲教,一个叫吴建的顺昌妖人趁机起兵作乱,聚集了好几万无知的百姓,闹得声势很大,根本控制不住。朝廷商议后决定派兵去剿灭他们。(注解14,《顺昌县志》没有记载此事。)吴思学说道:“如果出兵剿灭,将起到激化作用。无知的百姓怎么会知道自己是被妖人蛊惑呢?不如将军队驻扎在樵川,以声势吓唬他们,再进行招降,其组织会立即解散,首领束手就擒。”朝廷采纳了吴思学的建议,后来的事情,果真符合吴思学的判断。
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吴思学因功升任福建左参政。(注解15,《明神宗实录》之四百一十四卷载:万历三十三年冬十月,“升福建副使吴思学、湖广副使陈鸣华各参政……”)其祖父吴天俸、父亲吴国材赠封福建右参政。
吴思学升任参政后,协助布政使,管理福建的地方事务。此时福建的税使是御马监宦官高寀,福建的税收被御马监控制。高寀仗着皇帝宠信,横征暴敛,借机大肆聚敛钱粮,欺压百姓,为所欲为,甚至强抢民女,导致民怨沸腾。吴思学按照有关规定,将税收收归布政司管理。高寀便下发公文,威逼有关部门,意图继续控制税收。于是吴思学以此事关系到国计民生为由,向朝廷上奏,要求将税收仍旧由布政使管理。朝廷为此下旨,同意仍旧由布政使征收,然后解进国库。但高寀向皇上进谗,不久朝廷再次下旨:“依照老办法收取。”这意味着全省税收依旧由高寀控制。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因高寀的暴行,导致福州大规模暴动,民变后,高寀被召回北京,改任内官闲职。吴思学成为第一位揭露高寀暴行的人。
万历三十六年(1608)十一月,吴思学升任广西按察使。(注解16,《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二记载: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升福建右参政吴思学为广西按察使。)朝廷派出天使宣布任命,吴思学接到圣旨后,返回广昌家中,并没有前往广西赴任。万历四十二年(1614)五月十三日,吴思学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他有子三人:吴履和、吴履贞、吴履纯;孙三人:吴康侯、吴睿侯、吴穆侯。其中,吴康侯为崇祯十五年恩准特用进士、礼部主事。
附:参考文献:
1、《东园吴氏族谱》 2、《医家赤帜益辨全书》(吴思学作序)
3、《泽州府志》4、《东昌府志》5、《昌黎县志》
6、《广昌县志》7、《汀州府志》8、《福建通志》
9、《处州府志》10、《澹园续集》焦竑著11、《丽水县志》
12、《长汀县志》13、《明神宗显皇帝实录》
14、《温恭毅集》温纯著
本站内容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使用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咨询客服(QQ:116539779 微信:wu20120129)
寻根溯源◆联宗睦族◆ 撰文投稿,加微信号或QQ。本站公众号有“吴氏网”和“世界吴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