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遗恨话夫差
吴朗 撰文
摘要
夫差作为春秋时期的第四位霸主,他先后败越、击楚、伐齐、与晋争长,为吴国的宏图霸业做出了历史功绩。然而,也是他的骄奢淫逸,傲慢轻敌,违礼僭制等一系列昏聩举措,让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留下了千古遗恨。
引言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乌栖曲》,偏于收敛含蓄、深婉隐微地讽刺吴王夫差与西施在姑苏台上日夜纵情享乐的情形。吴国灭亡之后,有许多文人志士写下过与夫差相关的咏史怀古诗,他们在登临吴宫废墟、吴国旧址时,发思古之幽情,通过写夫差来借古讽今,以警示当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
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将夫差刻画成一个刚愎自用、轻信谗言的昏君形象,而关于夫差的功绩仅仅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由于《史记》在史志上崇高地位,司马迁刻意弱化夫差的思想,由此发轫,后世文学作品中,基本上如出一辙的否定了吴王夫差的功绩,认为他被西施迷惑而亡国。许多史学研究者认为,夫差在打败越国后没有杀勾践,为吴国亡国留下了伏笔。这些评价给历史上真实的吴王夫差带来了千古骂名。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家国兴亡与“时势”相关,“时势”是国家成败的各种原因。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在其所作《西施》中委婉指出: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由此可见,夫差亡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他的功绩。
梁启超认为,史学研究的根本就是研究史实。他主张通过客观和科学的方法来寻找史实中的共同点和规律,得出有价值的见解和结论。著名史学家陈垣认为“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近代以来,史学界认为研究史料的真实性,须服从以下几点:1.论从史出;2.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 3.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
基于上述理由,本人试图从史料记载中寻找蛛丝马迹,再次剖析历史上吴王夫差是非功过的深层次原因。
一.夫差的历史功绩
1.夫椒败越 公元前496年,阖闾出兵伐越,以报越国偷袭吴境之仇。谁知吴军大败,阖闾伤趾而亡。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在夫椒之战中打败越军,将勾践押解回吴,越国因此成为吴国的附庸。
2.艾陵伐齐 鲁哀公十一年,吴王夫差为救鲁而伐齐。公元前484年春,齐将国书、高无丕率师至鲁都城郊伐鲁失败。鲁国想联吴军伐齐,报一箭之仇,就说服吴国伐齐。此时,齐军为挽回伐鲁失败的面子,想再伐鲁。吴欲称霸,欲趁鲁联吴之机打击强齐。于是,爆发了一场恶战——艾陵之战。《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吴国为“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为“齐将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双方各用车千乘,各号称十万人马。
艾陵之战中,吴军“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吴国因此战成为当时军事力量最强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3.黄池争霸 公元前482年,夫差“起师北征,阙为流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在战争即将爆发的前一夜,夫差听从王孙骆的建议,一大早就列兵甲,排战阵,晋军大惊不敢与之作战,夫差挟周天子之名斥责晋定公“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忧,亿负晋众庶,不式诸戎、狄、楚、秦;将不长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国。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今会日薄矣,恐事之不集,以为诸侯笑。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为使者之无远也,孤用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晋定公无奈接受吴国为长。黄池会后,夫差派人告劳周王室,获得天子赐命,成为春秋第四位霸主。
4.开挖邗沟、黄沟 《左传》哀公九年(前486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又名中渎水、合渎渠、山阳渎,是吴国为北上争霸中原而运送军资的水运粮道。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引《吴越春秋》云:“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左传》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邗沟南端为临长江的邗城,北端为滨淮河的末口。邗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人工河道,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并沿用至今。
《国语·吴语》记载:“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春秋吴王夫差十四年(前482),北上大会晋、鲁各国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以称霸中原,乃自淮入泗,自泗入沂,至鲁、宋各国境内,将不相连接的水道凿通,东自今江苏沛县,经山东单县、曹县及河南兰考、封丘等县,西达济水。史称黄沟。
夫差在霸业上的成就不逊于其他春秋霸主。放眼整个春秋历史,建立霸业,乃是列国诸侯角逐追求的宏图伟业。夫差的霸业足以与齐恒公和楚庄王相媲美。齐恒公的霸业是尊王攘夷,会盟诸国。楚庄王的霸业是陈兵周郊,问鼎周室。与之相比,夫差也达到了耀武中原,会盟黄池,遣使周室,天子宣慰的目的。因此,从这方面讲,夫差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定的,他是一个胜利者。
邗沟和黄沟,不仅是我国古代运河系统的最早运河之一,也是夫差霸业的见证。
二.夫差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吴国北上争霸的道路是逾江越淮。楚国曾经是阻扰吴国北上称霸的近邻,军事力量强大。阖闾击楚时“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迹”。因此夫差北伐时,已经无后顾之忧。
夫椒之战后,夫差胸怀大志,志在争得中原霸主的地位。他的目标从“败越”转向“争霸”。夫差之所以答应越国的求和,一方面是吴国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以期得到充足的财力和兵力,来争取中原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夫差不把越国当做称霸的大敌,在当时并不算战略上的错误。原因有三:
1.夫差即位的第二年,就摧毁了越国的军事力量,并且深入越境,轻易地控制了越国。
2.越国国力弱小,但国土广大,包括闽北、皖南、赣东、浙东一带,而且居民蛮悍,勇敢善战。夫差如果要占领部族中心的会稽山地区易如反掌,但要实际控制如此广大的地区和流散四方的部族就非常困难了。
3.越国向吴国称臣纳贡,能够为夫差北上争霸带来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伐楚,是阖闾时期的勾吴霸业的既定战略。伐齐,则是夫差付诸霸业的国家方略。不伐楚不足以安后方,不伐齐则不可能中原称霸。
《左传》记载,鲁哀公元年,吴国败越后进军陈国。二年,“吴洩庸如蔡纳聘,而稍纳师。师毕入”;六年,吴伐陈,楚昭王率兵救陈;七年,吴、鲁会于鄫,夫差向鲁哀公征百牢,后又因鲁伐邾而向鲁国出兵;八年,吴军伐鲁,后与鲁订盟而退。
夫差在周边国家发动一系列的战争,其目的是试探其他大国的反应,更重要的是检验吴国自己的军事和国力,为北上争霸做准备。鲁哀公十一年,吴王夫差借“存亡鲁”的正义之名率军伐齐。并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在伐齐之前,军事家孙武已经离开吴国,伍子胥也被夫差所杀。艾陵之战实际就是夫差亲自指挥的成名之战。他指挥果断、调度有方,具有军事谋略才能。战后,他深谋远虑,主动与齐国议和,避免了楚国和越国从背后偷袭吴国的危险局面。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公会于黄池。《国语·吴语》、《公羊传》、《淮南子-兵略训》都明确指出黄池之会,吴国主盟。墨子云:“至夫差身,……九夷之国,莫不宾服”。并且面对越国偷袭,他冷静沉着,坚持与晋争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吴国被灭。
由此可见,夫差非常具有战略眼光,而且他的军事才能卓越,否则难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三.夫差为什么要杀伍子胥
《吕氏春秋~卷二十三》记载: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
伍子胥坚决反对夫差伐齐,他请求夫差灭掉越国,永绝后患。
夫差与伍子胥在伐齐和灭越这件大事上产生了分歧,明显可以看出两人战略眼光不一样。伍子胥是吴王阖闾所重用的大臣,其父伍奢、兄长伍尚均为楚国大臣,但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只得投奔吴国。在阖闾北上称霸的计划中,击败楚国是当务之急,因此伍子胥得到了阖闾的重用,任相国。后来从楚国逃奔至此的伯嚭,也被阖闾任用为太宰之要职。
伍子胥有辅佐之才,但为人冥顽不灵。在投奔吴国的前期,他一心为父兄报仇,在吴军大败楚军之后,在楚国都城郢掘楚平王墓而鞭尸,为吴国立下大功。但是他思想境界狭隘,他的战略眼光满足于勾吴成为一方雄主。而夫差不同,他要继承先父的北上称霸战略,做出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霸主一样的丰功霸业。按照当时吴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吴国有北上称霸的条件。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在夫差伐齐取得重大胜利回国后,伍子胥依然认为:“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
《国语·卷十九·吴语》记载: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注:伍子胥)曰:“···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
夫差训斥伍子胥老了,他命伍子胥出使于齐国。伍子胥居然“属其子于齐鲍氏”。意思是伍子胥回国前,将儿子留在齐国鲍氏家中。与伍子胥有隙的伯嚭进言:“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这一叛国行为引起了出差的大怒,不得不杀伍子胥。
对于夫差来说,在北上称霸的战略中,在后方骚扰牵制的越国只算小敌,而前方阻扰称霸的齐国才是大敌。小敌只宜安抚管辖,大敌必须军事击溃。不灭越国的原因前文已经提到,他将勾践夫妇作为人质置于身旁,经过三年的考察,确定了勾践的衷心和顺从之后,释放勾践,封地百里于越。
四.夫差失国的原因
1.未能休养生息,导致国力空虚
夫差在位期间,他先后对越、陈、鲁、邾、齐等国用兵,国家后期已经出现“大荒荐饥,市无赤米,囷鹿空虚”的现象。
北上争霸,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验,不仅是对吴国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还由于大量征召青壮南丁补充兵员,导致国内土地出现荒芜,老弱病残无力耕种,国力逐渐空虚。
夫差不具备有德之君治理国家,对外长期用兵,对内他不爱惜子民,反而大兴土木修建姑苏台。《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环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又别立春宵宫,为长夜饮。”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讎,而用之日新。”由此可见,未能休养生息,反而骄奢淫逸,这是夫差亡国的客观原因。
2.精兵远征争霸,后方无备生患
鲁哀公十三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夫差率国内精兵北上,在黄池与晋定公争长。只留下太子友率老弱残兵驻守吴国国都。
夫差亲自率军北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他出征前对越国勾践还存在戒心。结果越国大夫文种奉勾践之命拜见夫差,不仅送来了大量珍宝,还表示越王愿亲自率领精兵3000人替吴国打前锋。夫差对这一态度极为满意,他刚愎自用,没让越国劳师动众,自己征调了吴地九郡最精锐的兵力挥师北上。
然而,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争长时,勾践派越军偷袭了吴国国都,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被越军俘虏。夫差没有想到勾践会趁机兴兵伐吴,更没有部署一支精锐部队藏在吴国,以备不患。这就为吴国的灭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3.争霸违礼僭越,战败孤立无援
“礼”在封建社会是国家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是宗法等级制度,是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标准,起到了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周武王灭商之后,访周章封为伯,肯定了吴国与周王室有宗亲的关系,吴国应是周礼的拥护者。然而,到了寿梦时期,自封为王,与礼相悖。《周礼·秋官》记载“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斿,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规定了诸侯之礼不能超过七牢。但是,在鲁哀公七年,吴国兵临鲁国城下,向鲁国征百牢,鲁国无奈从之。夫差的行为明显违礼僭越。
鲁哀公十年,“齐人弑悼公,赴于师。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在春秋时期,“闻丧止伐”是诸侯国必须遵从的礼节,吴王夫差一方面行吊丧之礼,一方面暗中命徐承率领水师偷袭齐国,这是违反礼的行为,失去了诸侯国乃至周王室的信服。因此,吴国在遭到灭亡之际,孤立无援,没有一个诸侯国愿意出来为吴国主持公道。
结语
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夫差,假设他采纳伍子胥的建议杀掉勾践,永绝后患。不听信谗言杀掉伍子胥,吴国一定不会这么早亡国,甚至可能问鼎中原。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夫差称霸与亡国有着前文提到的多种因素,是无可改变的历史规律,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亦是如此。
吴王夫差千秋霸业在历史上如昙花一现,但是他的历史功绩不应该被抹杀。正如大运河,历经二千四百余年的悠悠岁月,至今依旧奔流不息。也许夫差没有想到,他当年北上争霸开挖邗沟、黄沟连通大运河的无心之举,竟然为后世带来了交通的便利,造福两岸百姓及子孙后代。
扬州邗沟有座大王庙,供奉着夫差的神像。大殿两边的抱柱上有一副楹联:“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也许,这也是后世对夫差功过的最好评价吧。
作者简介:
吴朗,1973年生,安徽省太湖县人。太湖县吴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吴氏文史研究》主编、《安徽吴氏统谱》副主编。其著作:《至德文化交流与研究》于2024年11月出版。
本站内容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使用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咨询客服(QQ:116539779 微信:wu20120129)
寻根溯源◆联宗睦族◆ 撰文投稿,加微信号或QQ。本站公众号有“吴氏网”和“世界吴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