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起源与泰伯传奇:探寻吴氏家族的源起与传承
一、吴氏的起源脉络
1、“吴” 字的象形渊源:吴字乃是象形字,依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吴者,哗也” 。在远古时期,先人们在狩猎时,一旦发现大型野兽,会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提醒大家躲避,这一动作形态就如同 “吴” 字。当时做出这种呼喊动作的人,便被称作吴人。实际上,吴人在炎帝、黄帝时代就已存在,比如炎帝时期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由此可见,上古时期便有吴人及其源流和支系。
2、吴氏与黄帝的血脉关联:远古吴姓的鼻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以姬为姓,是黄帝的嫡传苗裔。黄帝娶有四位贤良淑德的妻子,共育有 25 个儿子,其中获得姓氏的有 14 个,这 14 个儿子后来形成了 14 个部族。黄帝的正妻嫘祖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玄嚣和昌意,而姬姓便是从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3、吴姓始祖太伯与仲雍: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的父亲是古公亶父(周太王),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到殷商时期,已是黄帝的 25 世孙。《史记》将《吴太伯世家》列为天下世家之首。太伯作为吴姓的第一人(黄帝的 26 世孙),因没有子嗣,所以被尊称为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他继承王位并传衍后裔,被称为传宗始祖。仲雍传至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经灭掉商朝,建立了周室王朝。周武王为了寻访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于是封周章为吴地君主,封虞仲于虞地(今山西平陆县境内)为君主,称北吴,北吴传了十二世后被晋所灭,其后人便以虞为姓,所以说吴、虞本是一家 。
4、吴国兴衰与吴氏得姓: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 12 世纪(殷商时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是黄帝(姬轩辕)的裔孙,也是高阳氏颛顼(姬乾荒)的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太伯死后因无嗣,由弟弟仲雍继位,此后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还追封太伯为吴伯,“吴” 从此成为正式的侯国。吴国建都于今江苏省苏州,其疆域涵盖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公元前 586 年,太伯的第十八世孙寿梦(吴国第 19 位君主)正式称王。到第二十世阖闾(吴国第 24 位君主)时,吴国曾一度攻破楚国;第二十一世夫差(吴国第 25 位君主)时,战胜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并接受了越国的求和。然而,夫差因大意轻敌,不听大臣伍子胥的劝谏,最终被越国打败,夫差自杀,吴国于公元前 473 年灭亡 。吴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虽四处避难,但始终不忘故国,便以国为氏,将太伯、仲雍奉为吴姓始祖。
二、泰伯的传奇一生与伟大功绩
(一)三让天下,诠释忠孝两全
1、第一次让位:洞察父意,避居吴山:殷商时代,在陕西省岐山县有一个部落,因地处周原姬水一带,所以被称为周部落,以姬为姓。部落首领是古公亶父(尊号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积德行善的君主,深受国人爱戴。古公亶父娶了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丽且贤惠,他们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季历娶了任氏女太任为妻,生下儿子姬昌。姬昌一出生,便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还有神话传说称,有一只吉祥鸟衔着丹书飞到周原,落在姬家,丹书上记载着为君之道。古公亶父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此对姬昌这个孙子格外疼爱。姬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备伟人气质和王者风范。古公亶父曾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他想将周业传给三子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但按照旧制和当时的氏族传统,王位应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古公亶父既不想违背王室传统,又无法实现传位于姬昌的心愿,为此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最终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个极为忠诚孝顺之人,察觉到父亲的心思后,为了遂父所愿,决定让贤。他与二弟仲雍商量,借口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室,前往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隐居,让三弟季历得以被立为太子,这便是泰伯的第一次让位 。
2、第二次让位:坚守初心,远走江南:泰伯和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公亶父为了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前遗命季历,等泰伯回到周室后,要将王位还给泰伯。不久,古公亶父病逝,泰伯和仲雍得知消息后赶回周室奔丧。季历遵照父亲的遗命,想要将王位归还给泰伯,泰伯坚决推辞不接受。季历不依不饶,为了表明自己真心让位的决心,泰伯决定远走高飞。他带着弟弟仲雍,率领吴山的族人,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一路风餐露宿,辗转千里,最终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古称荆蛮之地,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就是泰伯的第二次让位 。
3、第三次让位:断发文身,绝无反顾:泰伯和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了表明自己绝不再返回争夺王位的决心,竟然改变服饰、毁伤面容,还文身断发,完全遵从当地土著的习俗。对于以礼仪文明自居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受刑罚的人才会文身断发,因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便被视为刑余之人。由此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还传话给季历:“我已到了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文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也没有资格成为宗庙社稷之主了。” 于是,季历正式即位执政。这就是泰伯的第三次让位 。
4、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堪称 “忠”;他不以长子身份为尊,顺遂父亲的意愿,将王位让给弟弟,可谓 “孝”,以孝尽忠,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在历史上,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例子屡见不鲜,而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次逊让国家,使得周室在没有任何纷争的情况下,顺利将王位传给了姬昌。这充分体现了泰伯的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四德俱全,令人敬仰,因此被世人传颂。周能拥有天下八百年,泰伯的功劳不可磨灭。被中华民族尊称为 “至圣” 的孔子,称赞泰伯为 “至德”,并赞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人世间已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 。
(二)拓荒荆蛮,建立吴国基业
推行改革,促进文明发展:泰伯成全了父王统一天下的心愿,三次让出王位后,偕同弟弟仲雍远离周室,南奔荆蛮。他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胸怀大志,积极开拓进取。到了荆蛮之地后,泰伯和仲雍文身断发,入乡随俗,与当地民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并推行了三大改革举措:首先,改变当地居民吃生食的习俗;其次,传播北方的礼仪文明,教授人们读书识字;第三,引进并传授先进的农耕和制陶等技术,改变当地 “水耕火褥” 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 。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畜牧:泰伯深知 “水利是农业命脉”,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他带领先民在梅里开凿了四泾一渎,即香泾、洋泾、龙泾、梅泾和泰伯渎。泰伯渎是江南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全长 87 里,宽 12 丈,东与蠡河相通,西与运河相连。泰伯渎的开凿,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还便利了舟楫往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直到现在,它仍是梅里沟通外界的主要水道之一。此外,泰伯还致力于畜牧业的发展,教授当地先民栽桑养蚕,饲养禽畜。如今梅村的鸭城、猪羊巷和麂城等地名,就是当时放牧鸡鸭、饲养猪羊的地方。在泰伯的不懈努力和苦心经营下,梅里这块原本的蛮荒之地逐渐繁荣起来,“数年之间,人民殷富” 。
凝聚人心,建立江南之国:在泰伯身体力行、开拓创新精神的感召下,“荆蛮人民,从而归之千余家”,大家拥立泰伯为君长。于是,泰伯在荆蛮梅里营建城堡,创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 吴国。在泰伯的精心治理下,吴国逐步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泰伯生于公元前 1285 年,卒于公元前 1195 年,享年 91 岁,在位长达四十九年。他逝世后,墓葬在今无锡市鸿声乡鸿山,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 2 米多,直径 3 米多,墓碑为四方形,正面刻着 “泰伯墓” 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享堂门旁石上镂刻着齐彦槐书写的一副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坯万古江南”,这副对联高度概括和歌颂了泰伯的伟大功德 。
(三)后世缅怀,传承至德精神
丧葬礼俗的起源:泰伯去世后,吴人悲痛万分,哭声震天。百姓们纷纷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以至于漫山遍野的花草都为之枯萎。许多后来的人因没有鲜花可献,又不忍空手而归,于是聚众商议,由于泰伯生前喜爱种麻,大家便各自采一束麻系在腰间,以此表达对泰伯的敬仰、怀念和哀悼之情。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
泰伯庙的建立与变迁:吴人为了纪念泰伯这位伟大的开拓者,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也就是今天的 “泰伯庙”,又称 “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 “让王庙”。如今的泰伯庙威严雄伟、富丽堂皇,经过多次翻修重建。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面刻着 “至德名邦” 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曾作《和泰伯庙》一诗赞颂泰伯:“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家有让王。” 历代帝王都曾拨款对泰伯墓和泰伯庙进行修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为泰伯庙大门题写了 “泰伯庙” 门额;1995 年,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泰伯诞辰 3280 周年题赠 “锡邑之光” 匾额。1982 年,泰伯庙和泰伯墓均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999 年,江苏无锡两级政府批准鸿声镇人民政府对泰伯墓进行全面扩建。泰伯墓陵园从原来的三亩地扩建至二十三亩,恢复了盛唐时期的原貌,于 2000 年冬竣工,此次扩建耗资八百万元,其中政府拨款四百万元,其余部分由海内外吴氏宗亲捐款 。
至德精神的深远影响:三千多年前,始祖泰伯公三让天下,创立了三大里程碑:一是禅让周室八百多年的基业,做到了忠孝两全;二是开创了万古江南的文明,名垂千古;三是树立了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受到四海敬仰。泰伯公被孔子赞誉为具有 “至高无上的道德”,成为当之无愧的德圣。千百年来,至德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不断弘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至德精神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更加契合,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谦让意味着和平,开拓体现了发展,至德精神的精髓与联合国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相吻合。践行这一精神,对人类的永久和平、进步与发展事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 。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泰伯的让国南奔、拓荒江南,就没有江南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更不会有今日之吴姓。因此,“让” 既是吴氏族人产生的基因,也是吴氏子孙独有的标志。它赋予了吴氏族人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吴氏子孙在国破家亡之后,依然能够重新崛起,走向繁荣昌盛。吴氏子孙不断向大江南北、异国他乡生息繁衍,开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中一支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优秀族姓 。“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这是后人对吴氏始祖泰伯崇高德行和伟大功绩的高度认可与公正评价。它不仅体现了泰伯精神的全貌和吴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主要特征。泰伯为江南文明奠定了基础,使大江南北、太湖之滨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发展成为衣冠礼仪之邦,并进而成为才赋人文甲天下的繁华之地。所以,泰伯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伟大形象永远不会磨灭,人们对他始终敬若神明 。
本站内容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使用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咨询客服(QQ:116539779 微信:wu20120129)
寻根溯源◆联宗睦族◆ 撰文投稿,加微信号或QQ。本站公众号有“吴氏网”和“世界吴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