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侗族大歌与吴氏

时间:2019-10-17 08:20:57   作者:吴谋高   来源:炎黄吴氏网   阅读:953   评论:1
内容摘要: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民间合唱形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是一山水,是一村落;是一群仙人的一种生活;也许,吴家人就是这个村落里、过这种仙人生活的那一群人。 我在研究侗族大歌的过程中,发现侗族大歌与吴氏有太多的关...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民间合唱形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是一山水,是一村落;是一群仙人的一种生活;也许,吴家人就是这个村落里、过这种仙人生活的那一群人。
       我在研究侗族大歌的过程中,发现侗族大歌与吴氏有太多的关联,我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因果关系,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存在。于是,我把这种现象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供智者研究。
传龙创歌
      侗族大歌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清代黎平三龙之说,既有故事也有历史文献记载。三龙自古以来流传着侗族大歌“起源歌”“嘎老”等;“四耶挑歌传三龙”“吴传龙创侗族大歌”等传说就发生于此。上述传说故事中,著名歌师吴传龙是真实的三龙人,他的坟墓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九龙寨的山腰上,三龙人也一直祭奠着吴传龙,并把他视为侗族大歌的始祖。
       据黎平三龙《吴氏家谱》记载,三龙侗族大歌已有近300年历史,其始祖吴传龙,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殁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死后葬于当地井庭飞马山,坟墓至今仍在。吴传龙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侗族大歌传承后世,代表作有:“嘎所”如《嘎能亮》(蝉之歌)、《嘎吉约》(知了歌)、《嘎念》(额哭亲娘我叹青春老)、《八月蝉歌》等;“嘎玛”如《赛该多嘎班报巨》(依恋青春)、《对多梅嘎》(唱支山歌换情郎)等;“嘎或”,如《想起郎来想切切》等等。其中《蝉之歌》《知了歌》等最具代表,奠定了三龙侗族大歌的历史地位。
       在三龙侗寨,不仅历史上创作了侗族大歌,且代代相传,传出寨门,传出国门,惊动世界。20世纪50年代,年仅14岁的三龙侗女吴品仙到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唱侗族大歌,这是“三龙侗族大歌”首次走出山门;60年代。吴学桂、吴万芬、吴品仙等歌手到北京演唱“侗族大歌”,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吴学桂是侗族唯一受毛主席接见的侗族歌手;1986年,吴玉莲等三位歌手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轰动了巴黎,被誉为“清泉闪光的音乐”,使三龙侗族大歌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1999年三龙侗族大歌歌手吴秀芳等出席新加坡侗情展,演唱侗族大歌,好评如潮。
       2001年,三龙侗族大歌歌手吴秀芳、吴现莲、吴现梅等出席中央电视台音乐厅举行90分钟的侗族大歌专场晚会,该晚会演唱4首三龙侗族大歌,使“三龙侗族大歌”这颗藏在深山的民族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2012年,吴品仙成为闻名于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3年,黎平县侗族大歌使者吴品仙被评为贵州十大“民族新闻人物”;2015年,国家级歌师吴品仙带领三龙大歌精英骨干盛装登陆北京卫视权威文化“传承”节目,全场演出精彩绝伦。
       一直以来,“三龙侗族大歌”传遍广西三江,湖南通道,贵州三穗、天柱、榕江、从江、锦屏等地侗寨,引来周边侗寨和海外学者纷纷慕名而来“取经”、学习,黎平三龙逐渐成为“歌祖的故乡”“侗族大歌发源地”“歌窝”“歌海”“美人窝”。可见,侗族大歌这与三龙吴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歌地歌窝
       在南部侗族地区,侗族大歌美名远播。下面这些地方就是侗族大歌发祥地和久负盛名的“歌地”“歌窝”,且都与居住地吴氏族人有关。
       黎平三龙  三龙是黎平县永从乡九龙村和中罗村的合称,两村有20个自然寨,全村均为侗族约1200户近6000人,吴氏族人占相当比例。康熙年间的吴传龙,是三龙一带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一位侗族杰出歌师之一,在三龙被奉为大歌的始祖。吴廷慧、吴婢求、吴婢五3位老人,有三龙“三本活歌书”之称,光唱大歌,十天十晚也唱不完。吴学桂、吴品仙、吴玉莲则是共和国成立后三龙最具影响力的三位女歌师。后起之秀的歌手又有吴秀芳、吴现莲、吴现英等,使三龙侗歌得以代代相传。三龙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妇女外出教歌、唱歌也成为一种风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三龙为国家各级艺术团体输送的人才百人之多;参加国家级演唱会的不下60人次,参加国际性演唱会的有16人次。现在,在外参加各种团体以演唱侗歌为业的数百上千人。1957年4月,吴云英、吴万芬、吴万芳、吴锡英4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赏。2002年3月,吴玉莲、吴秀芳等5人先后到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使侗族大歌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
       黎平岩洞   黎平县岩洞村距县城28千米,全村有20个村民小组,980多户4200多人,其中侗族人口占98%,吴姓居多,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1952年,岩洞侗寨青年女声歌班成立,这是侗族村寨成立的第一个侗族歌班。次年3月,岩洞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4位姑娘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蝉之歌)。9月,作为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慰问团成员,吴培信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1957年7月,吴培信赴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首次将侗歌带到苏联、传到欧洲,岩洞被誉为“侗歌走出国门的第一寨”。2002年10月,岩洞中学正式创办“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为侗族大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培养了大批人才。2003年6月,“岩洞农民大歌队”应运而生。2011年,岩洞“黔蝉之歌”农民侗族大歌队先后出访日本、法国,以汉、英、日、侗4种语言演唱侗族大歌,演唱《蝉之歌》获中国“首届原生态民歌盛典”金奖。
       黎平铜关   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由4个自然村寨组成,共有居民460户,1800多人,侗族占93%。这里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曾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纪可梅女士称赞为“侗歌海洋”。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孕育了吴定辉、吴永英、吴定英等有名的侗族大歌歌手。2015年,由腾讯基金会耗资1500万元,修建的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由19栋木质吊脚楼组成,包括侗族大歌音乐厅、花桥、戏台、客房、办公楼、长廊、民俗文化展示厅等区域。博物馆开馆后,组建了侗歌艺术团。
       黎平口江   黎平县口江乡口江村是口江乡政府所在地,口江是侗族大歌的腹地,有大歌、情歌、叙事歌、琵琶歌、拦路歌、哭歌等。特别是侗族大歌在国内外均有影响。1984年黎平县口江寨青年吴山花、吴婢妮、吴水英等成立女声歌班。1986年口江寨青年女声歌班应选参加中国侗歌合唱团赴法国巴黎参加金秋艺术节,将侗族大歌唱出国门。2000年3至4月,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组到黎平口江拍摄《大歌声声》专题片,同年5月播出,受到观众好评并获奖。这部片子就是纪录黎平县口江乡侗族歌师吴培三的人生遭遇。2017年12月26日,黎平县2017年万人侗族大歌赛,口江老年男队演唱的侗族大歌《六十年中》获一等奖。
       从江小黄  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距从江县城25千米,全是侗族。小黄村是大歌的发源地,这里人人能歌善舞,人才辈出,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村中歌队就有52支,“传歌堂”62所,成员有1700余人。从20世纪50年代起小黄侗歌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调演、汇演。1986年10月巴黎金秋艺术节上,小黄3位、黎平6位共9位侗寨姑娘到巴黎演唱侗族大歌,歌声倾倒了整个巴黎。此后,小黄的侗族大歌曾几度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联欢晚会、北京音乐厅等重大国内外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并受到亿万观众的赞赏。2007年4月11日小黄少儿侗歌队9名小歌手吴修月、吴凤香、潘远兰、潘玲玉等9位歌手,随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日本参加“2007年中国文化·体育年”晚会开幕式。这是侗族大歌首次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2008年 3月,小黄村的吴秋月、潘玲玉等9名小歌手首次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唱侗族大歌《金蝉之歌》和《儿歌联唱》。2014年11月小黄村6名侗族小歌手随2013“美丽中国之旅·醉美多彩贵州”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团,远赴法国、德国开展宣传推广活动。这是小黄少儿侗族大歌第3次走进“艺术之都”巴黎。
      三江梅林  梅林乡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部,辖石碑、车寨、梅林、新民四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53个村民小组,政府驻地梅林村,距三江县城99公里。村里人人都是老师,孩子在呀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学唱侗歌、吹芦笙。梅林乡是三江侗族大歌传承最好、传唱最广的乡镇之一,曾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歌师吴光祖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称号。迄今,三江县各个乡镇都有吴光祖的学生。在吴光祖的影响下,梅林乡每个侗寨都有一支甚至十几支侗族大歌队。从此,梅林乡的侗族大歌飞出了村村寨寨。


大歌传人
        在侗族大歌流传的侗乡,历史上著名的侗族大歌歌祖歌师,外姓的除陆大用等少数人外,其余均为吴氏,他们是吴传龙、吴朝向、吴培尧、吴培信。
       吴传龙  侗族,贵州省黎平县三龙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龙侗族大歌始祖。吴传龙一生创作无数侗歌,并世代相传,几百年来,在当地有相当的名望和影响,引来周边侗寨络绎不绝的人慕名而来“取经”学习,使三龙逐渐成为侗乡名符其实的“歌窝”“侗族大歌发源地”。三龙侗歌种类特别多,主要有大歌、琵琶歌、叙事歌、笛子歌、牛腿琴歌、河歌、礼俗歌、踩堂歌、骂俏歌、哭歌、拦路歌、戏歌、玩山歌、酒令歌、累朗歌(蝉歌)、儿歌等,其中以大歌最为著名。
       吴朝向  侗族,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宰拱村人。吴朝向天性灵敏,能言善辩,随编随唱,对歌时总是“见子打子”,对答如流。他编唱的歌,因无文字记录,绝大部分失传,至今仍流传的仅为具有典型故事的歌词。吴朝向一生以歌乐民,以歌化民,对发展侗族民间文艺有显著贡献。为纪念这位民间艺人,1983年黎平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为其修墓立碑,并献刻颂联一副:“善编侗歌侗戏美名传扬百世,繁荣侗乡文艺业绩流芳千秋!”
       吴培尧  女,清代乾隆年间黎平县地亲寨人,生卒年不详,是侗族历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女款首,又是当地的著名歌师,后人常称她为尧祖母。吴培尧的父亲叫吴志华,也是当时的著名款首,但其名声不及他的女儿。因为培尧不仅敢于伸张正义,且善于惩治邪恶,常以大歌传人育人,一生留下很多感人故事。
       吴培信  女,侗族,1936年11月生于岩洞村四州寨一个侗族歌师世家,祖母、父亲、姑妈、姑父都是侗族歌师。她嗓子清亮,歌声甜美流畅,老人们所会唱的歌,都乐意传授给她,昵称她为“小金蝉”。少年时代的她,是少年歌队的领唱人,青年时代的她,也是青年歌队的领唱者。1953年9月,吴培信作为侗族代表,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问慰团成员,赴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活动;1957年6月,吴培信奉命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友谊联欢节。她是第一位最早先后两次走出国门的侗家女,也是第一位把侗族大歌带出国门的侗族人。
       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有吴仁和、贾福英、吴光祖、潘萨银花、吴品仙、覃奶号、胡官美7人。7人中有吴氏3人,占42.85%,他们是黎平的吴品仙、三江的吴光祖,从江的吴仁和。
       吴品仙  女,侗族,1945年8月生,贵州省黎平县永从乡九龙村人,侗族著名歌师。吴品仙6岁起开始学歌,师从吴廷会,奶娘替等。吴品仙作为歌师,一生中授徒2000余人;作为歌手,在多年的学习和演出中,她熟练地掌握了三龙地区所有的侗族大歌,并且掌握了该地区的拦路歌、敬酒歌、赞歌、礼俗歌、琵琶歌等800余首。2007年12月,获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2年 6月,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6年11月27日,千年非遗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做客《中国好家庭》视频。
       吴光祖  侗族,1944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村中寨屯人,侗族著名歌师。他13岁开始学唱侗族大歌。2004年,吴光祖开始组织举办侗乡歌会,成为传承与发扬侗族大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吸引了自治区内外多家艺术院校、央视等媒体、海内外游客前来采风、学习。为传承侗族大歌,吴光祖受聘于梅林乡中心小学,担任专职的侗族大歌传授教师。他编写的100多首侗族大歌,被印制成为出版物保留下来。他先后荣获县市级“十佳民间艺人”等上百项荣誉称号,2007年12月,获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吴仁和  侗族,1931年10月生,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高增村人。侗族著名歌师。师从吴玉强学习侗歌、演侗戏。出师后至今,从事教歌、编侗戏近60余年。为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侗族音乐文化,数十年来,吴仁和老人还潜心挖掘和搜集整理侗族大歌歌词,已经写了好几本歌本,编创了2000多首侗歌,自编侗戏近20余部。其侗歌代表作有:《椪郎柑妹》《正行》《阳随》《引详》《嘎河》《嘎样》《嘎父母》等。2009年5月,获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省区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有从江小黄吴世雄、榕江宰荡罗婢云、黎平九龙吴志成、黎平九龙吴学桂、从江小黄潘萨立仙、广西三江陈惠仙、广西三江杨芸香、广西三江吴探花、湖南通道头寨吴焕英、黎平黄岗吴成龙共10人,其中吴氏有6人,占60%,分别居于黔湘桂三省区。


大歌展演


      侗族大歌很多著名的演出活动,大多都是侗族吴氏歌手领演和参演。例如:
      1953年2月,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四洲寨的侗族青年女歌手吴培信、吴惜花、吴秀美、吴山花应选参加在贵阳举行的全省民间文艺会演,她们演唱的侗族大歌《蝉之歌》获一等奖。3月,吴培信等4位女歌手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蝉之歌)等,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9月,作为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慰问团成员,吴培信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成为第一位走出国门的侗族歌手,第一次将侗族大歌唱出国门。
       1957年7月,黎平岩洞侗族歌手吴培信随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将侗族大歌带到了国际音乐舞台。是年,黎平县三龙大歌队吴万芬、吴万芳、吴云英、吴锡英4位侗族姑娘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向全国人民展示侗族大歌的无穷魅力。
      1959年1月下旬,著名音乐家郑律成来到黎平采风,第一次在侗乡现场采访侗族姑娘吴品仙、陆婢秀、陆培秀、吴全妹、吴婢利演唱侗族大歌。唱完后,郑律成说:“你们唱得非常好啊!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未听到过这么好的民歌。”  
1986年9月28日至10月12日,黔东南侗族女声合唱团应邀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金秋艺术节。她们是:黎平县歌手吴玉莲、吴婢三、吴玉兰、吴随英、吴婢焕、陆俊莲、杨水仙,从江县歌手石明仙、陆德英和侗族音乐家杨琳组成的中国侗族大歌合唱团。在巴黎夏乐宫国家剧院的演出轰动巴黎。

     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邀请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吴永英、吴运美、潘一平、石仙莲、吴秀芳、吴定英、王长燕7位侗族姑娘在晚会上演唱大歌,引起强烈反响,让贵州侗族的歌声被世界听见。
1996年5月,从江县小黄吴培建、潘艳月等5名小歌手,代表侗族少儿在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庆祝“六一”民族娃进京演出,演唱的多声部无伴奏侗族大歌,大获成功,轰动京城,她们的演出巨照至今尚挂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7月,从江县小黄吴培建等4名侗族少女组成的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在巴黎演出 13场,场场爆满,轰动巴黎。
       2002年10月,在吴品仙、吴玉莲、吴永英、曾庆荣等歌师组织和带领下,2万余侗族群众聚集黎平县城举行侗族大歌节,2万人同唱侗族大歌。同时,推选出本民族代表人物邓敏文、张勇、吴定国等,编制申报材料,从此开始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2009年10月9日晚,应“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组委会邀请,黎平县侗族大歌队吴再锋、吴永英、杨国英等侗族民间艺人先后演唱了《布谷催春》《秋蝉之歌》和《心心相印》等9首无指挥、无伴奏、堪称一绝的侗族大歌,激发了在场观众经久不衰的掌声。特别是9岁侗族女孩吴春丹的一曲童谣大歌《探外婆》,把演唱会引向高潮,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阿尔贝二世国王夫妇共同出席了开幕式。
       2012年 4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德国,来自从江县的吴汉芸、陆秋园、陆晋情等4名“侗族大歌”歌手参与出访。在当晚的开幕式演出上,以天籁般纯净的嗓音展现侗族大歌,令观众们霎那置身于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博得全场持久的掌声,并借助广播电视、网络传遍世界。
另外,还有吴氏族人制作、编著、发表的侗族大歌音像视频、电视节目、著作、论文,成果很多。如侗族大歌研究、传播者吴虹飞《幸福大街》唱片《萨岁之歌》《侗族大歌》的出版发行,等等。不一一记述。

作者简介:吴谋高,侗族,贵州锦屏县人,共产党员,大学学历、哲学学士。历任锦屏县副县长、州工业局副局长、州经贸委副主任、州志办主任、主编黔东南州志、黔东南州图志、黔东南风物志、侗族大歌志、黔东南特产志、黔东南州人民代表大会志、黔东南年鉴等20多部志鉴书籍,为雷山县志、台江县志、榕江县志总纂。遵义市志、六盘水市志审稿人和凯里市志、丹寨县志等16部县市志的主审,参编苗族百年实录、黔东南州世居民族一侗族、黔东南人物等书。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杨再思氏族通志、中华杨氏通谱顾问,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州侗学会、老年书画研究会、黔东南州开发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贵州省侗学会会员,省史学会、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亊,省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曾获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侗族大歌唱响世界最高音乐殿堂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

贵州从江小黄侗族大歌演唱

贵州黎平三龙侗族大歌展演

男女青年古榕树下唱侗族大歌

40年带出2000多个徒弟的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右)与她的澳大利亚徒弟音乐人英倩蕾博士(左)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