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吴氏
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 峰
河南濮阳,地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当年,季札出使鲁国,在鲁国观周乐,听到《卫风》之时,赞叹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这首曲子很美,忧思却不困顿,就像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是一样的。)季札出使卫国,结交了卫国许多的朋友,季札发现卫国的国君非常的贤明,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卫国就住了10年。
吴国灭亡后,季札次子吴征生避难齐国,生一子,取名启蕃。吴征生去世后,吴启蕃离开齐国,到了鲁国,生一子,取名吴诩。吴诩生二子,长子吴暨,次子吴售。吴售及其后代南下至江西、湖南等地,在南方发展繁盛。吴暨这一支系日后散居齐鲁卫大地。齐鲁卫大地相当于当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及山东郓城、鄄城等广大地区。吴暨及其后代在齐鲁卫之间繁衍发展,形成了濮阳吴氏。濮阳吴氏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模式,人丁兴旺,后代绵远悠长,枝繁叶茂,散居地域广阔,在相当长的传承过程中没有出现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直到曹魏时期(公元220—公元265),濮阳吴氏中出了一位大文学家吴质,濮阳吴氏方才闻名。吴质是季札的第二十七世孙,因文才好盛享文名。曹魏建立后,官至振威将军,封列侯。吴质的儿子吴应,西晋(公元265—公元317) 建立后任尚书。吴应的儿子吴康也是当时的知名人物,亦官居要职。吴质的女儿嫁给司马昭为妻,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继母。西晋建立后被尊为吴太妃。濮阳吴氏成为西晋的皇亲国戚,家族显赫于当时。濮阳郡的地名,是从晋朝开始出现的。
在东晋时期(317--420),濮阳吴氏中出了一位很著名的大孝子,而且又是一位很著名的大清官吴隐之。吴隐之是吴质的六世孙,其父母早亡。吴隐之对父母的过早去世感到非常悲伤,常常哭悼父母,他的哭声哀婉动人,令人心碎。相传,他的至孝竞然感动了天地,引来许多仙鹤和大雁陪他一起哭悼其父母。后来,吴隐之以孝名被征召为官,历任晋陵太守、中书侍郎、著作郎、广州刺史等职。吴隐之清政廉洁,在赴任广州刺史的时候,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在广州西北十五公里两条河流的汇合点,有一个巨大的天然石门,距石门五百米远有一喷泉,泉水洁净甘甜,但却有一个并不好听的名字“贪泉”,据说人一旦饮用此泉水,必然贪欲大盛,不能自制,“贪泉" 因此恶名远扬。好好的一眼泉水,却遭到了人们的唾弃。当时广州出产许多珍异物品,历任广州刺史的官员无不收受贿赂,贪赃枉法,令人唾弃。朝廷想革除广州之弊,就任命吴隐之为广州刺史,治理广州。东晋隆安年间,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的赴任途中,经过此泉,闻听此泉为贪泉不可饮用后,颇不以为然,认为人的贪欲与人的品德有关,贪夫自贪,与泉水无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吴隐之到贪泉边“酌而饮之”,并于石门旁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歃怀千金,若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后来吴隐之在广州果然为官清廉,一扫广东官场贪污之风,成为世人争颂的清官,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榜样,深受后人景仰。吴隐之不仅是个孝子和清官,他的兄弟情义也很好。他有个哥哥吴坦之,在袁真部下任功曹,后来袁真反叛桓温失败,桓温要杀吴坦之。吴隐之知道后面见桓温,表示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兄长之命,他的孝悌挚诚最终感动了桓温,将吴坦之释放。吴隐之生子女多人,长子吴旷之,卢循攻打广州时守城力战牺牲。次子吴延之,任鄱阳太守。吴延之的弟弟和儿子都任职于当时,或任郡守,或任县令,都能承继吴隐之清廉之风,孝悌洁敬,皆有名于当时,濮阳吴氏至此在东晋、南朝兴旺起来。
吴隐之的七世孙吴景达,唐代任尚药局奉御。吴景达的孙子吴神泉生三子,分别为吴令珪、吴令瑶、吴令瑜。吴令珪任益州郫县丞,吴令瑶任宣城令,吴令瑜任中郎将。兄弟三人同朝为官,虽然并非高官显职,但濮阳吴氏也可以说是开始走向兴盛。
吴令珪有三子一女,三子为吴溆、吴澄、吴凑(湊)。女儿则是唐肃宗章敬皇后,是家族振兴的关键人物。章敬皇后生性谦和,唐肃宗对她感情很好,相亲相爱,生下代宗李豫。然而章敬皇后却不长寿,安逸的生活没有几年就死了,年仅十八岁。唐代宗即位后,追尊她为皇后,与唐肃宗合葬建陵。 章敬皇后虽然只活了短的十八年,但她却为濮阳吴氏在唐代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宗即位后封拜外威,章敬皇后的祖父吴神泉获赠司徒,父亲吴令珪获赠太尉。吴令瑶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阳郡公。吴令瑜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谕德,封济阳郡公。章敬皇后的三个兄弟亦同日被授予高位。长子吴溆原为盛王府录事参军,此时官拜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封濮阳郡公,后迁鸿胪少卿、金吾大将军。吴溆虽然身为贵戚,但为人恭逊谦和。唐德宗时,朱泚阴谋叛乱,德宗欲派一位大臣前去劝谕朱泚。当时众大臣无人敢去。吴溆自知此去必死,但仍自告奋勇前往,不幸遭害,足见他对朝廷的忠贞。次子吴澄封驸马殿中监,濮阳郡公,娶唐玄宗第十六女儿寿春公主为妻,与唐皇室结亲,这使濮阳吴氏的地位更加稳固。不过寿春公主却是道教的忠实信徒,最后竟然出家当起了道姑,法号上善。寿春公主的半路出家让李唐皇室觉得有些对不起吴澄,于是吴澄的儿子吴士彦再次与皇室结亲,娶唐代宗的第十二女儿普宁公主为妻,封驸马卫尉卿,生子吴同正。三儿子吴凑授太子宾客,历任京兆尹、左金吾大将军、检校刑部尚书,封濮阳郡公。吴凑在三兄弟中官职最高,地位最为显赫,功绩卓著。由于他奉职有方,办事谨慎,被誉为唐代外戚的表率。吴凑之子吴及,历任大理评事。吴及之子吴武陵,唐宪宗元和初年中进士,官任唐太常博士、韶州刺史,亦是唐代吴姓中的著名人物。
唐代果州刺史吴敬仲亦称是吴隐之的后裔。他的孙子吴诉任侍御史。吴诉的孙子吴损震,任谏议大夫,和蕃使。唐代初期,濮阳吴氏中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就是以功封濮阳郡开国公、历任洪州都督、代州都督的吴广。唐末五代(907-- 960),由于北方战乱,越来越多的濮阳吴氏南迁,留在濮阳的吴姓虽然还是当地的大族,但相对于魏晋隋唐时期开始走向衰弱,主要表现在官和其他社会知名人物的减少。南迁濮阳吴氏则在南方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南方吴姓中重要的一支。南朝、宋、齐之际(420—479--502),南迁的濮用吴氏中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吴苞。吴苞在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2) 从濮阳鄄城迁居江南,在江南以授徒讲学为业,由于他是当时的大学者,博通三礼,对老子、庄子的学说极有研究,一时名动江南。南朝齐廷几次请他到朝中任职,但吴苞淡泊名利,无意为官,多次婉拒。南迁的濮阳吴氏中,吴勔一支迁居到江西贵溪,子孙颇为兴旺,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后世家族繁衍,形成贵溪吴氏,从贵溪吴氏中又先后分支出翰林桥吴氏、仰潭吴氏等。吴勔在唐代元和年间(806--821) 官至翰林,但他对当官的兴趣并不大,年仅四十岁,就辞官回家,游历名山大川,乐度晚年。
濮阳吴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后裔分布极广,被称为吴氏的第一大郡望。在濮阳范县县城以南十几公里处的杨集乡中牛桥村,有吴氏宗祠,在这座吴氏宗祠南一公里外,就是黄河。在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中牛桥村是八个渡口其中之一,在国共双方激战中,受伤的战士就是抬入吴氏宗祠进行抢救,为战争取得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是有功的。建国后,在这里开办过学校,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添彩。这里是兵家吴起故里、是二十四孝之一的吴猛的故里,也是吴隐之的故里。吴氏祠堂敕建于唐朝章敬皇后去世26年之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27年之后,公元783年,又奉旨扩建,并且在宗祠内,设置泰伯公,仲雍公,季札公石刻画像,这是屹今为止在河南发现的最早的吴氏三公的画像。后来,这座宗祠毁于黄河水患,明朝嘉靖年间在旧址重建,主建人为内府司监吴绅。
濮阳吴氏祠堂占地十二亩,三进院,九开间,共有房屋三十九间,重梁七檩,雕梁画栋,大厅有石明柱,属北方建筑风格,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黄河流域仅存的古代吴氏祠堂。濮阳吴氏祠堂的后经堂,在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均有大修。目前,吴氏祠堂中还有吴猛,吴隐之,吴凑的石雕塑像。民国时期,十四省联军司令吴佩孚曾到濮阳吴氏祠堂拜谒,并为祠堂题写匾额。
另据《吴氏统谱》的记载,吴隐之是吴猛的六世孙。西晋时期吴猛祖籍河南濮阳人,是个著名的大孝子。他的孝行事迹在元朝由郭居敬收人二十四孝之中,题为“恣蚊饱血”。吴猛少年家境贫寒,夏天没钱买蚊帐,只有任凭蚊虫叮咬。为了不让蚊虫叮咬其父母,年仅八岁的吴猛想出一个使父母睡好觉的笨而巧的办法:他先躺在父母的床上,让满屋子的蚊子来叮咬,等到每只蚊子都吃得饱饱的,撑得再也吃不下别人的血时,他才去请父母来睡觉,这样他的父母就可以甜甜睡好觉了。吴猛代亲供蚊噬的孝行,为古今人们所传颂。
2021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