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陕北吴氏寻​根记

时间:2022-09-03 22:16:48   作者:陕北吴氏   来源:延陵堂.陕北吴氏宗亲会   阅读:351   评论:0
内容摘要:陕北吴氏寻根记 延陵堂.陕北吴氏宗亲会来稿:延陵堂陕北吴氏涉及陕西、内蒙、甘肃、宁夏等12个省、市、自治区,24个县、区,55个乡、镇,98个村。各地各村代表多次集聚榆林,开会商讨。根据先人留传我族吴氏的传代始祖是吴季札,“郡号”是江苏延陵乃封于吴国之地,堂号是“延陵堂”。大家......
陕北吴氏寻根记

    延陵堂.陕北吴氏宗亲会来稿:延陵堂陕北吴氏涉及陕西、内蒙、甘肃、宁夏等12个省、市、自治区,24个县、区,55个乡、镇,98个村。各地各村代表多次集聚榆林,开会商讨。根据先人留传我族吴氏的传代始祖是吴季札,“郡号”是江苏延陵乃封于吴国之地,堂号是“延陵堂”。大家认为祖地在江南,我们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过来,应该派人考察寻找祖先的印迹,联络祖地吴氏后裔的家人们。

    2022年8月3日,吴振弘、吴文礼、吴文锋、司机陈加会一行四人开起了寻找陕北延陵堂吴氏祖先的行程。我们从榆林出发,第一站是山西大槐树,途经米脂、清涧等地,跨黄河,越吕梁,直达临汾。夏末秋初,天气炎热,一路草木如织,青山绿海。临近临汾,我的心情莫名的复杂,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鹳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的泪水。

陕北吴氏寻​根记 图1
    大槐树就位于山西的临汾市洪洞县城西两公里处的广济寺旁边,现在是国家5A级景区。我们来到景区门口,门是个大槐树雕刻造型,走进门,看到迎面墙壁上有很大的一个“根”字,用隶书写的,遒劲有力,刚健特别。往前走,是一座亭子,亭中竖立石碑一座,上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笔迹端庄雄劲,这就是那棵闻名遐迩的古大槐树生长处了。石碑背面刻有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亭西有三间茶室,上题“饮水思源”,亭西建有牌坊,一面刻“誉延嘉树”,一面刻“荫庇群生”。亭子旁边有一株高大的槐树,这是由那棵已消失的古槐滋生出来的第二代了,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虽已干枯,但通过装饰枝繁叶茂,挺拔强劲,往来的人们给它戴上红绳红花,树枝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吉祥物,旁边又有一棵合围之粗的槐树,这是由第二代滋生出来的第三代。穿过亭子,沿着小道,进入祭祀广场,广场正面是祭祖堂,堂前炉香袅袅,人密如织。祭祖堂里陈列着大量古槐子孙后代的家谱、祠堂碑文、墓碑碑刻、村史调查、人口调查等。在供桌上分十个供橱,含433个姓氏牌位,这便是移民子孙寻根拜祖的所在了。我们寻找到吴氏牌位,跪在祖先牌前,恭恭敬敬,虔诚地拜祭。管理家谱的负责人热情的接待我们,我们拿出自己带去的陕北《吴氏族谱》,负责人将其摆放在了阁橱里,并发给我们“收藏证书”。
    从侧门出了大殿,又观览了几处移民雕塑,有用绳子捆绑连串的,有被官兵用刀枪强迫着的等等。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联结,押解着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们大多习惯于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要小便只好向官兵请示,“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请求也就趋于简单化,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当年那棵古槐不复存在,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可古大槐同根孽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大槐树,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远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走出了景区大门,回首仰望大槐树,盘桓眷恋,难以释怀。
    离开了大槐树,一路前行,途经裴柏村,吴振弘提议去看看这“中华宰相村”。到了村口,我们四人下车走到村北高处,环顾四周,这个村座落在群岭环绕的一个小岭凹内,紧靠涑水河,三面环山,坐北朝南,群岭巍峨,松柏苍郁,紫霞环绕,荷香弥漫,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村子被九岭围绕,每个土岭最高处都有一棵挺拔的翠柏,当地人叫“九凤朝阳”。祖先裴晔看好这里的风水,举家迁来,从此,裴氏家族才掀开了灿烂辉煌的家族史页,涌现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1位状元,117位进士,正史立者600多名,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裴柏村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现在这里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了景区。我们和村民交谈得知,全村有264户人家,970口人,现今,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居住的多是些老人孩子,随后我们又观览了裴氏宗祠、裴氏碑苑、裴氏始祖雕像、宰相台、将军坡等。裴柏村的历史已成为了裴氏文化,它不仅承载了几千年华夏文明,也凝聚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积极向上,崇文尚武,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走出裴柏村,趋车抵达闻喜县,晚上我们住在酒店,拟定下一步行程。我们此行是寻根问祖,吴姓的根在江南,吴氏人的祖地在江苏。众所周知,人类任何一个氏族或家族都不可能在其发源地永远生存和繁衍下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族中群体和个体不断迁徙,吴氏人也和全国其他家族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迁徙和发展过程。三千多年前,吴氏祖先太伯和种雍从黄河流域迁居江南立国立姓,传至19世寿梦,吴氏日益兴旺发达,到春秋末期,战争导致吴姓人星散四方。季札的后裔,在吴氏家族的历史上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经考证,我们陕北延陵堂吴氏族人正是季札后裔。江苏延陵是季札的居住地,那里有季札祠庙和墓,也是季札后裔的望族,现在居住不少吴姓家人,我们的下一站就是江苏延陵。
    第二天继续上路,由于疫情反复的缘故,必须避开中、高风险地区,需绕道山东青岛,再进入江苏。文锋打开导航,定好行车路线,沿东南方向一路行驶。吴文锋聪明沉稳,他是《吴氏族谱》的主编,我们此次行程全由他来安排。司机小陈专心开车,为人机警灵活。我和吴振弘坐后排,他曾是横山县副县长、开发区副主任,正处级别。去年以来,主持修编了《吴氏族谱》。一路上,他跟我聊了很多,工作经历,执政理念,他生活简朴,不沾恶习,其人格魅力,令人折服,从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吴氏祖先的遗风。
    路途遥遥,我们一路谈论,一路看着风景,于8月5日中午抵达了江苏丹阳延陵。
    我们从高速路口下来,不到十公里就到了延陵镇,走进九里村便见不少街道、店铺冠以“延陵季子”名号。在季子南路上我们找到了“季札庙”,庙坐北朝南,门前东西向的老街由厚厚的条石铺成,走进大门,穿过“季子桥”,便见院中有座四方亭,亭中间立有石碑,这就是著名的“十字碑”,上书孔子存世唯一真迹“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篆字,亭子四周用栏围护。穿过几座殿宇,进入季子大殿,大殿正面匾额为“道法自然”,匾额下面是季札的神像,我们奉上香纸,虔诚拜祭。
    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父欲立其为王,他再三礼让。兄长们想把王位托付于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吴国人如同众星拱月,一心想拥戴季札,不得已之下,他离开王室,退隐延陵山水之间,躬耕劳作,以表明坚定的志节。他是孔子最仰慕的人,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他不仅诚信德高,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对华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季子庙不仅是祠庙场所,也是当地政府打造的景区,里面有景区的管理人员,也有若干名道士。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这里是以季子庙为核心的祠庙建筑群,有观音地,谷上听泉,消水石等景点,尤以沸井涌泉闻名遐迩。等道士们做完了法事,我们和赵道士询问季札后裔吴氏的有关情况,他说丹阳市有吴氏宗亲联谊会并提供了联系方式。

    离开了季子庙,直低丹阳市,丹阳市离此不远,通过联系,约定在一个农家酒店见面,接待我们的的人七十岁左右,满面笑容,精神矍铄,他是丹阳吴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叫吴宏健,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拿出丹阳著名的黄酒招待我们。席间向我们介绍了吴氏宗族的有关情况。丹阳吴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叫吴光明,企业老板,每年拿出十多万元活动经费,会中的具体事谊由秘书长负责。同时介绍了江苏各地吴氏宗族的情况。吴宏健热情,健谈善言,从他这里,我们了解到江南吴氏望族、宗祠活动等,有些情况是我们从前所不知道的,同时我们也说明了此次前来寻根问祖,拜祭先祖,联系家人的目的,也将陕北吴氏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互留了联系方式。散席后天色已晚,我们心情颇佳,夜宿丹阳。

陕北吴氏寻​根记 图2

    丹阳,全国百强县,江苏省辖县级市,世界上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我们早上起来用过早餐,上了车沿着东南方向直抵常州市横林镇吴家村季札祠。通过联系,我们见到了热情好客的吴再兴,他见多识广、乐于奉献,领着多名吴氏族人接待了我们。吴家村地势平坦,属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季札的后裔。季札祠就在村子中间,这座祠虽没有高大雄伟的气势,但古朴典雅。祠堂里供奉着季札的雕像和先祖们的牌位,亭院两厢有碑记、墓志等。我们上香、点纸、跪拜后,吴再兴就建祠、族人拜祭等事谊向我们一一作了介绍,并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陪同的有吴清华,吴健等人,酒桌上对我们热情有加,杯盏互敬,亲切备至。辞别了吴再兴等人,下午我们来到无锡江阴市申港街道西伍村,我们找到了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泰伯论坛执行秘书长,延陵季子宗亲会常务理事吴卫祖家。吴卫祖七十岁左右,神采奕奕,才华横溢。言谈中得知,他曾是中学校长,擅长书法、写作,曾任《吴氏大统宗谱》审定组组长。他带领我们来到申港季札墓,又见到了延陵季子宗亲会常务会长吴向阳。吴卫祖、吴向阳等人陪同我们一起祭拜了始祖吴季札。出了墓地,吴向阳领我们到村会议室座谈,在此得知古延陵即今江阴申港和常州交界处舜山下(延唛之名因连绵的丘陵得名)。我们送上陕北《吴氏族谱》一本,吴向阳也送我们每人一个“延陵季子宗亲会水晶鼎”和一些吴氏相关资料。祭拜完季札庙、祠、墓,下一站就是祭拜吴太伯。

陕北吴氏寻​根记 图3
    吴太伯,吴氏创姓始祖,周文王的伯父,西周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其弟仲雍,季历。太伯为让王位给三弟季历,带着二弟仲雍从陕西歧山出发,奔至江南荆蛮之地,筚路蓝缕,开荒拓土。他们人俗化俗,断发纹身,当地居民从之,尊为君长,自号勾吴,遂以成国,立太伯为王。吴姓自此而始,其后子孙皆以吴为姓。太伯,仲雍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和荆蛮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万古江南,为后世所敬仰,被尊为“吴文化”的鼻祖。太伯死后,葬于梅里鸿山,后世为他修墓筑庙,千百年来,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我们来到无锡梅里,天色近晚,这里是江南极负盛名的繁华之地。走进梅里古镇,建筑纷繁,古色古香,小桥流水,如在画中,无愧“江南第一古镇”。

陕北吴氏寻​根记 图4

    第二天,我们见到了吴氏祖地宗亲总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吴锡泉,他陪同我们观瞻了太伯庙。太伯庙就在古镇里,祭拜完创姓始祖神像,吴锡泉领我们到太伯资料室,购买了《吴氏大统宗谱》及相关资料,我们也送上陕北《吴氏族谱》一本,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定重大活动派代表参加。
    太伯墓在梅村东面,出了古镇,我们来到了鸿山脚下,墓建在鸿山南麓。这里有个大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牌坊,上书“第一世家”。广场东面半山坡上便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约2米,直径3米多,墓顶填以黄土,绿草如茵,墓碑四方形,上刻“泰伯墓”三个篆体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的华表,旁边有间供祭祀用的享堂,享堂门旁石上刻着一副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抷万古江南。祭过太伯墓,最后一站是仲雍墓。
    仲雍,吴氏传代始祖,西周王古公亶父的次子,随兄太伯开辟江南,建勾吴国,太伯去世,仲雍继位国君,仲雍墓在常熟虞山东坡,辛峰亭下。我们来到常熟,有路标指引,虞山就在常熟大街旁边,沿着石阶一路蜿蜒而上,墓道上有三座牌坊,第一道坊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背面书“清权坊”,建于明朝。第二道坊上书“南国恭友”,背面书“让国同心”,该坊建于1789年。过二道坊不远,石阶右侧是仲雍曾孙墓,上刻“古吴王周章陵墓”,为1764年吴氏后裔重立。石阶尽头即仲雍古墓,墓前立第三道坊,高高矗立,额书“先贤虞仲墓”,背书“至德齐光”,坊柱对联是“一时逊国难为弟,千古名山尚属虞”。祭过这位传代始祖,我们原路下山。李白诗云:“太伯 让天下,仲雍杨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 。
    返程路上,御长风,驶高速,我们领略着江南繁华富庶、美景风光的同时,也谈论着祖先们的历史过往。古时,江南荆蛮部落逐水草而居,以射猎捕鱼为生,吴氏先人带来了良种、蚕桑等先进的农耕文化,更有谦让至德的精神和人文礼制,筑城开渎,教化育俗,改变了江南荆蛮愚昧的状态,特别是立国立姓、礼让王位,尊从天下之道,自然之道,为千古江南,悠悠中华播下了至德的种子,成为我中华民族的第一美德,其功德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我们这些吴氏后人感到无尚的自豪与骄傲。这次江南之旅,收获的不仅仅是寻到了祖,更重要的是寻到了根-----“至德” 。至德精神在中华历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 ,至德之谦让诚信理念,潜移默化,根深蒂固地融合在吴氏人文的脉搏中。
    今天,华夏大地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吴氏子孙更应秉承先祖遗德,谦让奉献,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为人先的智慧,奋发向上的精神,牢记吴氏家风祖训,展现新时代至德风采。
    酷暑八月出家门,寻根问祖到延陵;
    泰伯庙建梅里村,泰伯墓在鸿山陵;
    仲雍墓地虞山内,季子葬在申港镇。
    疫情天天变,绕道八大省;
    行驶上万里,报得平安归。
延陵堂.陕北吴氏宗亲会
2022·8·2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廉江吴氏优秀学子喜领奖学金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