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三方古碑刻见证泉州城唯一合族大宗的创立

时间:2022-08-24 11:30:07   作者: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来源:吴孥云   阅读:253   评论:0
内容摘要:清光绪《东观西台族史与吴氏大宗祠》碑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旧称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坐落于今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东观西台地段吴厝埕,北临涂门街,南抵照墙,东、西至通巷。据《泉州市地名录》载,吴厝埕在“羊公巷西向”;东观西台位于吴厝埕内,是“因吴氏祠堂在此得名,有‘东观’、‘西台’匾额”......

三方古碑刻见证泉州城唯一合族大宗的创立 图1

清光绪《东观西台族史与吴氏大宗祠》碑

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旧称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坐落于今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东观西台地段吴厝埕,北临涂门街,南抵照墙,东、西至通巷。据《泉州市地名录》载,吴厝埕在“羊公巷西向”;东观西台位于吴厝埕内,是“因吴氏祠堂在此得名,有‘东观’、‘西台’匾额”,吴厝埕北向有柴配巷,吴厝池位于“羊公巷西向”,为“吴氏祠堂前的池,故名”。该祠堂原为明代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徵三座官式宅邸的正中一座,世称“东观西台”。



清末,泉州各地族群、铺境之间械斗纷争不断,为团结氏族,护佑宗人,以吴拱震、吴桂生等宗长为首的泉州吴氏族人,与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族裔、吴龙徵裔孙吴朝铨商议创立吴氏合族大宗祠。吴朝铨思虑再三之后,慨然无偿献出“东观西台”宅邸之前三进,改建为吴氏合族大宗祠(亦称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即为泉州吴氏合族之“祖祠”。而这一合族大宗也是目前泉州城内唯一的同姓合族大宗。


 “东观西台”吴氏溯源


明代监察御史吴龙徵是东观西台吴氏的六世祖。那么东观西台吴氏的族源又是什么情况?据《泉州崧江延陵东观西台吴氏谱牒》所载,东观西台吴氏是泉州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的一个支脉,其入泉始祖昌生公(讳彦博),元至元年间(1336一1340年)由兰陵古锡梅里来泉,任泉州路照磨,遂于泉州定居。后裔衍为六宗。其一宗支在晋江二十一都仓边乡(今为何地,历代未考)派衍,数传至敏元公(讳逊)。敏元公“少聪敏、苦志励学”,登明洪武丙子科贤书,立碑明伦堂。是时,士子中举非易事。敏元登科举,亦是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在泉开宗以来的第一人,故东观西台吴氏尊其为一世祖,亦为发祥之祖。


东观西台吴氏的一世祖敏元公至四世祖毅斋公,皆居晋江仓边乡。四世祖吴毅斋苦于仓边当地徭役赋税繁重,遂迁居泉州府城。其友人中有精堪舆者,为毅斋择地泉州城内之南岳铺,建宅居焉。毅斋在府城为“鱼盐祭酒”,稍具财力后娶林氏为妻,育有四子:长子乔椿、次子乔松、三子乔桧、四子乔柏。林氏去世后,续弦方氏,又生二子:五子乔橡、六子乔柚(旗)。五世祖吴乔柏(字子秀,号守素),与朱则文等同登泉州孝义坊,世称“孝义公”。以子龙徵贵,卒赠监察御史。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五十八·明孝友》有传。明代内阁首辅沈一贯、阁臣李廷机、广西参政苏濬诸先生,皆为其立志或传。


六世祖吴龙徵(字坚孺,又字应图,号惺初),明万历元年(1573年)登贤书,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及第,寻选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十三年(1585年)授监察御史。后升任河南参议。龙徵任监察御史时,修葺泉州南岳铺之祖宇,将其扩建为四进五开间宅第三大座,花园、池亭一所。南岳铺这片建筑群世称“东观西台”,而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的这一支脉即被称为“(泉州崧江延陵)东观西台吴氏”。吴龙徵下派五房:长房逢翔、二房嘉生、三房选翔、四房自晃、五房迎翔。各房开枝散叶,瓜瓞绵绵。泉州崧江延陵东观西台吴氏衍繁至今,已有二十余世传人。


  合族大宗修祖祠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吴龙徵授监察御史,其后着手修葺泉州南岳铺之祖宇,将其扩建为四进五开间宅第三大座,花园、池亭一所,周围地基受产二十亩。建筑群中座的大门上悬有龙徵所立匾额“东观西台”,门柱镌有冠首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牙冠”。吴龙徵曾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侍读东观;后任监察御史,执法西台。由是,南岳铺这片建筑群被世人称为“东观西台”。


至清道光年间,东观西台吴氏家族日渐式微、运寒如灰。十三世祖吴端诚,苦读终难出身,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乃往台湾担任书塾教师,越年竟没于客地,年方三十六岁。遗下一子吴朝铨,年仅十一岁。此后,东观西台吴氏祖产再难保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东观西台的东西两座宅第均被吴朝铨的堂伯、堂叔等人变卖,东衙落入李姓之手,西衙则弃卖与陈姓。堂亲后亦徙居他处,惟余中座四进五开间的古大厝和门前石堤,以及东南角池塘一方(民间称“吴厝池”)。


旧时闽俗好斗,尤以漳泉地区为甚。清代学者赵翼说:“闽中漳泉风俗好名尚气”“民多聚族而居,两姓或以事相争,往往纠众械斗,必毙数命。当其斗时,虽为翁婿、甥舅不相顾也”。清嘉道间的张岳崧也说:“闽之漳泉,粤之潮嘉,其俗尚气好斗,往往睚眦小忿,恃其族众,聚党至千百人,执铤刃火器,订期而斗,死伤相属,或寻报复,世为仇雠。”诸如此类的记载与说法在沿海地区的方志中屡见不鲜。清光绪年间,械斗之毒仍在蔓延。泉州吴氏宗人饱受铺境械斗、族际械斗之害,生活不得安定,甚至性命亦岌岌可危。壬午(1882年)秋,为了团结族人,形成强有力的吴氏群体,抵御外人欺压,保护族亲族眷,以吴拱震、吴增等宗长为首的泉州吴氏宗人,召集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邑的吴氏族人,商议在泉州府城内兴建一座五邑共奉的吴氏大宗祠。他们认为宗祠的鼎建,能增强宗族凝聚力,团结族人,从而达到捍卫吴氏家园的目的。不久吴拱震、吴桂生等宗长即登门与吴龙徵裔孙吴朝铨商议,询求以“东观西台”之地来修建合族大宗祠。


吴朝铨(1836-1887年),号方直,因少时父殁台湾,与母伶仃孤苦,以手艺为生。祖业被伯叔堂亲变卖几尽,背负钱粮重累,却仍坚守东观西台中座宅第。据吴开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谱所撰方直公传记载,“光绪壬午(1882年)秋,吾宗人有议建大宗祠,而难于其地,及谋于公(即朝铨),议将‘东观西台’前三进,为大宗改建,即将始祖而下,从祀其中,原旧所有粮赋,亦悉归大宗完纳。后一进则仍为公之住居,而移‘东观西台’匾额于其中焉。”吴朝铨听取吴氏宗人的建议后,也做了一番深思熟虑。起初他不愿意放弃祖产,多次回绝宗人的请求,后来在族长们的劝说下逐渐回心转意。他想到:泉州吴氏得姓,同出延陵,如果大宗祠能够落成,则吴氏源流溯源有了着落,氏族更可“萃而不涣”,这将是吴氏宗族的一大幸事!于是最终答应无偿捐献出东观西台宅第的前三落,用来兴建合族大宗祠。宅第的第四落仍留作吴朝铨与家人的生活居室,今称“吴龙徵故居”。


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五邑吴氏族人饬材鸠工,着手在“东观西台”前三进的基础上改建吴氏合族大宗祠,原宅中的匾额移至最后一进。宗人们就着“东观西台”原结构的木石材料,将前三进重新落架再造。后一进则全部保留明代建筑仅施以维修,沿用旧称“东观西台”。当建至第四年(1890年)时,晋江钱塘乡吴鲁(字肃堂)以一甲一名进士,殿选恩科状元。泉郡族亲奔走相告,额手称庆,加速工程进度,并于祠前竖立状元旗杆。大宗祠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落成,前后历时5年多。“东观西台”亦同时修缮完毕,其与吴氏合族大宗祠融为一体。“东观西台”与大宗祠分属明、清两代建筑,其建筑规制以及髹漆、藻饰等迥然不同,但却相得益彰。


三方古碑共释合族之义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正月,举人吴拱震(名序秋,号省斋)为大宗祠撰书《温陵吴氏大宗祠记》,后立碑于祠堂。吴拱震在当时功名至“文魁”,其文章与书法都著称于泉。碑文共196字,概述了吴龙徵九世裔孙朝铨公慨然献宅改建大宗祠的经过,开篇即称“吴于泉为望族,族之人各祠其分支之祖,而合族大宗缺如,识者恫焉……”指出当时建立泉州合族大宗祠的迫切性与重要意义。吴捷秋先生曾称赞该碑:书法艺术“正书楷则”,其字圆润丰腴,每字二寸见方,出入颜柳,不偏于瘦劲而结体完美,实为后人临书范本。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年底,状元吴鲁衣锦还乡,即至合族大宗祠祭告合族祖先,拜会族亲。不意,越年丙申(1896年)六月,太夫人仙逝,吴鲁悲恸不已,服阕三年,至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八月方才回京。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之时,吴鲁为合族大宗祠亲撰《温陵吴氏合族祠堂记》碑文,后勒石于祠堂内。由于已有吴拱震《大宗祠记》碑在前,吴鲁故转而从清朝会典“立家庙,崇孝治”入手,讲述“统阖郡之族姓,祀肇兴之始祖”的必要。碑中亦记族中父老议修合族宗祠,以及大宗祠建成的经过,并引用安溪大学士李光地之言称:“人能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睦之族。”盛赞吴氏族人共建合族大宗祠之壮举。据悉原碑为四块青石组合而成,每方为79厘米宽、107厘米高。吴状元亲书碑文。原碑实为大宗祠鸿文笔迹、传世之宝,不料在文革期间遭劫,碑石四失其三,仅存首方。后由吴鲁裔孙、书法家吴紫栋根据吴鲁遗卷《正气研斋文集》补录文字,并摹书勒石以全其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吴朝铨之独子吴孝悌(字开第、号耻两)为朝铨公遗愿作记,延请清末进士吴桂生(名增,自号养和居士)代撰其文,举人吴拱震为之书墨,立《东观西台族史与吴氏大宗祠》(即“方直公以第建祠遗嘱”)碑于祠堂。该碑系黑页岩石,共有碑文450字。整篇碑文叙事明白流畅,俱见桂翁行文风格。其中最特殊之处是告悉众人“大宗”与“太宗”之别:“大宗”指泉郡五邑大宗祠,“太宗”指太庙奉祀之吴姓始祖,也为合族大宗做了析理。


这三块碑刻在大宗祠内的树立,对吴氏“合族”之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真正起到了聚合吴氏族人的作用。从那以后,泉郡五邑吴氏族人即视大宗祠为合族“祖祠”。后来,不仅五邑吴氏,连同永春、德化、金门、台湾岛内等地吴氏,皆来此大宗祠认宗谒祖。春、冬之时,吴氏族裔便在大宗祠内一起祭祀共同的始祖。

  (作者系泉州晚报首席记者)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泉南文化》2022年第1期 (2022年7月1日出版)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