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人员有:吴克平、吴模柏、吴放、吴湘清、吴练光、吴学贵、吴以也、吴基湖、吴春基、吴春州、吴海兵、吴学礼、吴兴祥、黄菊、吴白雪等宗亲欢聚一堂。
以下为本站选编资料:
据 巜岳州府志》记载“文德元年〈888)吏部尚书吴璋弃官隐居昌江县东乡。(平江县)”, 平江巜同治县志》“吴璋,岢岚州人。僖宗时,官吏部尚书。屡诋朱温,弃官,隐平之凤栖乡(入通志)”。
吴璋,字本光,山西并州太原岢岚县金鸡坪人。唐宣宗时人。好学笃行,拔萃登科。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拜吏部尚书,封银青荣禄大夫,赐紫金鱼袋。金花铁券,浩曰:金章茅士,与国同休,玉麟象简,永传弈叶。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吴璋反朱温,遂与李克用将军谋复唐室,至天佑五年,李克用卒。其子李存勖袭位为晋王,吴璋察其有代唐自取之意,愕错,无可奈何乃弃官。 至南平,吴璋拜谒高继冲,劝之复兴唐祚,高继冲以力不能及为辞。可见吴璋对唐朝廷的一片忠心。时中原烽烟四起,兵事不息,吴璋忧国忧民,忠臣不事二主,不去必及祸,父子商量谋归荆蛮泰伯故里,揭眷往南而行。至洪州值战乱,道路不通,进退维谷,走到江西与湖南交界处,三次转身,不知所向,“三转身”之地名至今留存在平江龙门镇的泉水村。途遇老者,自称姓黄名福,岳州昌江县人,商于豫卅,在江西那边做生意。黄告诉吴璋等人,由昌江取洞庭,沿江而下,亦方便。黄为其作向导,由江西山枣岭小路入昌江山庄,璋公坐息树下,随从曰:山路虽苦,却免惊惶,此地山青水秀,若买产定居于此,亦可安身。黄老答曰:君欲买产,吾山下大丘可与君。吴璋即取草帽与黄老为记,后人称其田为“草帽丘”。黄老又为吴璋结庐,后人称之为“璋公世第”。由此安居,是为延陵吴氏迁平始祖。吴璋原本取道平江,至荆蛮泰伯故里,被平江的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而隐居平江。
巜吴氏族谱》和巜岳州府志》载:吴璋于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弃官隐居平江,时间上有误,史书记载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吴璋还在朝廷反朱温,并与名将李克用将军谋复唐室,公元908年李克用死,其子李存勖又自立为王,在此情况下吴璋不事二主,才弃官潜隐。时间应在公元908年或909年隐居平江。
尚书选择了平江,是平江的光彩。平江潜隐了尚书,成全了尚书的人生,是尚书美好的人生终结。吴璋定居平江,耕读传家,至德逊让,孝悌进取,治家创业,兴旺发达。后裔繁衍,枝繁叶茂。
吴璋寿九十八,浅厝于凤栖乡,(今长寿湖田)黄家仑,孙裔于宋淳化三年镕铁封窖为墓。位于平江县长寿镇小水木龙湖畔,羊牯脑金线吊葫芦形的山上,乾山巽向。案坐桑穴,朝观八阵图。坟前有八山相连,名曰“八阵图”。成为吴氏迁平始祖之一。
吴氏在平江属大姓,其人丁衍列第三,有五万左右。平江吴氏有三支,曰璋公、澄公、宣公。
澄公平江巜同治县志》载:“吴澄,字元清,婺源人。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以博学明经荐召,对称旨,授节度判官。寻致士。隐居岳州穆家塘。闻平江连云山水之胜,遂卜居田岩(入通志)所谓“对称旨”就是皇上问历史兴衰,朝廷更替,治乱得失的原因,回答得让皇上满意,为“对称旨”。澄公定居平江,与璋公同一世系,延陵郡,为平江吴氏一脉。
迁平还有宣公后裔明清时期由江西迁入,属渤海郡。形成平江吴氏三公,建有总祠在长寿。
平江吴姓,璋公系最盛。在平江有四万之众,下分七族:下乡族、思溪族、五门族(谢江)长寿族、渔潭族、土龙族、上源族。璋公后裔在湖北通城有七万多人,在崇阳,赤壁、咸宁和江西修水等还有三万多人。可见吴璋隐居平江,使吴氏延陵郡进入了一个兴盛发展的时期。
人以地显,地以人辉。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尚书吴璋隐居平江,如今吴氏已成为平江的名门望族,由此看来,当年吴璋的“三转身”绝对是转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