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动态

千年瑰宝 永放光芒

时间:2021-11-21 21:16:50   作者:吴瑞堂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75   评论:0
内容摘要:千年瑰宝 永放光芒莆田市吴祭文物保护中心 吴瑞堂 撰文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重兴北街东侧有一佛寺,为兴化府十八丛林之一——重兴寺。跨入寺门,可见寺内东侧有一个大门,门额镌刻“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宋代理学家朱熹手迹。这就是千年名祠——吴祭祠。吴祭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这......

千年瑰宝  永放光芒

莆田市吴祭文物保护中心 吴瑞堂  撰文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重兴北街东侧有一佛寺,为兴化府十八丛林之一——重兴寺。跨入寺门,可见寺内东侧有一个大门,门额镌刻“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宋代理学家朱熹手迹。这就是千年名祠——吴祭祠。

吴祭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这里古称连江里上余古楼山,又称鳌峰、鳌山。鳌——取状元及第、独占鳌头之意, 附近有吴叔告状元府、鳌头社。山坡上是吴祭舍地建造的重兴寺,寺内东厢就是吴祭祠,与主殿毗连,从重兴寺大门出入。据史学家考证,唐宋间福建兴化府(今莆田市)有大家族创建寺庙设立祠堂以祭祀檀樾主的惯例,或筑墓于寺庙边则称为檀樾墓、功德墓。吴祭祠在重兴寺内东,吴祭墓在重兴寺南,相距不足百米,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发文命名为檀樾吴祭祠、墓,历经千年保存至今,十分罕见,弥足珍贵。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分别载入重兴寺、吴祭祠、墓,并说明:“重兴寺——唐末入闽始祖吴祭舍地建,初名华岳寺,后重建改今名。吴祭祠——祠与重兴寺相连,祀檀樾主吴祭。”

吴祭,字孝先,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吴墩村,吴氏开姓始祖、三让王泰伯第70代裔孙,任唐工部屯田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居官清廉,勤政为民,为避僭伪之乱举家奔难至建州(今福建建瓯),又率兄弟八人由建入莆,初居莆田县之北隅灵岩寺,后卜居该县连江里水南钱坡(今属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

吴祭是早期开发莆田的先贤之一,秉承德孝家风,督导黎民开垦屯田,兴修水利,广种五谷,遍植林果,民得以生息安居,其功不可没。吴祭又在黄石潜心办学,开设书院,传播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卓有贡献。宋左丞相太师陈俊卿以诗赞之:“大哉儒宗 百世仰止  粤从中州 居莆南水  簉官缮部 纡金拖紫  传十八派 簪组缵美  五侯似续 国牒永纪  朂尔后昆 冝遵动履  袍笏俨然 尊其瞻眎”,字字珠玑,成为千古绝唱!

吴祭祠坐北朝南,由上厅、中天井、通廊、下厅、前天井和祠门组成,连为一体。上、下厅面宽三间,均为双坡红瓦悬山顶屋面,占地310平方米。上厅正中为吴祭彩色塑像,慈颜善目,正襟危坐。墙上悬挂着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延陵始祖季札三公仪像,以及吴祭兄弟、状元吴叔告、国师吴大田、威略将军吴英、阿里山之神吴凤的仪像。

吴祭有两个胞兄,还有多位堂从兄弟。他偕八位兄弟入莆,其中六位留居莆田史称 “入莆六祖”。吴祭祠内挂有这些兄弟的仪像并同时祭祀,是吴祭兄弟百万后裔的共同祖祠。

上厅有广东湛江吴氏宗亲赠送的红木牌匾,上面镌刻:“永承祖德繁枝茂叶荣百世,长系宗情砺志同心炳千秋”,表达了吴祭兄弟后裔继承祖德、联系宗情的心声。书法家吴景晖留下了原创墨宝:“千里寻根到莆田,故乡山水梦中牵,欣逢盛世会亲友,绿叶青枝四海连”,游子思乡之情,令人动容。

上厅石柱上的三副祠联分别是宋、明、清代族彦的杰作,由吴祭后裔吴春荣(92岁)、吴景晖(75岁)、吴金树(91岁)三位书法家献笔。

“各派多贤德泽皆由唐固始,诸孙积学科名咸仰宋端平”,系宋代进士、光禄寺卿、吴祭第21代裔孙吴世腾撰联。唐代吴祭自河南固始县迁居莆田,至宋代已经下传十八房派,各派涌现了许多官宦贤达;历代裔孙追求学问功名,都仰慕宋端平二年荣登榜首的状元吴叔告。这十八房派是:上屋、大库、小库、西屋、下屋、莲塘、上库、下吴、后街、宁国、下房、坑柄、吴亭、吴埕、上房、宁真、钱坡、东吴。吴叔告是吴祭第13代裔孙,属于西屋房,这一房也称状元派。这些房派经过千年繁衍,各自形成数十万人的庞大族系。广东各地的肇基始祖如保玉、保金、保琛、光集、孟魁、安甫、鹏霄、廷瑜、粤川、烈叟、实翁、衍明……诸公均为吴祭后裔。吴祭既是入闽吴氏始祖,也是入粤吴氏始祖。吴祭祠也是闽粤等省吴祭后裔的共同祖祠。

“祖烈砥中流日月独悬剑气,皇恩崇特祀江山长护炉烟”,系明代进士、顺天府尹、吴祭第24代裔孙吴献台在重修吴祭祠与吴兴孚应庙时撰联,气势磅礴,独具一格,颂扬了吴祭、吴兴俩兄弟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祠临宝刹庆重兴  大抵是如来护法,岳降芳辰逢上巳  安知非真武后身”,系清代永定儒学训导、吴祭第25代裔孙吴霏撰联。吴祭祠建在重兴寺内,主要是请如来佛祖护卫法规,保护吴祭墓、祠;武当太岳降下好日子,吴祭和真武君同一天诞辰,恰逢三月初三“上巳节”,怎么知道吴祭不是真武君的后身?自古以来,吴祭后裔捐地予重兴寺,置为寺田,供养僧人,以守护吴祭墓、祠,使之保存千年不毁。吴祭后裔又在附近捐地建北辰宫,祀玄天上帝真武君,成为北辰宫檀越主。

上、下厅以通廊和天井连成一体。依照古制:上厅为祠,供奉、祭祀先人之所;下厅为堂,族人议事之地。

下厅东墙是《吴祭兄弟世系播迁大观》,记录了历代吴祭兄弟后裔播迁海内外的纷繁轨迹:国内有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江西、海南、港澳台等地,国外有东南亚、澳洲、欧洲、北美多国,遍布全球,逾四百万之众。缅怀吴祭的丰功伟绩,后裔引以为荣,海内外来重兴寺、吴祭墓、祠瞻仰朝拜的日益增多,寻根问祖的纷至沓来

下厅西墙有宗规、家规、庭训和自省守则。宗规是崇祀以敦孝恩,孝悌以肃家风,睦邻以念同宗,耕读以务本业,赈济以救困乏,择配以选良家。家规是:敦孝,悌弟,精忠,守信,崇礼,尚义,养廉,存耻。庭训是:勤生意,崇儒业,尚节俭,睦宗族,和乡里,慎承继,严闺门,戒淫恶。自省守则是:饮水必思源,数典不忘祖;品德要端正,操守要廉洁;孝敬父母亲,和睦众兄弟;谋生走正道,经营勿欺诈;交友重忠信,人困宜相帮;出言必有信,忌取巧欺骗;国法须凛遵,干科切莫言;公益宜多做,慈善乐帮忙;切莫陷害人,己错快改正;他善我必扬,我恶急自悛;祖宗虽久远,祖德时怀念;后昆能如是,光耀垂史册。

这些规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子孙后代的珍贵教材,孕育了德孝传家、耕读为本、自强不息的吴氏家风。

正是这种家风的不断熏陶,黄石水南“桂籍有门,状元有坊”,涌现了一门五太守、五世联缨、兄弟联科的盛况。

吴祭七世孙吴评,宋皇祐五年进士,中大夫,剑南知府;长子吴公懋,宋元丰五年进士,道州太守;长孙吴师尹,邵武知府;侄吴公诚,宋大观三年进士,池州太守,赐三品服;侄孙吴廷秀,德庆知府。以上五人号为“万石君”、一门五太守。

吴祭第20代孙、明代吴希贤,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读学士;侄吴彰德,乡试举人,乐安训导、广西道监察御史,升湖广按察司佥宪;孙吴正谊,邑庠生,累赠通奉大夫、浙江江西布政使,钦赐祭葬;曾孙吴三畏,乡荐举人,授宁海教谕,擢嵊县县令,迁广信府同知,赠通奉大夫、江西布政使,钦赐祭葬;玄孙吴道立,泰州知州、九江同知;玄孙吴献台,进士出身,顺天府尹。可谓诗书传家,五世联缨,其祖屋人称“五凤楼”。

宋代吴公懋与吴公辅,明代吴翰与吴从龙,为兄弟同榜进士。明代吴大本与吴大奎,吴鼎泰与吴鼎元,为兄弟同榜举人。……兄弟联科,代有闻人。

西墙的《吴祭兄弟世系官宦贤达》,记录了吴祭兄弟世系一千七百多位族贤俊彦,人才济济,群英辈出。其中,有宋代状元吴叔告、明代国师吴大田、顺天府尹吴献台、清代威略将军吴英等等,单进士就有二百余名,堪称“进士家族”。近代和现代,吴祭后裔有广东湛江抗法英雄南柳人、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著名外交家吴台……,各界精英,不可胜数。

下厅正中高悬“唐代入闽始祖吴祭”的墨宝,为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所题。“根系水南,血脉同源”的牌匾,乃台北市莆仙同乡会荣誉理事长吴昇修赠送。“原出一本,万流归宗”的条幅,出自台湾桃园县吴氏宗亲会高级顾问吴正牧的手笔。水南是吴祭的卜居地,也是莆田黄石的别称。吴祭后裔有许多分支源于水南,播迁宝岛台湾,自吴祭起已繁衍四十余代。

据《台湾族谱》记载:“吾吴氏族人,虽先后由福建广东各地来台,然溯其源流均属一本同源,……属福建晋江县、同安、惠安、安溪、平和、诏安、莆田、广东饶平等处者皆为祭公之后也。”

革除杀人恶习舍生取义、被台湾人民尊为“阿里山之神”世代供奉的吴凤,是吴祭第32代裔孙,于清康熙42年随父母渡台。台北市莆仙同乡会的许多会员,包括吴昇修、吴玉山荣誉理事长,还有壶嗣吴氏文应公台湾裔孙联谊会吴正牧会长……,均为吴祭后裔。他们不忘故土,经常跨越台湾海峡,来到吴祭墓祠谒祖敬香,表达了血浓于水的宗情、乡情和亲情。

201112月福建省文化厅公布重兴寺、吴祭墓、祠由于文缘、血缘为涉台文物,这是海峡两岸同宗共祖的历史见证,正如吴祭祠内门联所书:海峡两岸水天阔,闽台一家骨肉亲

1994年,时年81岁高龄的著名国画家朱成淦先生根据吴氏老族谱临摹的吴祭立像,神采奕奕,悬挂于祠内,展现了一代儒宗的英姿,堪称一绝。

这里还珍藏几方古代石额,引人注目:

镌刻“唐工部员外郎吴公”是祭墓亭的石额,原来在吴祭墓祠之间有座墓亭,供祭祖者休息。

镌刻“宋奉议吴公家庙”是吴吉家庙门额。吴吉为吴祭曾孙,莲塘派之祖,宋太平兴国初年以行谊荐秘书省正字,擢谏院同知、两淮盐铁副使,升奉议大夫,史书评其“为人质直有奇节”。

镌刻“宋高要尉吴公墓”是吴祭第11世孙吴琳墓额。吴琳,莆田西洙人,宋庆元五年特奏名进士,广东肇庆府高要县尉,从政郎,曾在西洙造桥,人称“琳桥”,留存至今。

正面镌刻:庚辰进士顺天府尹吴□□,背面镌刻:□□方伯前吏部考功员外郎,为吴祭第24世孙吴献台的“大京兆坊”匾额。吴献台,明万历庚辰进士,授绍兴推官,改济南理刑,充福建考试官,擢吏部四司主事、考功员外郎、浙江副使道,转福建按察使、右布政、江西左布政,升顺天府尹,通议大夫,正三品,历官25年。他断狱十分谨慎,不轻陷人于刑狱;百姓额手相庆,视同父母;急好公益,重修澄塘祖祠与吴兴孚应庙,率众兴修泗华陂。钦赐祭葬,在黄石塘头为他树立“大京兆坊”。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吴祭诞辰,都要在吴祭祠墓举行祭祀典礼。吴祭兄弟后裔纷纷从海内外赶来参加祭典,缅怀祖德,敦宗睦族。西墙展示的族谱中有一首诗赞曰:宗公启宇谷城乡,固始来兮十八房。上巳荐馨深缅想,古鳌山上乐洋洋。—— 祖宗祭公开基黄石谷城乡,固始来莆田已经下传十八房三月初三上巳节祭祖进香,深切缅怀、追思先人古鳌山上一派欢乐的景象。上世纪50年代以前,每逢农历正月,这里举办庙会,善男信女摩肩擦踵,敬香、骑马,万民同乐,成为黄石24铺最热闹的地方。

上世纪四十年代,吴祭祠一度被作为南塘小学的校舍使用。中共闽中地下革命者朱鸿祚、吴景模、朱玉书、姚景銮等人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在这里,建立革命据点,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千年古祠见证了这一段珍贵的历史,也成为光荣的革命历史文物。

199311月,台北市莆仙同乡会理事长、知名人士林秀栾先生联名三十二位吴祭后裔寄《陈情书》给莆田“对台办”,大声疾呼:“为使旅台吴氏世代寻根拜祖缅怀祖国,全体旅台吴氏子孙一致恳求祖国有关领导保存吾吴氏祖墓及祖祠以作世代寻根问祖之用。”海内外吴祭后裔纷纷请求,要求政府批准修复吴祭墓、祠及重兴寺。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慈母吴柯桂华也慷慨解囊,献上吴祭后裔的一片孝心。

19946月莆田县文化局发文通知,同意成立“吴祭墓文物修复保护理事会”并授予印章,统一管理吴祭墓、祠和重兴寺。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海内外吴祭后裔的关心下,理事会成员辛勤付出,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吴祭祠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保留了始建的原貌和优秀的土木建筑结构,是中国东南沿海祠堂的典范,也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悬梁、柱础、石阶上雕刻的花草虫鸟,栩栩如生,对研究古代木雕、石雕技术,大有借鉴作用。事实说明,吴祭祠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99712月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吴祭墓祠与重兴寺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10月莆田市政府公布吴祭墓祠、重兴寺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指出:“吴祭……入莆后舍地建寺,并修渠办学,多善行。”

2013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重兴寺(由重兴寺和檀越吴祭祠、墓等组成)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文物同时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本省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这是莆田人民的喜事,也是海内外吴氏宗亲的骄傲。吴祭祠墓已成为福建省、莆田市文物展示的一大亮点。

屹立千年的吴祭祠,凝聚着世世代代无数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已经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从而受到启迪和教育。这里已经成为尊祖敬宗的圣地,发挥了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不谋而合。

2009年起,吴祭祠墓由社会组织、法人单位“莆田市吴祭文物保护中心”管理,负责开展吴祭文物保护、修复、宣传、研究等活动,任重而道远。

由于年代久远,檀樾吴祭祠饱经沧桑,受损严重,亟需修复。经过文物保护工程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精心勘察设计,2021127日福建省文物局公示了开工令,将重兴寺之吴祭祠修缮工程列为闽文物工程(20212号,目前正在紧张修复之中。由于修复资金缺口很大,还需有识之士伸出援手,为檀樾吴祭祠的修复添砖加瓦。

我们要充分释放文物保护的正能量,精心保护吴祭祠,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文物活起来,让千年瑰宝永放光芒!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