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散文

吴俊凯: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时间:2021-11-10 09:05:56   作者:吴俊凯   来源:首都文学   阅读:144   评论:0
内容摘要:【作家名片】 吴俊凯,笔名双溪河,男,四川邛崃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雪天,走进曹雪芹故居》选入人教社初中《语文》之配套教材。正式出版散文集《问过月光》《心谷无语》《86号视角》和长篇小说《蓝雪的红雨伞》。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散记】吴俊凯(四川邛崃)01 不知在哪......

吴俊凯: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作家名片】

    吴俊凯,笔名双溪河,男,四川邛崃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雪天,走进曹雪芹故居》选入人教社初中《语文》之配套教材。正式出版散文集《问过月光》《心谷无语》《86号视角》和长篇小说《蓝雪的红雨伞》。

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散记】
吴俊凯(四川邛崃)
01

    不知在哪本书上读到: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陬邑人,即今天的山东曲阜人。不过,从时间上看,是童年时代读到的,应该是事实。那时,孔子正经受着批判,人们深毁着他的“克己复礼”。不知为啥,全社会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了那么大的仇恨。据说,在前后几次的破旧与责骂中,两千多年来先后扎根于各地的孔庙就遭遇了反复的洗劫与打倒,先是狼藉,后是瓦片,再后来便是野草、便是荒芜。对于孔庙,我自小学而大学毕业,未见过一处,它是什样子,连影子也无法想象,更不容说去接受其洗礼、感化了。也就是说,我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都与孔子的庙堂文化没有一点交集。关于孔子留在庙堂里的尊严与礼仪,只从书上得到了一点理性的认识,而且又十分的瘠薄与浅陋。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文化空气有些滋润起来,对孔庙消失的事实,在文化人心中开始了检讨与追问,相当多的人怀念起家乡的孔庙来。顿足者有之,开骂者有之。他们在内心深处把孔庙当成了神圣的殿堂,当成了文化的集中之地,当成了文明的汇聚之处,年长者蒙学时的记忆让心灵因此久久依赖。许多人透视着孔庙蒙羞的经过,试图要修正着什么。但这样的试图尽管有《儒家文化的困境》一类著作作为呼告与劝化,但还是历经《河歾》一类文字的纠缠与曲解,"试图”并不顺利。可喜的是,纠缠与曲解,像一阵风,似一阵雨,只留下几截干草在地下翻转了几下,便匆匆而去。尽管较量还在暗地里使劲,然而倡导儒家文化的风尚日渐流行起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提出的许多主张,被社会重新珍视,对"克己复礼”有了时代的回音。

吴俊凯: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图片

    这些是我在未去曲阜之前存在的零碎随感。但正是这些随性的想法让我对曲阜孔庙有了无比的敬重。知道它在历史风雨中依旧傲然于世,依旧凛然不倒,依旧儒风昭昭。历史总会有断裂,历史也总会存留辉煌。历史的遗恨往往因辉煌的缺指而恨之久远。这是民族文化发展史必经的过程?是规律还是教训?因为人性的多重性格会在创新与叛逆中强弱起伏,会在文明与愚昧中前后反复,会在光明与黒暗中轮回沉浮。不知曲阜孔庙的幸存是否与它的文化根基有关?也不知曲阜孔庙在修建时是否与阴阳家有过一次同谋,得到了不败的风水之佑?更不知天人合一的深意是否是阻挡不幸的理由?但从一个反面的事例或许能明白一点甚么。据说,当年日本小鬼们扛着太阳旗路过曲阜孔庙,也脱帽下跪。当然,我不去探讨八格牙鲁背后的狼心狗肺。我看到的是文化的崇高可以胜过一切刀枪的力量,以及文化的伟大可以因神奇而有不朽的归途。

02

    我是在农历四月间去的曲阜孔庙。那天,天空明朗,阳光灿烂。虽然空气中还有一点北方的寒意,然而于我这位川西拜客而言,我意在孔庙以及它的那份肃穆与庄严,还有便是齐鲁文化显出的灵光,我内心早已盛满虔诚、膜拜的纯粹情怀,早已有了文化景仰的沸腾心境,哪里还有间隙去感觉北方的寒意呢?

    庙外的群群柏树,根根遒劲,树皮上全是点点斑斑的沧桑,落满了风雨旧痕,厚积了岁月沉尘。如果我此时此刻起兴而言之,说这些景致是一句句古老的诗句,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凭此我们可以任意痴情想象、沉情感触、随情思索。这些树的确是孔子亲手栽植的,还是与他的七二贤弟一起所为,抑或是他的三千学生的深情馈赠?他们种植时,是否想过这些树会有两千多年不死的结局?又是否想过他们朴素的行为会留下不朽的文化传奇?柏树枝茂叶盛、生命常青。叶缝间落下的阳光,缕缕神奇,连接着天人之道,左看光芒针针秀美,右看光辉层层生笑。叶子苍翠,绿意深厚,在阳光下抖得灵异,技技抱魂,叶叶拥魄。我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他们落在枝叶上的目光眷恋依依,深情于叶脉间横竖恣肆的纹路以及被它们扬起的文化风彩。

吴俊凯: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图片

    是的,这些枝叶历经两千多年的文化熏陶,哪里是一些普通的枝叶?至少它们见证了孔庙历经的文化迁移,或许还见证了儒家走进中华文化的声声步音。枝叶无声,若是能说会道,一定喋喋无休、娓娓有言。即便如此,我们也会凭此而吊,是这些依附了圣人魂魄的枝枝叶叶在沐了阳光、汲了雨露之后养活了这些树干,是这些树干把文化领袖的崇高精神带到了今天。

03 

    地下的凹痕一个连着一个,很像一些古老而不识的字符。但跟随这些字符走进庙里的一定是崇拜和敬意。这些崇拜与敬意是历代生命个体独自的崇拜与敬意,是对孔子先圣独有的抒情,与历朝历代的封号无关。说个小秘密,家乡七月半有烧纸钱缅怀先人的风俗,在风俗下,我管不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也忘记了有神无神的概念,只觉得孔子被北方人被南方人供奉着,在情感上应该有一些跟随,于是,年年借此机会写上“中元化帛之期……故先圣孔丘老大人收用……”之类的文字,呈冥钱一封。事后,许多次问自己,这献的是什么情怀,一次无语,二次嘴笨,三次语塞,之后渐想浙明,至少抒的是文化之情,是感激圣人的先河之举,是感激他在文化上留下了深言大义,是感激他开创了儒家文化、世界文化。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人情怀,一经特别的行为、事件启悟之后,是会生起一定的民族情怀的,是自觉的是极端朴素的民族情怀。毕竟人言微轻,算不了什么,但于我而言,的确心境因此舒畅了许多。轻放墨笔,伸腰哈欠,会心远笑。也许不少的文化人都有过如此怪异之举、唯心之为,只是密而不喧罢了。山东高密的莫言先生,不知有过如此一举否?

吴俊凯: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04 

    走进庙里,我闻到了一些古老的气息。

    孔子讲学的行为是极其普通的行为,是用不着夸张的。但其讲的课、说的话,就值得夸赞了。它们在尘世间、在民族路途上都难以泯灭。后来的人被这样的行为一再感动着。于是开始修庙祭之。以三间鲁地风格的民间建筑为基本依托,增至几厅几进,由低矮而高大,由闭寒而开放,远远超出了由孔圣倡导而起的礼制规范。这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莫非与独尊儒术完全关连?这或许连孔子也不曾想到,他的教学观点,竟然影响着民族的文化结构、文化心态,竟然饱含了统治者苦苦寻找的文化深意,竟然成了历代朝纲编修的基本准绳,竟然将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团结向前。这也许正是孔子成为圣人的原因。孔庙由此得到扩展,以至崛起高耸,自然有了因由。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的开创与走向未来,对文化的取舍是有过阵痛的。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中国文化的不幸,但却是儒家文化的有幸。儒家在与百家的挤压中得到尊位。孔子当然被供奉了起来。所以,孔子的身份也有了变化,由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变成了文化圣人。此时此刻,我似乎变得木讷了,找不到形容这一变化的深刻语句,也就跟从流俗,在杏坛处徘徊,默默致敬。我敬仰圣人之后,又生出疑问,假如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若是忽视了孔子以及他的语录,那么我们的文明会是怎样的文明?是拜倒于远洋的文明还是会生出更伟大的文明?
    对这样的疑问,自然会有一些争议,也许还得不到一点信服的结论,但谁又能阻止得了我的发问呢?

吴俊凯: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孔子被不同的皇权赋予了太多的称号,严格来说,这些封号、谥号,除了文字意义响亮非凡而外,一切都很空洞,没有孔子的语录意义致远,毕竟孔子的言论有太多的人性暗示,或者说,人性的归途的确需要这些章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让,哪一个字在人性的矫正中能少得了?哪一个字沒有生命延续的意义?可以说,这些字的一横一拐、一放一收,都饱含着人性健康成长的深刻信号。当然,有人会于此而不屑焉,并言之凿凿,正是这些一点一竖、左撇右捺让人性走向闭塞,失落了光芒。这种见解,这份担忧,或许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过,这些理由即使可以存在,也改变不了人性健康行进的主流方向。只举一个“孝”字,它把人性中前后几代人的直接关系表述了出来,年少的有一份孝道,这在人性的延续中能够缺席吗?否则,亲情的孤独必然带来人间的无情,人间的无情又必然生出尘世的残酷,尘世残酷的结果会变得兽性无穷,血淋淋的事实随处可见,也就是人性永远停留于原始模样,哪里会呈现温情与文明?可以这样说,孝字经儒家升华之后,它的文化意义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文化概念。无论哪位文化学者怎么叛逆,当他私情归之于小家之后,也会不得不有私心里的认同,除非他是如齐天大圣从石缝中蹦出的,除非他是月亮上的吴刚沒有食过人间烟火。

    孔庙不是一座普通的庙宇,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演进中,已经在厅堂间、屋檐处,挂满了许多文化饰品,并且这些饰品已经与孔庙连成了一体,成了我们民族行进中的风铃路标。
    封建时代的文化,有它封建时代的意义,然而今天的文化是随封建而来的,我们能割断其血脉联系?我们能完全凭空而创新?而亊实是,孔氏已经传了七十多代,七十多代后的孙子们还多有回头之念。吴氏泰伯已脉连一百余代,吴氏后人还在怀念泰伯先祖。这就是无法断裂的人性,也是血肉相连的文化。其间的念念不忘在时间上一以贯之,没有断代,无法割裂。
    孔庙历经了许多代人的修建、修缮,已经筑起了万古不倒的文化之魂,这是民族文化实沉沉的依靠!

05

    走进庙里,我热血沸腾,文化脉络通畅起来。

    孔庙在孔子老屋的傍边,在最适合瞻仰的通道之上。许多年前,我目光呆滞,认为它仅仅是齐鲁大地的风景,后来,我环顾人类发展史,它原来不仅仅是齐鲁人的骄傲,而是中国人的荣耀之地,而是全人类的文化圣地。

吴俊凯: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世界各民族以独有的文化风姿给人类留下了许多遗产。我们民族自然也莫能例外。孔庙便是民族留下的文化瑰宝。比如,它的碑林。碑林凝固了汉文化的一点风骨,它的正影、侧影、背影,都是最美的文化影子之一。碑上的阴文阳文,是古老还是年轻,并不重要,时代追问至多是阅读的参考,个人手迹也只是记录了一点个人性情。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汇集了个人心境起伏的瞬间,无论高昂还是沉郁,无论恣肆还是守常,无论浪漫还是现实,都静静地躺在碑刻之间,都默默地依存于孔庙,在时间里永远不会褪情与淡泊,在空间上是永远让人惊叹的一角。这是前人留给将来的一点遗产,这是文化的另一种展示,它虽然静息于时空,但永远不是文化的归宿。当然,这与孔子有关,与中国有关,与人类有关。它是人类精神痕迹的记录之碑。如果说若干年之后,我们与外星人有了联系,地球人要送外里人一点礼物,我想就送孔庙碑林的照片最好,因为碑林上深刻着的信息,能让外星人在解读之后,或许能感触到地球人的一点文化情结,或许能领悟到地球人的一点文化深义,或许能感觉到地球人的一点文化格局。由此看来,孔庙被确立为世界文化遗产算是有先见之明的,把孔子确立为文化明星不失为明达之举。

    有人云,人类的大同,首先是文化的大同,而文化的大同少不一种文化的认同。撒克逊的英语世界,曾经和现在都在做着人类大同之梦。但它的二十多个字母太自由散漫、太孤独无依,不像碑林上的每一个字都手拉着手、互相拥抱、回首顾望,有一种依存、包容的态势。其实从汉民族五千年不断的事实,便可知道,由孔子团队开创的文化意义,也是人类至今为此十分认同的事理之一。
06 
    从孔庙出来,我站在大门远处,小心背着大门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2021.11.8于临邛土园村    
吴俊凯:去曲阜孔庙拜谒文化先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假若文王不礼贤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