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说吴

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 (二)

时间:2021-10-20 18:17:56   作者:吴朗   来源:小茶生   阅读:140   评论:0
内容摘要: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二)撰文:吴朗2019.10 三.吴双家族 纵观东北冲吴氏七百余年来的历史,充满了创业的艰辛,奋斗的历程,如同一幅史诗般的画卷,也造就了一大批青史流芳的家族精英。他们不仅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 演绎了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历史传奇, 也奠定了本人及其家族在华夏......
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
(二)
撰文:吴朗
2019.10


    三.吴双家族

    纵观东北冲吴氏七百余年来的历史,充满了创业的艰辛,奋斗的历程,如同一幅史诗般的画卷,也造就了一大批青史流芳的家族精英。他们不仅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 演绎了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历史传奇, 也奠定了本人及其家族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其中有一个家族为这幅历史画卷写下了最辉煌、绚丽的一笔。
    笔者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认真拜读名一公宗支第四、五修《吴氏宗谱》,通过细心的研究,发现得传公家族是整个东北冲吴氏宗族最具代表性的家族。从得传公的儿子吴可甲开始,后历经“之、尚、正、国、族”五代,家族中出现了许多功彪史册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家族文化,至今还令人崇敬、充满感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家族的特点之一——高寿者多。
    吴得传,字衍之,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娶昌氏,续娶毛氏,生子二:可甲、可久。吴可甲活了80岁,他的妻子陶氏,生了四个儿子:之赞、之瓒、之纶、之绘。陶氏活了86岁寿终,夫妻俱载县志耆寿门。长子吴之赞妻子李氏活了90岁。三子吴之纶继承了父亲长寿的基因,他一生活到了85岁高龄,妻子胡氏84岁,俱载县志耆寿门。这在当时被人们津津乐道。据宗谱记载,吴之纶“贫能励行,富则戒奢。以忠厚传家,以耕读裕后。齐眉举案,共享遐龄。一家孙曾绕膝,咸谓积善余庆”。胡氏生三子,长子尚禄、次子尚忠早年夭折,只有三子吴双继承了先祖血脉。吴之纶三子吴双75岁。
    其他高寿者如:吴正乐妻子曹氏85岁,吴正家继室雷氏94岁,五世同堂,载县志祥异门。吴国宾妻子刘氏83岁,吴国基妻子刘氏82岁,吴鸣轩(国瑾)79岁,妻子汪氏86岁,吴国仪继室韦氏85岁,吴锡麟(国材)81岁,吴锡金(国勋)84岁,其妻黄氏80岁,吴国徴77岁,吴族珽81岁,吴族楫妻子李氏81岁,吴族磐妻子黄氏99岁,吴族鳌继室汪氏89岁,吴族鸿妻子朱氏84岁,吴族振82岁,吴族俊81岁,吴大骢继室雷氏86岁,吴锐87岁,吴族选83岁,妻子陈氏80岁。
    一个家族有这么多高寿的老人,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家族的长寿基因;其二,当地气候、地理环境、饮食起居的习惯;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子孙、儿孙媳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家族的特点之二——书香门第。

    吴双,字亚和,名尚汉,号玉田。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是一名监生。至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分称监生和贡生。监生有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贡生有六类: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后来仅存虚名,一般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监读书。吴双没有在国子监读过书,虽然是一名纳捐的监生,但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荣誉。

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_(二)

古老的匾额讲述了家族的荣耀    


    吴双认为光大吴氏门楣,子孙需要读书明理,他极力倡导子孙读书,他捐资创建私塾,并延请名师教授族中适龄子弟读书。家族从此文风蔚然,风俗为之一新。

    他的妻子张氏生下了七个儿子:吴极、正乾、吴鼎、正乐、正典、正华、正家。次子正乾早夭,三子吴鼎、四子正乐、五子正典堪称人中才俊之士,气宇不凡,县府试俱列优等,奈何英年早逝。
    长子吴极、六子正华、七子正家与孙子吴国基及曾孙吴族秀、吴锐还有玄孙中的吴大昕、吴星枢(大璜)都是清代的监生。
    以县学为例,洪武间规定县学生员二十人(即是学生又有员额限制,所以叫生员)。这二十名生员是由童生经过层层考试选拔进县学的,他们可以享受不服兵役、徭役的特权,可以不受笞刑,不受刑讯逼供,吃国家皇粮,叫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廪即米仓)。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要求进学的就越来越多。于是国家又在定额之外增广生员人数。到宣德以后又确定了增广的数额:两京府学增六十人,在外府学增四十人,州学增三十人,县学增二十人。这些增广的生员出现以后,为与初设的食廪生员相区别,于是称原设生员为廪膳生员,称增广者为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其后读书人数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吴双的孙子吴鸣轩(1775——1853)字昆毓,名国瑾,号韫山。是一名附生。据县志记载公“幼失怙,奉母以色养,六十年不衰。母殁,苫块殡宫,三年不入内寝。”宗谱记载他“天性孝友,品诣端方。春秋燕会每以敦本读书勉后进,乡有忿争凖理剖析,务得其平。名不趋势,俭于自奉,见义必为。年既耄,课读劝耕,夏暇则手不释卷”。弟国瑜早卒,无子,以爱子嗣之。享年79岁。事迹载县志孝友传。曾孙吴族选、玄孙吴大幫都是清附生。
    此外,吴国瑯、吴国宾、吴国瑜、吴国杰、吴国仪等皆博古通今,刻工制艺,颇受当时乡人的敬重。吴双的孙子吴国澂及玄孙吴大文都是清太学生。吴族琪、吴族瑢、吴族奎、吴族鳌、吴族洽、吴族馨、吴大敬、吴大崘、吴大蔚都是饱读诗书的儒雅之士。
    吴双共有10个孙子,28个曾孙。在东北冲吴氏一族可以说是枝繁叶茂。特别是他的孙子吴锡金、曾孙吴族俊在东北冲吴氏中出类拔萃。
    吴锡金,字抡英,名国勋,号镕斋。光绪5年科恩赐副举人。吴族俊是吴锡金的长子,字冠千,号籲岩。清岁贡生,提补恩贡生,候选州判,署理滁州、全椒县训导。父子二人先后考取功名,为家族增添了无上的荣光,日后为家族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名标家史的重要人物。因此吴双家族算得上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家族的特点之三——功勋卓著
    东北冲吴氏在明末遭受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滋扰和破坏,人口凋零,家园颓废,经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了繁荣一时的“康雍乾盛世”。东北冲吴氏人口稳定增长,宗族渐渐兴旺起来。
    建造宗祠、纂修宗谱,这是明清时期一个宗族的两件大事,也是当时社会判定一个宗族是否为名门望族的标志。
    据宗谱记载,吴双公“创建宗祠,营置祀产,倡议赈恤全活者多,收族睦邻,推解不吝,尝建凉亭于横大路,岁时修葺;又卷石桥于东北冲口,以济行旅;狗脚弯山径萦确,凿险为夷,往来称便,推重乡闾”,载县志义行门。吴双在75岁时寿终。当年吴双身体力行、崇文尚德、积德行善的举动给后世子孙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_(二)
清乾隆中后期吴双主持修建的石桥

    据笔者考证,大约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后,在当时德高望重的吴双倡议并主持下,东北冲吴氏合族创建了名一公宗祠,该宗祠“傍马鞍而揖香台,控冲口而引七里,狮子抛绣球,香台朝北斗”,重峦叠嶂,苍松翠竹,真人间仙境也。吴双当年创建的私塾名为:“兰园书舍”,乃子孙读书之所。道光乙巳年(1845年),吴双的孙辈们将书舍、园囿捐于公,兄长吴鸣轩将书舍前自己名下的一片白地也捐赠出来,大家推选时年57岁的吴锡麟主持创建永卿公支祠。
    据宗谱记载,吴锡麟(1789——1869)字艺筠,名国材,号怡亭,九品衔。“公经营大小祀顷,执正秉公。建二世祖支祠,躬任劳瘁岁祲。”吴锡麟率领族人“择吉与工,度地而经营之,建厅事于后,立龛以奉神主”,建大厅于祠堂西,仍取名“兰园书舍”。厅前供给所,厅右寝处所、庖浴所,这些是方便祭祀的时候使用。
    吴锡麟“年既耄,杜门课孙不与外事,而族属诸务时刻关心。病草时犹以睦族和宗重,为子孙嘱。呜呼!公之用心殆不欲与身俱泯欤”。享年81岁,其事迹载县志耆寿门。
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_(二) 
吴氏宗祠内悬挂的楹联

    元末明初,名一公自江西鄱阳迁居东北冲以来,曾有旧谱,只是在明末之时毁于兵匪战乱之中。旧谱只剩残本,因此历代先祖无不引以为憾!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纂修家谱成了一个家族重要而神圣的大事。千百年来,为了续谱,吴氏许多先祖宗贤默默无闻,前仆后继,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搜集资料,目的是将纂修的家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家族、为民族、为后裔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
     清嘉庆丁丑(1817)年,吴鸣轩奉正华公和正家公之命率领吴锡麟肇修族谱,因为许多资料存在疑问而未敢付梓印刷。景富公支谱修于道光17年(1837年),咸丰三年(1853),吴鸣轩去世前,命弟弟吴锡麟和吴锡金再次重修。这次修谱资料稍为详明但未能与永忠公宗支合修为憾事。
咸丰十年(1860年)冬至节,永卿公裔孙在支祠举行祭祖后,“少长咸集,即以支谱议修询谋金(即吴锡金)”,并推选吴锡金总司编纂。吴锡金是光绪5年(1879年)科恩赐副举人,也是东北冲吴氏子弟参加清代科举考试以来功名最高的。据宗谱记载,“公少游庠,屡拔优等而膺鹗荐,交游戚族,文教同沾。量则休休有容,心则介介不苟。创修家乘,煌煌巨典,至今赖之,厚泽深仁不胜枚举。”吴锡金不畏其难,带领吴族振、吴族俊等子侄辈于第二年正月初二正式开馆编纂,后终于将支谱付梓印刷,为将来合族同修打下了基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北冲吴氏重修《吴氏宗谱》,族人公推吴锡麟的三子吴锐主持编纂总务,由吴锡金次子吴族选、孙子吴大帮、吴锡麟的孙子吴大枢(吴族振三子)编纂,吴大枢字象璇,号斗山。公“天资明敏,学问精纯;名著分邦,见义必为,家规整肃”,后“重修宗谱,公以一身肩烦巨之任,有条不紊,纲举目张,非公之才学兼优,曷克臻此”。
    建造宗祠、纂修宗谱这两件大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祖创立了一项 “祀项” 制度。这项制度的内容是:宗族出资用于祭祖、建祠、修谱等大事的开支费用,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合族按男丁人数缴纳;二,族中非常有能力的人士捐赠。资金筹措起来后,选举族人信得过的忠诚守信者掌管此项财务。
    吴双的六子吴正华,字炳元,号竹庵。“公主持族政数十年,敦伦纪,慎劝徴,不法者畏其威,守分者怀其德。族俗之日趋于正,公之力也”。其七子吴正家(1761——1821)字滟源,号里驹。“公孝于亲恭于兄,教成两孤侄,总理大小祀项,秉公竭力,资产益丰,廪有余粟,出济族之贫者,未尝遽索。直而扶危济困,人每受惠于不知,则又为善不欲人见欤”。
    在孙辈中,吴国基(1780——1832)字锦堂,号尽轩。监生。“公幼承母训,见义敢为,经营大小祀项,殚精竭力,一如己事,族有善举,乐为领袖,今犹口碑载道焉”。
    后来吴锡麟“倡议赈恤,多赖保全。又虑章程未定,因革无常,将卿公祀产分为祀会、学田、义庄,俾丞尝教养之资,各有专属。其次子吴族振“公承严命统摄乡公祀项五十余年。学田、义庄,分属之田多公手置,续专理祀会复增祖田百余担。其三子吴锐被“合族推主理祀项,公惨淡经营,增置田租二百余担。”吴锡金以及长子吴族俊、次子吴族选都先后综理大小祀顷,竭力经营。
    经过几代人的辛苦经营,宗族的祀项早已超出原先的规模,同时也确保了清明冬至祭祖、祠堂的修缮等事务的开支。在灾荒之年,还会拿出资金救助贫苦的族人。
    无论是建造宗祠,还是纂修家谱,以及经营祀项,吴双及其子孙为整个东北冲吴氏宗族做出了千秋不朽的业绩,功勋卓著,他们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家族特点之四——建功立业
    东北冲吴氏曾在明末清初经历了杀人魔王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烧杀抢掠,一直是族人心中的痛。然而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清咸丰初年,全国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太平天国起义”。
    这次起义主要有以下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3.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4,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外流,劳动力衰竭,为遏止这种状况,清帝国认为需要对国民进行清洗,于是,发生了1850年代的太平天国,捻军,陕西回民起义,清帝国损失老弱人口1/4,换得30年的繁荣期。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时候也可能是统治阶级的默认。5.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1843年,广东花县洪秀全赴广州第四次应考秀才,但又没考中。回家后,他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偶然得到的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从中受到启发。这本小册子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于是洪秀全萌发了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想法。随后他创立拜上帝教,以传教为名,发动群众,乘有利时机,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
    但是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首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其次,由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其三,太平天国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和儒家思想。
    所以太平天国起义军最后蜕变成匪祸。据太湖县志民国卷记载,“咸丰八年春三月,楚师及乡勇击南阳河贼营,破之。”“向是,官军屡出西北进攻,贼遇西北居民尽屠之,人愤甚”。四月十三日,吴国仪的长子吴族睦、吴锡麟的长子吴族恺和侄孙吴大田、吴大易以及年仅11岁的侄曾孙吴光观被贼匪抢掠到英山,贼匪要求吴族恺等人从军,吴族恺宁死不屈,绝不俯首乞怜,并痛声大骂,贼匪大怒将五人杀死。消息传到东北冲,吴锡麟与妻子汪氏,吴族琼夫妇,吴大可夫妇悲恸不已,茶饭不思,可怜白发人送黑发人。
    吴锐、吴族俊目睹兄长吴族睦、吴族恺遭此横祸,肝胆欲裂,遂投笔从戎。当时烽火连天,狼烟遍地,吴锐、吴族俊分别带领族人和乡人募捐粮饷,筹办团练。咸丰十年东十二月,前兵部侍郎曾国藩、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进兵围太湖。吴锐受命来见,曾国藩非常欣赏吴锐的胆略和气度。后来官兵与各地乡勇大破贼匪,曾国藩上奏咸丰皇帝为诸将士及乡勇团练请功,吴锐被嘉奖军功六品衔。吴锐(1819——1905)字位超,号子进。监生。主族政、肃家规、立大禁、端风化、爱置产,公不在范文正公下。主任重修宗祠,犹精风水。合族赠《功寿双高》匾额于宗祠。享年87岁。
 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_(二)
吴氏宗祠供奉的历代先祖牌位

    因为族中子弟参加乡勇团练,追随吴锐平匪杀贼,在吴双的曾孙及玄孙辈中,吴大旌被赏赐八品衔。吴文江、吴族裕、吴大炘、吴大旂、吴大旌、吴大骢、吴大卓、吴大铭、吴大鑑、吴江被清朝廷授九品衔。
    在族人遭受危难之时,吴锐等人奋起杀敌,保家卫国,为吴氏家族建功立业,他们的光辉事迹将永垂不朽,万世流芳。


    家族特点之五——满门节孝
    当年吴双的子孙们为家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和业绩,必将永载家族的史册。但是,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常常被后世的子孙所遗忘。虽然她们没有叱咤风云的气概、没有建功立业的壮举,但是她们用汗水和泪水默默支撑着一个家,三从四德,恪守妇道,她们甚至没有名字,但是她们却为家族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令人心酸的故事。这个群体就是节孝妇。当年东北冲曾竖立了许多节孝牌坊。其中吴双家族就有三座。
    笔者研读东北冲吴氏宗谱,发现吴得传的家族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许多人都是长寿老人,另一方面许多人英年早逝。这就造成了许多家庭的年轻的寡妇一辈子独守空房,上养双亲,下抚孤儿。
    吴双的三子吴鼎去世时年仅33岁,他的继室夫人吉氏时年23岁。她“忍死代养翁姑”等到双亲去世,殡葬如礼。吉氏和独子吴国基相依为命,教子成才。后来吴国基入成均,即监生。守寡40年而卒。嘉庆24年,奉旌建坊汪家坂,事迹载府志县志节孝门。
吴双的四子吴正乐在乾隆42年参加秋闱考试,也许是用功过度,回家后竟一病不起,第四天去世,年仅25岁。他的妻子曹氏痛不欲生,苟延残喘,精心抚养吴鸣轩、吴国瑜两个孤孝。曹氏含辛茹苦,一生活了85岁,守节60年。道光六年奉旌建坊黄沙岭,事迹载府志县志节孝门。

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_(二)

    吉氏、曹氏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流传,为家族增添了无上的荣耀,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吴氏历代子媳。
    吴双长孙、吴极的长子吴国瑯与李氏结婚后,夫妇二人相敬如宾,生下两个儿子:族廷、族瑶。孰料吴国瑯在嘉庆八年二月初六日子时突然去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天后妻子李氏也撒手人寰。留下两个幼子孤苦无依。
    吴国瑯的弟弟吴国宾早在六年前就去世了,时年34岁,妻子刘氏带着族琪、族璐、族琼三个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哥嫂的突然去世,刘氏将婆婆刘氏以及两个侄儿接到家中,从此用柔弱双肩支撑着一个破碎的家,她和婆婆织布纺纱,省吃俭用,“养姑教子、孝慈兼尽,抚两孤侄一如己生,家政亲操,克完清节”,一生守寡54年。道光十一年奉旌详载县志节孝门。
    吴正乐去世两个月,次子吴国瑜才出生,所以吴国瑜是遗腹子。吴国瑜长大后也像父亲一样刻苦攻读,可惜只有23岁就英年早逝,妻子陈氏“痛失所夫,哀毁几绝,念夫无嗣抚幼侄以延一线,与孀姑共寝处矢坚贞,苦节一生五十载”。同治六年奉旌祠祀。
    吴正华的长子吴国杰寿命也很短暂,年仅28岁。妻子黄氏与他非常恩爱,曾“青灯伴读”,吴国杰英年早逝,黄氏“几不欲生”但是二老在堂,长子族鏊仅9岁,次子族鸿刚满6岁。她寂守深闺,勤作女工,邻居们很少看见过她。道光十一年奉旌载县志节孝门。
    吴正家的长子吴国仪去世时也只有30岁。他的结发妻子姚氏早在七年前就去世了,留下独子:吴江。吴国仪后来娶了韦氏,生下一子:族睦。丈夫去世韦氏仅23岁,“一室两孤,均需教养”。韦氏“自甘粗粝,手创门楣;置地增田,勤俭持家”。韦氏于光绪五年去世,守寡62年,活了85岁高龄。 
    吴族奎之妻蔡氏守节,同治六年奉旌崇祀阖县节孝祠;吴族馨之妻胡氏守志,奉旌表节;吴族俊次子吴大郡妻子蔡氏守志载县志节孝门;吴族俊四子吴大都妻子李氏守节,清光绪十八年奉旌建坊;吴族俊五子吴大郊妻子韦氏守志待旌载县志节孝门。
    吴双的子孙后辈这么多青年才俊英年早逝,或是有才无命,抑或天忌英才,留给世人太多的感叹。然而真正可悲的是家族里这么多的寡妇,一辈子冰霜苦节,每天独对晨风夜雨、冷壁孤灯,她们含辛茹苦给了儿女温暖和希望,她们为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留给自己的只有绵绵无期的痛苦、寂寞和别离。
    虽然她们没有名字,但是她们温柔、贤惠、勤劳、坚韧的美德将被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铭记。

    (未完待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东北冲吴氏简略通史 (一)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