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动态

兼谈北宋良相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政治站位

时间:2021-09-16 09:32:43   作者:吴国荣 吴志云   来源:小茶生   阅读:110   评论:0
内容摘要:有为有守 无党无偏——兼谈北宋良相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政治站位吴国荣 吴志云以国家意志为魂,秉持政治立场不动摇。以全局利益为重,破除官位思想不彷徨。以至德大节为怀,主张道义正气不犹豫。——为北宋贤相•政治家吴充点赞 一 众所周知:在“君君臣臣”的封建时代,要做官,很难;在“......
有为有守 无党无偏
——兼谈北宋良相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政治站位
吴国荣  吴志云

以国家意志为魂,秉持政治立场不动摇。
以全局利益为重,破除官位思想不彷徨。
以至德大节为怀,主张道义正气不犹豫。
——为北宋贤相•政治家吴充点赞
兼谈北宋良相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政治站位
    一
    众所周知:在“君君臣臣”的封建时代,要做官,很难;在“倾倾轧轧”的官场宦海,要做个好官,更难;在“伴君如伴虎”的高处寒地,要做个让皇上放心的相帮官,难上加难。然而,北宋神宗朝宰相吴充的“官运”,却是做到了“内行修饬”、“相务安静”(《宋史•吴充传》)。
    关于宋神宗赵顼与宰相吴充“君臣之间”的特殊关系,特别是在“熙宁变法”期间的表现,在《宋史•吴充传》(列传第71)中,有这样几处十分精要的描述:(1)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2)所言于上,人莫知者;(3)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4)充卒,帝益悲之。
    用现代语来注解,就是:(其一)“熙宁变法”面临进退博弈的艰难时刻,在变法的始作俑者宋神宗看来,枢密使吴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表现,与“朕”能保持高度一致,忠心耿耿,难能可贵,应该让吴充来担任宰相,接替颇受诟病的王安石,把变法进行下去。(其二)神宗皇帝与吴充下达的旨意,吴充向神宗皇帝的谏言良策,属于最高的核心机密,其他人是不会知晓的。(其三)吴充拜相后,心无旁骛,勇挑重担,竭尽全力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棘手问题,却遭到蔡确等大臣的“阴掣其肘”,甚至制造冤案胁迫、诋毁吴充。但宋神宗心里明白,吴充的官德没有二话可说,根本没有听信一句谗言。(其四)吴充病逝,宋神宗为失去一位忠臣良弼,心情沉痛。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君权时代,产生过数以万计的高官大臣。在险象环生、充满变数的仕途上,他们经历着如履薄冰、腥风血雨的考验。像吴充这样成为皇上的“爱卿”,且能善始善终,是十分幸运的。纵观吴充为官从政的非凡经历,其成功之诀,完全取决于“政治站位”的选项准确,因而值得称道。

兼谈北宋良相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政治站位

    二
    吴充,字冲卿,1021年出生于建州浦城官宦之家。父吴待问,进士出身,官至礼部侍郎;兄吴育、吴京、吴方,宋仁宗天圣五年同榜进士;长兄吴育,官至参知政事。
    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年方17岁的吴充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罢相退居二线的吴充病逝,年寿60岁。吴充在朝为官,长达43年。
    据《宋史•吴充传》记载:吴充先后担任如下官职:(宋仁宗朝):谷熟县主簿,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集贤校理,吏部南曹,知太常礼院,知高邮军,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知陕州,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宋英宗朝):盐铁副使。(宋神宗朝):知制诰,知谏院,河北安抚使,知审刑院,三司使,翰林学士,枢密副使,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吴充病逝后,被追赠“司空兼侍中”,谥“正宪”。
    作为朝廷命官,吴充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从基层到高层,从地方到中央,从一方诸侯到肱股大臣,吴充先后在几十个单位和部门担任要职,得到过三位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特别是自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吴充进入王朝最高权力中枢——枢密院(国家军事统御机构)、中书门下省(国家行政总理机构),主持担纲长达10年之久;其中任枢密副使5年、枢密使1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4年,从而达到了仕途辉煌的顶峰。
    吴充入仕为官的几十年,正是北宋朝中期“三冗沉疴日深、变法势在必行,社会改革振荡、秩序探索重构”的重要历史变革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充能够把这些“官职”做得风生水起、波澜不惊,乃至问鼎中枢、相辅君侧,并求得安稳退岗、体面善终,这是十分了不起的。
    吴充出生于官宦世家,“未冠举进士”,且仕途顺利,因而具有优越的名门望族情结、浓烈的尊崇皇权思想、鲜明的政治认同倾向。由此,旗帜鲜明标示政治立场、高度维护政治稳定、准确锁定政治站位,成为吴充为官从政的政治基调。

    宋神宗熙宁三年,吴充“拜枢密副使”,标志着已经进入了“宰执群体”。所谓“宰执”,就是宰相和执政的统称、中枢权力机构的代名。《文献通考•职官考四》明确记载:“太祖受命,改用士人,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北宋的“宰执群体”,高居文官士大夫集团的顶端,对王朝政治机器的运作,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对国家政治生态的营造,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兼谈北宋良相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政治站位

    三
    吴充担任宰执之时,正值“熙宁变法”风起云涌之时。“熙宁变法”由神宗皇帝亲自主导,前期以王安石为主要代表组织实施。“熙宁变法”作为强烈的国家意志和目标指向,成为时代主题和最大的政治。作为朝廷重臣、国之中枢之一,吴充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参与变法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坚定地站到了与神宗皇帝高度一致的位置,并表现出充分的政治姿态和鲜明的政治站位。
    首先,吴充是“熙宁变法”的积极拥护者。变法之初,吴充虽然不在王安石操作团队前列,但这不等于吴充的立场游离于变法。对王朝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变法,是神宗皇帝的旨意;变法的最终或曰最高目标是变“积贫积弱”为“富国强兵”;实施变法,就是表达和体现国家意志,就是最大的政治。据此,王安石和他的团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台了以“理财”、“整军”为中心的十几项法令,涉及财政、税收、农业、水利、兵制、科举等,涵盖了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宋神宗发动这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不可能仅凭王安石的一纸《札子》,而是经过反复思考包括听取中枢宰执们的意见。从“讲政治”的要求,吴充身为专掌国家武事的枢密副使、枢密使(相当于现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主席)的“宰执”,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置身事外,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身临其境。
    其次,吴充是“熙宁变法”的有力支持者。“熙宁变法”历时17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始发、实施、对峙阶段(1068年至1077年);(2)调整、持续、中止阶段(1078年至1085年)。吴充自1070年至1080年,由枢密副使——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正值变法最为红火、争论最为激烈、变数最为微妙、推进最为艰难的时间段。在这个“非常时期”,吴充成为继王安石后,宋神宗“熙宁变法”的最亲密战友、核心人物和中流砥柱。正是吴充的“前赴后继”,才使变法已经取得的先期成果得以巩固,因变法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得到缓冲或缓解,变法运动不因领头人的去留而中止;特别是吴充“善解”了神宗皇帝的“左右为难”、“进退两难”、“抉择惟难”。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史观来评价吴充,是宋神宗、王安石“熙宁变法”名副其实的“最有力支持者”,一点不为过。
    再次,吴充是“熙宁变法”的坚定维护者。由变法而产生的所谓“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争议;也并非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争论。熙宁九年(1076年),变法争论博弈激烈,宋神宗在多重势力的挤压下立场有所摇摆、甚至对王安石“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并让其再次罢相。吴充在这个“非常时期”接任宰相,足以说明其在宋神宗心目中的印象很好,尤其是对于变法的“政治态度”很好。“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宋史•吴充传》)
    其实,吴充接过相位印绶的同时,也似接着了一只“烫手山芋”——在不足一年内,王安石团队推出了十几项新法令;这些改革举措次第实施后,虽然“富国强兵”的效果明显,但由于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中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在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使变法由“安民”走向“扰民”;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动了特权阶层的“蛋糕”,因而遭到强烈的反对。站在新法改革的“深水区”,面对改革前方的“地雷阵”,吴充表现了作为政治家的胆识和作为——
    第一, 吴充决不忘记“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变法初衷。因为,这是皇上(国家)的“意志”和“既定方针”。吴充深知,自己临难受命的使命:就是继续主持变法,万不可因噎废食;就是勇敢迎接挑战,使不得临阵退;就是选择趋利避弊,决不能半途而废。
    第二, 吴充必须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冲出一条新路,把变法事业持续进行下去。吴充深知,自己是在一片“否定变法、反对变法”的声浪中,走上变法前台、走到变法前沿,走进变法阵地的;自己的一举一动、采取的一招一式,都是事关社稷、责任重大,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第三, 吴充采取了充满智慧的对策:(1)“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宋史•吴充传》),以此来稳住阵脚、稳定局势。把反对变法的代表人物请过来参与变法,与其让他们在野“动天撼地”放暗箭,莫如让他们当朝来“明枪实战”辩是非,这是吴充处理复杂矛盾关系的独到之处,体现出吴充的博大政治胸怀,及至“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宋史•吴充传》)(2)而当司马光向吴充提出十分尖锐的“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宋史•吴充传》)政治要求时,吴充沉着坚毅地予以还击:“深思之,终不能用”(《宋史•吴充传》)。

    从《宋史•吴充传》的这些言简意赅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吴充具有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政治风骨:坚定立场、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底线思维。

兼谈北宋良相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政治站位

    四
    有史家认为,在“变法之争”白热化之际,有点“动摇不定”的宋神宗,让吴充取代王安石,其潜台词是让吴充“转向”;吴充上任后,荐用司马光等一批反对变法的急先锋来参政,是诱发和导致“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吴充是铁杆保守派,是反对派的保护伞,是历史的“罪臣”,等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不符合历史真实,是对历史人物的欠公允,是对吴充的“污名化”。
    “熙宁变法”,持续了十七个年头。在朝秦暮楚、朝令夕改、朝不保夕的封建时代,“熙宁变法”作为一种全方位、大手笔、激进式、动真格、求实效的社会变革,其促进时代进步、促进社会进步、促进人文进步的意义,不能因为所谓的“失败”而被抹杀和低估。客观来讲,这一场时间不算短命、成果十分显现的深层次改革,尽管随着神宗皇帝的“驾崩”而致变法式微“疾终”,但这种现象既是历史演进的使然,亦为改朝换代的必然。
    同理,正是由于吴充为相四年、义无反顾地“决不改变变法基调”、“决不否定前任改革”、“决不随意乱翻烧饼”,而是持续进行政策调整、不断完善改革措施,从而在顶层层面上,力挽了汹涌的“狂澜”,迟滞了变法的“反盘”,遏制了改革的“倒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吴充功不可没。

    毋容讳言,吴充是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人性与价值观较量的复杂环境中从政。从有限的史籍记载中所显示吴充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超越汉唐、回向三代”的政治理想,非同一般的“致君尧舜、执政为公”的政治品质,敦厚为官的“有礼有节、调和两派”的政治潜质。吴充置身于变法纷争的漩涡之中,把握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以其沉稳宽仁的为政风格精准施策,尽力斡旋和减弱政治动荡,理性而谨慎地完善政治运作,做到了改革与维护礼制、改革与稳定大局之间的相互表里。吴充的为政目的和成功实践,对神宗朝乃至北宋后期的政治特征,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兼谈北宋良相吴充在“熙宁变法”中的政治站位

    五
    “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这是《宋史•吴充传》的最后一句。煌煌史笔,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方面是对历史人物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是对世俗无奈的由衷表达。是的,作为一名宰相,吴充凭一己之力圆梦国家振兴,是远远不足的;但充满家国情怀的吴充,明知不可而为之,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所为。
    南宋著名政治家罗点这样评价前朝宰相吴充:“宣易新法以嘉谟,有为有守;寓和衷于正色,无党无偏。措理雍容,乃宋廷之良弼。”
    笔者以为:坚持政治信仰,勇于责任担当,谓之“有为”;严格政治规矩,善于底线思维,谓之“有守”;讲求政治原则,决不结党营私,谓之“无党”;保持政治品格,决不随波逐流,谓之“无偏”。八百多年前的先贤罗点,对于吴充“政治站位”的精辟概括,名副其实;给予吴充的“政治结论”,恰如其分。
    吴充是一位好官——早年在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时,“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宋史•吴充传》)连同他撰写的教育《六箴》,深得宋仁宗的赞许。
    欧阳修遭到奸人排挤要被赶出京城,吴充在仁宗皇帝面前据理力争,“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宋史•吴充传》)表现了吴充的耿直和公心。
    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充移开封治吏罪”(《宋史•吴充传》),吴充宁可得罪权贵,也要维护规矩。
    王安石当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宋史•吴充传》),时任知谏院的吴充为避嫌,主动提出改任翰林学士。
    苏轼被人告发“写诗反对变法,讽刺朝政”而遭到逮捕,关押御史台,危在旦夕。吴充冒着“护逆同罪”的风险,面奏神宗皇帝,“今轼不敢进谏,而托诗章以规讽,是畏陛下之威风,而非贤者之本心也。若信奸臣之言,而欲治之死,岂不忌古圣纳谏之心?其为君德之累不小也。帝感是奏,轼得轻贬。”(《秀里吴氏宗谱》光绪壬寅版)苏轼从轻发落,成为吴充为官生涯的最后绝唱。苏轼出狱后四个月,吴充病逝。
    吴充是宋神宗值得信赖的爱卿。“其陟降左右,措置机务进退人材,至於诏令已下人始知之。亦莫知谁为赞助议所主出。然论者见其君臣相与之,问礼意笃备,而一时更制效见太平,则知宰相必有以当上心。”(《吴充墓志铭》)
    吴充是一位“从政善终”的高官。吴充年老病退,最后的职位为西太一宫使。“西太一宫”建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西太一宫使”是专门为前任宰执设置的厚职。让吴充担任平平安安的祠禄之官,这是神宗皇帝给予他的最好归宿。
••••••
    吴充是一位贤相。他的政治秉性的养成和彰显,对于不同时代庞大“仕场”中的芸芸众生,如何从政为官、如何做个好官,是一种启迪、示范和标榜。
    时代在前进。“读懂”吴充的“政治站位观”,应该具有普遍的社会和哲学意义。

                  2021年8月22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日韩越四国前20大姓氏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