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说吴

说说先祖季子的文化与精神

时间:2021-06-07 16:24:15   作者:吴洪生   来源:小茶生   阅读:127   评论:0
内容摘要:说说先祖季子的文化与精神——从“弘扬诚信文化,追寻季子足迹”说起吴洪生 首先,季札是吴泰伯第19代子孙——姓吴【泰伯——1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强鸠——8余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

说说先祖季子的文化与精神
——从“弘扬诚信文化,追寻季子足迹”说起

吴洪生
说说先祖季子的文化与精神
    首先,季札是吴泰伯第19代子孙——姓吴【泰伯——1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强鸠——8余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
    然而,泰伯是黄帝第18代子孙——姓姬【1 轩辕黄帝——2少昊——3蟜极——4帝喾——5后稷——6不窋——7鞠——8公刘——9庆节——10皇仆——11差弗——12毁隃——13公非——14高圉——15亚圉——16公叔祖类——17周太王古公亶父——18泰伯】。
    这样看来,季札是黄帝第37代子孙。源头上,我们吴氏也姓姬,乃黄帝的正宗嫡传。
    季札是公元前576年四月十八日出生。
    2021年5月29日(阴历四月十八日,即季札第2596个诞生日)到6月2日,鄙人与常州延陵季子故里吴氏宗亲会会长吴建俊同志一起,有幸参加“由江苏省季子研究会筹备处牵头与各地学者进行季子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交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指示精神,追寻‘季子’足迹,推广季子文化,弘扬季子精神”活动,历时五天,行程千里,横穿三省,纵贯八市。正如江苏省原政协秘书长吴镕先生为本次活动的题词“继往圣贤德,佑天下太平”,为“追寻季子足迹,推广季子文化,弘扬季子精神”,沿途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纵横城乡,深入农田,瞻仰巍峨高阁,躬寻沟壑古迹。虽步履匆匆,挥汗辛劳,亦亲和之风扑面,温暖之意顿生。但闻传说和信史交叉,争论与争抢并存,皆为热烈欢迎并殷切祈盼季札这部“正神”——体现和高扬正能量之神的足迹,曾经光顾本地,以祷光照千秋,“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足见季子之文化和精神,已经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为往圣继绝学,为华夏培文脉,真正达到“南季北孔”两座巍巍丰碑并存国中,前途无量!
    正如苏东坡所言“古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路走去,思绪万千,多年的积习,渐渐升起,圣贤季子的高大形象,时时在我脑海萦回。

    何为季子文化?何为季子精神?窃以为当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说说先祖季子的文化与精神

    一、季子是儒家学派的先驱者。
    一般认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实不然,孔子只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儒学、儒家学派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尧、舜、禹,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儒学是与华夏民族同时产生,相互依存,一同发展的,这从《尚书》里可以看出。到夏、商、周,到周文王《周易》问世,尤其到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形成制度以后,儒学已经逐渐成熟,走向定型,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删《诗》、《书》,定《礼》、《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将儒学系统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孔子的前面,在孔子进行儒学总结之前,早就有着一批周礼的践行者,儒学的先驱者,吴国的季札,齐国的晏婴,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子产,以及《左传》《国语)作者鲁国(附庸小邾国)的左丘明,他们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早就是儒学的圣贤之辈,精英人物。尤其是季札,他将华夏文化从黄河流域传输到江淮流域、太湖流域,作为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地吴国的王子季札,在华夏地区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一次次代表吴国,成功聘问(出国访问)华夏中原地区的大国齐、晋、卫、鲁等,提升了吴国的“国际地位”和列国间的话语权,就是有力的证据。
    二、季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卓越的外交家。
    据史书记载,季札出使列国,结交了不少朋友,他们都是些知名度较高的、很有学识的贤明之士,如鲁国的叔孙穆子,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卫国的蘧伯玉、史䲡、公叔文子,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叔向等。对他们中的许多人,季札曾极其诚挚地赠以忠言,有些话说得极不客气,然而却能击中要害,被后来的史实所验证。
    《史记》记载:季子途径徐国,出使鲁国,鲁国观乐后——
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於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於栾高之难。
    去齐,使於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適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将舍於宿,闻锺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获罪於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適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於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难。”
    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二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所以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祸难中得以身免。
    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奢纵欺人,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
    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qúyuàn)、史狗、史(qiū)、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
    从卫国到了晋国,季札要住在宿(读qì)邑,听到鼓钟作乐之声,说:“奇怪!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巢于帷幕之上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难道可以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
    季札到晋国,欣赏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

    季札对于中原诸国的政权情况,如数家珍,对诸大臣的祸福吉凶,了如指掌,这显然不是站在吴国一国的角度所能做到。他跟各国朋友交谈的中心,无非就是强调仁德,遵守周礼,怎样正确对待并处理好权力的使用!

说说先祖季子的文化与精神

    三、季子是身体力行、严格守制、和谐天下的践行者。
    如果说,泰伯“三让天下”,被誉为“至德第一人”,那么,季札的“三让君位”,更了不起,更有其特殊意义。“前三让”与“后三让”的分水岭就是周公制作的“礼乐制度”,其内容很全面。“周公制作的礼乐基本涵盖了典章制度、典礼制度、道德规范制度,但以政治典章制度为主”(游唤民等著《元圣周公全传》,新华出版社2014.11第一版,p193),而“政治典章制度”又以“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制”为主,其中又以“嫡长子继承制”最为重要。这是周公总结历史的结果。
    “商代殷的开国始祖成汤至祖甲的24王中,父死子继者6位,兄死弟(包括堂兄弟)及者11位,故殷商时期的王位传承基本上是‘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见《沈长云《上古史探研》96页所列商王世系表)。自殷末康丁至帝辛5代才是“父死子继”,然而帝辛纣王也是帝乙的少子,而微子启才是长子,虽贤却因庶出而没有继位。
    周太王亶父不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而立第三子季厉;周文王不立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武王姬发;武王临终前鉴于政权初建天下未稳,儿子姬诵年幼难继大位,一再强调立二弟周公旦。然而,成王姬诵继位周公任摄政王以后,周公与其兄武王大弟成王之大叔史称管叔策动的武庚叛乱集团之间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历史上“父死(嫡长)子继”还是“兄终弟及”在新形势下斗争的继续。而周公平定武庚、管叔叛乱,东征奄夷诸国,营建东都成周,制作礼乐,天下大定,七年后主动还政周成王,不能不说是以身作则践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楷模!因而,在整个西周时期,共有11世12王:武、成、康、昭、穆、共(恭)、懿、孝、夷、厉、宣、幽。其中除了孝王辟方为懿王叔父、恭王之弟却继侄子而立外,余皆为“嫡长子继位”。然而,孝王死后并未传子,而是“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史记周本纪》)。

    季札所处的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究其原因,正如司马迁所言:“春秋无义战”;“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所以,孔子在鲁国执政三个月,“隳三都”,周游列国十四年,大呼“克己复礼”,而主要就是针对周天子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争夺君位,父子兄弟叔侄之间不择手段互相弑杀,大夫也蠢蠢欲动犯上作乱,以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局面。而身为王子的季札,身体力行,站在周天下的立场,决心以周公为榜样,务必要模范坚守“嫡长子继承制”的周礼——这一当时最大的、也是中国最早最权威的法制。其当时巨大的现实意义,岂是先祖泰伯的前三让可比,又哪里是站在吴国立场、个人能力角度和道德观念的唐朝常州刺史独孤及等井底之蛙所能理解!坚守法制是天下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季札那时是这样,在2500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退一万步讲,即使强人如阖闾者,一时富民强兵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后也难逃被越国、被楚国,最终被秦国所吞并的下场。其实这一点,当年寿梦欲传位于季札时是清醒的,“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岂能成天子之业乎?”(汉.赵晔《吴越春秋》,江苏出版社1999,p9-10)所以,季子是身体力行、严格守制、和谐天下的践行者。孔子称:“延陵季子,其天民也!”司马迁赞:“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说说先祖季子的文化与精神

    四、季子是中国文艺评论的鼻祖。
    据《左传》记载,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王余祭四年,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奉吴王余祭之命聘问鲁、齐、晋、郑、卫五国,到鲁国后特地被邀请观赏乐工演周乐,季札观乐议政,品评感喟,传为美谈。古代诗乐相联,乐舞一体,即诗、乐、舞三位一体,品乐,也即品诗,也即观舞。用今天的话说,“季札观乐”就是观看欣赏:音乐演奏、诗歌演唱、舞蹈表演,且一边观乐,一边评点。这是一场经典的文艺评论现场直播。
    从《左传》和《史记》记载的史料看,季札观乐的顺序跟《诗经》顺序相同,由《风》,而《雅》,而《颂》。孔子删定后的《诗三百》其实是305篇,季札观乐时候,孔子还没在童年,只有7岁(孔子前551年出生)。显然,季札观乐时鲁国保留的周乐,远远超过305篇,即使是305篇,全部表演、观赏,也需要很多天,史料记载只是《国风》11篇,《小雅》《大雅》各1篇,《颂》1篇,《舞》5篇,共计19篇。
细察季札观乐过程中的评点,其标准无非是周礼。
    季札的评点中,赞词“美哉!”用到11次,美在哪里?主要指诗、乐、舞内容反映的社会风气,或“勤而不怨”,或“忧而不困”,或“乐而不淫”,或“思而不贰,怨而不言”,或“勤而不德”;也指诗、乐、舞表现的形式,或“荡乎!”或“泱泱乎!”或“沨沨乎!”何为美?在季札心中,天人合一和谐就是美,顺应圣人之心就是美,符合周礼就是美。
    季札的评点中,强调“德”有6次。或指“康叔、武公之德”,或指“陶唐氏之遗德”,或指“魏风之德辅”,或指“周德之衰”,或指“勤而不德”(不自以为有德),或曰“盛德”,或曰“至德”。德是什么?“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易传.系词)给以生存发展,走正道,就是德。在季札看来,最大的德就是符合周礼。老子认为,让道显现出来,按照道办事就是德。孔子说“克己复礼归仁”,大爱就是德。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大德,就是大善。
    季札评点《郑》风时,曰:“美哉!其细也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意思前后跌宕曲折,有四层意思:第一层,“美哉!”整个肯定,太美了!第二层,“其细也甚”,郑乐太过细腻了。甚,过分、过度的意思。据说,其时郑国、卫国的乐器,除了金、石,已经有丝、竹,郑乐足以调动人的情感细胞让人愉悦,充分地进行艺术享受!第三层,“民弗堪也”,百姓不堪忍受啊,完全沉浸在艺术享受之愉悦中会不会忘记了社会责任呢。第四层,(在句号之后,也许不是连着前面意思说的)“是其先亡乎?”这就是郑国可能先灭亡的原因吗?史料记载,郑国灭亡于公元前375年,这个时候是公元前544年,郑国因有改革家子产(季札的老朋友)的执政,还比较强大地存在着,所以,将“是其先亡乎?”翻译成“大概郑国是先灭亡的国家吧?”是错的;译成“这是郑国灭亡的原因吧?”也是错的。这是后人强加给季札的观点;也是后人所谓“亡国之音”说的依据。季札,这里是反问语气,意思是否定的。这是季札对文艺独立性的首次涉及。不能将一个国家的灭亡归罪于文艺,文艺作为从经济基础抽象出来的上层建筑之顶峰,有其自身的独立性,虽然它也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整句连接起来的意思是:郑乐太美了!郑乐非常细腻、完全达到让人愉悦而沉浸其中不堪忍受的地步。凭这一点就猜度郑国会过早灭亡吗?  “艺术的真实”跟“生活的真实”是两回事!
    季札观乐,首先受到其影响的是孔子。
   《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吃肉也不知道肉的味道,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䏌》)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讲到《武》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是内容却差一些。”这里,“善”,已经上升到道德、政治层面。

    所以,追求真,善,美,是艺术鉴赏、文艺评论永久的最高标准,是从季札,到孔子,2500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道今天。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讲话的题目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说说先祖季子的文化与精神

    五、季子是中华民族诚信第一人。
    司马迁《史记•吴泰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刚刚出使时,向北必须首先经过徐国,拜访了徐君。徐君内心非常喜欢季札随身佩戴的宝剑,(脸有喜欲之色)但是嘴里没有说出来,季札心知肚明,为了继续完成出使中原诸国的使命,没有能够将象征使者身份的宝剑送给徐君。季札出使一圈后又回到了徐国,徐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于是就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而离去了。季札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去,你还要把宝剑送给谁呢?”季札说:“不能这样说,当初我就已经在心里将宝剑许诺给他了,难道能够因为他已经死了,我就可以违背自己的心吗?”
    这就是季札《挂剑酬心》的故事。这里有三点必须突出:一是对方已经死了。二是当时双方没有任何公开的语言文字约定或承诺。三是只是“始吾心已许之”,却“岂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践行承诺,向一个已经死去的人践行自己的承诺,一没有对方的制约,二没有舆论的监督,迫使他践行承诺的力量,完全来自于自己:一颗良心,一颗诚实的心,一颗一念之间已经作出选择的心!“不可欺心”,不可欺骗按照周礼已经作出的内心决定,是季札行动的最高准则!
    在季札面前,“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已经算不了什么;“口是心非”、“反复无常”也是不足挂齿的屑小之辈;至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撕毁契约”等等,就更是一抔粪土!在此三种人面前,称季札是中华民族诚信第一人,完全不为过!
    综上所述,季札在2500多年以前,就已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法制”“和谐”“诚信”等等的忠实践行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驱者。更进一步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今有着无穷的生命力,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基础!
    “南季北孔”,史论如此;名至实归,任重道远。孔子因为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宣传,已经达到“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的高度,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世界。季子的声望和历史作用要达到如此高度和广度,尚须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精进。
    但愿江苏省季子研究会早日挂牌,江苏省季子研究院早日问世!则武进幸甚,常州幸甚,江苏幸甚,江南幸甚,中华民族幸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由一座古墓引发的思考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