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左台吴氏裔孙吴兰阶为“红军”取名
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
克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这幅对联作于1927年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中国工农革命武装部队称为“红军”的。其作者是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城的书法家吴兰阶(亦名吴兰陔)撰写的。那么这幅对联的背后隐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2021年5月22日上午,湖北省红安县六大支系吴氏宗亲代表在红安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吴胡振宇率领下,与吴兰陔之孙和媳吴港宜、王意珠夫妇一起,来到高桥镇邓家湾村,瞻仰了吴兰阶先生墓。
进入吴兰阶墓园,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共光彤史”,两边书写着吴兰阶那副名扬中外的对联。
墓园内,青松翠柏,山花烂漫。吴兰阶的半身花岗岩雕像耸立在大理石基座上,基座上刻有“吴兰阶”三个大字,下面是吴兰阶冢墓。
吴兰阶雕像左边依次是其父母吴礼恪、孟氏合墓,以及次子吴汝咸(汝寒)烈士衣冠冢。雕像右边的大理石碑上记载了吴兰阶的生平,由其孙子吴港宜撰写:
“吴兰阶,原名吴乐珄,字汸,号澜皆,亦作兰陔,世代书香之家第十八世的优秀代表。亲戚、邻居董必武的发小挚友,曾几救其于难。1927年黄麻起义时挥毫赋佳联,成就红军来源。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亲送子汝咸参军并携子式咸率宣传队慰问演出。1933年在城西河畔安葬红军无名烈士,并修建纪念塔。1938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严斥怒拒鬼子所求。著名于清末民初,曾选孝廉方正。然思想进步,善用对联、词赋等针砭弊端教书育人。树立书香旗帜,德义共襄,后世典范。”
吴兰阶雕像基座背面刻有在1914年,在其主编的《吴氏族谱》中作的自传。吴兰阶雕像后面山墙上,并排立着十几块高大的大理石展板,镌刻了吴兰阶自一世祖至其子女共十九代人的简历、功绩及官方、名士评价。
来到吴兰陔雕像前,吴胡振宇代表红安各支系吴氏宗亲敬献了花篮。花篮上写着:“吴兰陔先生千古,红安县吴氏宗亲敬献”。
中午,大家来到一个山庄就餐。午饭前,吴港宜、王意珠向各位吴氏宗亲讲述了吴兰陔不为人知的故事。
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黄麻特委举行黄麻起义,攻克了黄安县城,摧毁了伪县政府。起义军此时被称为“农民自卫军”。
18日,黄安县工农政府宣布成立。当天,黄安县城披上节日的盛装,县衙大门彩灯高悬,红旗飘扬,不足的是缺一副对联。县委的同志接来了著名的书法家吴兰陔,请他写一副对联为会场增添喜庆和气派。吴先生欣然命笔,当众挥毫泼墨在红纸上书写了一副长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克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副对联,一连嵌进了十个形容颜色的词,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他用红色象征革命军,向工农革命军表达了在黄安县城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拥护及谢意。
自此,人民群众便开始把农民自卫军称为“红军”。1928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武装正式命名为“红军”,“红军”的名字从此传遍世界。
由于“红军”一名的广泛传播,黄安县后来改名为红安县,成为共和国两个以“红”命名的县之一。
今天,吴兰阶当年创作的这副对联还挂在红安县黄麻起义纪念园,引来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根据专家考证,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喊出“红军”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百个第一中,吴兰阶创造的“红军”一词位列第24位。
因为这一副对联,世人就从此知道了这位为“红军”取名的人——吴兰陔。
吴兰阶是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同志的邻居、亲戚、同学和发小。
吴兰阶的姑母吴氏嫁到董家,成为董必武的祖母;而吴氏的女儿、董必武的姑母董氏又反过来嫁到吴家,成为吴兰阶族兄吴乐盛的夫人。“骨肉还乡”,亲上加亲,两代联姻这在当时是种风俗。
吴兰阶是董必武的嫡亲表叔,但比董必武还要小三个月。自小时候起,他们就一块儿玩耍,一块儿读书,共同度过了一二十年的美好时光。
吴兰阶天资聪颖。1899年黄安四位学子到黄州参加观风考试,吴兰阶获第一,董必武居第二名。
1914年,吴兰阶在其主编的《吴氏族谱》中,作了一自传:“字汸号澜皆,屡拨前茅,两取调复。光绪乙巳(1905年)奏调黄郡师范(黄州府师范学堂,今黄冈师范学院)毕业,奖给附生(三等秀才)。宣统庚戌(1910年)选举孝廉方正,赐六品顶戴(正六品)、候选知县。生于光绪乙酉年(1886年)四月十一日子时。”
吴兰阶的始祖是红安县八里陡山的吴荣,南宋黄州府通判;四世祖吴琳为明朝兵部、吏部尚书,是红安为数不多的“天官”。1563年黄安建县后,其九世祖吴自信迁来县城定居。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镇成立。吴兰阶亲自送次子吴汝咸参军,并携三子式咸率学生文艺宣传队到七里坪作慰问演出。
吴汝咸(1915——?),《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二卷第三分册(红安卷)第217页写作“吴汝寒”,系登记时笔误(红安话中,“咸”、“寒”同音 );原载生年为1912年,现据族谱订正。《英名录》对其简历记载为:1930年入党,1931年参加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红三十军前身)政治部秘书(正营级),1932年后下落不明。
吴汝咸从小聪颖,14岁即赴武汉学习,后就职于南湖飞机场。受父亲的教导,加入到红军的行列。他在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长,从士兵干到营级干部(师政治部秘书)。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黄安进行战略转移后,与家人失去联系。
解放后,吴汝咸的大哥吴典(吴用咸)以水利专家的身份赴京开会,见到了董必武同志,急切地打听老二的消息。董老说最后一次见到吴汝咸是在四川毛尔盖,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时。为寻找吴汝咸,董老登报寻人,并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打听,但都无果而终。后来,吴汝咸被政府确认已经在战斗中牺牲,追认为革命烈士,牺牲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安葬处无法查清。
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军入侵黄安,轰炸了黄安城。吴兰阶家的房子在炮火中成为灰烬,被迫搬到夫人娘家——高桥镇程河塆居住。
日军在黄安县设立了“维持会”,到处拉拢汉奸为其工作,“维护社会治安”,防止老百姓反抗。
由于吴兰阶的声望,日军让汉奸找到“跑反”中的他,软硬兼施逼他当“维持会”会首。他严词怒拒,誓死不从。吴兰阶对家人说:“让我当汉奸,替日本人做走狗,那是上辱历代祖先的英名,又落后人的千古骂名!”他的一番慷慨陈词,其民族风骨犹见正气。
因为日寇的入侵,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吴兰阶亲身体会和目睹了社会底层的辛酸。面对国恨家仇,吴兰阶两眼冒火,悲愤填膺。
在不住的焦虑和盛怒之下,吴兰阶的身体日益衰落,于1939年至1943年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因肺气肿含恨离世(具体年分失考)。葬于胡家河塆吴家团山,紧挨在父母的墓旁,三墓都没有立碑。在此后几十年间,一直没人知道,那个闻名遐迩的吴兰阶先生,竟然就在这里安息。
吴兰阶和夫人张培萍(1886——1975)共育有七子两女,除长子和幼子早夭外,共存活五子两女。经清正家风的熏陶,受书香一脉的传承,他们人人正直优秀,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解放初,吴家三子吴式咸在红安一中任教。当时百废待兴,以农为本,各学校都建有小农场种试验田。因吴式咸系省农校毕业,就被学校指定为农场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试验田的棉花种得特别好,被上级领导表彰,参观者络绎不绝,后来县政府就委任他在高桥镇熊家畈塆组建县国营农场。不久,他就将兄弟几人一大家的户口都迁到了农场毗邻的邓家塆。所以,吴兰阶的冢墓后来才会被迁到与他本人毫无关系的邓家塆。
2012年,胡家河社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启动,规划面积273亩,拆迁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坟墓迁移,吴兰阶等人墓位列其中。
为解决吴兰阶的冢墓迁移问题,2015年7月,红安县委常委陈敦学同志召集县民政局、文旅局、城投公司、城关镇及高桥镇政府等单位,根据吴家后人的意愿,经过协商达成了共识,于8月19日正式发文。
一、将吴兰阶等三人墓迁至吴家后人所居的高桥镇邓家塆村邓家塆。邓家塆村委会作为责任主体,具体承修吴兰阶等三人墓,以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旅游景点为标准进行打造。
二、坟墓的修复规划由县文物局提供,由相关部门承担25万元修复费用。
2018年,占地约一亩的吴兰阶墓园竣工正式向社会开放,由邓家塆村委会承担日常管理工作。
吴兰阶是不幸的。虽是侯补官员,却终身未仕。生逢乱世,一身才华难以施展;国难当头,生活维艰导致英年早逝……
吴兰阶却是有幸的。县委县政府在获知其身份信息后非常震惊,按照特事特议的办法为其修复冢墓。
历史没有忘记他——吴兰阶,那个为“红军”取名的人。他不是红军,也不是烈士,甚至连共产党员都不是,却享受了一般人不曾有过的殊荣,其墓园规格超过了一般红军烈士,近乎将军级别(墓地长28米,宽26米)。
德义共襄,后世典范!——这是吴兰阶应得的殊荣,这是他迟到的褒誉。
听罢吴港宜、王意珠夫妇的深情讲述,在座各支系宗亲无不为吴兰阶宗长感到骄傲!吴兰阶宗长作为一名开明绅士,在董必武的影响下,从同情革命,拥护共产党,到支援革命送子当红军,首次以联句形式讴歌红军,充满了革命情怀,其革命事迹值得后人铭记!
随后,大家就如何保护和宣传吴兰阶墓园等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墓园周边环境,吴港宜、吴克红等人要主动维护,去除杂草,定期清扫;二是要借助当前党史教育契机,吁请相关部门重视支持,硬化墓前近百米的道路,对破损位置进行维修;三是积极对外宣传吴兰阶的事迹,争取政府将墓园纳入红色旅游线路;四是红安吴氏文化研究会要将吴兰阶墓园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大力宣传吴兰阶的事迹。
参加祭拜活动的有:红安东吴支系吴光明、吴志华、吴隆尧,南吴支系吴长松、吴承宝、吴兰阶之孙吴港宜及孙媳王意珠、吴兰阶之曾孙吴克红夫妇,滠水吴支系吴少平、吴恒祥、吴友华、吴新明、吴洪波,北吴吴胡振宇,板仓吴支系吴国芳、吴永红,三角山吴珏吴长祥父子。
感谢滠水吴氏吴新明宗亲的热情款待!
特别说明:本文内容大量引用了红安作家詹帆所作的吴兰阶相关文章内容,在此致谢!
(图文:吴胡振宇 吴恒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