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到桌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
说吴
考古
古地名
资讯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小说
故事
祭文
论文
风水
博艺
名人世界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寻亲问祖
网站建设
网建
捐赠
吴纪念馆
旧站资源
访客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交流
>
论文
站内搜索(正文)
站内搜索(来源)
站内搜索(标题)
站内搜索(作者)
论文
《孙子兵法》与吴文化
时间:2021-04-27 18:30:17 作者:陈振康 来源:小茶生 阅读:
115
评论:
0
内容摘要:
《孙子兵法》与吴文化 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作者为春秋时的孙武。它成书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其内容博大精......
《孙子兵法》与吴文化
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作者为春秋时的孙武。它成书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被誉为“兵学圣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始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军形篇、 兵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二、孙武和《孙子兵法》
1、孙武世家
孙武(约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80年)字长卿,出生在齐国,是我国春秋晚期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奠基人。
孙武七世祖是陈国公子完。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奔往到齐国,齐桓公要任命他为卿,但陈完推辞了,担任了“工正”之职,主管齐国的手工业生产。陈完奔齐后改陈氏为田氏,故称田完。陈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孙武的曾祖父田桓子(字无宇)时,已官为“上大夫”(《左传•昭公二年》)。田桓子因功得到齐景公加封给他高唐(今山东高唐县东)之邑,“陈氏始大”(《左传•昭公十年》)。田氏遂成为齐国大家。
孙武祖父田书(字子占)为田桓子次子,因在齐景公时伐莒(ju,今山东省莒县)有功,受封乐安(在今山东惠民县)为采邑,赐姓孙氏,举家徙居乐安,从此与田氏分离,另立家族。
孙武的父亲孙凭在齐国正式任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吏。
孙武出身于贵族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其祖上,他的曾祖陈无宇、祖父孙书都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他又从先辈那里学到了许多军事斗争知识。这些都夯实了他的军事科学的扎实基础。
2、《孙子兵法》的面世
春秋晚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了众多的诸侯国了,各诸侯国纷纷内乱,各国内部的卿族之间相互争斗、吞并,以至夺取诸侯君位,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是一场封建领主贵族间为土地、赋税、人民、财富的再分配而进行的角斗。齐国也不例外。齐国的卿大夫,经过长期尖锐复杂的斗争,到齐景公时,还存有高、国、陈、鲍诸族互相抗衡。公元前532年,齐国四大诸侯族大乱,齐国政局长期动荡。作为陈氏一支的孙氏,也卷入这无休止的斗争漩涡。孙武从小就面对如此的乱局,十分厌倦和反感,他不愿再留在齐国,做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殉葬品。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渐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周敬王三年(前517 年)左右,当孙武正值28 岁(一说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纷乱的齐国,投奔吴国。
孙武到了吴地的罗浮山之东(今浙江吴兴县西北),隐居,潜心钻研兵法,待机施展抱负。不久,在吴都(今江苏省无锡)郊外,他结识了从楚国投奔吴国而来的伍员(即伍子胥)。伍员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在楚国因受谗被害。伍员来到吴国,立志兴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此时,伍子胥已和吴国公子光联系上了,正共谋夺政大事。孙武和伍员相识,十分投机,成了亲密的知友。他们在等待时局的变化。(注一)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发动政变,刺杀了当政的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阖闾为振兴吴国,与楚抗争,“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重用伍员等贤臣。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伍员深知孙武的军事才能,即向吴王推荐孙武,“七荐孙子”,七次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武向阖闾献上兵法十三篇,吴王看后十分赏识,“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意大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王阖闾要孙武为他试验其兵法,孙武欣然答应。这件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都有精彩的记述:
阖闾对孙武说:“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读了,可以试着为我操演一番吗?”孙子说“可以。”阖闾问:“可用妇女来操演吗?”孙子说:“可以。”吴王于是答应孙子,选出宫女180名,要孙武演练阵法。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派吴王的两名爱姬担任两队的队长,让她们全部持戟。孙武对她们讲清了向左、右、前、后动作的规定,又设置斧钺刑罚,三令五申说不听从命令者诛杀。然后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右,众宫女哈哈大笑,不听从命令。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把军令重复数遍,然后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左,众宫女还是大笑不止。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是将领的过错;已经讲清而仍不按规定来动作,就是队长的过错了。”下令依军法要将左右两队的队长斩首。吴王见要斩宠姬,大惊失色。急忙派使者下令说:“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但寡人如若没有这两个爱姬,吃饭也不香甜,请不要斩首。”孙子说:“臣下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将队长二人斩首示众,另用她们下面的两人担任队长,再次用鼓声指挥她们操练。两队人前、后、左、右,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出声。然后孙子派使者回报吴王说:“士兵已经阵容整齐,大王可下台观看,任凭大王想让她们干什么,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可以。”吴王阖庐深受触动,知道孙子善于用兵,任命他为将军。
这之后,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国西面击破强楚,攻入楚国首都“郢”,北面威震齐国、晋国,扬名于诸侯,孙子在其中出了大力。
《孙子兵法》就此面世,孙武为世人所惊叹,名扬天下。
三、《孙子兵法》的基因是齐文化
1、《孙子兵法》的时代背景是我国的春秋时期。在春秋242年时间中,大国争霸,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先后发生战争483次。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领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时,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的论述,且问世了好些著名的军事著作,如《军志》、《司马兵法》等(注二)。《孙子兵法》则是在前辈军事理论的影响下,对春秋时期战争经验的实践概括和总结。
2、齐国是一个传统军事文化发达的国家,军事家辈出,有“兵法之国”之称。齐国是姜太公和管仲的故乡。姜太公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建立奇功,“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大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姜太公所撰的“《谋》八十一篇”和“《兵》八十五篇”。关于太公在用兵时出奇谋的故事和据说出于他之手的兵法著作,在齐国流传甚广。管仲也是一位深于谋略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他的统帅指挥下,齐国曾“一战帅服三十一国”、“南征伐楚•••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国语•齐语》)。在孙武当时,关于管仲用兵的故事及记述其军事思想的著作也广为流传。这些都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形成环境因素。
3、孙武出身在一个军事世家,孙武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并有本宗族的私属军队。孙武的曾祖父陈无宇曾参加过齐楚联军的棘泽之战,《左传•昭公十年》记载他还带领过自己宗族的军队,参与卿大夫之间的角逐,进行过激战。孙武的祖父孙书也是一位军事家,《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孙书指挥的一次伐莒战斗,在他的谋略指挥下,齐国取得了胜利,因之还获得“乐安”一块封地。孙武的远房亲戚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治军严整.执法不阿。他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
家庭的熏陶,环境的影响,齐文化的基因,天智的聪慧,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的努力,终使孙武写出了《孙子兵法》的不朽著作,而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谋略家、思想家。
四、《孙子兵法》与吴文化
1、《孙子兵法》在吴地问世,孙武的业绩创在吴地。
《孙子兵法》是在孙武将此书献给吴王阖闾而面世的,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此事件是发生在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当时阖闾的王城在无锡的阖闾城(注三),《孙子兵法》问世在吴地。
《孙子兵法•十一、九地篇》曰:“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就会像专诸、曹刿那样的勇敢了。)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人物:吴国的“专诸”。专诸是公子光发动政变而刺杀王僚的勇士,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孙子兵法》成书时间的重要信息:《孙子兵法》成书是在专诸刺王僚之后,也就是在公元前515年之后。而《孙子兵法》献给吴王阖闾是在公元前512年,因此《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当在公元前515年到公元前513年之间。而孙武大约在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28 岁)到吴国的,因此《孙子兵法》成书也在吴地。
孙武自28 岁(公元前517 年)离齐,投奔吴国。到公元前480年(一说公元前470年)去世,他的人生轨迹主要在吴地。他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公元前506年吴国和楚国大战,在吴、楚栢举之战役中,孙武运筹帷幄,指挥吴军作战,五战五胜,然后乘势追击,获破楚入郢之大功,将吴国疆域拓展到今安徽舒城、六安、潜山、巢县一带。公元前494年,孙武又与伍员辅佐吴王夫差南下伐越,在夫椒大破越军,困越王勾践于会稽山,越臣服于吴。后又北上攻齐,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大破齐军,俘获齐军主将及战车八百乘、甲盾三千,使吴国在公元前482年的诸侯黄池盟会上,压住了晋国,争得霸主地位。“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汤、武、齐桓、晋文、吴阖庐是矣。”(吕氏春秋卷八• 仲秋纪 简选)。孙武的辉煌业绩创在吴地。
历史上的很多史书文献上都将孙武和吴相联称。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孙子兵法》为“吴孙子兵法”,著录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汉书•刑法志》:“雄杰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史记•律书》:“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这些文献中都明确将孙子视为吴地人士,将《孙子兵法》一书看作吴越兵学文化杰出成就的。而《吴越春秋》则曰:“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 ”直言孙武是吴地(国)人。
2、《孙子兵法》是为吴王阖闾强国称霸而作
东汉时代曹操著作《孙子略解》载:孙武“为吴王阖间作兵法一十三篇”。(“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唐《孙子兵法》注家陈眸云:“孙武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孙武以他的兵书求见阖闾,•••望能被起用)。宋•梅尧臣、清•毕以殉等在注释《孙子》中,都一致肯定孙武著兵法十三篇求取吴王阖闾重用。《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吴王阖闾政治需要而作,是它的吴文化属性的重要表征。为此,孙武在兵法十三篇中必定会针对吴国的实际国情,提出的一整套强国争霸的韬略,符合吴王的心仪,为吴王接受重用。《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密切相关。
五、《孙子兵法》的吴文化属性
1、《孙子兵法》中具有鲜明的吴国军政特征
《孙子兵法》所提到的军队的编制基本是“军、旅、卒、伍”四级基本编制,这是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特有。春秋时期正规的军队一般编制及隶属系统是《周礼•夏官•小司马》所称的“军、师、旅、卒、两、伍”的六级编制。在当时,晋国的军队编制可谓是这种“六级”编制的典型代表。齐国的情况则不同,齐国军队实行的是“五级编制”,其成建制的军事单位为“军、旅、卒、小戎、伍”,“故五人为伍”、“故五十人为小戎”、“故二百人为卒”、“故二千人为旅”、“故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吴国的军队基本编制为四级,即“军”、“旅”、“卒”、“伍”。其中“伍”为五人,卒为百人,“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旅”为千人,“十行为一嬖大夫”;“军”为万人,“十旌为一将军……万人以为方阵”(《国语•吴语》、《左传•哀公十三年》)。这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得到了旁证,《孙子兵法•谋攻篇》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显明地表明了《孙子兵法》的吴文化属性。
2、《孙子兵法》的立足点之一是吴越争战。
现存的《孙子兵法》近六千言之中,曾多次提及“吴、越”之争,“越人之兵”云云,将越国视为吴国主要的战敌之一。
《孙子兵法•九地篇》云:“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此处指明了了吴、越“相恶”的政治背景。而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则云:“以吾度之,越之人之兵虽多,亦受益于胜败哉!”(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这里不仅点明了吴、越相争,而且对越国兵多的优势作了化解之说。下文更明说:“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孙子兵法》的立足点之一是吴越争战,它也应是有关南方地区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与思想升华 。
3、《孙子兵法》中的“地形”、“相敌之法”等,多有南方地区地形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孙武将《孙子兵法》进献给吴王阖闾,要为吴王阖闾强国称霸,依他所著的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他当然要知已,要从南方地区实际地形地理环境来用兵。
《禹贡》称吴国所在的扬州之地的特点是“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那里的草很茂盛,那里的树很高大.那里的土是潮湿的泥。)《汉书•地理志》则称:“江南卑湿,丈夫多夭”。(江南地势低、潮湿,男人的寿命短。)由此可见,当时吴地的地形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卑湿泥泞,江河湖泊纵横,草木茂盛,等等。
而《孙子兵法》所用兵的许多地理环境,是与史籍所载的吴地地理环境相同。如《孙子兵法•行军篇》中着重论述了江河作战的原则:“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地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孙子兵法•九地篇》:“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音[pǐ])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孙子兵法》中有关“处山之军”、“处水上之军”以及“处斥泽之军”的行军屯驻要领,多是基于吴地的山林、河流和沼泽特定作战地理条件作战方针。吴地是《孙子兵法》用兵的重要土壤。
孙武还有以水喻兵,如《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等等。孙武以吴地水环境的特点,向吴王阖闾点解兵法,这也给《孙子兵法》烙上了吴文化的印记。
4、《孙子兵法》中蕴含有吴国军事文化的特征
(1)吴国自泰伯建立勾吴国之后,一直是偏居在东南方的长江以南、太湖流域之北的一个小国。直到公元前586年,泰伯第十九世寿梦,由于经世代的努力,其国力日见强大。寿梦加强了和中原的先进国家晋国等国的交往,向中原学习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治。在晋国的帮助之下,以独裁的军事组织的政体,吞灭周围的一些小国,并和楚国抗争。在孙武到吴国的时期,吴国是一个正在强大、向外扩张、欲望称霸的军事小国。孙武既以吴王阖闾、以吴国为“用武之地”,在《孙子兵法》就以吴国的国情出发,指出了其强兵、争战、取胜之道。
(2)《孙子兵法》中强调要谨慎用兵。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又指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此攻之灾也。”(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伐谋”、“伐交”是《孙子兵法》在当时各家兵法中第一次提出来,也是吴国军事文化的特色之一,《战国策•韩策三》载:“而攻心不如吴”,说明吴国所享有善于攻心的盛名。
(3)《孙子兵法》倡导诡诈作战指导原则。《孙子兵法》一再强调“兵者诡道”。《孙子兵法•始计篇》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战争,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攻敌人的不备之处,出于敌人意料之外。)又如《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孙武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用兵奇计,这些能为吴国争战取胜的战术,令吴王叹服。
但《孙子兵法》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所流行的“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之“军礼”的兵法是不同的。西周时期,中原国家确立了礼乐文明,这是规范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行为总则,在军事领域里表现在“军礼”。如交战时,交战双方要约时约地而战,要正面陈列作战,战后不能灭其国等。其代表著作是是周代的兵法《司马法》。它不仅叙述了军事理论,而包括有军法、军礼、军事条例、条令等典章制度,具有军事教典的性质。如“逐奔不过百步”(追逐逃跑者,不能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追赶败退的军队不能过九十里。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是以明其礼也。”很显然《孙子兵法》是南方兵学风格的集中体现,是对旧的中原“军礼”兵学传统的否定,而显示了《孙子兵法》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吴文化因素。
正因为孙武到了吴国,在吴王阖闾的支持下,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对传统的军事理论作了大胆的、创造性、符合历史潮流的革新,撰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推进了中华军事科学的发展,使其发出了灿烂不灭的光辉。
(注一)据宋谈钥《嘉泰吴兴志》记载,在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南)伍林村有伍子胥宅,“昔子胥逃难筑室于此,旧基尚存”(卷十八《事物杂志》)据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记,孙武初来吴国,“隐于罗浮山之东”。冯梦龙系明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熟悉江南的地理环境、世俗民情。“隐于罗浮山之东”,当是据可靠的民间资料而写。“罗浮山在(长兴)县东二十五里”(《嘉泰吴兴志》卷四《山》)。宋吴兴郡长兴县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北,可见孙武在吴隐居之地与伍子胥至吴暂住之宅很相近。
(注二)《军志》:春秋时期大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曾引用了《军志》的内容。
《司马兵法》:《史记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襃(读音:bao)矣。”
(作者:陈振康副教授,历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优秀科普专家)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腾讯朋友
百度新首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伟大的德性 永恒的慧光 ——浅谈泰伯“至德”的核心价值观
相关文章
04-27
【60年 · 60事】华西建村
04-27
保生大帝 至德传人 ——在保生大帝祖庭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04-27
泉州吴氏大宗祠文管会 参加安溪保生大帝祖庭文化建设座谈会
04-26
视频:吴氏开箬宗祠
04-25
左台吴氏城门派召开重修大宗谱会议
04-24
共赢未来创辉煌——祝贺无锡科士达电子有限公司二十周年庆典
04-22
回首江南万古情
04-22
速看!安溪考入清华第一人!这个家族一门2博士7硕士....
04-21
泉州大开元寺西堂监院释道契师 应邀前往泉州吴氏大宗祠参观指导
04-21
惠来海滨度假村召开座谈会
相关评论
本栏最新
04-27
《孙子兵法》与吴文化
04-12
伟大的德性 永恒的慧光 ——浅谈泰伯“至德”的核心价值观
04-07
吴仁山:开好乡土课 传承农耕文化
03-21
作业选录 | 江西省玉山县紫湖闽南方言ABB式状态词研究
02-28
珥陵,吴都葛城文化源远流长 献给家乡的文化之礼
02-26
大理寺卿左评事吴梦相史考及传说
02-22
古运河与无锡(之一)
01-05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01-03
季子封邑、躬耕地与祠宇墓葬考
01-02
葛城运河.从伯渎走向邗沟
本栏推荐
吴仁山:开好乡土课 传承农耕文化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季子封邑、躬耕地与祠宇墓葬考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至德精神与法律
吴志贤:浅谈左台吴氏与少微文化
略论季子文化对吴氏宗团建设的引领
明理谦让是泰伯、季札、吴芮立德成名的共同要素
浅读《果石派仁九公吴氏源流序》之拙见
芮公世次考证
阅读排行
吴夲与安溪石门吴氏、厦门白礁吴氏渊源
刍论吴文化与茶文化的渊源
传承大九华老田吴文化弘扬大善大爱开拓精神
“昭穆与字行”浅柝
族谱的前世今生及在当今的社会功能
吴均《咏雪》赏析
吴泰伯以其豪情展示自信自尊自立自强
培田吴氏宗族社会空间与村落型制初探
对“大观四年造大安寺塔吴圭出资”文献的考辨
论夫差时期吴国的经济发展
华夏吴氏网
QQ交流群:
85987924
站长QQ:
116539779
吴氏网
公众号:
cwu2015
世界吴氏
公众号:
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