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泰伯论坛”发言稿:
季札的智慧人生给我们五点启示
陆惠根
(2021年4月6日)
一、大局为重,礼让为先
放着国王不做,并不是季札的首创和独创。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太伯奔吴”的故事,这便是史上所说的“前三让”,而把季札的多次推让王位称作“后三让”。究竟如何看待季札让王?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有人说,太伯仲雍“前三让”,是以长让幼即让贤,值得肯定和提倡。而季札“后三让”是以贤让长,废长立幼选贤任能是吴王寿梦的成命,季札不接受王位,是不是太执傲了,甚至辜负了父王兄弟和吴国的江山社稷,所以季札的“后三让”不值得肯定和提倡。对于这一点,有人也许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父王寿梦立下让季札接位的遗命后,以至后来的数十年间,老大老二老三并没有离开吴国,而季札的几个兄长在国内,你叫季札怎么好意思登上王座,即使登上了,又怎么能够坐得安稳?而太伯仲雍是在周太王古公旦父露出了让老三接位的那么一点意思后,兄弟俩就悄悄地离开了西周奔吴来了。而季札能够说出“如果几个兄长离开吴国我就遵命接班”的话吗?第二,吴王余昧就是他的三哥驾崩之后,季札接位应该顺理成章,可他仍然不肯接位,由此造成了他的侄兄弟们的相互残杀。对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吴王余昧驾崩之时,季札“使位还”,他不在国内,究竟是他自己有意回避,还是吴王余昧和公子僚有意把他支走,没人查考过,反正他不在国内,因而吴王僚得以顺利接班。第三,公子光谋刺吴王僚之后,吴国王座季札唾手可得,但他仍然不肯就位。对于这一点,很明确,他不在国内,是公子光说服吴王僚把季札支走的。回到国内后,面对的是公子光阴谋政变而造成的局面。这时的季札也许只要登高一呼,挥一挥手,便可将姬光抓起来声讨其罪行并将其正法,自己顺势接过王权,或者他干脆不回国,而是纠集诸候国来讨伐,也可能把公子光赶下台。但他没有那样做。有人说,姬光明明是假惺惺故作姿态,如果季札不识趣的话,姬光和伍子胥的“鱼肠剑”或是其它什么明枪暗箭就会立即捅向他的胸膛。对此,季札何尝不明白?但季札始终考虑的不是自己能不能做国王,而是更多的考虑,接替自己的,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公子光?或许还有老大老二老三的其他子孙,这就重新回到了是“父死子替”还是“兄终弟及”的老话题。他不想把这个大难题再留给自己的儿孙们去解决,让儿孙们去抢去争手足相残。而如果让公子光的阴谋得逞,季札就可能被别人诬为公子光谋逆篡位的帮凶,将会遭受国人甚至诸侯国际的责难,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如果对公子光的罪行严加痛斥挞伐,季札完全可以超然事外,声明自己的清白,明哲保身,但那样做,势必损害公子光的形象,让公子光难以面对自己的臣民和敌人。这时季札面临的最大责任莫过于制止杀伐,停止流血!虽然深恨公子光的所作所为,但为了吴国的江山社稷,他采取了不声讨、不追究、不合作和承认既成事实即“三不一承认”的态度。“宁可人负我,莫使我负人,让别人去说吧,句吴国还要继续走下去!”
应该说,季札让国的根本原因在于继位法则决定了不该由他继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确实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父死子继”比之于“兄终弟及”,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所以季札的让,不是谦让,而是礼让。这个礼,便是当时也是数千年封建王朝的继位法则。如果违背了“礼”这个大局,就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
争利、争名、争权,是人类的通病,是人性中共有的弱点。但季札知其能为而不为,知其应得而不得,该荣而甘守其辱,能上而甘居其下,能先而甘居其后。他以自己的言行,感化教育了那些君王和卿士大夫。古代的王室争斗与诸候纷争,与当今商家的巧取豪夺和世界上的列强争霸,是多么的相像。如果都有我们的祖先季札那种大局为重礼让为先的精神,所谓“至德化浇漓为纯朴,息争夺为廉让”,和谐世界的构建,天下大同的理想,恐怕也为期不远了。
二、顺天受命,善于谋政
“国王我不做,但国事不可不问。”季札舍弃了王位,但没有舍弃吴国,更没有放弃对吴国臣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是一个典型的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人。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人说季札是个隐士,或说他个逃跑主义者,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他的长子死于出访途中,葬在异国他乡,说明季札不仅是自己,而且为了吴国,搭上了儿子的身家性命,对吴国的忠心可见一斑;他每次出访归来,总是“至则君事之”,不论谁做国君,他总是恭恭敬敬,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这与孔子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不矛盾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不是知天安命,而是顺天受命,就如“了凡四训”中说的“受命于天,立命在人”。“不在其位,不谋其位之政”。季札不做国王,但他一直甘愿做个“行人”,行人是什么人?相当于今天的外交官,他是吴国的外交部长、吴王特使,同时他也是一个地方长官“延陵王”。他继续父王寿梦的脚步,走出国门,为吴国的崛起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也正是季札的明智之处,可敬之处。
三、淡泊明志,和谐身心。
有舍弃,才能有所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为则为之,不可为则不为之。正确地估计自己,正确地看待别人,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往往做到很不容易。“贪而躁”的吴王僚“自立为王”, “狡而忍”的公子光就是不买他的账。至高无上的王位,诱惑力实在太强了。“阴有内志”的公子光处心积虑,精心谋划,终于使专诸把鱼肠剑捅向了吴王僚的胸膛。而季札就是既能正确地估计自己更能顾忌别人的感受的人,面对王座,即使自己有能力做,但制度、资格不允许,一旦坐上,三个哥哥是什么感受?难道也要让他们效仿老祖宗泰伯仲雍,离开吴国吗? 直到今天,官当多大才算大,钱赚多少才算多,始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大课题。
季札一生所遭遇的悲欢离合故事不可谓不多,他的父亲不算,他的几个兄弟侄儿侄孙一个个都先他而去,但他都能一一地挺了过去,并且几乎活到了吴国灭亡的最后。这与他的心胸宽广淡泊明志有着必然的联系。他没有感情吗,没有怒火吗?没有怨气吗?绝对有。但他怎么释放出来呢?哭。去父兄侄子的坟头哭诉。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为季札想想,他心中装着的痛苦怨气,岂一个哭字了得!但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无疑是是释放痛苦的最好办法。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任何时候,人不要太压抑。对有些事情,或一笑而过,或一醉方休,或一场哭诉,总之要痛快淋漓地释放宣泄出来。人要保持一些童真,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不必刻意掩饰。要不就会郁结在心,轻则致病,重则折寿。所谓通则不痛,痛责不通。有个中医学家研究发现,“仁义礼智信”与内脏有某种对应关系——人体构成精气神,身心和谐,始于仁爱。那些老是感到心气郁闷之人,特别是发现自己良心坏了的人,应该去挂剑台找一找挂剑草,因为此草“可疗心疾”。
四、构建诚信,从心而始。
季札挂剑诚实守信不欺心,给当今社会的最大启示是,构建诚信社会,必须从心做起。目前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信誉危机、信任危机,是有目共睹的不争现实。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了;情侣、夫妻之间交换的信物价格越来越昂贵,但守信践诺“爱你一万年”白头偕老的越来越少了;法律法规制度越来越细致严格了,但却越来越不管用了;企业行业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条约条款合同协议越来越繁琐细微信誓旦旦,但道义的担纲和公平责任的维护却鲜有约束了。
中央有位领导曾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说:“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宏的博爱,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亿万民众强烈呼唤构建诚信社会。社会的发展,赋予了诚信丰富的时代内容: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信义兄弟”说得好,“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诚信二字丢,莫在世上走!”在现代诚信体系中,个人诚信是基础,企业诚信是核心,政府诚信是关键。社会互信+国家立信=上下同心。我们不仅要补法律这一课,更要补上诚信这一课!
五、立言立德,友谊赛金。
都说是国家之间利益至上,市场竞争激烈,但人格魅力、文化底蕴对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形象提升,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春秋时期,各国使臣往来频繁,外交言辞的得失常常关系国家的存亡,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事比比皆是。有时甚至为了两国边界上区区两个女人抢摘桑叶,都可以挑起两国战争。各国使者对于代表本国的外交言辞十分重视,把“立言”列为“三不朽”之一。季札的出访,没有为吴国发表多少诸如“永不称霸,和平崛起”口号式的政治宣言,但他的作用要胜过一百个政治宣言!季札以自己的言行,为春秋外交树立了一个“立德立言立功”的榜样。齐国的晏子、郑国的子产,晋国的赵文子,都是春秋时彪炳史册的杰出政治家,季札与他们的交往,有礼有节,建言指弊,直入人心,不但没有引起常见的纠纷,反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他用不卑不亢、直抒己见的态度,以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方式,或在论诗评乐的场面上,或在推心置腹的交心中,或在喝喝老酒听听美曲的笑谈中,不断展现出他非凡的外交才能,独特的人格魅力,博大精深的文化修养,敏锐的的政治洞察力,从而为吴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季札的外交艺术充分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抑或是一个企业,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国格人格魅力,就谈不上的强大的竞争力和持久的发展力。无论是国际交往,还是生意打拼,先交朋友,再谈生意,联络了感情,才有项目资金。现在我们创建文明城市,就涉及每个人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在外地的一切言行举止,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文明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副会长
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