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到桌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
说吴
考古
古地名
资讯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小说
故事
祭文
论文
风水
博艺
名人世界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寻亲问祖
网站建设
网建
捐赠
吴纪念馆
旧站资源
访客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交流
>
论文
站内搜索(正文)
站内搜索(来源)
站内搜索(标题)
站内搜索(作者)
论文
伟大的德性 永恒的慧光 ——浅谈泰伯“至德”的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1-04-12 10:16:05 作者:吴志云 来源:小茶生 阅读:
238
评论:
0
内容摘要:
伟大的德性 永恒的慧光——浅谈泰伯“至德”的核心价值观吴志云 司马迁在《史记》上,有这样一段表述——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用现代语言注解,就是——孔子说:泰伯这个人,那真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呀!他三次让出天下,当时的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
伟大的德性 永恒的慧光
——浅谈泰伯“至德”的核心价值观
吴志云
司马迁在《史记》上,有这样一段表述——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用现代语言注解,就是——孔子说:泰伯这个人,那真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呀!他三次让出天下,当时的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了。
泰伯“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十分了不起的。翻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比皆是争权夺位、争城掠地、争斗不已的残忍和血腥,而泰伯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王权”面前一让、再让、三让,演绎了一曲彪炳史册的千古绝唱。
一
“泰伯•至德”,这是2000多年前,一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先贤泰伯至高无上品德、思想文化精髓的最高评判和深情礼赞。
所谓“至德”,即崇高伟大的德性,是最高境界的道德、最具影响的盛德、最有名望的大德。泰伯的“至德”,不仅体现在义无反顾的“让王”之举,而且还践行于开拓创新的“立吴”之上,成就于身体力行的“教化”之中。
我们可以推断:3000多年前的泰伯,他目睹了劫掠战争连绵、弱肉强食不断的社会动荡,亲历过家族力量扩张、氏族部落壮大的风云,面临着社会组织集权巩固、部落管理礼制规范的执政考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和政治大生态中,泰伯以他独特的政治家预见和独到的真君子视野,选择了“谦让”之举,从而赢得了氏族政权的持续强大和未来王朝的顺势而立,及至深刻影响了后续的吴国崛起。由此,泰伯的“至德•三让”,被史学界誉为“让出盛周、强吴两家天下。” 毋容置疑,把先贤泰伯的行为和作为上升到“至德”高度,并赋予内涵丰富、外延宏阔的概括,孔子是第一人。
我们从史载看到:泰伯、仲雍“奔荆蛮”后,即全身融入江南土著——他们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运用于长江下游的生态开发;把中原地区氏族组织的管理经验,效法于江南一隅先民开化的创新创造。他们在艰难的历程中披荆斩棘、奋发向上,励精图治、自立图强,开发了灿烂辉煌的江南文明,开创了堪与黄河文化媲美的吴地文化。如果说,泰伯最初的“避让王位”,是其“德性”的孕育和滥觞;那么,泰伯在江南的大作大为,则是其“德行”的光大和功效。从这个意义来讲,泰伯奔吴后致力于“立德、立族、立国、立业”的伟大事业、并取得划时代的历史性成就,这是泰伯作为伟大历史人物具有的“至德”核心价值观的更深层次展现和最高峰峦飚扬。
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来评判泰伯的“至德”及其“核心价值目标”,可以说,正是因为泰伯的“至德”,才成全了“纣亡姬兴”的朝代更替;正是800年周朝的长治久安,才赢得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正是泰伯“至德”核心价值目标的不断引领、“至德”社会道德规范的渊源流淌、“至德”思想精神文化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行为层面上获得的完美呈现,才促进了中华千年文明的延伸和传承。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泰伯的“至德”思想及其精神文化之功,是伟大而恒久的;其核心价值观的持续发力与长期功效,就像一盏永远不熄的明灯,照耀在中华文明大地和亿万大众的心田。
二
当今时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提倡“和合、和融、和谐、和衷”的社会关系,追崇“共生、共有、共赢、共荣”的生活理想。泰伯“至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核之一,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嬗变,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形态,同样成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滥觞,成为当今形成世界共识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点的渊源之一。
泰伯“至德”核心价值观的蕴涵是深邃和广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十分炽烈的“国家层面”的社会价值目标——强盛(部落)、
礼制(文明)、融和(发展)。泰伯作为古公亶父的长子,他参与并见证了父亲在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歧山周原,氏族立足图存、部落发展强大的壮举。正是在这个周人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泰伯义无反顾做出“让王”的抉择,从而成就了古公亶父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伟大事业。部落(国家)利益至上、氏族(人民)强大为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泰伯作为特定的关键人物,表达了其远见卓识的政治大智慧、大视野。泰伯的“让王”,主观上是为了氏族部落的长治久安、后继有人;客观上却顺应和观照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换言之,泰伯的“让王之德”,达到了“强盛周人部落、建立礼制文明、推动融和发展”的国家层面的社会价值目标,达成了作为一代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古公亶父的顶层设计和政治遗愿。
二、刻意追崇的“社会层面”的美好生活表述——平等(包容)、
礼仪(有序、)睦邻(友好)。泰伯所处的时代,商王朝末世式微,新政权呼之欲出;在王权兴替更迭的大变革中,社会关系呈复杂、多元、动荡的局面。作为新生政治力量代表的周人部落,若欲脱颖而出,必须氏族共处,方能和谐社会,终极诚服天下。泰伯“让王之德”,从周人世界看,体现了古公亶父及其理想继承人之间的平等包容,促进了本部落内的礼仪有序,确保了氏族王权的顺利交接。从宏观世界看,则启示了多民族、多部落、多纷争的社会趋归于一统,是可以通过“包容”来减少甚至避免争执、争夺、争斗,以达到多元化社会在同一方蓝天下的和谐共存、和睦共荣。这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理想,也正是每一个新的朝代粉墨登场前向世人所昭示的宏阔远景。孔子在风雨飘摇、风云变幻、风生水起的“春秋”之际,赞颂近千年前贤者泰伯“让王”之举,就是要倡导“平等包容、礼制有序、睦邻友好”,从而追求并让其成为世界和平之常态,还原社会生活之真象。
三、引领风尚的“个人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克己(寡
欲)、博爱(孝悌)、友善(真诚)。把天下让与贤者、圣者,天下才能得到治理;让位者高尚的品格,在“让举”中赫然显示。人的欲望是多元的,而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欲,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之一。在部落“王位”唾手可得、几乎没有悬念的机遇面前,泰伯表现出源自真心的 “谦让”和异乎寻常的“奔吴”,与人性中的原始“权力欲”作了断然的决绝。这是需要何等开阔的胸襟和巨大的勇气!笔者认为,当孔子礼赞泰伯“至德”的同时,或许更多是发自内心由衷的赞叹!泰伯“让王奔吴”,自始至终表达了作为个体人的克己寡欲,作为行为人的博爱孝悌,作为自然人的友善真诚。泰伯“个人层面”的高贵品格,必然影响着部落族群、辐射着社会人群;不仅彰显了中华儿女谦让尊长的美德,而且倡导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路途遥远与艰辛探索。
总之,泰伯“至德”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形成和社会广泛实践,无论是泰伯当世还是吴嗣传世,无论是“盛周强吴”还是“朝秦暮楚”,它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价值目标呈现或评价,与当今提倡和践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在的思想行为张力,异曲同工,一脉相承。
三
泰伯“至德”核心价值观,经过3000多年历史风云的洗礼,其福荫百世的恩惠光芒四射,难能可贵;其福祉华夏的恩泽光彩依然,弥足珍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践行 “至德”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守住根,把住魂”,阐发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涵、新价值。
第一,要在新时期全球治理的新征程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讲话中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经济全球化惠及世界各国;但侵袭世界的寒流涌动,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蔓延,利益差距和观点分歧明显,世界并不太平。在以中国为首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尤其需要泰伯“至德”核心价值观在与时俱进中做出新的诠释、新的表达和新的体现——在全球治理的新征程上,弘扬“以德为伴”的伙伴精神,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着眼于为构建人类美好世界寻找最大公约数,在经济贸易上、国家心态上更加开放,不断拓展全球“朋友圈”,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和合共生”、“东方智慧”、“中国经验”,让浸濡着包括“至德”精髓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放射的光芒,映照全人类。
第二,要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形势下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当前,社会道德领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些道德失范、失序、失管现象令人忧虑。如何医治社会道德“病灶”?中华传统文化之泰伯“至德”文化就是一副“良方”,其富含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能为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提供丰厚资源。首先,要在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上下功夫。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泰伯“至德”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宗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次,要在树立公民(宗亲)道德信仰上做文章。要以引导人们对自由、平等、正义、诚信、法治等道德信条发自内心和坚定不移地信奉为重心,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从而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再次,要在“知行合一”上动脑筋。泰伯的“至德”境界,在于道德规范的“内化——外化——深层次内化——更高层次固化”。因此,我们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为一位道德境界层次高尚的新时代公民(宗亲)。
第三,要在新阶段宗亲团体建设新要求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泰伯•至德”思想文化和精神领地,发轫、发源、发端于以无
锡为核心区域的祖地。要充分挖掘泰伯祖地得天独厚的属地地位和不可复制的人文资源,勇于担当全球吴氏核心区域形象的窗口之职,承载泰伯“至德”精神的传扬之责,扩大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要充分利用祖地“根缘、地缘、脉缘、血缘、人缘、文缘”优势,增添让世界吴氏恭敬向往的“圣地”荣耀,让祖地吴氏披上全球宗亲高看一眼的“旺族”光环。要把泰伯祖地的骄人之处和福分之源,演化为不断的“根”和永驻的“魂”,肩负起“壅土护根”的历史责任和“培植守魂”的时代担当;当好全世界吴氏后裔的“领头雁”,打造海内外吴氏宗亲团体的“第一品牌”,不辜负真正意义上的祖地盛名,扛得起名符其实的祖地大旗。祖地总会要“不忘初心,精准定位”,始终坚持与海内外吴氏宗亲组织建立广泛联络联系联谊,为他们“寻根祭祖、觅源归宗”全方位提供和分享祖地资源;广泛宣传泰伯至德思想,不断引领泰伯文化、吴氏文化、吴地文化的研究,并有所突破、有所造诣、有所作为;真正把祖地总会办成充满“正气、和气、才气、大气”的宗亲团体,为泰伯祖地增光添彩于华夏环宇,让祖地大旗高高飘扬在“至德”高地。
泰伯“至德”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今天我们回溯来处,发掘其精神的河床,最终是为了向广阔的未来奔涌而去。
泰伯“至德”,德性伟大,慧光永恒。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腾讯朋友
百度新首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吴仁山:开好乡土课 传承农耕文化
相关文章
04-12
“泰伯祭祀大典” 在鸿山文化广场隆重举行
04-11
贵州至德文化研究会、贵州远口泰伯书院、 贵州远口吴氏总祠经济文化发展联谊会 受邀参加第五届全国泰伯论坛暨2021吴文化发展大会
04-11
激励人心的吴文化发展大会
04-10
仲雍文化研究会吴焕其会长领队到常熟虞山祭拜血脉始祖仲雍公和周章公
04-09
参加“吴文化发展大会”系列活动
04-09
吴先辉在第五届太伯论坛上的发言
04-09
纪念吴稚晖诞辰156周年学术研讨交流会胜利举行
04-07
弘扬太伯文化 传承至德精神 ——热烈祝贺无锡太伯书院的创建
04-07
“河南吴氏文化月”活动之登封吴氏宗祠保护调研
04-07
吴仁山:开好乡土课 传承农耕文化
相关评论
本栏最新
04-12
伟大的德性 永恒的慧光 ——浅谈泰伯“至德”的核心价值观
04-07
吴仁山:开好乡土课 传承农耕文化
03-21
作业选录 | 江西省玉山县紫湖闽南方言ABB式状态词研究
02-28
珥陵,吴都葛城文化源远流长 献给家乡的文化之礼
02-26
大理寺卿左评事吴梦相史考及传说
02-22
古运河与无锡(之一)
01-05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01-03
季子封邑、躬耕地与祠宇墓葬考
01-02
葛城运河.从伯渎走向邗沟
12-31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本栏推荐
吴仁山:开好乡土课 传承农耕文化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季子封邑、躬耕地与祠宇墓葬考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至德精神与法律
吴志贤:浅谈左台吴氏与少微文化
略论季子文化对吴氏宗团建设的引领
明理谦让是泰伯、季札、吴芮立德成名的共同要素
浅读《果石派仁九公吴氏源流序》之拙见
芮公世次考证
阅读排行
吴夲与安溪石门吴氏、厦门白礁吴氏渊源
刍论吴文化与茶文化的渊源
传承大九华老田吴文化弘扬大善大爱开拓精神
“昭穆与字行”浅柝
族谱的前世今生及在当今的社会功能
吴均《咏雪》赏析
吴泰伯以其豪情展示自信自尊自立自强
培田吴氏宗族社会空间与村落型制初探
论夫差时期吴国的经济发展
对“大观四年造大安寺塔吴圭出资”文献的考辨
华夏吴氏网
QQ交流群:
85987924
站长QQ:
116539779
吴氏网
公众号:
cwu2015
世界吴氏
公众号:
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