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华东地区

入闽大始祖承顺公祖源考

时间:2021-02-10 09:12:39   作者:吴福泰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53   评论:0
内容摘要:入闽大始祖承顺公祖源考翁源谱(1337年)(编辑整理:吴林2018年1月)简公,江西九江德化县令,因家,于是邑之庐山,生十子,皆出仕居外,长子宣公,唐大史兢公臣之七世孙也,为西蜀主孟知祥之附马,宣公生三子:长曰纶、次曰经、三曰绍,生十八孙,七十七曾孙,宋朝天圣年间析处抚、赣、建、......

入闽大始祖承顺公祖源考

翁源谱(1337年)(编辑整理:吴林20181月)

简公,江西九江德化县令,因家,于是邑之庐山,生十子,皆出仕居外,长子宣公,唐大史兢公臣之七世孙也,为西蜀主孟知祥之附马,宣公生三子:长曰纶、次曰经、三曰绍,生十八孙,七十七曾孙,宋朝天圣年间析处抚、赣、建、武四郡,地名以逢石、逢井、逢塘、逢源为识,其后皆为盛族,而南丰、南城二县尤盛。宣公后孙有公,生四子,其中一子讳仁郎,即承顺公。

1世讳仁郎,即承顺公,因避地至宁化石壁之原而家焉,生三子:长曰坎一郎、次曰坤二郎、三曰震三郎。完公、哲公乃宣公兄弟也。

2世坤二公,由江南庐山出仕在江西吉安府永新主簿,因家永新,徙至龙岩,生三子:长泰甫、次兴甫、三吉甫。

3世吉甫公,由宋朝进士任广东博罗县令,吉甫公居福建,生二子:长五四郎、次五五郎。

4世五四郎公,由闽迁粤番禺、大埔新村之锡坪,生九子,以千字为冠,自一排至九,散居闽粤。

5世千三郎,生七子:三泰、三十一郎、廷华、四十一郎、四十二郎、三十八郎、三十九郎(七公)。

6世三十九郎(七公),因巫志昌作乱,携子、孙举家迁翁源。

梅县白渡谱(1753年)(编辑整理:吴乾喜19929月)

简公,字志善,初仕蜀,因居阆州兰登山谷巫锡山,仕地厥右,前蜀高祖王建、后主王行灭后,乃仕后唐为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令,家邑庐山,妣李氏,生十子,长名宣,次名宜,三名完,四有誓,五名浙,六至十旧谱缺记,俱出仕,完公、浙公由江西庐山出仕,任江西省吉安府永新主簿,因此家住永新县城。

宣公,名宣成,字守德,兢公之七世孙也,妣孟氏、刘氏、毛氏,自少随父,仕前蜀王建、王行之蜀国,居四川阆州兰登山谷巫锡山。宣公讳宣成字机蔡又字廉宣一名成蜀,明德元年(934年),后蜀主孟知祥封宣公为附马。宣公生三子:长曰纶、次曰经、三曰绍。宣公夫妇深谋远虑,于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年)徙至江西抚州临川之石井,后徙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又迁居祝家山里屋窠又名金斗窠将军出洞形家焉。

纶公,字伯宗,33岁时,随父居江西省南丰县,妣刘氏、朱氏、曾氏,生十子:长宏、次宥、三华、四福、五珍、六万、七兴、八宝、九仪、十景。

1世宥公,即承顺公,又字开拔,别字仁郎,是纶公之次子,闽粤之始祖。公生于五代世纪后梁均王龙德二年壬午(922年),宋进士,敕赠文林郎,官吏部,世居江西南丰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宋宁宗天圣五年(1027年)八月初二日,火焚居窒,乃移居祝家山析山塘金斗窠将军出洞形居之。配邹氏、彭氏,彭婆墓仍葬于汀州宁化石壁下,公与邹婆合葬汀州龙岩石牌前笔架山下虎形,生四子:坎一、坤二、震三、巽四。

2坤二公,字祥兴,宥次子,行六,宋敕赠文林郎、钦擢御史、奉正大夫,随父由宁化迁龙岩。公生元丰五壬戍岁1082年)正月二十一日,生于将军出洞形,迁永定,卒于南隆兴元癸未岁1163年)享年82,葬大埔湖寮五虎山下,午山子向。妣彭氏八娘,随幼子吉甫任广东惠州博罗县正堂,卒于博罗县,榇归闽,经永定溪南古镇至锦村王姓窑巷,忽然风雨大作,翌引不行避雨于坟下顾家,雨止,而棺所隆然土堆若枕,遂葬之,号曰铺毡玉枕形,巽山生三子:泰甫、兴甫、吉甫。

3吉甫公,又名远谟,坤二公三子,世居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群萃州,南宋乾道年间,公登壬戍(1165)科进士,任广东博罗县知县,忠信廉明,邑人戴德,名载邑志。公生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七月十日,卒于宋理宗绍定四年己丑(1231)六月十一日,敕授文林郎,寿享88岁。葬福建永定县扶来圩丰田里湖雷乡莲塘岗锈针落槽形庚山甲向,妣林氏福娘,卒葬大埔县与永定县相连地界断缺背,又曰沟沙坪村中逆水吸水龟形,戌山辰向。生子二:长五四郎,次五五郎。

4世五四郎,吉甫之长子,名文偕字友模,为宋进士,居福建永定群萃州,嘉定年间(1208-1224)汀州寇作乱,公因避乱,后徙广东大埔峦州长治新村锡坪。公生于南宋孝宗淳熙末1189壬戌715日,卒于宋理宗景定五1264,享寿75岁。葬于大埔新村断缺背锡坪湖屋后,虎形,壬山丙向。妣张氏六娘,卒葬断缺背黄龙现爪形,癸山丁向。生九子: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

5世千三郎,妣陈氏十娘,夫妇晚年随第三子廷华共住,千三郎寿享期颐99寿,妣谥勖益,公妣合葬梅县白渡潘洞口蕉岗背燕子伏梁形,公名换作千十三郎。生七子:三泰、三十一郎、廷华、四十一郎、四十二郎、三十八郎、三十九郎。

6世廷华公,因避战乱,迁来广东程乡县白渡堡象湖坪定居,八百郎号廷华,谥守庸,寿91,妣曾氏四娘谥德助,合葬象炉坪飞娥投水形。子九:念一字庆瑾名如珍、念二字庆琮名如珪、念三字庆璋名如璧、念四庆珲名如瑚、念五庆珩名如玉、念六庆琼名如玖、念七字庆瑛名如珀、念八字庆瑞名如珮、念九字庆琪名如瑜。

廷华公定居白渡象湖,后来千三郎夫妇随子廷华共住,千三郎仍有六子分居新村条鱼赤竹寨。廷华公尊立父亲千三郎为白渡始祖,查二世祖廷华公谥守庸守者守住也,庸者功劳也是开基的功劳又要守住。为使后人知道白渡象湖坪实为廷华公所开基,所以千三郎换作千十三郎”,这千三郎其间加补十字横笔的行位隐示不说几世的意思,直笔谈的行位,不记其生平谥的意思,这是千三郎换作千十三郎的所以然焉。

据旧谱记载:明季天荒,修整千三、廷华、念四、福兴此四代,因路远不能协工,失祭,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经呈控州宪公断,复:复祭。八百郎廷华公修坟未协工失祭裔孙在族谱上把廷华公记为六四公,千三郎记为千九郎。

7世念一公,讳宾玉字庆瑾名如珍。其子十一郎携父骸骨由迁居梅县嵩山堡石岗坪。   

7世念二公,字庆琮,名如珪,其孙孟伯妣赖氏,携三子从仁、从义、从智从永定迁镇平。

7世念三公,字庆璋,名如璧,次子辉来携父骸骨迁居梅县珠玉坑,念三之何氏偕子三郎媳钟氏由永定徙镇平。

7世念四公,号祖荫,字庆珲,名如瑚。公生于至元二十九年壬辰1292),卒于大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岁(1385),享年94岁,葬于嘉应州白渡前潘洞口网人形亥山。

7世念五公,字庆珩,名如玉,原散落江西会昌,再由江西会昌来平远。

7世念六公,字庆琼,名如玖,梅县大沙立业。

7世念七公,字庆瑛,名如珀,与长子奕兴居镇平县大地村,次子奕峰居梅县白宫。

7世念八公,字庆瑞,名如珮,生四子源净、先二、先三、先四,先迁平远义化都小柘村,再移居龙川增城。

7世念九公,字庆琪,名如瑜,配钟氏生子添顺、添逊,移居高峰桥、苦竹头,兴宁、饶平县蔗林、铜架、销城。

分析:

一、翁源三九郎是元朝迁出,其谱一直未与祖地对接,是原汁原味的。而白渡谱经常与永定谱、大埔谱对接,是不断加以补充的,都把有公、宥公、承顺公并为一人。

二、翁源谱略简,白渡谱较详,说明千三郎当时就有较详细的族谱,而三十九郎是从千三郎手中抄了一部分族谱而外迁。

三、20185月,白渡谱与翁源三九郎谱对接,1世至6世先祖名完全一致,说明迁徙时的族谱上先祖名讳的记载无误。

四、因巫志昌作乱,三九郎携子、孙举家迁居翁源,说明廷华公不是独自外迁,而是携父、子、孙举家迁居梅县,散居梅县及周边。

五、因廷华公携父、子、孙举家迁居梅县,族谱只有一本,肯定掌握在千三郎-廷华公手中,而其他子孙是没有的,裔孙只能从其当地始祖念公开始记起。

六、因白渡谱千三郎记为千十三郎,永定谱中没有千十三郎,而念一至念九不是由白渡象湖迁出,而是全部由永定迁出,而念公定居梅县后天隔一方,相互之间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兄弟之间根本没有来往,甚至连祖父千三郎、父亲廷华公去世也无法通知,白渡谱又没有载明是四代同迁,使后裔误以为九子念一至念九都是廷华公迁白渡后所生。

七、念一至念九裔孙修谱,全部都是由念公开始记起,都以念公为始祖,口口相传都是由永定迁出,后来迁入的蕉岭高思孟伯支,其谱比较完整,是接:承顺-坤二-吉甫-五四-千九-六四-念二-源广-孟伯。至1735年建嘉应州吴氏总祠,都以为念一至念九是亲兄弟,全部互相转抄 ,都接为千九-六四-*,孟伯谱也把其上祖念二公抄成念二字庆琮名如珪。

七、白渡原谱是没有千三郎的,只有千十三郎。直至1753年,白渡吴氏经过认真考究,才把千十三郎更正回千三郎”,并简略说明千三郎换作千十三郎,千三郎记为千九郎,廷华公记为六四公的原因。

八、1940年,白渡廷华公裔孙吴公仆编修《五湖吴氏族谱》,在其谱中这样写:“千十三郎”是否五四郎之第三子“千三郎”,留待后人考证。吴公仆学识渊博,是晋元中学首任校长,晋元中学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率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将军而命名。说明了千三郎换作千十三郎的混乱可想而知。

九、据南丰祝家山谱记载:

1宥公,行二,居祖宅,妣彭氏、汤氏,合葬山塘金斗窠净土寺旁、纶公左旁,子四:仪、佑、七、八。

2仪公妣周氏生一子仁公。

3仁公字用伦,葬何圳,娶王氏,居磜下源下吴堡,生五子:乾、坎、艮、震、巽。

白渡谱是把有公、宥公、承顺公合并为同一人,翁源谱中的“有”与此谱中的“佑”读音相近,应是同一个人,

可按南丰谱:1-2-3仁字用伦-4乾一、坎二、艮三、震四、巽五。

则:1-2佑(有)-3仁字承顺-4坎一、坤二、震三

则根据白渡谱,先祖生卒年大致为:

1宥(928-)(生四子:仪、佑、七、八

2佑(有)公(约978-)(生四子:)

3仁公字承顺(约1030-)(生3子:坎一、坤二、震三),葬龙岩石牌前笔架山。

4坤二(1082-1163寿82

5吉甫(1142-1231寿88

6五四(1189-1264寿75

7千三(寿991240-1338

8廷华(寿911265-1355

9念四(1292-1385寿94

这样估算还算比较合理,最多是坤二公(1082-)与吉甫公(1142-)相隔60岁。60多岁为父完全可能,如:上杭李氏大始祖李火德(1206-1292),原配未育,126863岁时纳妾,直到70多岁,连生三子二女,至今裔孙有几百万之众,遍布海内外,

据化州谱:兴甫(约1140-1217)与8个儿子,在1217年的汀州寇作乱中同时遇害,华岳写诗纪念,只留下二个儿子鸿飞(约1212-)和九郎(约1210-),庞氏携子九郎出嫁永定溪南里胡家,此时吉甫公还在博罗做官,五四郎已29岁,目睹二伯父一家惨剧,赶紧携母逃亡到大埔长治新村锡坪。

这样推算还算勉强合理,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也无懈可击,总算基本解决了宥公至承顺公之间的断层问题。免得宣公系其他支系宗亲说,承顺公支是冒认宣公为祖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吴氏大统宗谱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