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动态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时间:2020-10-04 09:05:14   作者:王安石   来源:小茶生   阅读:197   评论:0
内容摘要: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由送别弟弟的种种相似情景,勾起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融情于景,写得真切动人。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荒烟凉雨助人悲 ,泪染衣巾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 ,一如看汝过江时 。......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由送别弟弟的种种相似情景,勾起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融情于景,写得真切动人。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荒烟凉雨助人悲 ,泪染衣巾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 ,一如看汝过江时 。  

    注释译文
    注释
    ⑴和甫:王安石弟王安礼。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王安石的长女,吴安持的妻子。古时女子出嫁后,从夫姓,称某氏。

    ⑵助人悲:人本已伤别,烟雨荒凉更加重这种悲伤。

    ⑶春风沙际绿:春风吹拂,沙边草青。

    ⑷一如:一切都像。汝:吴氏女子。    

    译文
    野外的烟气冰冷的雨水令人更加悲伤,泪水浸湿了衣领我都浑然不知。没有了春风河岸的芦苇依旧碧绿,就好像我当初送你过江的时候一样。[1]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王安礼赴京任尚书左丞。从熙宁九年(1076)罢相返金陵至是时,王安石已七年未与长女相见,此番送弟,触景生情,更为思念远方的女儿,诗人饱含深情,融情入景,写下这首七绝寄予她,表达了父女之间的骨肉至情。释普闻《诗论》赞此诗:“拂去豪逸之气,屏荡老健之节,其意韵幽远,清癯雅丽为得也。”王安石的长女亦能作诗,曾有《寄父》一绝云:“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王安石在此前后还写了《寄吴氏女子一首》、《寄吴氏女子》、《次吴氏女韵二首》等,可见父女情深。[2]

    作品鉴赏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也是一位有丰富感情和平凡心的平常人。他这首借送弟兼寄女儿的诗,充分表现了一个兄长、一个父亲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实是写给女儿的,是为了送弟的缘故,来到龙安江边,触景生情,想起女儿出嫁时的复杂心情,不由得再次泪下沾衣。封建社会女子出嫁后,与父母的关系就疏远了,骨肉分别,给父亲的心灵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孩子的家庭幸福又是父母所期盼的,因而分别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很少有父亲如此真实地表露对女儿出嫁的种种无可名状的心态,王安石却深切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平凡的父亲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说来到江边送弟,同样的荒烟凉雨,同样的骨肉分离,这种场面又一次经历,怎不让人泪下沾衣。诗人说“泪下”而又“不自知”,正写出了站在江边遥望亲人远去时痴凝的神态,其中感情深厚沉郁。后两句说,除了春风吹绿了沙滩这一点与当年不同,一切都和当年送你出嫁时是一样的让人伤感。而“除却”一句又特巧妙,把春来草绿、凄迷伤情的景色特点反而加强了,风物一如往日,而今亲人却各自东西,心里必会伤怀和感慨。[2]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3]

    参考资料
    [1]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译文及注释・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9-12-23]
    [2] 1451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宋·王安石・喜马拉雅网 [引用日期:2019-12-23]
    [3] 王安石简介・古诗文网网[引用日期:2019-12-23]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