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论文

吴志贤:浅谈左台吴氏与少微文化

时间:2020-09-05 10:41:26   作者:吴志贤   来源:吴启文供稿   阅读:820   评论:1
内容摘要:浅谈左台吴氏与少微文化安徽休宁 吴志贤一徽州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进士,是初唐时期的吴少微。吴少微做过左台御史,其族史称“左台吴氏”。吴少微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关系密切,研究徽州文化绕不开少微文化,研究徽州社会和文化史也离不开左台吴氏。徽州之地,古称新安、歙州,历为华夏名郡。这......

浅谈左台吴氏与少微文化

安徽休宁 吴志贤 

徽州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进士,是初唐时期的吴少微。吴少微做过左台御史,其族史称“左台吴氏”。吴少微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关系密切,研究徽州文化绕不开少微文化,研究徽州社会和文化史也离不开左台吴氏。

之地,古称新安、歙州,历为华夏名郡。这里,春秋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并天下,徽州之地曾置黟、歙二县,属鄣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鄣郡改名丹阳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主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率兵平定黟、歙山越,分歙县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并黟、歙,为六县,改丹阳郡为新都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1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公元69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

“徽州”之名,则始于北宋末年,即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史称“一府六县”。从此时起直至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改设“黄山市”,徽州之名历时866年。

徽地自古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之说,不论是何种说法,吴姓均居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吴姓在徽州,是土著中最大的名门望族。

徽州吴姓尊吴泰伯为始祖,尊吴芮为远祖显祖。吴芮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的长沙王,以忠著称,死后葬长沙临湘。三国孙权盗挖吴芮墓,被吴芮族人发现后移葬婺源镇头的鸡山,吴芮墓已是上饶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芮三子吴浅曾受封便项侯,封地在徽州和饶州之间,他经常活动于徽饶两地。三国时期,封地属于吴国,现存安徽休宁县与江西婺源县交界的浙岭上,至今保留着“吴楚分源”的界碑。

据《方舆记》、《婺源县志》和《左台吴氏谱图续编》等典籍记载,吴王夫差亡国后,次子吴鸿翻越白际山脉到达休宁,再迁婺源,死后葬婺源县江湾镇吴山(今湖山),太子吴鸿迁入后与当地山越人融合成为了本地土著。据当地吴氏族谱记载:“新安钱塘具区接比,故三吴旧圻境也。所以地著即非殊疆,而黄白山水乃居番淛最上游,实为江东一都会。氓编林总,闾井蝉联,裔吴灶烟,提封望及无。亦勾吴遗风,长沙流泽,深远无尽已也。”

    吴王夫差的后人在古徽州大地繁衍生息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吴氏宗族所出英雄、名人志士可谓万千,吴少微作为徽州第一个进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初唐时期,朝廷大兴儒学之风,吴少微之父吴义芳以博学而闻名,从豫章(今南昌)到徽州讲学,定居簧墩,死后葬簧墩。娶休宁龙源叶氏,生三个儿子,长子吴太微回迁豫章,二子吴少微由黄墩迁居休宁凤凰山,三子吴保微迁江西贵溪。此后枝繁叶茂,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1300多年的繁衍,形成以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为始祖的新安左台吴氏一族,史称“左台吴氏”。

吴巩在谱序记载:“家君由歙徙休石舌山者,承祖庄之书舍也,解官修德于此,遂世居焉”。

吴少微是徽州第一个进士、第一个文学家,儿子吴巩是徽州第二个进士,官中书舍人,以文行知名,是徽州历史上第一对父子进士。

《左台吴氏大宗谱》记载:吴少微,字仲材,号邃谷,唐长安元年辛丑(公元701)进士,初为晋阳令,与武功富嘉谟同官友善,并以经术为文章,雄迈高雅,一振徐庾之委弱,当时推为“吴富体”。唐中兴初,与富嘉谟同拜左右台御史,京兆节度使兼管江淮等州大都督、侍中御史同平章军国事、赠晋国公、谥文惠。著有文集五卷。行世事具载新旧唐书,文献通考一统志、南畿志、新安文献志、郡县志、名族志、山西陜西通志、罗鄂州传、文苑英华唐文粹、郭茂倩乐府、翰墨全书、全唐诗集等书。为新安乡贤之首,又为甲第之首,缘母叶太夫人葬休宁之龙源,乃自篁墩爰居莲塘之东石叶之麓。厥后发派六邑,支裔繁衍,散居四方者,不可胜纪,又实为甲族之首。吴少微生於唐高宗龙朔三年癸亥(公元663)八月十三日,卒於明皇天宝八年己丑(公元749)六月初七日,寿八十有七。夫人朱氏合葬石叶山(后改名凤凰山)。吴少微作崇福寺鐘铭,富嘉谟作双龙泉及千烛谷颂,人称‘吴富体’。又有太原主簿谷倚亦以文辞著名,时号‘北京三杰’”。

    就文学而言国史《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对吴少微的文学成就、贡献和历史地位,作过评论。吴少微与富嘉谟同创“吴富体”,被人倾慕和推重。“吴富体”是作为古文运动创作实践上最早出现的新文体,盛唐的散文作家萧颖士、李华、元德秀、元结,中唐的独孤及、梁肃、韩云卿、韩会等,无不受富嘉谟、吴少微的影响,以致最后在中唐时期出现了韩愈、柳宗元,最终把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吴少微可以说是中国古文运动的先驱,当然也是开新安文学先河的先驱。

就教育而言徽州的早期教育,兴于唐,成于宋,明清达到鼎盛。吴少微开创徽州人科举入仕的先风,刺激和推动了徽州教育的发展。唐代创建徽州府学和祁门县学,宋代建立了休宁、黟县、婺源县学。自宋以降,私塾、义塾、书院遍布城乡。吴儆在商山创办“竹洲书院”,广招学子百人。徽州的官学、私学高度发达,徽州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徽州文化史》记载唐代进士有吴少微、吴巩、程谏、胡学、黄益逊、汪极、黄叔宏、王希羽。吴氏族谱记载,吴少微九世孙吴昺第唐咸通间进士,历官金紫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吴伊第唐咸通间进士,累功封都镇侯骠骑大将军。十一世孙吴琇第晚唐进士,官歙县令、休宁县令。十七世孙吴柔胜第南宋淳熙间进士,吴柔胜次子吴渊第宋淳熙八年进士,七子吴潜中嘉定十年状元,成为休宁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徽州的第一个状元。小小大斐村十来户人家,明清以来出了1个状元、1个进士、2个贡生、3个县学,“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徽州的宗族制度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才消亡。左台吴氏是徽州土生土长的一族,吴姓源本黄帝姬姓,後稷传至公刘迁豳地,传至古公亶父再迁岐山之周源。古公亶父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有圣德,太伯让国给季历以传至姬昌(周文王),携仲雍千里奔“句吴”(无锡梅里)建吴国。孔子说“太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可谓至德矣”。长沙王吴芮三子吴浅受封便项侯往来于徽饶之间,后世子孙移居徽州。至吴少微迁入休宁后,1300多年来与其他宗族和睦相处,成为徽州宗族中的一大望族。左台吴氏在清代《左台吴氏大宗谱》里分莲塘、丰溪、石岭、金竺、城门五大派系,人口达到一百万,是名副其实的“新安甲族之首”。

    左台吴氏与其他宗族的最大区别是以诗书传家、走读书报国之路。吴少微举进士后官至左台监察御史,长子吴隆术官湖北考田知府,次子吴巩第进士官中书舍人,三子吴云官河东节度使。孙子吴宥官道州刺史、吴泉官建州长史……一族做官、一家做官比比皆是。休宁西溪南吴氏一族历史上出过440多个官员、2个户部尚书、2个监察御史、1个布政使等。商山吴氏一族出现吴俯、吴儆兄弟进士,被誉为“眉山三苏、江东二吴”。在休宁,19个状元中有3个、13个宰相中有4个、533个进士中88个出自左台吴氏,进士数占休宁全部进士的16.5%。在近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中吴姓最多。这些数据见证了左台吴氏家族读书报国的辉煌历史。

    左台吴氏诗书传家,以读书做官为主、经商为辅,主要经营茶叶、木材,在上海、汉口、扬州开当铺,上海的当铺九成是徽州左台吴氏。虽没有出过胡雪岩类似的名商大贾,但也有成功的徽商,如休宁花桥人吴调卿(1850—1928),天津首富、西南交大创始人。

 修墓、修谱、修祠堂,是每个宗族的重大族规。在众多徽州族谱中,左台吴氏宗谱的数量之大、体例之全、内容之广、时间之长,是徽州社会的民间档案,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徽州吴氏宗谱始修于唐朝吴少微,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1300年的世代相传,上下五千年没有间断。从徽州迁徙到全国各地的左台吴氏每支每地都定期修谱。祠堂是徽州宗族制度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徽州宗族制度的典型标志。左台吴氏每个村都修祠堂,休宁有总祠,明代建在老柏墩,清代在文昌坊重建(原县粮油加工厂)。西溪南吴氏鼎盛时期有10个祠堂,磻村有8个祠堂。左台吴氏祖坟最久。公元前400多年的婺源太子鸿墓一直保存了2000多年,婺源鸡山的吴芮墓保存了2000多年,吴少微墓保存1300年。溪口镇溪口村金竺保存唐代吴琇墓,陈霞乡冷水干村还保存南塘上柱国大将军吴依迁墓遗址。

    文化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左台吴氏一族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为徽州留下了巨量的文化遗产,是发展地方经济,造福民生的巨大资源宝藏。

    稀有的地下文物。吴少微、吴琇、吴依迁三座唐代古墓属于休宁的文化遗产,要依法保护。吴少微墓在《休宁县志》1134页有记载。休宁还发现金竺和富寮两个古村落遗址。

    灿烂的古建筑。在徽州的一府六县散落着一百多个古村落。其中西溪南、澄塘、吴田和商山已有1000多年,至今村民以吴姓为主。齐云山摩崖石刻“天开神秀”是明代休宁老柏墩吴番(字伯生)所题,出自杜甫《望岳》诗。吴人出资修建的马金岭古道、北岸的风雨廊桥、磻溪廊桥,已经成为“国宝”的西溪南的绿绕亭和老屋阁,北岸、昌溪、石潭的吴氏宗祠。昌溪吴氏宗祠保留着朱元璋御笔亲体的“第一世家”牌匾。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时期5个进士坊和9个节孝坊等等。

    数量庞大的吴氏族谱。在休宁有左台吴氏总谱,各个村各有自己的支谱,数千个分支就有数千套支谱。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图书馆收藏的徽州左台吴氏宗谱就有数百套之多,浩如烟海,不可胜数,为后人研究徽州文化留下了宝贵而又充足的历史资料。

    珍贵的诗文和遗稿。《全唐文》中收录了吴少微《唐北京崇福寺铜钟铭并序》等6篇散文,《全唐诗》收录了吴少微《长门怨》等6篇诗文,《唐诗》收录吴巩的《白云溪》。现存各图书馆有宋代吴潜的《履斋遗集》,吴俯、吴儆的《棣华杂著》和《竹洲集》,吴天骥的《凤山集》,明代医学家澄塘人吴崐的《医方考》、《针方六集》,清代吴信中的《玉树楼稿》,吴汝伦的《桐城吴先生全书》,吴承仕的《经籍旧音辨证》《三礼名物》《国学论衡》等。万安现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吴鲁衡罗盘,和黄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行知启蒙教育纪念馆”。此外,还有大量的明清古民居散布各地。

    家规、家训和徽州方言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休宁话父亲叫“大”、砍树叫“斫”、虫读“虿”等,与陕西话同源,这些吴语的渊源和价值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左台吴氏有一个庞大的宗亲族群。在清代,这个宗族就已发展到100万人,现在衍生为八大派、数千分支,总人口400多万,是黄山市常住人口的近3倍,宗亲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外,他们都是“徽州人”。据有关数据统计,2018年末黄山市常住人口140.7万人,其中吴姓11.42万人,占8.15%,仅次于汪氏(9.35%)排第二位,左台吴氏发源地休宁的吴氏占全县总人口的10%。

    左台吴氏一族“文武簪英、累累若贯”,除了上文提及的名人以外,还有北宋末期抗金英雄吴玠吴璘兄弟,明初大将吴良、吴祯兄弟,清代桐城派文学家、教育家吴汝伦,清末封疆大吏吴棠,中国近现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吴承仕,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植物学家吴征镒,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等。

    方兴未艾的寻根热。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故国情深,外迁的左台吴氏族人分别千年不忘先祖。世代留守在徽州祖地的左台吴氏族人有15万(包括婺源、绩溪),只占左台吴氏总人口的3.7%,绝大部分都在外地。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各地的宗亲每年都回祖地寻根祭祖。2017-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和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的宗亲多次参加祖地公祭大典,寻根的队伍逐年增多。

吴氏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西汉吴芮佐刘邦平定天下封长沙王,东汉吴汉助刘秀光武中兴封

广平侯,唐代吴瑀抗击“安史之乱”封义安侯,北宋吴玠吴璘抗击金兵封涪王和新安郡王,明初吴良吴祯兄弟助朱元璋灭元立明封江阴侯和海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左台吴氏族人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将军县红安。位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是闻名中外的“将军县”。这里生活着十二万的左台吴氏族人,有东吴,南吴(陡山吴),滠水吴(西吴)、北吴(吴改胡),板仓吴、三角山吴等,明清时期从江西等地迁入。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吴姓将军有中将吴先恩和少将吴林焕、吴世安、吴振挺、吴杰,还有吴昌恒、吴大奎、吴大胜、吴茂福、吴庆海等一批军事将领。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14万英雄儿女、烈士22552人。

    红色吴祥村。吴祥村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考田山冲,谱载吴少微的长子吴隆术唐朝始迁入,1300年的敷衍形成人口众多的考田派一大族。这里是革命的摇篮,诞生了红十五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吴祥人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留学苏联的中共六大代表、优秀地下工作者吴介藩烈士;曾任鄂东蕲黄广三县特委书记吴少溪烈士;黄梅北区暴动委员会书记、红十五军留守处主任吴宏记烈士。其中吴少溪烈士一家有九位亲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吴祥村为革命牺牲的在册烈士36人,群众数百人。

    还有众多的吴氏村庄和族人以各种形式支援了中国革命。如“中共赣特委驻地莒莙山、新四军军部茂林和岩寺等等。一批批吴氏子孙参加红军,与游击队患难相依,生死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徽州文化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更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文化是经济发展不竭的源泉。自徽州文化受到重视以来,徽学研究机构、研究活动和徽学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是,在众多的徽学研究成果中,吴少微和新安左台吴氏的研究几乎空白,吴少微的历史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徽州的历史不符,与徽州文化史不符。左台吴氏和少微文化是徽学、徽州文化研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徽学、徽州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撰写此文,供参考研究,以引起共呜,引起重视,从而推动徽学、徽州文化的研究纵深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书目】

《徽州文化史》(安徽人民出版社)

《明清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徽学》(安徽文艺出版社)

《黄山市志》《休宁县志》《新安名族志》《休宁名族志》

 各地明清吴氏族谱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