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到桌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
说吴
考古
古地名
资讯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小说
故事
祭文
论文
风水
博艺
名人世界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寻亲问祖
网站建设
网建
捐赠
吴纪念馆
旧站资源
访客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交流
>
论文
站内搜索(正文)
站内搜索(来源)
站内搜索(标题)
站内搜索(作者)
论文
略论季子文化对吴氏宗团建设的引领
时间:2020-05-29 07:56:33 作者:吴文富 吴谨程 来源:梅里之声 阅读:
183
评论:
0
内容摘要:
略论季子文化对吴氏宗团建设的引领吴文富 吴谨程【摘要】:季子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泰伯文化的延伸,是吴氏族群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季子三让王位、出使列国、徐墓挂剑,体现了他的至德、礼让、诚信和睿智。本文的观点认为,季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了普世价值观的......
略论季子文化对吴氏宗团建设的引领
吴文富 吴谨程
【摘要】:季子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泰伯文化的延伸,是吴氏族群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季子三让王位、出使列国、徐墓挂剑,体现了他的至德、礼让、诚信和睿智。
本文的观点认为,季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了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建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传承和弘扬季子文化,可以提升吴氏宗团个人素质与集体素质,展示吴氏族群整体风采,以仪式强化宗亲组织凝聚力,实现社会资本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对于新时期吴氏宗团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联谊交流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引领。
【关键词】:季子文化 吴氏 宗亲组织 建设 指导
在传统的儒家观念中,吴氏先祖泰伯、仲雍以及延后的季札同为至德之表率,被称为“至德第三人”,成为后人仰慕的典范。
季子原名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德者、贤者,春秋时期吴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是中国儒家思想、文艺评论、政治邦交、吴文化、江南文化的关键人物,是中国古代的诚信始祖。其一生有三件事被广为传诵:三让王位、出使列国、徐墓挂剑,体现了他的至德、礼让、诚信和睿智。其中,“徐墓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一诺千金、生死不逾的品格,成为诚信与担当的象征。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徐国人非常赞赏季札的行为,就来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后世诗曰:“延陵季子,不负初心,徐君已死,挂剑坟林。”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载:
余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义。洁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处。富贵之于我,如清风过耳。遂逃归延陵。
季札与孔子齐名,史称“南季北孔”。他是中国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尊为“南方第一圣人”。西汉的司马迁曾在《史记》中称颂道:“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他的行为丰满呈现了季子文化的主要内涵——贤德、守礼、谦让、诚信、仁义、清廉。
季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季子文化是季子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对后人产生的人文影响和精神成果,完美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追求,他“谦让、诚信”的品行成为社会道德规范。季子文化的核心是仁义、至德。时时处处用仁义至德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收放有度,不失于礼,仁义至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季子文化的特点是致用。老子以《道德经》而享有盛名;孔子以杏坛讲学、3000弟子72贤人而成为圣人;季子以三次让国、“徐墓挂剑”等仁德致用赢得天下赞誉,是以身作则、崇尚周礼的典范①。
季子文化丰富了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建构。普世价值观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最客观、最公正的尺度②。以多元一体的价值“自由”为例,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徐墓挂剑”所体现的诚信与担当的品德,正好丰富了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建构。
季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季子文化的核心是“诚信、仁义”,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中央提倡的道德诚信建设不谋而合。其中,“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③。季子“徐墓挂剑”的故事所体现的诚信与担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前,吴氏宗亲组织呈现了组织网络化、活动常规化、联谊全球化、恳亲常态化、职能多样化等特点,“当代中国大陆的宗亲活动,一方面与古老的传统习俗有着较多的联系,如强调血缘关系,重视祭祖、修谱,另一方面有与新时代合拍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吸引外资、开发和振兴经济,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④传承和弘扬季子文化,对于指导和引领当前吴氏宗团的组织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身建设:提升个人素质与集体素质
宗亲活动主要依重于血缘关系,是以对自己所属血缘群体或姓氏团体的归依感为其主要原动力。这在现代社会,具有一种本质上的天然狭隘性。此外,组织老化、管理落伍、内部纷争、人员背景复杂等,是“宗亲会”组织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宗团主要成员的个人素质决定宗团的整体素质,由于大部分吴氏宗团尚处于成长期,内部管理相对粗放,领导成员的推荐(选举)产生缺乏规范程序,由此产生的乱象不可规避。传承和弘扬季子文化,对内可以提升领导成员的个人素质及宗团的整体素质,实现族群的内部整合,涵养诚信、担当意识。
形象建设:展示吴氏族群整体风采
季子是吴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文明史上仁德的代表人物。古人将季子与泰伯、仲雍并称为吴文化的三座“至德高峰”。多年来,常州、丹阳、无锡、苏州、江阴等城市始终以“季子文化”这一独特的诚信主流文化元素作为其引领城市发展的灵魂,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季子庙”“季子祠”“季子文化公园”等设施相继开放,季子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季子文化节”备受瞩目。传承和弘扬季子文化,可以增强吴氏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对外展示吴氏族群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建构的风采。
文化建设:以仪式强化宗亲组织凝聚力
季子在结束访问返途中,长子侨不幸得暴疾而亡。为了不影响出访使命,季子将长子随葬于赢博之间。孔子得到消息,特意率部分弟子“往而观之其葬”。只见季子袒露左臂,用右手抚摸着封土,呜咽号泣:“骨肉将有一天会回归土壤,这就是命,但人的灵魂却不会因此消失的,不会因此消失的。”孔子在一旁感动地对弟子说:“延陵季子,吴之习之礼者也。” ⑤吴氏宗团祭祀活动频繁,规模宏大,跨国性的有无锡“吴文化节”等,区域性的有常州、泉州、常熟、苏州(泰伯庙、祠,季子庙、祠)等祭祖活动,以及各吴氏聚落的常规“春冬二祭”,“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崦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它他们构成了一个民族(族群)的精神仪式。” 传承和弘扬季子文化,重温季札对知礼、习礼、守礼的历史贡献,组织和参与各种宗族仪式,可以强化吴氏宗亲组织的凝聚力。
经济建设:实现社会资本及社会资源的整合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种“体制化关系网络”是与某个团体的会员相联系的,获得这种会员身份就为个体赢得“声望”,并进而获得物质的或象征的利益提供了保证。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他所占有的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行动者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的联络网络的规模;二是中每个成员所占有的各种形式的资本数量。⑥社会学学者研究指出:社会资本是从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资本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社会资源;社会资本是连接个人、组织、国家、甚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粘合力量。吴氏宗团作为社会资本及社会网络的载体,传承和弘扬季子文化,可以助推吴氏宗团实现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吴氏宗团谋求经济发展,从而为吴氏宗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季子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泰伯文化的延伸,是吴氏族群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厚德,是季子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不论对待王公大臣还是庶民百姓,他都信守这个准则;诚信是季子恪守的人生信念,“徐墓挂剑”完美地体现了季子的诚信美德;守礼,季子一生时时处处以周礼为行为规范,三让其国,礼让儒雅;清廉,季子枣树挂钱,拾金不昧,把功名、利禄、金钱都看作是身外之物,清廉脱俗。⑦传承和弘扬季子文化,对于新时期吴氏宗团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联谊交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 沈建钢,2014,《略论季子文化及其积极影响》,《常州工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
② 包玉国,《普世价值观的内涵以及特征》。
③ 吴潜涛,2013年05月22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日报》。
④ 孙先伟,2011,《“宗亲会”和宗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⑤ 陈智勇 丁松亭,《季札与孔子》,2002年6月19日《丹阳日报》。
⑥ 戴萍萍,《社会资本与仪式:世界性宗亲组织的运行逻辑——对璃塘戴氏家族会的个案调查》。
⑦ 常州政协文史委,2014,《传承和弘扬季子文化的建议》。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腾讯朋友
百度新首页
上一篇:
从吴芮、吴汉的“择主而事”,“事君以忠”——谈吴姓兴于“两汉”的政治基础
下一篇:
对“至德”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四)
相关文章
04-15
东莞泰伯文化联谊会代表团无锡行
04-14
第十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04-14
深吴宗亲在苏南
04-14
吴元盛建立的戴燕共和国
04-14
深吴会讲座:资深传统文化讲师王海新主讲---道德经与至德精神
04-14
厦吴会辛丑年祖地祭祖踏青活动圆满结束
04-14
“河南吴氏文化月”活动——之千里挺进大别山
04-13
“泰伯书院”在吴氏祖地正式揭牌
04-13
运河资讯 | 无锡地理商标添“新丁” “泰伯运河第一撬”商标成功注册
04-13
香港泰伯基金会受邀参加第五届全国泰伯论坛暨2021吴文化发展大会和无锡泰伯祭祀大典活动
相关评论
本栏最新
04-12
伟大的德性 永恒的慧光 ——浅谈泰伯“至德”的核心价值观
04-07
吴仁山:开好乡土课 传承农耕文化
03-21
作业选录 | 江西省玉山县紫湖闽南方言ABB式状态词研究
02-28
珥陵,吴都葛城文化源远流长 献给家乡的文化之礼
02-26
大理寺卿左评事吴梦相史考及传说
02-22
古运河与无锡(之一)
01-05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01-03
季子封邑、躬耕地与祠宇墓葬考
01-02
葛城运河.从伯渎走向邗沟
12-31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本栏推荐
吴仁山:开好乡土课 传承农耕文化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季子封邑、躬耕地与祠宇墓葬考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至德精神与法律
吴志贤:浅谈左台吴氏与少微文化
略论季子文化对吴氏宗团建设的引领
明理谦让是泰伯、季札、吴芮立德成名的共同要素
浅读《果石派仁九公吴氏源流序》之拙见
芮公世次考证
阅读排行
吴夲与安溪石门吴氏、厦门白礁吴氏渊源
刍论吴文化与茶文化的渊源
传承大九华老田吴文化弘扬大善大爱开拓精神
“昭穆与字行”浅柝
族谱的前世今生及在当今的社会功能
吴均《咏雪》赏析
培田吴氏宗族社会空间与村落型制初探
吴泰伯以其豪情展示自信自尊自立自强
对“大观四年造大安寺塔吴圭出资”文献的考辨
论夫差时期吴国的经济发展
华夏吴氏网
QQ交流群:
85987924
站长QQ:
116539779
吴氏网
公众号:
cwu2015
世界吴氏
公众号:
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