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论文

从浮梁走出去的长沙王吴芮

时间:2020-04-11 16:59:51   作者:吴逢辰   来源:吴芮文化文集   阅读:121   评论:0
内容摘要:从浮梁走出去的长沙王吴芮吴逢辰浮梁县鹅湖镇镇所在地鹅湖村中有一口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古井,因其形状特殊,就象一只葫芦瓢,当地人便叫那口井为“葫芦瓢井”。“葫芦瓢井”虽然也是一口普通的饮水井,只不过在园形水井的一边铺设了一道青石台阶,便于直接到井中打水而毋须用辘轳或吊桶提水。但是,这口......

从浮梁走出去的长沙王吴芮

 吴逢辰

浮梁县鹅湖镇镇所在地鹅湖村中有一口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古井,因其形状特殊,就象一只葫芦瓢,当地人便叫那口井为“葫芦瓢井”。

“葫芦瓢井”虽然也是一口普通的饮水井,只不过在园形水井的一边铺设了一道青石台阶,便于直接到井中打水而毋须用辘轳或吊桶提水。但是,这口水井却与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长沙王吴芮息息相关。

从浮梁走出去的长沙王吴芮


关于吴芮的出生地和吴芮究竟是何方人氏,李新才先生在《浮梁历史文化》2013年第1期《吴芮乡邑考》一文中曾有论述。按一统志豫章书、饶州志皆以芮为鄱阳人,吴芮出生在秦代,当时浮梁地属九江郡番县,说吴芮为当时的鄱阳人当然可以,通志也是这么认为的,无可非议。余干志又言吴芮是余干习泰乡五彩山人,这是因为吴芮之父吴申任楚国大司马时曾因犯颜直谏得罪了楚烈王遭贬,为避祸害而将家从原居住地鹅湖迁徙至余干五彩山隐居。宋代汪肩吾所著《昌江风土记》则云芮与其将梅鋗皆生于浮梁东北乡,而鹅湖的位置正处于古番和浮梁之东北乡位置上。《太平寰宇记》也确认“浮梁县东北六十里有吴芮旧居与地记胜,芮宅有马跡,有龙泉,梅鋗宅亦在其处,皆其据也”,因此浮梁志依据周志定吴芮为浮梁人,这是准确的。据调查,“葫芦瓢井”就是《太平寰宇记》中所记载的龙泉。“葫芦瓢井”二千多年前是吴芮家中的饮水内井,井水甘甜,终年丰盈不干。后来吴芮协助刘邦打天下封为长沙王迁居临湘,家中房屋失修倒塌后,“葫芦瓢井”才成为该地居民的公共饮水井。鹅湖村吴冠球先生所提供的《吴氏宗谱》也证实了现在的“葫芦瓢井”便是当年吴芮家中的龙泉,吴芮的出生地就是浮梁鹅湖村。

一、吴芮受封长沙王

秦并六国之后,秦始皇力排众议,采用李斯“郡县制”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每郡下设若干县。秦王朝在今江西鄱阳县一带设番县(秦朝为番县,西汉为番阳县,东汉至公元1956年为鄱县阳,1956年至现在为波阳县),封吴芮为县令。吴芮是吴姓得姓祖吴泰伯第28代孙,是吴姓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人物。吴芮秉性好义,忠直敢言,勤谨循良,颇有父风。他在番县任职十多年,公正廉明,勤于政事,赈灾安民。他施政有方,爱民如子,深得民心,被人们尊称为“番君”。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900名戍卒在大泽乡起义,点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革命战争的烈火。身为番县县令的吴芮,深恶痛绝秦王朝的暴政,决定弃官从民,率领当地百姓加入到反秦队伍当中。此事震动全国,反秦浪潮暴涨。六县人黥布(后改为英布),曾触犯秦律被押送到陕西骊山服劳役。骊山之徒数十万起义,黥布是起义发起人之一。起义失败后,黥布听说吴芮声名,率领7000余起义勇士来番投靠吴芮。吴芮为了加强两支义军的团结,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黥布为妻。陈胜、吴广起义军主力失败以后,部将吕臣率领“苍头军”退到南方。吴芮命黥布与吕臣配合,北击秦兵,在河南清波与秦军展开激战。结果击败了秦军左右校,夺回起义军重要据点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城)。刘邦攻打南阳的时候,吴芮派部将梅鋗率军相助,攻克了析、郦等地。项羽破秦时,吴芮亲率大军力助,并随项羽入关,立下汗马功劳。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时,分封了18位王。其中吴芮被封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黄冈),排在第一位;吴芮的女婿英布被封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六安市),排在第三位;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汉中),排在第九位。楚汉相争后,汉王朝建立。刘邦依据吴芮的灭秦功绩,封其为长沙王,定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刘邦是个多疑之人,容不下一个不放心的文臣武将。他在汉王朝建立之初共分封8位异姓王,但不久就先后消灭掉7个,唯独留下长沙国。刘邦一面嚷着“非刘姓不王”,一面又褒奖长沙国。这一现象,曾引起史学界广泛关注。作为汉初唯一的异姓王国,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与吴芮及其子孙的高尚品格分不开的,是泰伯至德精神感化了刘姓皇室。

公元前202年,闽越地区发生兵乱,汉高祖刘邦听从陈平的建议,诏令长沙王吴芮带兵前往闽越平乱。当队伍行至庐江郡虔化县金精山(今江西宁都县石鼓山)时,吴芮病发,医治无效,不幸辞世,享年四十岁,遗体运回临湘,安葬于开元寺旁。汉高祖刘邦派陆贾到临湘主祭,宣读御敕:“长沙王忠,其定著令,谥其曰文,嗣传子臣。”吴芮共生育四子,长子臣,次子郢,三子浅,四子阳。

公元前201年,吴芮长子吴臣袭封为长沙王,在位8年后病逝,葬临湘,谥号“成王”。吴臣生三子,长子回,次子正,三子平。

公元前194年,吴臣的长子吴回袭封为第三代长沙王,在位7年后病逝,葬临湘,谥号“哀王”。吴回生二子,长子右,次子若。公元前186年,吴右袭封为第四代长沙王,在位8年后病逝,葬临湘,谥号“共王”。吴右生二子,长子差,次子传。公元前178年,吴差袭封为第五代长沙王,在位22年,于公元前157年病逝,谥号“靖王”。吴差无子,按当时规定,长沙国国除。吴差的弟弟吴传,生子渊,吴渊官至谏议郎,生三子,长子慎,次子恪,三子性。吴慎之子吴直,官任兖州牧。吴恪官任司空椽,其子吴珏官任城门尉。吴珏生三子,长子吴奢,五传至吴顺,迁居闽中;次子吴龙,曾任校尉,后裔多留居湖南;三子吴鸾,迁居临安。

吴芮次子吴郢,于公元前198年受封为义陵侯(在今湖南省溆浦县),食邑1500户。吴芮四子吴阳,于公元前187年受封为沅陵侯(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南)。

历史上,吴姓的王气不是很足,但长沙王之位连任五代,直到吴芮五代孙吴差无子嗣继位才“国除”,其子孙中另有9人封侯,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最起码反映了吴芮及其子孙为人品德之高尚、于国之忠诚,也与其是吴姓得姓始祖吴泰伯之后、秉承泰伯家风关联密切。吴泰伯精神的核心是谦让与开拓,泰伯精神的伦理是至德。泰伯精神是悠悠中华文明的结晶,也是绵绵中华美德的精髓。吴芮是吴申之子,吴申是季子次子吴征生的后裔,而季子又是吴氏继泰伯、仲雍之后的至德第三人,是泰伯精神的传人,继承了泰伯“让德千古”的品行风范。中国至圣先师孔子比季子年少25岁,他对季札非常敬重,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有很多源于季札的言行。相传孔子在得知季札去世消息时百感交聚,仰天长叹,并为季札题写十字碑文,文曰“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季札墓前的“十字碑”被当地人称为“神碑”而代代传颂。

从浮梁走出去的长沙王吴芮


二、范仲淹笔下的吴芮

近年,范氏文化研究会的范矛彧先生转给我从安徽石台县吴氏后裔吴熙祥先生家藏《林田吴氏宗谱》中的范仲淹传世之作《番君传》,这和左台吴氏城门派支派浮梁湘湖李家埠“太已堂”《吴氏宗谱》中的范公所撰《番君传》完全一致。这是目前为止,我们所收聚到的范公著作和其它有关范公文献中所未发现的一篇千古力作,当属有稽可查的范公佚文,全文如下:

番 君 传

番君,姓吴名芮,字质成。丰姿俊伟,度量渊浤。自少不群,有大人志,好读书博古,日记三百言不辍,所嗜长以章奏。

起秦第,任饶之鄱阳令。专尚宽厚,与时如春。鄱多水,潦涝连不收,君独任其咎,表奏三次,俱可恩育。

方秦毒天下,吏亦乘之而毒其民。存者嚣然,咸思覆秦杀吏。独鄱阳令而以其心体下,饥者赈之,寒者恤之,老者养之,强者抑之,弱者扶之。得江湖民心,号曰番君。

及诸侯兵起,天下蜂然,四海鼎沸,君独守饶,人心之归,厥戴惟旧。有首将山童,知勇与俱,仪义方亚,跣足行蹊,日过百里不劳;副将梅鋗,力胜千人,勇过三军,恩达下士。

项王与汉决,先君遣梅将军助汉入关,得王长沙。诏封王侯者五世,功著汉令。然鄱人奚有王之高功哉?徒知令之德我而已。后虽去而他都之,世世不忘,庙而祀之,户而祝之,此民之心也,王之德也。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愈不忘焉。此所以见传之验与欠。

虽然仁义之行,如桴鼓之影响,随施随答,不亦宜乎。番君以是行之一邑及郡,终应天下人乐趋顺抑,何刑驱势迫者哉!是知,人心之不可拂,天理之不可违者,此又见孟子之言为可试哉。所书传者,饶州守范仲淹也。

范公在这篇传记中,对长沙王吴芮极尽推崇之至,用不到四百个字的篇幅对吴芮的生平及其品德政绩功劳给予了高度总结和评价,赞扬吴芮以德服人是“行之一邑及郡,终应天下人乐趋顺抑,何刑驱势迫者哉!”号召世人应向吴芮学习,并且喊出“人心之不可拂,天理之不可违者,此又见孟子之言为可试哉”的呼唤,再次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德。

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八月,范仲淹在朝廷获朋党罪,第三次被贬而知饶州。知饶州期间,范公对吴芮这位千年前的先贤更为敬仰。吴安明先生在其所作《吴芮传》中提到,范仲淹曾沿着吴芮从浮梁到古番、黄岗、长沙的线路凭吊吴芮一生功绩,并留下大量诗文,这一说法应该有其根据,但尚须进一步考证。《浮梁县志》载:景祐四年,范公曾巡视浮梁,当听到县城因居住拥挤经常发生火灾,发火时取河水太远,取井水太慢,不能及时扑灭;同时春夏季又有洪灾,而当地水源又未得到很好利用时,便到实地考察后召聚当地官绅谋划,将城北原蓄水的洼地扩大成47亩多的大水圹,并在东面筑堤堵水不使流溢,又对原有水渠、水沟加以疏通整理成为小溪流,这样可使圹水绕琵琶洲进入城内,过锦绣街、通驷桥、至学宫、过鹊桥、至龙船尾入昌江。竣工后,果然变水害为水利。圹中蓄水,波光粼粼;城内流水,水声潺潺,取水用水都很便利,深得百姓的称赞。为美化莲荷塘,范仲淹还令在圹中广植莲荷,岸上插柳,在塘中琵琶洲上建“醒心亭”,在琵琶洲与堤岸之间建多孔石桥,桥上建“永济亭”。后来满圹莲花开放,花红叶绿,分外鲜艳,成为县城附近的一大景观,为县城增色不少,因此称为莲荷圹。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纪念范公兴修水利便民利民的功绩,浮梁人在圹边建起“后乐亭”,并取范公“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而命名,这也是对这位名相的最好纪念。

古番治所历史上曾建“长沙王庙”纪念番君吴芮。《江西通志》有载:“吴文王庙在鄱阳毛家巷,祀汉长沙王吴芮,祠在州治内,宋知饶州范仲淹迁治西。”范公知饶州时,古代所建的长沙王庙早已荡然无存,因而又在治西选址重建,并为吴文王作了一篇“传赞”。此事,六十年后饶州守令陈贻范在绍圣乙亥年(1095年)六月所作的《范公鄱阳遗事录》一卷并序中作了详实记录,其中“长沙王庙记”曰:

长沙王乃吴王芮也。东汉建安十五年吴大帝时,张昭等议以豫章土广人繁,请分置庐陵、鄱阳二郡。初治部故城,后徙吴芮,即今所治。立长沙庙貌,得非缘于此哉?且饶之为国殆千余年,而庙不立。公之守饶,始建焉。然公之穷古尚德,好贤乐善之心,岂寻常人也?今考诸碑而刻其传赞,以岁月列公之名衔,复命提点铸钱魏兼篆额,且使贤令嗣监簿纯佑书,公之遗迹,尤足矜后人也。

这里说,饶之为国(郡国)千余年,没有番君庙,范公守饶“始建焉”。这是因为范公“穷古尚德,好贤乐善之心”是非平常人所能比的,因此“刻其传赞”,并让当时的提点魏介之铸钱和魏兼篆额,又让自己的长子范纯佑书丹,为的是“足矜后人也”。陈贻范当时对这篇“传赞”或曰“庙记”的状况是很清楚的。

与“传赞”有关的二个人,篆额的是提点铸钱魏介之兼,魏介之史料罕存,据查,魏介之即是魏集,是范公同年进士,字介之。当时魏介之在饶州担任冶铸钱币的官职,范公有《送魏介之江西提点》等传世诗作。书丹的是范公长子纯佑,其时才十三四岁,纯佑自幼聪颖,“方十岁,能读诸书为文章,籍籍有称”,是位少年才俊。在后来的抗夏战争中,纯佑随父从军守庆州(甘肃庆阳),当时也才十七八岁,已带兵筑城,且筑且战,不辱父命,十天成城,夏军三万败退阵前,宋仁宗钦命此城为“大顺”。张载(关学始祖)作《大顺城记》,其中有“劳不累旬,池埤以完。深矣如泉,岿然如山。百万雄师,莫可以前。”的真实记载。

范公饶州为吴芮立庙作传绝有其事,而守令陈贻范所说之“传赞”或“庙记”和石台林田吴氏、左台城门吴氏宗谱所存“番君传”应属同一文本,仅是称谓叫法不同而已。

范公的“穷古尚德,好贤乐善之心”是无处不在的。此前,景祐元年(1034年)四月范公二贬知睦州(浙江建德)时,曾为千年前东汉的严子陵“始构”了祠堂,并写了一篇千古名文《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公为千年前严先生的高风亮节高唱赞歌,还寻访安顿了严氏后人。但范公当时只知道东汉严子陵原籍浙江,未免了解严子陵后来隐居在浮梁北乡严台过着世外桃源耕读生活的情况。如果知道严子陵曾隐居浮梁,景祐三年他到浮梁视察时,就可能不仅仅是修筑城北莲荷塘之水利,也许还有拜竭严子陵隐居地严台,或提议在浮梁建生祠纪念这位东汉铁骨铮铮的名士之举也未可知。此后,宝元元年(1038年)正月范公离饶赴任润州(江苏镇江),途经鼓泽(江西澎泽县),拜谒了前朝贤相狄仁杰祠堂,还写下了一篇气势豪迈的《唐狄梁公碑》:“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兴焉?岩岩乎,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与欠。”范公感叹狄公力挽狂澜、撑大厦于未倾之伟,立马凸现。

范公三贬知饶为千年前西汉的吴芮立庙作传,赞美其“以心体下,饥者赈之,寒者恤之,老者养之,强者抑之,弱者扶之”。最后又感叹说“番君是以行之一邑及郡,终应天下人乐趋顺抑,何刑驱势迫者哉。是知,人心之不可拂,天理之不可违者,此又见孟子之言为可试哉!”番君的仁者之为跃然眼前。

范公一生为古人故友或某种事、物所作文章不少,因其人品道德贡献大小及性质亮点的有所不同而相异,但为文的思想精神却又是何等地一致,汇集到最后即成了万古不灭的岳阳楼精神,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公在邓州(现河南邓州)任上应岳州太守,同科进士滕子京之约,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这篇旷古奇文。

时下有人说要作文超越岳阳楼精神,并说“有什么不能”,令人兴奋。但这些人可能不明白岳阳楼精神不是标语口号,而是具体地踏踏实实地去做事。岳阳楼精神并非能靠某个人有支生花妙笔就能描写出来,因为他是范公以他一生一世的生命不断实践行动的积累,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当时,也算逢巧,滕子京要他作楼记,这偶然的机缘成就了必然的精神,但必然的精神不在楼记中喷发,也必定要在其它地方爆发倾泻出来。无论如何,我们总在期待这种超越的到来,祈望着楼记精神在二十一世纪,在中华大地得到全面升华。

范公饶州所立“长沙王庙”后来不知何时何因所毁,不见史传,所作“传赞”亦未收录任何“范集”,一度失传。但终于有幸保存在《林田吴氏宗谱》和《左台吴氏宗谱》中,千年以后重见天日,为当今吴芮研究又提供了一份可贵的资料。

有关鄱阳“长沙王庙”,最近又看到一份资料,汪填金先生所作《说番君》文中介绍说番君庙在元代(1317年)重修,特别是还有一块《汉番君庙碑》。庙是时人饶国公吴克己倡建,总管王都中主事,碑由翰林学士元明善撰文,中书舍人高日方篆额,国史赵孟頫书丹。现碑已无存,拓片收藏于北京国家文物局。

读元明善所撰“庙碑”,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语段(带点)和范公“番君传”中完全相同,元明善应当看到过范公的“传赞”,但恐非全部,从文义上看又未语及范撰状况,元明善当时所看到的是否是三百年风雨战祸后的残存?而元明善所撰也正是承袭了这残存的片段,故言“改作也”。全文录下,供读者揣摩忖度。

汉番君庙碑

饶旧有番君庙,范文正公为守时,改作于州治西北,距今三百年,庙日以坏。延祐四年,三山王君都中为守,乃重作之。庙旁又作芝山道院,馆道士以为庙守。番君庙者祀汉长沙吴文王芮也。方秦毒虐天下,秦吏亦乘而毒虐其民,存者嚣然,咸思覆秦杀吏,独番阳令得江湖民心,号曰番君。然番人奚有王之功高哉?徒知令之德我而已。后虽去而他都,世世不忘,庙而祠之,户而祝之。此民之心也,此文正公之所为改作也。王君忠信而说礼,连治大郡,皆能著声。令守饶,又能迹前贤所为以为治。安知今日所思者,他日不以思王君哉?庙成图之,以寄郡人玄教嗣师吴真人,曰:“此真人昔尝劝我者,今成矣,庙当有记”真人属笔于明善,逐作《汉番君庙碑》,其颂曰:

翼翼新庙,有寝有堂,荐我溪毛,奠我酒浆。灵舞灵歌,冀其来享。谁系君驹?番山之隅。谁维群舟?番水之洲。君不来游,增我百忧。灵风清凄,阴云冥迷,仿佛君旗,导以两螭。君其假思,使我心夷,君既醉止,锡我繁祉。庾有稻梁,仓有丝台,饱暖而嬉,疫疠不起。太守作庙,从民攸好,春而有祈,秋而有报。猗千万年,君子是效。

最后,引用宋代诗人梅尧臣当时写给范公的《寄饶州范待制》诗中的几句以作结,“山水番君国,文章汉侍臣。古来中酒地,今见独醒人。”梅诗前两句说吴芮,后两句是论范公的。但凡为官者,只要惠爱人民,无论历史走多远,总有人会记得他们。

作者吴逢辰,原浮梁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副研究员,现为浮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该文章所属专题:吴芮文化文集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