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故事

浙江瑞安第三巷吴氏家族史调查(三) ——族出延陵郡望

时间:2020-03-30 10:45:58   作者:澳特玛海尔   来源:琉璃右岸   阅读:247   评论:0
内容摘要:浙江瑞安第三巷吴氏家族史调查(三)——族出延陵郡望大年初三晚上,三伯卓闻亲自来到我家,带来了一堆资料,主要是我前面提到的吴之翰的事迹介绍,我会日后整理好放到博客上(因为没有电子板,所以我要把文字稿打出来放在博客上,以便其他人查找搜索)。我,爸爸和三伯喝着糯米酒聊了很久,逐渐摸索出......

浙江瑞安第三巷吴氏家族史调查(三)

——族出延陵郡望

大年初三晚上,三伯卓闻亲自来到我家,带来了一堆资料,主要是我前面提到的吴之翰的事迹介绍,我会日后整理好放到博客上(因为没有电子板,所以我要把文字稿打出来放在博客上,以便其他人查找搜索)。我,爸爸和三伯喝着糯米酒聊了很久,逐渐摸索出吴氏的脉络,家族的人丁状况,并打算近期由我爸爸开车去附近的村镇寻找我们的祖先。

我们的祖先,从老太吴(号)楚翘算起,先在瑞安桐溪岩坑一带居住,死后也葬在此处。在曾祖父吴之翰的时候携家带眷来到瑞安城关第三巷十三号(这是总的地址),一直到现在。我自从降生以来一直生活在第三巷,直到我十八岁考上大学后搬家到虹北花苑一幢四单元108室。

那我们的老太到底从哪里来呢?这里没有记载了。只是听说我们这一支吴姓是三百多年前因清政府在福建实行海禁政策,迫于生计来到温州的。“闽民入温”,是温州现居民的一个大背景,约有四分之一温州人祖上是福建人。这批福建人陆陆续续搬迁到温州,远在九百多年前就有几支吴姓落户了。而我们这一支,来得比较迟些,与他们不同宗。

一些老人推断,我们家可能是从福建莆田搬来的,但在桐溪也仅仅生活一两百年,所以三伯大胆推断,我们家族在搬迁过程中可能沿着河流,中途停留在了其他地方,而这个地方应该位于浙闽边界,河流边上(我们的祖先原来在福建海滨打渔为生,祖业难忘,总还是记得靠水吃饭,就是迁徙也是沿水迁徙)。

三伯父和三叔父吴亮曾经在前几年四处寻访家谱和吴氏宗祠,终究无果。但在寻访的过程中,逐步确定我们是属于吴氏中的“延陵郡”(也因如此,三叔父吴亮的爸爸曾开过一家布店取名就叫“延陵布店”)。这个大的线索是清楚了,但是吴氏延陵郡是个很大的族群,广泛分布在温州的各个乡镇,从何寻起?

答案就在老太吴楚翘的坟址。根据老太的坟址在桐溪岩坑,我们一路找去问讯了附近的上了一定岁数的老人。老人们纷纷说,“很有可能是从瑞安碧山镇三甲村迁过来的,那里有个很大很大的吴氏宗祠,你们去问问看。”再加上伯父听大姑姑(姑姑岁数比伯父要大)经常提到三甲村,就缩小了寻找范围,一路驾车直趋三甲村。

事情似乎顺利起来了。我们一到三甲村就看到了很大的吴氏宗祠,进了宗祠,我处处留心观察,并记录下宗祠里牌匾和供奉牌位上的文字。牌匾上书“延陵望族,三甲吴氏裔孙敬酬。公元一九九七年岁次 丁丑年冬建”。下面供奉着三个牌位,从右往左(古人以右为上)分别是:始祖季札公之位,太始祖太伯公之位,始祖朝增公之位。并配有三位的画像。其中前两位是吴氏远祖,大体凡吴氏者都相同,朝增公是三甲吴氏的第一世人,生活的年代是明永乐年间。

于是伯父们让宗祠里的老人带我们去找族长,并提出要看看族谱,以找到我们祖先的辈份。究竟我们是不是属于三甲吴氏,还得看族谱上怎么写,是否有记载了。族长一家,很是豪华,装饰一新,族人待我们这些访宗问祖的后人很是客气。族长拿出了藏于他家的几份族谱,最近的一份是二零零五年重修的,较老的是解放前修过的,保存完好。   介绍下我所亲眼见到的那本红色的吴氏族谱(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族谱”)。封面写:家传之宝,世泽绵长。里面有修谱人的落款: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前路六十五号王钏鸥梓辑,手机:13706680819 电话:65712717。翻到正文部分,写着两个大字“行第”,下书:“朝 ,逢 , 寿 ,福 ”在另一本新的族谱上添加了几个新的辈份名,接在“昌”字下面,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岚光瑞绵长”。

接着我们和族长(吴寿启:65420316)聊天,族长说三甲吴氏大概四百年前从陶山“过前”(瑞安话音译)这个地方来。而三甲吴氏中的老三房一支在历史上搬迁到桐溪岩坑(备注:我们去岩坑询问的时候,遇到一个吴姓老人名叫吴阿龙,很有可能是我们的亲戚,也记下了他的号码65431528),安家落户。所以我们就锁定在族谱里的第三房找我们的祖父,曾祖父和老太的信息。因为祖父,曾祖父和老太,已经不按辈份取名了,像老太只留下了号(楚翘),两个曾祖父的书名树楷(楷是三点水,打不出字来)和树槟。另外,老太的坟址比较确定是在岩坑,元配是林氏,次配是秦氏和赵氏。曾祖父的其他几个名字是吴之翰和吴之屏。两个祖父的名字是吴朝兴,吴朝璋(字泽生)。就凭着这几个线索,我们开始一番大海捞针。

仅仅如此,我们还是遇到很大麻烦。于是伯父们又开始回忆线索。曾祖父吴之翰生于1867年,即清同治年间(同治元年是1862年,光绪元年是1875年,宣统元年是1909年,族谱上是用皇历纪年的),卒于1931年,属于民国范围。祖父生于庚子年,即1900年,1125日。这样一来,终于找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人名来。

此人之坟葬在岩坑,座东北朝西南(完全符合真实情况),元配也是林氏。其下有四子(实际上是五子,其中一子九岁就去世了,没有记录也很正常),其孙名叫宝珍(根据三叔父回忆,其父亲在家确实唤这个小名),另一个孙叫宝红,生于庚子年1125日。伯父们高兴极了,连呼:“对西对!起码有百分之七八十确定是这个人了!”

伯父们还要回去向大姑姑们查证一下具体的细节,还未确定是否是三甲吴氏的一支。根据族长介绍,九几年的时候修族谱他们曾经到过岩坑,但那里的吴氏囿于家族内部纠纷,没有要求修族谱,造成了那个地方资料的遗失。而我们家的族谱也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烧掉了,也无法查找了。

最后查到的这个比较靠谱的人(根据推断是老太楚翘),属“日”字辈,顺着他下来,吴之翰是“作”字辈,祖父吴泽生是“廷”字辈,我的父亲是“沛”字辈,而我属于“永”字辈。在回来的路上,伯父们笑着说,如果我要入家谱的话,那个名字该是“吴永跃”了,这又是后话了。

附网上查找资料:

1)吴氏郡望

郡,是旧中国行政区划分,自商周开始一直延续到隋唐。秦汉之前,郡比县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划为三十六郡,汉代以后郡数目有所增加,且比县大。

所谓郡望,就是一郡中的望族,亦即指一郡中人口众多,社会地位高的显赫家族。郡望是中国家族文化的特有内涵之一,也是家族特有的标志。中国人特别崇敬祖先,故对本家族的“郡望”总不能忘怀,即使从发祥地的某郡迁走了,其子孙后代还永远记着自己是某郡人,所以郡望是家族文化的历史名词,在家族“郡望”中的“郡”不一定是秦汉前或隋唐时的“郡”,因为“郡望”中的某些“郡” (如延陵、江浙郡)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前者指古延陵,而后者则指江浙地区,故“郡望”中的“郡”有时也泛指某一地区。

吴氏的郡望有渤海、延陵、濮阳、陈留、吴兴、长沙、武昌、汝南、江浙等郡望。绝大部分郡望中的吴氏为季子后裔。

渤海郡:古郡海郡,位于渤海湾周围的地区,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静、青县、沧州以及山东的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古渤海郡的吴氏有几支,有的是吴芮的后裔;有的是汉司徒吴雄的后裔。    特别指出的是,在吴氏郡望中,江浙一带的吴氏亦称渤海吴氏,但此“渤海”实为今东海的通称,指的是今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故吴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区的吴氏,也包括江浙一带之吴氏,历史名人极多。

延陵郡:春秋时季子的封邑,今江苏武进县,延陵始祖季札第四子子玉世居于此;次子征生的后裔亦有部分也回归延陵。

濮阳郡:古濮阳郡,春秋时卫国的领地,汉置鄄城县,属济阴郡,晋析置濮阳郡,隋废,唐天宝初又改为濮阳郡,其地约今河南濮阳及山东鄄城一带。濮阳吴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后裔分布极广。最早见于史书的濮阳吴氏历史名人有魏吴质和其六世孙东晋时广州剌史吴隐之;唐代有章敬皇后(肃宗李享的皇后)及其兄弟吴溆、吴凑、吴澄江家族;宋初有吴延祚家族。

陈留郡:古陈留郡,地在今河南开封一带,陈留吴氏是一支古老的吴氏,自汉魏晋至隋唐,陈留吴氏是当地的大家族。如汉代的吴恢、吴佑父子;三国时期有刘备的穆皇后吴苋及其弟吴壹(懿)家族;唐代有著名的史学家兢公等。

吴兴郡:古郡名,三国时分丹阳设吴兴郡,郡治乌程,隋改为湖州,唐天宝元年又改为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地。

长沙郡:秦时置郡,因有“万里沙祠”而得名,汉为长沙国,属长沙王吴芮的封地,后汉复为长沙郡,约今之湖南省大部分地区。    武昌郡:三国时期吴主孙权以下雉、寻阳、新城、柴桑、沙羡、武昌六县置武昌郡,隋废。春秋属楚王国领地,春秋末年(此时亦吴国末年)吴国公子厥由、掩余、烛庸、庆忌等即迁往楚国。三国时期有孙权的舅父吴熊庆、吴洵文父子及其后裔居此,子孙极为发达。

2)吴氏的历史发展

泰伯封地在吴国子孙便以国为姓江南在古时属于吴国的范围。而吴国,正是吴姓人的发源地。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周初,是泰伯的封地,传到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壮大,国境一直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中,最后被矢志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所消灭的吴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史记周本纪”纪载,古公亶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祥瑞出现,所以身为祖父的古公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对这个甫出生的孙儿,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身为长子的泰伯在听到这话后,立刻明了父亲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昌。于是,他就自动引退,跟老二仲雍老远地跑到荆蛮地方,并且文身断发,表示让位于季历的决心。

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感动了许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动地跟随了他,而逐渐发展成为吴国。      由此看来,吴姓与周姓的汉人,不但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呢!发源于苏、淅一带的吴氏,后来很快地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今山东省)。根据《姓纂》的说法,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后代。吴季札也是一位备受史家称道的贤者,他一再坚持不肯越宗传递的故事,早为人所熟知。唐朝时代有一位阳翟人,字道子,少孤贫,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号称画圣,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又善画佛像。清朝有吴敬梓,全椒人,字敏轩,精于文选,诗赋援笔立就,性豪爽,好施与,以此倾其资,著《儒林外史》说部,人争传写,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吴氏族人的祖先

许多姓氏的祖先源自河南、山西或陕西等地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而吴姓与区、欧、欧阳三姓的发源地却在长江以南的吴国和越国,古代吴国的所在地是现在江苏省无锡县。吴氏族人是吴王夫差的后裔,但是吴氏族人都以季扎为他们 的老祖宗。如果再追溯上去,吴氏族人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因为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朝的泰伯,这个姓拥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有泰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圣瑞出现,身为祖父的古公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之意对这个刚出世的孙儿充满期望。身为长子的泰伯听到这番话后,知道父亲的意思是希望把王 位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姬昌。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泰伯和二弟仲雍带领一批人跑到遥远的江南,当时的江南属于荆蛮之地,为了表示让位给季历,不再回去的决心而纹身断发,在江南从事农业生产,安居生息。那一千多户自动跟随泰伯到江 南的周人逐渐把江南发展起来。

周灭商后,周武王寻找泰伯与仲雍的后裔,找到了他们的三 世孙周章,封他为诸侯,封地称为“吴国”。周章传至第十八世孙寿梦,他有4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寿梦有意传位给季扎,季扎不愿越宗传递而迁居延陵,以耕种为生,终年90岁,当地人建庙立碑纪念他,延陵也就成为吴氏族人的另一个发源地。      春秋后期,吴国国势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强大的楚国,他的儿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后来,勾践的臣子范蠡使用美人计,派遣西施到吴国伺候夫差,父差迷恋女色,放松警惕,以至被越国所灭。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子孙以吴为姓。根据琼州吴氏公会祠碑记的记载,西汉吴文翁南迁福建,成为福建的吴姓始祖。唐朝大司徒(官名)吴壶邱从福建迁居海南,成为海南吴姓始祖。

3)吴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中国军事学上,最负盛名的是 《孙吴兵法》的作者之一的吴起。吴起是战国时代的兵家,他善用兵,著有《吴起》四十八篇。在文坛与画坛上吴氏族人有卓越的成就,如唐朝画家吴道子,近代书画家兼篆刻家吴昌硕。《西游记》的作者——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儒林外史》的作者——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元曲作家吴昌龄,现代史学家吴晗以及戏剧家吴祖光等都是杰出的吴氏族人。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古公亶父之后——吴姓 吴姓的由来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

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据考,吴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延陵(今江苏武进县)。

吴姓家族专用楹联

吴姓家族历来习惯于将下面4位族中代表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楹联,以事彰扬。见到下面这些吴姓家族专用楹联,主人一定姓吴。

延陵望族(吴季札)。廷尉名官(吴公)。风裁峻历,飞帛书御史之名(吴中复)。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吴申)。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