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小说

第十九章 西冷绘画名家--安吉吴昌硕家族

时间:2020-01-30 14:01:13   作者:豢美   来源:   阅读:10864   评论:0
内容摘要:第十九章 西冷绘画名家--安吉吴昌硕家族 西泠绘画名家--安吉吴昌硕家族吴昌硕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动荡与战乱,但始终不曾放弃艺术追求,终以金石、书、画、篆刻多项才艺而扬名海内外,是安吉吴氏家族的骄傲。(一)家族渊源浙江安吉的吴昌硕家族是江苏淮安吴氏的一支。淮安是江苏吴姓的重要......
第十九章 西冷绘画名家--安吉吴昌硕家族

西泠绘画名家

--安吉吴昌硕家族

吴昌硕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动荡与战乱,但始终不曾放弃艺术追求,终以金石、书、画、篆刻多项才艺而扬名海内外,是安吉吴氏家族的骄傲。

(一)家族渊源

浙江安吉的吴昌硕家族是江苏淮安吴氏的一支。淮安是江苏吴姓的重要聚居区。据吴昌硕自撰的《吴氏列祖诸传》所述:"时高宗南渡,公不欲居都会,孥舟泛苕水,曲折寻其源,抵安吉州南之鱼他乡即所谓鄣吴村者,故鄣本汉郡,在深山中,公乐其风土,遂家焉,是为吴氏之始祖......"可见,早在南宋建炎初,金兵南侵,宋室仓皇南渡的时候,淮安吴氏家族的吴瑾便挈家人南迁,溯苕溪而上,定居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其实,鄣吴村古属湖州的孝丰县,安吉、孝丰两县从明孝宗二年(1489)以来一直分治,直到解放后的1958年才合并称安吉县。

鄣吴村位于浙江省西北角浙皖两省的交界处,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前的金华山和村后的玉华山遥遥相对,苕溪绕村东流,滋润了村东的千顷良田,村头溪边古树参天,鸥鹭盘旋,鹂蝉鸣噪,更衬托出乡间的恬静。查《孝丰县志》,元代大画家赵孟烦曾有诗赞日:"山深草木自幽清,终闻莺不见莺,好作束书归隐计,蹇驴来往听泉声"。地处深山的鄣吴村到明代始因吴氏的迁入而声名鹊起:明中叶,吴瑾的九世孙吴龙、吴麟及吴麟之子吴维岳、吴维经相继得中进士,一时号称"父子叔侄四进士",其问数十年,吴家在此大兴土木,广拓宅基,建造了豪华的府邸、雄伟的牌坊、庄严的祠堂以及无数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飞檐高墙,其声名大大超过孝丰县城,因而有"大大鄣吴村,小小孝丰城"之说。经过明清四百多年的经营与繁衍,到晚清鄣吴村已发展到拥有五六千人之众的大村,成为孝丰第一大镇。

吴瑾的第十九世孙吴芳南(号涵芬,生卒无考),是吴昌硕的曾祖。据《吴氏宗谱》载,他是清国学生,例赠文林郎,敕赠修职郎。三夫人:原配陈氏,庠生陈汝信女;继配沈氏,庠生沈德治女;续配马氏,庠生马显文女;均例赠孺人。生一子一女,女适德清县嘉庆戊午举人己未进士陈白云。子吴渊即吴昌硕祖父,原名应保,字和甫,号目山,生卒无考。清嘉庆戊午科举人,截取知县,改授嘉庆府海盐县教谕,安吉县古桃书院山长。

著有《天目山房诗稿》。原配章氏,庠生章学昌女;继配李氏,中城兵马司指挥李葆光女;严氏,国学生严采臣女。三妇人均例赠孺人。吴渊共生四子一女。长子吴开甲,号春孚,生卒无考,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科副贡;次子吴逢甲,号韵江,九品衔,生卒无考;三子吴先甲,幼殇,生卒无考;四子吴辛甲,即吴昌硕之父。号周史,又号如川,生于道光元年卒于同治七年(1821~1868),咸丰元年(1851)辛亥科举人,截取知县,钦加同知衔,著有《半日村诗稿》。原配万氏,孝邑例贡生议叙八品顶戴万人杰女。继配杨氏。吴辛甲共生三子:长子吴有宾,幼殇,生卒无考;次子吴俊卿,即吴昌硕;幼子吴祥卿,生无考,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

(二)绘画名家

1.少年发蒙

吴昌硕,名俊、俊卿,字仓石,六十九岁后更字为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破荷、大聋等。1844年出生于鄣吴村。

吴昌硕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的动荡年月。在他出生前四年,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古老、封闭的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激起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不断反抗,在吴昌硕七岁那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但是,这次席卷全国的农民反抗斗争还是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接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13战争,中国的灾难日甚一日,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努力也不断深化,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是奋斗的中国人始终陷入失败和迷惘,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领上了正确轨道,如火如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展开,中国革命焕发了新的生机。

这一时期,伴随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急剧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考古发现不断问世,带动了文字、音韵、训诂及金石考据学的勃兴,而所有这些,又深刻影响了刻印、书法、绘画及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诗词歌赋戏曲等相关艺术形式的崛起。生活于这一时代的吴昌硕,既受过传统思想的熏染,又深感新形式的激荡,在精神的苦闷与彷徨中寻求着民族、国家与个人的生活出路,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介文人吴昌硕人仕不成,只好用艺术发泄胸中的郁闷,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放。因而成为工于书法、篆刻、绘画、诗赋的一代艺术大家。幼年的吴昌硕是在鄣吴村度过的。很小,他就表现出了旺盛的求知欲。先是跟着父亲在家念书,七、八岁以后,入溪南吴氏家塾"溪南静室"读书,翻山越岭十几里路,风雨兼程,从不间断。父亲是引领吴昌硕艺海乏舟的第一人。吴辛甲虽有"截取知县"的资格,但素性淡泊,不慕名利,一直赋闲在家,以耕读为生。喜吟咏,善金石。乃父的喜好与追求强烈地影响了吴昌硕。使他从幼年时起就酷爱治印。家贫无力购买刻刀刻石,便以铁钉为刀,古砖为石,常喜独处窗前,反复琢磨,终日不倦,为此同伴送给他一个颇具女性化的绰号--乡阿姐。

2.青年动荡

清咸丰十年(1s60),吴昌硕十七岁,太平天国的一支攻人湖州,经广德间道安、孝两县,南下杭州,在鄣吴村附近与清军和地主民团遭遇,双方旗鼓相当,相持不下,在湖州鏖战半年之久,村子经此战火,化为一片焦土。加之随之而来的瘟疫、饥荒,百姓或死或逃,一度繁华的大村镇,顿成荒凉的无人区。吴昌硕一家也难以幸免。他的祖母严氏,母亲万氏,妹妹(佚名)、弟弟祥卿,聘妻章氏全部死于这场战乱。他和父亲躲入山中得以大难不死。其间,他辗转流浪于浙、皖、鄂等几省,以乞讨、作佣度日,屡遭生命之险,尝尽人间辛酸。直到五年后的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退出安吉、孝丰一带,父子俩才重返故里,环境静谧、人口繁盛的大村镇,已是一片焦土,满目苍凉。二十一岁的吴昌硕与父亲背井离乡,迁居到安吉县城-安城镇,盖了几间草房,辟出一片菜地,自号"芜园",父子相依为命,躬耕度日。躬耕之余,吴昌硕始终不忘拼命借书读书,二十二岁时,在县学官的催促下,参加安吉庚申科秀才考试入围,但继承乃父秉性,且对腐朽的清朝统治失望透顶的吴昌硕始终不以科考入仕作为平生追求,此后一生无意仕途,致力于艺术追求。在"芜园"耕读期间,吴昌硕与施旭臣、严履庵、朱正初、钱铁梅等好友频繁往来,布衣粗食,以文会友,乐在其中。为了纪念这一段难忘的时光,吴昌硕曾以"芜青亭长"为号,在《缶庐集》中有《别芜园》、《芜园梦中作》、《梦芜园》等多首以"芜园"为题的诗,其中,《芜园梦中作》回忆了在芜园和左邻右舍故人一起畅饮的情景;"东邻西邻携酒壶,南枝北枝啼胡卢。绿竹满庭自医俗,青芜做饭谁索租。眠展蕉阴叶叶大,坐听檐雨声声粗。梦醒灯火医寒碧,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