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小说

第二章 开发逐鹿东南--吴姓第一望族勾吴寿家族

时间:2020-01-30 14:00:30   作者:豢美   来源:   阅读:10757   评论:0
内容摘要:第二章 开发逐鹿东南--吴姓第一望族勾吴寿家族 开发逐鹿东南--吴姓第一望族勾吴寿梦家族在历史上,有关吴姓家族的始祖虽众说纷纭,但最确切的始祖还是太伯、仲雍创建勾吴家族,即吴王室。吴王室应为吴姓第一望族,它既是姬姓吴氏的源头,也是绝大多数传世吴氏子孙的直系始祖。太伯无,仲雍生季简......
第二章 开发逐鹿东南--吴姓第一望族勾吴寿家族

开发逐鹿东南

--吴姓第一望族勾吴寿梦家族

在历史上,有关吴姓家族的始祖虽众说纷纭,但最确切的始祖还是太伯、仲雍创建勾吴家族,即吴王室。吴王室应为吴姓第一望族,它既是姬姓吴氏的源头,也是绝大多数传世吴氏子孙的直系始祖。

太伯无,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和仲。叔达死,周章继为勾吴首领,此时正值武王灭商一统天下大行分封之际,于是周武王依既成事实正式分封周章为勾吴国君,仲为虞国国君,仲以国为姓,是为虞仲。

虞国为小国,位于晋国与虢国之间。前655年,晋国假虞伐虢,结果晋灭虢后,又回师灭了虞,留下了"唇亡齿寒"的历史笑柄。而吴国则由于在吴王寿梦统治时期抓住机遇,锐意进取而日渐强盛。

(一)寿梦称王

周简王元年(前585)仲雍的十九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寿梦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有作为的君主。在其即位的第二年,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因与令尹子重、司马子反有仇隙而逃奔到晋国。子重、子反杀了巫臣的族人,分了巫臣的财产,巫臣听说后十分震怒,决心伐楚报仇。他力劝当时与楚争霸的晋国联吴抗楚,并自荐为晋国使臣,亲自出使吴国。欲图破楚服越,富国强兵的吴王寿梦十分信任巫臣,委托其整饬军队,训练士卒。又任命巫臣的儿子狐庸为吴国的行人(外交官),掌管与各国的往来,加强与中原的交流。自此,吴国开始通好于晋,参与中原各国的军事政治活动。在巫臣的训导下,吴军开始伐楚及其属国巢(安徽今县)、徐(今安徽泗县),攻人楚的州来(今安徽凤台),使楚国疲于奔命,以至"蛮夷之属楚者,吴尽取之"。吴国的崛起使中原各国刮目相看。

吴王寿梦在位二十五年,他执政期间求才若渴,选贤任能,富国强兵,加强与中原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接受北方先进文化,为吴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太史公云:"寿梦之后吴始大,称王"。寿梦死后,他的儿子们继承家族遗风,又谱写了兄弟谦让的新篇章。

寿梦有子五人,长子诸樊(又名竭或遏)、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又名夷未)、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其中季札最贤,而且才华横溢,深为父兄喜爱。寿梦生前欲立季札为储君,以便将来继承王位,但季札不同意,认为这样做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寿梦只得立长子诸樊为储君,代理执掌国政。寿梦死后,诸樊以储君身份主持葬仪。丧事完毕,诸樊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十分感谢长兄的深情厚谊,但却立志守节,不登王位,而诸樊和吴国王室则坚持立季札为王,季札只得学习先祖再次出逃,诸樊只好承继大统。

诸樊统治时期,吴、楚多次展开较量。诸樊元年(前561),楚共王死,吴国乘机发兵伐楚。楚国勇将养田基为帅,以大夫子庚为援设伏迎战。吴军大败,公子党被俘。次年,吴向晋通报败绩,请求在向(今安徽怀远)会盟,共议伐楚。晋国大夫范宣子责备吴国乘人之丧伐人之国的不义行为,驳回了吴国联晋伐楚的要求。是年秋,楚国以公子贞为统帅,兴兵伐吴,以报前仇。吴军坚壁不出,子贞只好班师,但楚将子囊却视吴军懦弱无能,不肯退兵。吴楚交战,吴军切断楚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然后分围合击,大败楚军,楚公子宣谷被俘。此后十年,吴楚暂无战争。诸樊十二年(前549)楚国再次兴兵伐吴,仍无功而返。十三年,诸樊还以颜色,双方大战于巢(安徽今县)。楚王采纳楚大夫巢午臣的献计,设伏将亲临军门指挥迎敌的诸樊射死,死前诸樊留下遗言: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兄终弟及制,以便实现先王(寿梦)将王位传给季札的遗愿。

按照诸樊遗嘱,二弟余祭继位为王。余祭在位期间,吴楚大战继续。余祭继位后的第三年(前545),齐国国相庆丰因专权淫乱弑君被诸大夫讨伐,先奔鲁,后逃吴。余祭以为得到了一位了解中原情势的能人,不但收留了他,且嫁女封邑,使其荣耀异常。余祭的不明智之举为楚国联合中原各国伐吴留下了口实。鲁昭公四年(前538)七月,楚国联合陈、蔡、许等国以替齐国讨伐庆丰为名伐吴,攻破庆丰封邑--朱方(今江苏丹徒),活捉庆丰,诛灭其族。吴国起兵救庆丰不及,顺便夺取了楚国东方边境上的三个城邑。次年冬,楚国又联合陈、蔡、许、越等国,再次伐吴,以报丧邑之仇,但此次吴军早有准备,楚兵无功而返。鲁昭公六年(前536)秋,楚国又因徐国在楚吴之间摇摆不定而派大夫遗浅率军伐之,吴国起兵救徐,楚令尹子荡兴兵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干溪(江北淮水南)",吴军大败楚军于房钟,俘获大批楚军,缴获大量战利品,"子荡归罪于遗浅而杀之"。由此,吴国声威大振,楚国不敢再对吴国轻举妄动。

鲁昭公十一年(前531),吴王余祭死,其弟余昧立。昭公十三年冬"吴灭州来"。楚令尹子期伐吴,楚王不许,日:"吾来抚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备,未定国家,而用民力,败不可悔!"实则畏惧吴国。加之其与晋争霸中原,所属小国又三心二意,故坐视吴灭州来而去。吴得州来又将之封给季札。季札因先封延陵,再封州来,因而又号延州来。

鲁昭公十五年(前527)余昧死,吴王室欲立季札,季札坚辞不受,逃到自己的封邑。吴人说:"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余昧之子僚为王,是为王僚。

(二)季札出使

季札是吴姓始祖中的著名贤者。季札之"贤",不仅表现在他的让王避位,还表现在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外交风度。

吴王余祭四年(前544),为敦睦邦交,以对抗楚国的侵扰,季札受命出访中原各国。季札首站到达鲁国,受到鲁国执政国卿叔孙穆子的接待,并观赏了周乐。季札每观赏完一段乐舞,都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显示了他渊博的知识,豁达明理的优良品德和对中原诸国的深刻了解。故童书业在其所著《春秋史》一书中将季札与齐之晏婴、晋之叔向并称,当不为过。

季札从鲁至齐、郑、卫、晋、徐,每至一国都能见微知著,反映出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明的政治头脑。

在齐国时,他审时度势,劝晏婴交出封邑和权力以避祸,晏婴听从了他的规劝,使他在由陈桓子挑动的齐国的一场权力之争中没有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者;在郑国,他与郑大夫子产相见恨晚,双方互赠缟芝,在历史上留下了"缟芝之欢"的佳话,他还预见到了郑国执政伯有将有不测,告诫子产,如一旦有朝一日掌握政权,务必谨慎有法度,方可避免郑国的衰亡。次年,果然,伯有被杀,政权归于子产,季札的预言得到验证;在徐国,季札知道徐郡很喜欢他的佩剑,但考虑到作为一个使臣必须有佩剑以示尊严,不便立即相送,准备完成出使任务后返回途中再相赠,但不曾料到,再回到徐国时,徐君已死去,季札将宝剑挂到徐君墓旁的树上,以完成自己心中许诺相送的心愿。

季札以他的精明、睿智与高尚人格赢得了时人好评,也赢得了中原国家对偏处东南一隅的吴国的良好印象。从此开始,一向只记载中原国家的《春秋》也开始记载吴国的史实。

吴王僚十二年(前525),季札第二次出使中原。当时楚平王死,吴国欲乘机伐楚,故派季札出使晋国观察中原各国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