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世界

吴三桂:明末清初将领

时间:2020-01-29 12:02:06   作者:gohwu   来源:   阅读:11283   评论:0
内容摘要:吴三桂:(明朝万历四十年~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12~1678年),字长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著名明末清初将领。先世由徽州(今安徽歙县)迁高邮(今江苏高邮),后流寓辽东中后所(今辽宁绥中)。明朝万历四十年壬子(公元1612年),吴三桂生于辽东中后所城一个低级军官之家。其生母史料......

吴三桂(明朝万历四十年~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121678),字长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著名明末清初将领。

先世由徽州(今安徽歙县)迁高邮(今江苏高邮),后流寓辽东中后所(今辽宁绥中)

明朝万历四十年壬子(公元1612),吴三桂生于辽东中后所城一个低级军官之家。其生母史料未载,其继母是明朝名将祖大寿的妹妹。父亲吴襄给他起名三桂,字长白。他排行老二,哥哥叫吴三凤,弟弟叫吴三辅,还有两个妹妹。其原籍是安徽徽州(一说江苏高邮),大约在他的祖父一代便由于经商的原因,迁徙到了辽东。

因为父亲吴襄出身军旅,且于明朝天启二年壬戌(公元1621)中过武进士,因此吴三桂从小便受到骑射训练,他手不离箭、身不离鞍,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特别是大刀,因为他臂力过人,更舞得出神入化,成了他一生的随身武器。吴三桂从十多岁起,便喜欢狩猎,常常带着家人,出没于山林之中,多年的狩猎生涯对他后来的军事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

吴三桂十六七岁时,应试武举,得中武举人,这得益于父亲对他的严格训练和自己的刻苦习武。吴三桂除了武功不凡外,还勇猛过人,这首先展露在一次对后金的战斗中。明崇祯皇帝二年己巳(公元1629)农历10月,皇太极亲率五六万大军,绕道内蒙,直趋北京。崇祯皇帝误中皇太极的反问计,将大将袁崇焕逮捕入狱。这时,吴三桂父子俱在祖大寿军中。袁崇焕被捕之后,祖大寿率辽兵奔返宁远,崇祯皇帝派使者到山海关才迫上祖大寿,宣称只罪袁崇焕一人,与众将无关。如此,祖大寿才返回建昌(辽宁凌源),打算截击后金兵,这时,已到了明崇祯皇帝三年庚午(公元1630)农历2月。一天,吴襄带领数百人外出侦察敌情,忽然与后金上万名兵将相遇。后金兵欺吴襄等人少,欲迫其投降,故围而不攻。祖大寿见后金兵多,不敢派兵出城救援,吴襄等眼看只有死路一条了。吴三桂眼看父亲被困,万分焦急,于是大胆向祖大寿请战。祖大寿不允,吴三桂便带着家丁二十人,出城救父。

吴三桂提刀上马,亲自居中,左右各置家将一人,其余十八骑分作两翼,勇敢地冲入包围圈。后金兵见二十余骑明军冲来,一时束手无策。吴三桂拈弓一箭,射中一后金兵将领,那位将官从马上卜跌落下来。吴三桂恰好去割取后金将官首级,不料那个将官忽然跳起,用短刀刺中吴三桂的鼻梁。吴三桂顾不得面部流血,手起刀落,将那个将官的首级砍了下来。接着,他与父亲吴襄合兵一处,一马当先,率众突围。后金兵以为少数明兵是诱敌之计,未认真阻拦,况且吴三桂英勇过人,因而他们突破了重围,回到城中。

祖大寿亲自出城迎接,并替吴三桂申请擢升。吴三桂孤胆救父之事,一时传为佳话,他也由此功被提升为游击将军。这时,他还不到二十岁。他十六七岁中武举,不到二十岁便进入将军行列,在当时可谓出类拔萃。他大眼大耳高鼻,生得一表堂堂,虽说身材不算太高,但力气却超平常人。虽然在救父一战中,鼻梁上留下了疤痕,但并未严重影响他的相貌,见过他的人都赞赏他奇伟的体魄、雄赳赳的丰姿。

吴三桂不但精武,而且习文。他天天鸡鸣即起,半夜方息,除了练武之外,手不释卷。他从书中吸取了不少营养,这对于他日后的军旅生涯是很有补益的,他不单是一介武夫。他将《汉记》中的两句话,作为自己终生的座右铭:"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他少年得志,要当皇帝身边的大官,要娶到像汉朝阴丽华那样的美人,在封建社会里,这种追求是很自然的。后来,他当真如愿以偿,当了平西王,娶到了陈圆圆这样倾国倾城的美人。但是,得到这一切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倒退了上百年,他本人也落了个灭族的惨痛下场。

就在吴三桂春风得意之际,他的家庭却出现了挫折。明崇祯皇帝四年辛未(公元1631),皇太极发动了攻取大凌河(辽宁锦县)之役,祖大寿率三万兵固守。辽东巡抚丘禾嘉督率总兵官吴襄、宋伟率兵四万相继数次增援大凌河。在第四次增援行动中,由于吴襄部率先逃遁,致使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等三十三将被俘,明军大败,并由于这再未向大凌河增援,导致祖大寿坐以待毙。败报传到北京,朝廷震怒,削掉了吴襄的总兵官一职,让他戴罪立功。吴三桂由于是低级军官,没有受到处分。好在当年山东孔有德、李九成兵变,吴襄参与镇压兵变有功,终于官复原职。吴三桂在此战役中,跟着父亲勇敢作战,这使得他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明崇祯皇帝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农历7月,二十七岁的吴三桂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总兵官独当一面,吴三桂在六年间,由游击而参将,再副将,再升到总兵官,与他同时代的将领相比,可谓独步青云。在明清长期战争中,宁远与锦州是关外八城中最重要的两城,朝廷派吴三桂驻守宁远,表明了对他很是看重。

吴三桂的飞速升迁。一面是他在同辈人中,确属佼佼者,才能过人。另一方面,也是靠他良好的社会关系。除了他舅父祖大寿兄弟的帮衬外,他拜于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门下。更关键的是,吴三桂拜监军使宦官高起潜为义父。吴三桂轻易升任总兵是由于这三人的大力支持。

吴三桂升任总兵之后,首先抓了练兵,他依据洪承畴的部署,用了二年的时间,练成辽兵三万,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劲旅。此外,吴三桂与其父吴襄一起,经过多年经营,还组成了一支吴家亲兵。这批亲兵有三千多人,由吴氏家丁家将组成,只听命于吴氏父子。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优厚的待遇,所以也特别能战,是吴氏父子的子弟兵,常常于关键的战斗中敢效死力。

吴三桂升任总兵之后,还积极参加对清军的作战(皇太极于公元1636年在沈阳称帝,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他曾于明崇祯皇帝十三年庚辰(公元1640)与接应蒙古多罗特部民的清济尔哈朗、多铎等率领的清军激战于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同年农历7月他又率领步兵五百余人自松山夜袭清兵镶蓝旗营地,迫使该股清军移营。同月,又在杏山,战胜了善战的清多尔衮、豪格带领的清军。明崇祯皇帝十四年辛巳(公元1641),清军对锦州形成包围,锦州粮草溃乏。当时运粮官都惧怕清军,将粮食卸在宁远,不敢送往锦州。吴三桂胆识过人,亲自率兵将一万五千石大米安全押送到锦州,坚定了锦州将士守城的决心。

这些事实均显示,吴三桂升任总兵官之后,积极报效朝廷,为保卫大明江山而奋勇战斗。

明崇祯皇帝十四年辛巳(公元1641),发生了明清兴亡史上的重要一役“松山决战”。松山是距锦州九公里的战略要地,而锦州是通向山海关的辽西走廊之重地。清太宗皇太极决定攻下锦州,以扫清通向山海关的阻碍,他亲临前线指挥,倾全国之兵,志在必得。

明朝兵部也已明白清军意图,便派蓟辽总督洪承畴出关督师,并调八镇总兵会师援锦,这八镇总兵官是: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八镇兵马共十三万人,聚集于松山与杏山之间,这已是明王朝所能使用的所有重要兵力。在八镇兵中,吴三桂、白广恩、马科是可以独当一面的骁将,尤以吴三桂率领的辽车兵最为强悍。吴三桂训练有精锐骑兵一千,每五十骑为一队,共二十队,每队有一骑领官。作战时,吴三桂将写有二十骑领官的竹签插在靴筒上,他每取出一签,叫出该骑领姓名,该骑领即率领本队骑兵,跟随吴三桂冲锋陷阵。在八镇兵马中,吴三桂统辽兵两万,实力是最强的,洪承畴也尤其看重他这个门生。

农历425明清双方在乳峰山上下激战,明兵出动六万人,清兵只三万余人。双方激战一天,互有伤亡,吴三桂部表现杰出。在连续的战斗中,明宣府总兵杨国柱战死,而清军已先后按清太宗的部署,将明军围困于松山地区。明军统帅洪承畴觉察到被歼的危险,便于农历821日晚召开八镇总兵会议,要求大家第二天拚死一战。没想到,大同总兵王朴胆小怕死,当晚便率本部兵突围逃命。

王朴带头逃跑,动摇了明军军心,八镇兵均争先拔营。吴三桂见此形势,亦不怠慢,马上带领本部人马,从大路杀出。清兵小路兵力集中,大路反而兵力不多,被吴三桂抓住机会,逃进杏山城,王仆也逃至此城。明军死伤不少,不少人被海潮吞没,决战完全失败。接着,农历826吴三桂与王朴又从杏山逃至宁远,兵士死亡殆尽。

松山一战,明军全军覆没,五万多人马被歼,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四城失陷,统帅洪承畴于松山城破后被俘,名将祖大寿降清,明朝经营数十年的宁锦防线如果土崩瓦解,从此,明朝再没有能力抵抗清兵,只剩下一口残存的气息维持生存。做为朝廷十分器重,一向以敢战著称的吴三桂,在松山战役中,置其老师洪承畴于不顾,竟然尾随王朴仓促逃命,做了可耻的逃兵。他甚至连曹变蛟、王廷臣二人部不如,这二镇总兵,后来死守松山,城破后被杀。寻根究底,还是为了保存实力。在明清战乱之际,谁都懂得武力的重要。吴氏父子苦心经营多年的吴家军,是不愿为明朝陪葬的。吴三桂要保持这支力量,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封妻荫子服务。

吴三桂逃至宁远后,积极收留败兵,蓟镇总兵白广恩也兵败来归,与吴三桂一起守城。此时宁远孤悬山海关外,已很难守卫,但崇祯皇帝仍令吴三桂收集残部坚守。由于此时,除了吴三桂,大明朝廷已无将可用。松山战败后,朝廷将王朴斩首,而只将吴三桂降职,让他戴罪立功。同样是逃兵,朝廷却处分不同,就是由于此时关外,离不了吴三桂。吴三桂也不负厚望,半年多,便重新集聚了三万人马,坚守宁远孤城。

那时,大清朝廷对吴三桂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劝其投降。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祖可法,哥哥吴三凤,姨父裴国珍,表兄胡弘先,挚友张存仁、邓长春等人降清后都写信劝吴三桂降清。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农历4月,清太宗本人直接给吴三桂写了亲笔信。农历10月份清太宗又再次写信,劝吴三桂早降。吴三桂面对这种形势,却拒不降清。明崇祯皇帝十六年癸未(公元1643)农历8月,清太宗去世,年仅六岁的福临登机,即顺治帝。皇帝年龄太小,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农历9月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便除丧服,率大军攻击宁远以西至山海关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小城。

农历924,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开城墙,攻占中后所,斩明将吴良弼等二十令人,歼明军第四千五百余人,俘四千余人,农历929101又攻破前屯卫,斩明将李辅明、袁尚红等三十余人,歼明军第四千余人,俘二千余人。中前所明守将总兵黄色见二城已失,便离开了城市逃跑了,清兵就轻易地得到了城池不久又得到了中前所和明兵一千多人。

这三城的失陷使宁远与山海关二百公里间的明军防线彻底瓦解,宁远已成为真正的孤城,明军已不堪一击。此时。宁远已彻底处于清军的控制与包围之中,守城军民已是人心惶惶。明崇祯皇帝十六年癸未(公元1643)农历12月,明守备孙友白便从宁远逃出,投降了清朝。但吃惊的是,吴三桂仍拒不投降,欣喜的是清军也没有再向宁远发动攻击。

吴三桂这样执著拒不降清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明朝的忠君思想束缚着他,在明朝,名节非常重要,儒家的教育尤以忠君为先。在明朝高级将吏中除非被俘或走投无路者,极少自动降清者。吴三桂自幼受儒学教育,不乏忠君思想。尤其是做为汉人,投降少数民族的清朝,在当时士大夫官吏中,一般是很难接受的。非万不得已,是不愿失去名节的。二是明帝于吴三桂父子有恩。吴三桂父子相继任职总兵,是大明朝廷特别的恩遇。三桂父亲吴襄在大凌河战役中,临阵脱逃,朝廷仅降职处理,很快又恢复了原职。三桂本人松山一役中败逃,也只降职处分,仍命其负全责守宁远。三桂的许多亲属降清,皇帝也未连累吴三桂。皇恩独厚,是他此时拒不降清的第二个理由。

明崇祯皇帝十七年甲申(公元1644)农历11,李自成农民军在西安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农历18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分两批向明朝首都北京进发。农民军摧枯拉朽,明军已如强弩之末,大明朝廷已危若累卵。

此时,明崇祯皇帝已无计可施,又加上国库亏空,士兵得不到兵饷因此士兵们都不愿再听他的号令,将领也不愿再为他卖命。万般无奈之际,他又想起了吴三桂父子。崇祯皇帝于正月初将已闲居在家的吴襄招进京,命他提督御营。这显然是因为吴三桂手握重兵,为了扰笼吴三桂,不得不重用吴三桂之父。接着,崇祯皇帝又想把吴三桂这支生力军调进关来,对付农民军。因此,他亲自招见吴襄。吴襄慷慨陈词,说农民军不是吴三桂的对手。崇祯皇帝欲调吴三桂,又害怕落丢弃宁远的罪名,一直下不了决心。众大臣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就此事负责。

明崇祯皇帝十七年甲申(公元1644)农历3月初,农民军已进至宣府城,离北京只有二百余公里了。这时,明崇祯皇帝才做出了弃宁远,招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四将入京勤王的决定。四将均封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这时,山东总兵刘泽清托辞坠马伤脚,拒不奉诏,吴三桂与蓟辽总督王永吉路远,只有蓟镇总兵唐通带了八千人马先到北京。明崇祯皇帝封唐通为定西伯,命他把守居庸关。不想,唐通却投降了农民军,居庸关不攻白破,农民军直趋北京。

时年三十三岁的吴三桂受封为伯,他的高兴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受命平西,当然是让他与农民军作战,他只要能脱离宁远这座危城,他也是迫不及待的。那时,吴三桂有精兵四万,加上辽民数十万,他在农历36受命,10日便率军民抛弃宁远,向山海关进发。庆幸的是,清兵直到农历316才得到吴三桂撤离的消息,而这时,吴三桂已带领兵众到达了山海关。吴部到达山海关时,李自成军已攻至北京郊外,各种消息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他有些犹豫。但君命难违,吴三桂还是领兵向北京进发,农历320到达丰润并在这里打败了投降李自成军的原明降将白广恩、唐通,并收降了八千人。但是北京已于农历319被农民军攻破,明王朝灭亡了,明崇祯皇帝吊逝世于煤山寿皇亭下。

北京陷落,吴三桂进京已无意义,他掉转马头,率军返回山海关。明王朝已经不存在了,吴三桂已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做为明将,他何去何从?是降清,还是降李自成?吴三桂犹豫不定,他面临的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

李自成毕竟是有为的农民领袖,他进驻北京的第三天,就从狱中放出明原职方郎中张若麒,让他任山海关防御使,特地从事劝降吴三桂的工作。张若麒与吴三桂关系密切,他出面劝降,是起一定作用的。这一举132措是非常正确的,辽兵及吴三桂是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吴三桂的去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哪一方能操纵中国政权。李自成进京后惟一不安的便是吴三桂这支辽军的存在。李自成听取其谋士君恩的提议,十分重视山海关的动向。李自成不愿以武力解决山海关的问题,他希望政治解决,盼望吴三桂率军来降。

李自成的愿望不是没有依据的,当时明政权已彻底垮台,明大批朝臣向大顺政权投降。李自成为促成吴三桂归降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农历3月底,李自成派人两次赴山海关。赏辽兵白银四万两,赏吴三桂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千端,并封吴三桂为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在北京被大顺军俘获,奉李自成命写信劝吴三桂投降,李自成还派专使巡抚李甲和兵备道陈乙面见吴三桂,许以封侯之位。

对吴三桂来说,李自成封官送饷,如同雪中送炭,投降还可以解救父亲,何乐而不为?他招集众将,正式宣称,接待李自成来使,向农民军投降。

农历328吴三桂全军缟素,为崇祯皇帝及遇难的后妃治丧,然后将山海关交李自成派来的唐通镇守,率本部人马进京,向李自成投降。农历44吴三桂军抵达永平(今河北卢龙县)西沙河驿。在这里,吴三桂相继见到了逃出京的家人以及父亲派出的亲信傅海山,他们向吴三桂叙说了吴襄以及吴三桂爱妾的情况。当开始听到父亲吴襄被捕时,吴三桂并不在意,以为这是李自成为迫其投降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他一投降,父亲必被释放。当听到父亲被拷打将死,交了五千两银子还不顶用时,吴三桂的头发便不禁地竖了起来。及至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抢走时,吴三桂十分愤怒,他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他马上下令,停止前进,掉头返回山海关,并一反常态,纵兵掠夺,直杀回山海关。清朝诗人吴梅村的《圆圆曲》中有两句写到了这一情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说到陈圆圆,还得回忆一段往事。陈圆圆名沅,字畹芬,是江苏武进县金牛里人(今奔牛镇)。她的父亲是个货郎,走东串西,做小买卖为生。货郎还会唱,陈圆圆从小便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十八岁那年,因家贫,流落至苏州,卖身为妓。陈圆圆长得国色天香,演唱又冠绝一时,人称色艺双绝。她在苏州是无人不知的,她虽色艺甲天下,却是红颜多薄命。明崇祯皇帝十四年庚辰(公元1641)秋,当地窦霍豪家企图将她抢走,她闻讯躲起来,才幸免于难。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陈圆圆又一次被抢,抢她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田弘遇。田弘遇是山西人,曾在扬州任千总,只因其养女嫁与崇祯皇帝为妃,成为皇亲国戚,一时便身价百倍,成为右都督,处处作威作福。这次,他到南海进香路经苏州,听得陈圆圆之名,便指名索要。陈圆圆又躲藏起来。田弘遇以二千金之高价付与圆圆之母,当地人又害怕其权势,便把圆圆交给了弘遇。田弘遇把陈圆圆弄到手,原意是想用女色取悦明崇祯皇帝,不料明崇祯皇帝因战局危急,竟无心收留陈圆圆,田弘遇倒讨了个没趣。此后,陈圆圆就成为田家的歌伎,供田弘遇玩乐。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农历7月,田贵妃病逝,田弘遇立感朝中无人,便想方设法想拉扰一位有实力的将军,他想到了吴三桂。刚好吴三桂于明崇祯皇帝十六年癸未(公元1643)农历5月受命勤王,来到了京师,田弘遇便将这位年轻的将军请到家里观乐舞。吴三桂欣然前往,对他来说,结识一位有势力的朝官,加上还是皇关,有什么不好?酒足饭饱,田弘遇使唤出家伎来表演歌舞。舞女中带头一人貌若嫦娥,声似啼莺,舞似飞燕,把个吴三桂看得如痴如呆,他迷迷糊糊地问道:"这就是人们传说的陈圆圆吧?"田弘遇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又提议将陈圆圆送给吴三桂。吴三桂喜出望外,得一绝代佳人,是他夙愿之一,这次见到陈圆圆,实在是天遂人愿。他将皇帝赏赐的千金交给田弘遇,请田弘遇临时继续照顾陈圆圆。因他家中此时已娶辽东人张氏为妻,待他安排一下,过些日子再来迎娶。对陈圆圆来说,即使嫁给吴三桂,只能做妾,但比起侍候一个年迈的老人来说,还不如嫁给一位年轻有为的将军。而且,吴三桂生得一表堂堂,文武全才,皇帝此时又非常宠信,亲自赐尚方剑给吴三桂。因此,陈圆圆从心里盼望三桂速来迎娶,让她早日脱离樊笼。她与吴三桂虽只见了一面,但已经以身相许了,他焦急地等待着。正如吴梅村《圆圆曲》所叙:“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明崇祯皇帝十七年甲申(公元1644)农历320,李自成军进京的第二大,便将京中原存明吏登记姓名,拘禁起来,用夹棍严刑追赃银、派饷。仅大将刘宗敏府中,就拘禁了三百余人,吴三桂的父亲也在其中。吴襄只拿出五千两银子,远远不够,整天被拷打不休。除了追赃逼饷之外,李自成本人及众将还大肆搜罗美女。刘宗敏占据了田弘遇宅,也掳走了陈圆圆等歌伎。一个简单的行动,暴露了李自成农民军低下的素质;一个愚蠢的行为,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

吴三桂一怒之下,杀回山海关,将守关的唐通杀得只剩八骑逃回北京。这时,吴三桂的兵力已达五万,他在演武场阅兵誓师,将李自成的使节李甲斩首,陈乙割两耳后放回。他亲自给父亲吴襄写了回信,表明与李自成彻底决裂。到那个时候,他已没有退路,为了可以报仇,他不惜任何代价。是李自成、刘宗敏的错误行为将已经决心投降的吴三桂重新逼反,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种下了灭亡的祸根,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又出现了一次大倒退,是李自成、刘宗敏等人给清军打开了国门。这一深重的历史教训值得永远借鉴。

明崇祯皇帝十七年甲申(公元1644)农历46,李自成了解使节被处死的消息,9日又看到了吴三桂给父亲吴襄的信。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他非常震怒,责备刘宗敏误事误国。李自成甚至亲自将吴襄释放出狱,并设宴招待,以示笼络。但一切都太晚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在历史的重要关头,时机稍纵即逝。李自成只剩下一条路:出兵讨伐吴三桂。

吴三桂既然已与农民军决裂,就不能不考虑后路问题,他虽然到处发檄文,要“乾坤再整,日月重光”,但他自己也明白,凭自己手上的五万人马,决不是李自成农民军的对手,他只有一个选择,即是投靠正在勃兴的清朝。降清,并非他心中所愿;投降他与之交战了十数年的大清朝廷,他与他做为明朝的忠臣之初衷相违;投降异族也与他的思想观念不同;谁愿背千古骂名?但他不得不这么做,仅靠他自己的力量,是无论怎样无法对抗农民军的,而万一被农民军歼灭,他自己的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岂不全成了泡影?他前半生辛苦聚集起来的武装岂不是白忙一场?为了他的自身利益,为了解燃眉之急,吴三桂做出了他人生的又一选择,降清,他命书吏起草了一封向清摄政王多尔衮请兵的信,遣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星夜赴沈阳面呈。

李自成也估计出吴三桂降而复叛的分量,虽然百官日日劝他登基,他却无心登机。他明白山海关的重要地位,他担心吴三桂与清军的联合,他从大局考虑,决定尽快以军事手段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他不顾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重要谋臣的反对,决定亲自领兵讨伐吴三桂。农历413李自成率马步兵十万,带领刘宗敏、李过第一班大将,亲领精兵七千,出正阳门,向山海关迸发。他将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R、永王、定王带在军中,盼望吴三桂还眷恋故主之情;他将三桂父吴襄也押在军中,希望吴三桂还顾虑父子之念。一场关系着大顺政权命运的决战马上就要在山海关展开。

大明政权寿终正寝,关外经营多年的清朝也急迫地向北京扑来,志在逐鹿中原,夺取天下。摄政王多尔衮采纳了谋臣范文程的建议,乘明朝刚被推翻,大顺政权未稳之际,挥师入关,获得全国政权。多尔衮亲率十万精兵,带领多铎、阿济格第一批猛将,倾其举国之力,于农历49从沈阳誓师出发。留守沈阳的只有很少的老弱残兵,多尔衮已是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他率军从蓟州、密云方向,依据过去清军屡次进攻明军的老路前进。

农历415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北镇附近),突然停止前进,原来替吴三桂送信的使者郭云龙、杨坤已赶到此地。多尔衮看了吴三桂请兵的信后,未敢轻信,迟疑不决。他觉得这确是千载难逢之良机,吴三桂竟会送上门来;同时,他对多年来拒绝投降、一直与清军作战的吴三桂还抱有戒心,其中是否有诈?多尔衮思虑再三,决定将杨坤留作人质,派其妻弟拜然与郭云龙一起回山海关探看虚实。同时,多尔衮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改变行军路线,直趋山海关,二是调取攻城用的红衣大炮,发往山海关。这两个措施后来都被表明,是非常及时的,对农民军来说,则是致命的。多尔衮给吴三桂复了信,并从第二天开始,加快行军速度,于19日赶到锦州。20日中午在连山驿(今辽宁锦西)碰到了吴三桂派来送信的郭云龙与孙文焕,信中请求多尔衮速速发兵到山海关。多尔衮虽未得到吴三桂归降的明确回答,但他仍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判断出形势的端倪,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清军日夜赶路,从而提高了行军的速度,一日一夜行一百余公里,于21日凌晨赶到了山海关外。多尔衮望着面前这清军数代攻伐、想尽办法而未得到的雄关,感到夙愿即将实现,一统天下已不再是梦想。

与多尔衮神速发兵的行动相反,李自成的大军却行动迟缓。山海关距北京仅三百五十公里,农民军却按常规走了九天。李自成一边亲率大军来征讨,一边却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吴三桂不战而降,他在行军路上几次写信向吴三桂劝降。吴三桂为了迷惑李白成,派了高选、李友松等六将前往大顺军诈降。李自成虽对六将心存戒备,但由于仍对吴三桂存有希望,因此把这六人留在军中,并且没有急于行军,而是心存侥幸。这就在客观上给吴三桂留出了请清兵与备战的时间,主观上也未做具体打大仗的充分准备,李自成与城府很深的多尔衮相比,在战略眼光、胆识与魄力上,自然是稍逊一等。

农历421李自成大军抵达山海关,不见投降的吴三桂,迎接他的是全副武装的辽兵。李自成马上识破了六将诈降的诡计,将六人杀掉(其中一人跑掉),然后最后一次派使者劝降,遭到吴三桂拒绝后,便布置攻关。双方当天在关外石河西(今山海关燕塞湖一带)爆发了一场激战。农民军英勇冲击,几次攻人关内,辽兵凶悍善战,几次击败农民军的进攻,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晚,吴三桂将队伍撤回关城。

当晚,吴三桂彻夜未眠,他已感到形势的严峻和紧迫,他派佘一元等五名士绅再去见多尔衮。多尔衮虽率军到达了离山海关七公里的欢喜岭,但因为他对吴三桂、李自成都产生了疑虑,故停驻不进。多尔衮安慰了众士绅,并派亲信范文程与五名士绅一同回见吴三桂。吴三桂已顾不得再摆什么架子,他马上飞马去面见多尔衮。多尔衮喜出望外,他这时才相信吴三桂是真心投清,他与洪承畴一起见吴三桂,他哈哈大笑,说:“天下在掌中矣!”一句话,表明他深知吴三桂的重要,也反映出他夺取天下的远大志向,他不愧为清朝一统中国的核心人物。

吴三桂与多尔衮相约事成后,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并马上与多尔衮歃血订盟、折箭为誓,亲自剃发,以示永不反悔。多尔衮让吴三桂军肩系白布,以防混战中误伤。接着,吴三桂返城,令开城门。清主帅多尔衮、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分三路共五万余骑兵浩浩荡荡开进了山海关。当清军入关之时,吴三桂率本部五万多人马出关杀奔石河西战场。

李自成已经在石河西岸红瓦店一带进行决战的战场,投入了所有兵力。经过21日的战斗,他已经感觉到辽兵是他所遇到的明兵中最强悍的,他原来想的攻下山海关再登机,现在已成了问题,这一战的结果已很难预料。吴三桂亲自出马,手下大将吴国贵等身先士卒,吴军来势迅猛。农民军也不示弱,前仆后继,李自成亲自指挥。战至中午,吴军已有些支持不住,即将败阵。多尔衮看机会已到,下令出击,数万清军骑兵,以正白旗骑兵为先锋如离弦之箭冲入战阵。这支主力军以逸待劳,势如破竹,特别是清军擅于骑射,势不可当。李自成发现后,急忙退走,刘宗敏已受了伤,一见满洲兵到,马上败逃,清军、吴军联兵追杀二十公里,大顺军大体被歼,大将阵亡十五人。

这是一场历史命运的决战。决战的结果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决战的胜利奠定了清朝的二百年的基业;决战的失败决定了大顺政权的结束;吴三桂也从决战中达到了他个人的目的,封侯称藩、荣华富贵。决战的结果使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停滞了,倒退了,强大的中国在近代史上败落了、落后了,这是一场民族的悲剧、国家的悲剧。做为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吴三桂难逃其咎,他永远是国家的罪人。

战败后,李自成当晚退到永平,并派原明降官张若骐与吴三桂议和,李自成答应交出明太子和两王,吴三桂则保证让李自成平安返回北京。但多尔衮是不可能放弃追踪农民军的,他一方面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令吴军将士全都剃发,表示完全归顺;另一方面命吴三桂为先锋,调马步军第一万给吴三桂,让他于农历423领兵出发,追击李自成。李自成恨吴三桂不遵守协议,便在永平城西十公里的范家庄,将吴三桂之父吴襄斩首,用竹竿挑着首级示众。吴三桂投降清朝,最先受报复的便是他的父亲。

李自成匆匆逃回北京,即位皇帝,在清、吴联军兵临城下之际,他决定离开北京,并将宫殿付之一炬。他对吴三桂的叛变恨之入骨,于27日将吴三桂的继母祖氏、弟弟、妹妹及其族人三十四口一并处死。农历430李自成率军撒出了北京城,他来去匆匆,在这座古老的帝京只做了四十一天的主人,正式当皇帝才两天。因为他本人的素质,再加上缺少优秀的参谋人员、以及政策的失误,这位曾经推翻大明王朝、叱咤风云的人物马上便失去了以前的光彩,也失去了大顺政权统一全国的机会。政策失误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对吴三桂这支力量失控,这个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重!

多尔衮不准先到北京的吴军进城,而是命令吴三桂追击农民军。吴三桂虽说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这时,他焦急地在找寻陈圆圆的下落。李自成军经涿州至保定,再至定州(今河北定县),一路丢弃了大量财物、妇女,希望减缓清、吴军追击的速度,但吴三桂毫不为所动,不准兵士拾取,尾随李自成军紧迫不舍。定州一战,大顺军重要将领台大成阵亡,左光先受伤,农民军已成惊弓之鸟、不堪一击。

就在这兵荒马乱之际,吴三桂却得到了意外的惊喜,他在追击中找到了日夜思念的爱妾陈圆圆。陈圆圆趁着兵乱,逃离了刘宗敏,回到了吴三桂身边。这对于失去不少亲人的吴三桂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很大的安慰。吴梅村的《圆圆曲》写道:“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娥眉匹马还?”

定州败后,李自成收集残部于真定(今河北正定)与吴军决战,死伤万余人,李自成中箭受伤。随后农民军出固关,退入山西境内。李自成设置兵力固守山西,自己过太原,回到西安,准备东山再起。吴三桂与清军追至固关城下,此时不仅是士兵甚至连马匹也十分疲乏,因此不愿再战,就班师回京了。多尔衮虽对吴军厚加赏赐,但对吴三桂想封藩齐鲁一事,却不加理会,他需要吴三桂为其继续消灭农民军冲锋陷阵。

吴三桂回京之时,南明弘光政权派人来与其联系,并带来黄金一千两,白银十万两。而吴三桂此时,已一心一意投降清朝,不但不受金银,不受封赠,也不见来使。他已甘心为清朝鹰犬,什么效忠大明,只是他为自己降清寻找的借口。

农历101清顺治帝在北京即皇位,开辟了清朝的新纪元。接着,多尔衮使命令英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出征陕西,继续追剿李自成农民军;命和硕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征讨南明弘光政权。两路大军均有降将随征,吴三桂军受命于阿济格麾下效力。但因为大顺军对河南怀庆地区的进攻,改变了多尔衮的初衷,他决定两路大军夹击陕西,会师西安,先消灭农民军再去对付南明政权。

攻打农民军的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清朝顺治二年乙酉(公元1645)农历513,多铎军占领陕西门户潼关,守将马世耀投降。两天后,多铎军便进入了西安,李自成奔向商州。阿济格、吴三桂部首先征服了宣府、大同,接着攻下了榆林、延安,又紧迫李自成军至河南、湖北。武昌一战,大顺军再败。农历4月下旬,李自成军在江西九江被多铎部完全击败,全军覆没,大将刘宗敏、左光先被俘,李自成的两位叔父及军师宋献策也被俘。李自成独自逃走时,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李家铺河滩,被当地源口寨乡勇头目程九百等杀死,时当清朝顺治二年乙酉(公元1645)农历52。一代农民英雄虽然推翻了明朝政权,但因为政策失当,不仅未能建立统一的大顺政权,反而倒在清军及吴三桂军的屠刀下,真是千古遗恨。

在阿济格麾下,充当主力军的便是吴三桂的部队。这次追击大顺军,历时八个月,穷追万里,将农民军彻底击败,并导致李自成之死,吴三桂对清朝的贡献可谓大矣。顺治帝特进封吴三桂为亲王,并受到优厚的赏赐。多尔衮觉得大量军队驻扎北京有所不便,便命令吴三桂率本部人马返回锦州驻防。从清朝顺治二年乙酉(公元1645)8月到清朝顺治五年戊子(公元1648)这段日子,吴三桂过着悠游生活,没有打战,没有做大事,十分悠闲自在,但命运并不让他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他注定要成为一个乱世枭雄,他还要在全国引起波澜。

在吴三桂随阿济格军追剿李自成军之时,多铎已将南明弘光政权消灭,但明宗室仍在积极活动,相继成立隆武政权、永历政权,各地的反清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权,对大清朝廷更是一种威胁。于是,多尔衮陆续派满蒙八旗兵与降清的汉军分赴各地征讨或驻防。清朝顺治五年戊子(公元1648)初,吴三桂接到了镇守陕西汉中的命令,农历4月他携带家眷及部伍离开了锦州,在北京会见顺治帝后,即赴陕西上任。

吴三桂军第一到陕西,便投入了战斗,起初在阶州(今甘肃武都)将明宗室王朱赤釜等击败,歼灭七千余人。接着他率军北上,攻打叛清的原延安参将王永强,在富平流曲将其击败,恢复宜君、同官(今陕西铜川)二县,杀王永强。又连克蒲城、安塞、清涧数县,消灭了榆林义军,又分兵渡过黄河,包围了保德、府谷,农民军内乱,先后向吴三桂投降。吴三桂部到陕西三年,剿抚农民军约四五万人,陕西大体平定。

清朝顺治七年庚寅(公元1650)农历12月,多尔衮病逝于内蒙喀喇城,大清朝廷内部起了波澜。多尔衮被告发谋逆,牵连了很多重臣,其至包括老奸巨猾的范文程在内,但因为还要利用吴三桂等,因此仍对吴三桂表示信任,并于清朝顺治八年辛卯(公元1651)农历9月调吴三桂部出征四川。早在清朝顺治三年丙戌(公元1646)清军便由和硕肃亲王豪格率领推翻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但两年后,张献忠余部与明宗室又趁清大军撤走之际,再次起兵。至清朝顺治九年壬辰(公元1652)农历2月吴三桂入川时,四川已由南明永历政权派刘文秀略定了四川大部。刘文秀、孙可望本来均是张献忠的部下,如今投靠南明永历政权,他们的军队,是出奇能战斗的队伍。

吴军入川后,连克保宁、嘉定(乐山),接着,又由佛图关攻下重庆,杀南明总兵李廷明等,又分兵围成都,南明守将投降,一直深入到叙州(宜宾)。吴三桂又分别招揽了漳腊、松潘等地,南明的将士也都陆陆续续投降了吴军。这时,南明为对抗吴三桂军,特派遣刘文秀、白文选、王复臣三将率步骑六万,其中包括云贵土司“猓猡”部众,前来迎击吴三桂军。

清朝顺治九年壬辰(公元1652)农历7月,刘文秀军攻克重庆,活捉吴三桂部将白含贞、白广生。接着,刘文秀又向吴三桂驻守的叙州猛攻,将吴三桂围困于阵中,多亏吴三桂部将杨|拚死力战,才将吴三桂从重围中救出。刘文秀乘胜追击,吴三桂节节败退,从绵州直退到保守城内。城外,刘文秀用十三头大象领十三营,列阵四重,刀枪耀日。吴三桂从征以来,从未打过如此惨的败仗,从未遇到过如此强劲的对手。

吴三桂面对强敌,心存退意,大将李国翰也建议向陕西回撤,只有杨|力主决战。吴三桂一再思考,觉得撤退无法向大清朝廷交代,遂决定拚死一战。他在城上发现刘文秀部下张先壁部是薄弱环节,便决心以张部为突破口。不想,一开战,张先壁就战败了,其他各部一见此情不由得也慌了手脚,大将王复臣自尽而亡,刘文秀带领残兵逃回云南。这一仗,吴三桂亲自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结果反败为胜,度过了一生最困难的时刻。此役之后,四川基本平定,吴三桂为大清朝廷又立了一大功。平定四川后,吴三桂率部返回陕西汉中,一直到清朝顺治十五年戊戌(公元1658)农历2月,这四五年过着比较宁静的日子。

就在吴三桂驻兵汉中的时节,云贵高原的南明永历政权却成了大清朝廷的心腹大患。南明永历政权依赖的支柱便是原张献忠余部,特别倚重的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此数将皆原来张献忠部下精锐,投入南明后,屡建奇功。如刘文秀曾收服四川,李定国在湖南击毙了清和硕敬谨亲王尼堪,在广西逼得投清的定南王孔有德兵败白尽。但此数人内部也不团结,特别是孙可望与李定国矛盾更深,这就给清朝最后征服云贵提供了条件。

清朝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农历9月,孙可望忽然携妻向洪承畴投降,清世祖十分欢喜,封孙可望为义王。这是一个罕见的契机,清世祖觉得这是一举推翻永历政权的时候到了,决定兵分三路,征讨云贵。清朝顺治十五年戊戌(公元1658)农历225,三路大军同时出兵,吴三桂与李国翰自南郑出发。

吴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农历43便到达重庆,接着渡过綦江,进入贵州省境。吴三桂大军所至,桐梓、遵义二城均不战而降,特别是遵义遗留有三万多石粮食,给吴军提供了给养。农历521吴三桂军进入贵阳,仅在开州(今开阳)倒流水与守将梁亦英进行了一场不太激烈的战斗,歼梁手下人马二千多。在此期间,重庆曾受到李来亨等农民军的围攻,吴三桂率军回救,击退了农民军,然后返回遵义驻守。

当年农历10月由信郡王多尼在贵州平越府杨老堡召集了有吴三桂等参加的军事会议,约定吴三桂、多尼、赵布泰三路出兵,于农历12月会师昆明。刘定国、白文选等连战皆败,与永历帝向西奔逃,先至永昌,再至永平。吴三桂率兵紧迫不舍,清朝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农历2月,吴军先后占领了大理和永平,南明永历帝逃至腾越(今腾冲)城。李定国率军殿后,渡过潞江(怒江)后,在磨盘山设三道伏,等待顺军的到来。

农历221吴三桂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磨盘山,眼见进入埋伏圈的已有一万二千多人。不想此时,南明永历大理寺卿卢桂生忽然跑至吴三桂军前投降,并泄露了李定国的伏兵之计。吴三桂大惊,赶快撤兵,伏兵冲出,双方激战数小时,直至清赵布泰、多尼援军赶到,李定国才率残部撤退。此一战,南明虽损失精锐四千余人,但击毙固山额真沙里布、祖泽润等十八名将官以及辅国公干图、扎喀纳等。清军此役损失近万人,是其入关后的最大一次败仗。

南明永历帝不少护从和臣属背叛,他与不多的臣子逃进缅甸。吴二桂等清军占领腾越后,一直追击到中缅边界,然后率部返回昆明,一路上又招降了不少南明官员。经过一年的征战,吴三桂等三路大军彻底打垮了南明政权,将永历帝逐出境外,除去了清朝统一中国的最后障碍。在三路大军中,冲锋陷阵、一马当先的还是吴三桂的部队。

因为云南山高皇帝远,不易治理,况李定国等还未收伏,因此由洪承畴提出应留一王率大军在云南镇守。清朝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农历323,清世祖顺治帝决定,命吴三桂镇守云南。这是吴三桂军旅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吴三桂的后半生,便以云南为舞台,演出了又一幕热闹的活剧,在全国引起又一场新的动乱。

洪承畴提议留一王镇守云南并力荐吴三桂担此重任,吴三桂是很感激的。清朝顺治十七年庚子(公元1660)农历1月洪承畴回京时,吴三桂设宴招待,并请教他日后自己的白固之策。洪承畴意味深长地说:“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地方如果安定,朝廷便会诛杀鹰犬。这个道理吴三桂是清楚的,他不单明白了洪承畴的话,也依据他的话去行事。请兵进缅和计捉永历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本来,南明永厉帝进缅后,一直过着被软禁的生活,李定国、白文选各剩下几千人在边疆一带流窜,也不会做出大事来。但朝廷此时正为粮饷发愁,议论撤军、裁军。吴三桂起家靠的是军队,为王靠的是军队,他最清楚军队对他的重要性,没了军队,他这只虎就成了羔羊。因此,为了防止裁撤他的军队,他率先提出出兵缅甸、消灭永历的建议。大清朝廷经过再三考虑,答应了吴三桂的建议,于清朝顺治十七年庚子(公元1660)农历8月下令,进军缅甸。

吴三桂在进军缅甸前,却诬水西(贵州黔西)三土司图谋不轨,对三土司进行了进剿,直到清朝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农历3月才剿平了三土司。此时,大清朝廷又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清世祖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农历1月忽然去世,只活了二十四岁。清圣祖玄晔只有把岁,由索尼、鳌拜等四大臣辅政。吴三桂为表忠心,亲自到北京祭灵、但朝廷害怕出意外,只让他在城外搭厂设祭。祭灵完毕,吴三桂便挥师缅甸。因为瘴气弥漫,大军无功而还。

清朝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农历9月,吴三桂出动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向缅甸进发,志在获南明永历帝。南明政权重要将领顾白文选在吴三桂穷追之下,没有了退路,向吴三桂投降。缅王担心吴三桂攻城,便欺骗南明永历帝说带他去见李定国将军,因此把南明永历帝骗至吴三桂军营。吴三桂未用一兵一卒,便将南明永历帝捉获到手,遂于农历1210下令班师,大军于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农历313回到昆明。

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农历425,吴三桂奉命将南明永历皇帝及其十二岁的太子、还有皇室王维恭之子用弓弦一一勒死,然后焚尸灭迹,南明永历帝之母与妻子及宫人李贵芳于押解北京途中均自杀。南明最后一员大将李定国听到南明永历帝的死讯后,绝食七日,于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农历626去世,其子率部投降了吴三桂。自此,南明政权完全覆灭,吴三桂也去了心腹之患,云南相对平静了。

为了答谢吴三桂消灭南明永历政权的功劳,清圣祖于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农历511亲自决定,将吴三桂晋封为亲王。这是很大的殊荣,清朝建国二百余年,将汉人封为亲王的,只有吴三桂以及后来的降将尚可喜,再无第三个汉人得到过这一礼遇。吴三桂用南明永历帝父子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他降清以后,的确是忠心耿耿,说大半个中国都是吴三桂替大清朝廷攻下来的,也不为过。

除了进缅俘获永历帝外,吴三桂于清朝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初,与贵州提督李本琛一起会剿水西土司头领安坤。安坤本已降清,被一个名叫常金印的人说动,带领数万人反清,曾杀死清永顺总兵刘安邦。到这年农历11月,吴三桂大破安坤,将安坤及其叔父安如鼎,以及土司安重圣、安重乾等一并处死。吴三桂奏请朝廷在水西地区设平远府、大定府、黔西府,具体行使管辖权。

就在吴三桂远征水西未归时,清朝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农历3月,云南省城以东诸土酋联兵反清,声势浩大,连克昆阳、通海、江川数县,志在获得昆明。吴三桂得知情况后,亲率大军赶回昆明,接着在新兴一战,擒获这次起义的主谋王耀祖,然后分兵进攻,先后夺回被攻占的城池,将起义首领齐正、正义、赵印选等人俘获,但是,吴三桂完全镇压了此次抗清活动。

清朝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初至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农历1月,吴三桂与属下张国柱、卞三元、吴国贵、马宁等,先后进剿滇南以苗、瑶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反清武装,并最终获胜,擒获女酋陇氏、斩郎岱、土酋陇安藩及水西土目阿豆等人,并在这些地区设置开化府、永定州、威宁府等。经过这几次大的镇压,云贵局势大体上趋于稳定。

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农历3月,吴三桂又奏报蒙古干部台吉占据丽江,要求亲征。农历9月吴三桂率军至大理,并无战事,农历11月返回昆明。实际上这只是蒙古要求通商,并无入侵之事,吴三桂虚张声势,仍是有意制造事端,防止大清朝廷削其兵权或将其调走。实际上,从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起,直至清朝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吴三桂起事,云贵再未发生大的变乱。吴三桂在云贵当起了土皇帝,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吴三桂坐镇云南,朝廷许以大权,他设置四镇兵马,操纵生杀大权,委派一般官员。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农历12月,朝廷又把贵州交给吴三桂管理,可谓信任有加。吴三桂在紧紧掌握兵权的同时,也不忘聚敛财富,他除了大肆圈地外,还定了很高的租税,并垄断金、银、铜、铁、铅的生产,获取高额利税。吴三桂还说服朝廷,准许云贵与西藏互市茶、马,从中渔利。此外,他在修建宫殿时,又意外地得到原永历政权的窖金二百余万两,真是不义之财。

在聚敛财富的同时,吴三桂还不忘大兴土木,修建王府。他将王府从原来的南明蜀王刘文秀旧居又迁到永历帝住过的五华山故宫,而且不断扩建增修。王府中的近华浦、安阜园、万卷楼等,都巧夺天工,别有风味。吴三桂有三宝,一是白虎皮,二是六尺高的天然大理石屏风,三是帽顶上的大红宝石,他经常向人夸示此三宝。

吴三桂性情风流,他除了有正妻张氏外,最宠爱的要数其妾陈圆圆了。吴三桂原先是想立陈圆圆为其王妃的,陈圆圆一再推辞。吴三桂专门在昆明城外,为这位美人建造了一所“野园”。吴三桂经常来到野园,饮酒作乐,陈圆圆歌舞作陪,吴三桂最爱听的是陈圆圆唱的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为得美人之心,吴三桂不管路途遥远,想尽办法派人寻找陈圆圆的父母及兄长,并把他们请到了云南,只是由于他们住不惯,才给了大批金钱,让他们衣锦还乡。

除了陈圆圆外,最受吴三桂宠爱的还有所谓“八面观音”和“四面观音”。此两人原是明礼部侍郎李明睿的家妓,给事高安用计将二人弄到手,献给了吴三桂。吴三桂非常宠爱,将此二人藏之于丽宫金屋。吴三桂身边还有一个侍儿名叫莲儿,年方十七岁,姿容秀丽,日夜陪伴着吴三桂。这些妻妾仍不能满足吴三桂的情欲,他还四处遣专人购买秀女,其后宫美女不下千人,可谓极人臣之盛。

正当吴三桂踌躇满志、在云贵称王称霸之时,大清朝廷却在积极筹画撤藩事宜。撤藩的导火线来源于尚可喜的撤藩申请。清朝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谋士金光的建议,急流引退,请求回辽东养老。康熙皇帝对三藩早有不满,一直准备撤藩,这时尚可喜自请撤藩,真是求之不得,马上表示同意。尚可喜准备自己带领分兵丁和家口回辽东老家,而让长子尚之信继承王爵,继续镇守广东。

尚可喜的撤藩申请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出了个难题。同年农历73吴三桂给清圣祖上了自请撤藩的奏疏;农历79,耿精忠也上了同样内容的奏疏,但吴、耿二人都是被迫的,是不诚心的。清圣祖撤藩心切,不加思索地提笔同意了吴、耿二人的申请,谁知此举却引起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这是圣祖始料不及的。吴三桂原先还想朝廷会拒绝他的撤藩请求,不料圣祖却同意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历史又一次让他选择,是老老实实按照朝廷安排,到关外做一个空头王爷,还是再次抗拒朝命,再次举起反叛的大旗?这一次的选择甚至比上一次降清还是降李自成更难决定,这又是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撤藩虽只二字,却对吴三桂属下数万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三桂割舍不下云南的宫殿、财产、美人、权势;吴三桂的部下也难以舍弃他们在云南得到的一切;吴三桂与他属下数万人都不愿离土重迁,他们害怕回到辽东生活受到影响,他们更离不开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利益的驱动与民族情感交织在一起,吴军上下呼出一个声音,用武力反对撤藩,用武力反抗大清朝廷。

此时,吴三桂还有一个顾虑,即他的长子皇驸马吴应熊还在北京,他派心腹李恕、张镳赴京去接吴应熊,吴应熊却不赞成父亲轻举妄动。李恕、张镳无奈,只得偷偷带了吴应熊的庶子吴世返回云南。吴三桂见孙子来到,更坚定了起兵的决心,他已经要为自己和属下奋力一搏!他不能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谁要夺走这一切,他便会武力相向。他想到,皇帝年幼,全国没有什么人可以挡住他吴三桂的道路。

清朝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农历1121,吴三桂召集了四镇十营总兵,正式下令起兵,他自任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云南巡抚朱国治拒不投降,被三桂部下乱刀砍死。其余几位不肯反清的官员李兴元、高显辰、刘昆等都被看押起来。接着,吴三桂率三军拜谒永历帝陵,去满装、易汉服,重新蓄发,宣布与清朝完全决裂。次日,吴三桂以六十二岁的高龄亲自披挂上校场,三箭皆中目标,他骑在马上,雄心壮志,锐气一如往昔。

清朝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农历121,吴三桂自云南出只北伐,兵锋直指贵州。贵州总督甘文j全家自尽,提督李本琛已密投三桂,如此,吴三桂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贵州全境,贵州巡抚曹申吉也投降了吴三桂。吴三桂虽说轻松地拿下了贵州,但同时却犯了一个错误,他从清朝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起改称周王,年号称周王元年。这时有人劝他用大明年号,立明崇祯皇帝的后裔,如此可以号召一切反清复明的人都参加这场兵变。吴三桂没有听从,这在后来看来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失去了大批反清复明人士的支持,这显而易见是不智的。

从清朝康熙十二年~十三年(公元16731674)农历3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吴军便连克沅州、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据有湖南全境。一江之隔的湖北也发生了响应吴三桂的湖广总兵杨来嘉与郧阳(今郧县)副将洪福的起义。四川提督郑蛟麟与川北总兵官谭弘、四川巡抚罗森、总兵官吴之茂均降吴,全四川都纳入了吴三桂的控制之下。吴三桂起兵三月,便拥有云、贵、川、湖四省,声势震动全国。

清朝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农历227,广西将军孙延龄投向吴三桂,广西提督马雄素与孙延龄不睦,他决定降吴不降延龄。但事隔不久,孙延龄又准备叛吴投清。吴三桂得知此事,派其孙吴世琮设计除掉了孙延龄,杀掉了拒不降吴的广西巡抚马雄镇全家,从而直接操纵了广西。

清朝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农历315,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宣布与清朝脱离关系。福建总督范承漠反对叛清,耿精忠把他拘禁起来。耿精忠与吴三桂约定,他主攻江西、浙江。因为耿精忠的起兵,开辟了第二战场,减轻了吴军的压力,形势对吴军有利。

清朝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4月20,广东潮州总兵官刘进忠将福建军迎入,起兵叛清,靖南王尚可喜这时已将王位传给次子尚之孝,引起长子尚之信的不满。刘进忠又引入台湾省郑锦的军队,而且祖泽清于六月叛清,广西马雄军也向广东进攻,广东省会广州已芨芨可危。此时,尚之信在吴三桂的利诱下,于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农历221发动兵变,接受了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封号,派兵把守其父尚可喜的府第,炮击清兵大营。因为尚可喜在战乱中去世,因此广东也被划入了吴三桂的势力范围。

吴三桂起兵之后一直盼望西北能开辟新战场,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老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与甘肃提督张勇身上,便派汪士荣为使,去劝说二人起兵。哪知王辅臣不念旧情,反将汪士荣交给朝廷,朝廷将汪士荣处死。吴三桂本已死心,谁知陕西经略莫洛却一手逼反了王辅臣,清朝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农历12月,王辅臣在宁羌击毙莫洛,起兵造反。王辅臣于清朝康熙十四年乙卯(公元1675)农历25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重要时候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大清朝廷分长江而治。万一这时他挥军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为吴三桂的犹豫而未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但是康熙皇帝却恰恰相反,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清康熙大帝首先削去吴三桂的亲王爵,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父子。到清朝康熙十四年乙卯(公元1675)农历4月,清康熙大帝已组织了十路大军进剿吴三桂军,甚至将蒙古兵也征调到前线,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双方的主力都摆在湖南,吴军在岳州,清军大本营在隔岸的荆州,一直对峙着。

清康熙大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清军首先攻下秦州,总兵陈万策投降。接着便包围了兰州、巩昌。兰州、巩昌相继攻破,清军便围住王辅臣的根据地平凉。康熙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亲临平凉,指挥战斗。清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城外的制高点~~虎山墩,平凉城失去了屏障,王辅臣于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农历6月归降,西北平定。西北战场的胜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并最终可以抽调西北劲旅对付吴三桂,吴三桂的失败便注定了。

在福建战场,清军也由守势转为攻势,向耿精忠派往江西、浙江的队伍以及留守福建的部众发动了猛攻。处州、仙居、黄岩等地先后落入清军之手,不少耿军将领向清军投降。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农历10月,耿精忠率众向清军投降。他投降前,杀掉了长期关押的范承漠等人。耿精忠投降后,台湾省来的郑军也支持不住,退回了台湾省。耿藩的降清使康熙大帝可以从容包围吴军,湖南战场的战略决战来临了。

广东也传来了对吴三桂不利的消息,尚之信再次降清,并请清军入粤。吴三桂急调大将马宝等攻韶州,不料吴军在韶州大败。接着清军又向广西进攻,吴三桂派其孙吴世琮前往广西救援,广西形成了拉锯状态。而在江西,吴三桂的骁将之一高得捷忧郁而死,清兵攻破吉安,大将韩大任降清,共歼吴军第四万余人,吴军损失惨重。

在政治与军事逐渐恶化的情况下,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农历31,吴三桂急忙在衡州即帝位,宣布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但是吴三桂的政治和军事上的不利处境并没有因为他的登机获得丝毫改善,清军加紧了对湖南岳州和长沙的进攻,志在必得。吴三桂本人的志气和身体均一天天衰败,他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这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再也无法展现当年的神勇,他已是风烛残年。

吴三桂振奋精神,于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上半年在永兴、彬州连胜清军,歼敌万人,毙都统宜理布、统领哈克三等人,但总的形势并未改观。岳州被围数年,粮食难以为继,吴水师重要将领林兴珠降清,岳州已有许多吴军将士向清朝约降。守将吴应期是吴三桂的亲侄,作战非常勇敢,但为人妄自尊大,不少将士是他逼迫下降清的。他还偷偷盗卖岳州存粮,岳州本有三年存粮,防守力量很强,结果被他卖掉不少,最后还是因缺粮而无法坚守。

天不假车,吴三桂于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1678)农历8月忽然中风,农历818便病逝了。吴三桂的死给吴军笼罩了一层覆亡的阴影,覆灭的日子不远了。这位一生轰轰烈烈的将军,却凄凄惨惨地死声,他反复无常的个性给社会、给民族都带来了灾难,他在历史转折的关头,把历史拉向后转。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个人物的力量,他在一系列事件中举足轻重,若不是他忽然中风死亡,清军要取得完全胜利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位传奇人物带给人们不少反思,这位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像转眼即逝的流星,他留下的苦果只有让他的子孙们去品尝了。

吴三桂去世,使吴军士气低落,同时各部因缺少主帅无法统属作战力大为削弱,有利于清军的反攻。清军乘机大举进攻,清朝康熙十八年己未(公元1679)农历1月,岳州粮尽,吴应期率众逃离,这座坚守五年的城池被清军攻占。岳州一丢,长沙便不可守,守长沙的胡国柱也于当月撤出长沙。湖南战场形势大变,除辰州、武冈、新宁外,湖南已非吴军所有,真是兵败如山倒。

清朝康熙十九年庚申(公元1680)初,清将察尼向辰州发动进攻,袭破辰龙关,吴军弃辰州逃回云贵,一万余人马降清。在进攻湖南的同时,康熙派图海率西北三将张勇、王进宝、赵良栋攻取四川。图海四路并进,攻克兴安、汉中后,挥师入川,到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公元1680)农历2月,全川平定,只剩下云贵这一吴军的老巢了。

清朝康熙十九年庚申(公元1680)农历9月,清康熙大帝令贝子章泰、赖塔、赵良栋三路大军向云贵发动总攻,由蔡毓荣总指挥,这期间四川部分地区叛乱,调赵良栋前去镇压,另二路如期出兵。吴军已丧失了战斗力,贵阳轻易被蔡、章夺取。吴军内讧,郭壮图害死吴应期,独掌政权,吴三桂孙吴世才十六岁,凡事取决于岳父郭壮图。

清朝康熙二十年辛酉(公元1681)农历215,清两路大军会师交水,吴军大势已去。马宝、夏国相势急降清均被处死,胡国柱自焚而死。吴世与郭壮图死守昆明,这时赵良栋已击败四川叛军,也赶到昆明参加会战。清朝康熙二十年辛酉(公元1681)农历1028,昆明粮尽,部分将领阴谋兵变,吴世与郭壮图父子自刎身死,昆明被攻破,吴三桂掀起的八年之乱至此完全被平定。

清军夷吴三桂满门,并到处寻找吴三桂的尸骨,大肆纵兵抢掠,蔡毓荣抢走了“八面观音”,穆占抢走了“四面观音”,陈圆圆不知所终,也许她于城破之前便逃离了昆明,这到如今还是一个谜。一代枭雄吴三桂的一生是壮烈的,也是曲折的,但最终他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