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论文

刍论吴文化与茶文化的渊源

时间:2020-01-29 21:33:20   作者:小茶生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6876   评论:0
内容摘要:刍论吴文化与茶文化的渊源 吴平河小茶生 发表于2014年 2014年12月30上午,冬日的艳阳高照。 以“两岸一家亲,共弘吴文化”为主题的2014第一届海峡两岸吴氏宗亲恳亲大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吴文化论坛......
刍论吴文化与茶文化的渊源

                                                                                                       吴平河 小茶生 发表于2014年


    2014年12月30上午,冬日的艳阳高照。 以“两岸一家亲,共弘吴文化”为主题的2014第一届海峡两岸吴氏宗亲恳亲大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吴文化论坛在石狮隆重举行。 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来自港澳台地区在内200多人及国内20多个省市的吴氏宗亲后人,世界吴氏宗亲总会组织的20多个国家代表团参加恳亲活动。
    本届恳亲大会及论坛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吴氏委员会主办,石狮市吴文化研究会承办。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吴桂贤,为大会的顺利召开,专门题赠墨宝和发来贺信。石狮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林自育出席大会
    此次活动以“两岸一家亲,共弘吴文化”为主题,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大力宣传石狮,让海内外更加深入了解石狮。也是维系海峡两岸吴氏血缘、情系海峡两岸吴氏宗谊的重要纽带。

 
    一、吴文化与茶文化的定义及其广义与狭义之分:
    吴文化:吴地区域、吴氏文化,广义上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狭义的吴文化是指泰伯、仲雍三让天下的至德精神,季札的诚、信、礼,长沙王吴芮的忠义精神......,吴氏先祖留给后人的家训、族训和爱国精神等。

 
    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二、吴文化与茶文化内涵外延和关联:
    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从泰伯奔吴开始,给江南大地带来了中原文明的种子。 江南这块大地,是世界最早开始稻米种植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的地方,这里的语言、文字、习俗独立于中原。中国有三大文明,辽河最早开始养殖,从这里走出了红山、商、周、秦、匈奴、鲜卑、元、清;黄河最早开始种植小米,从这里走出了仰韶、吴、汉、唐、宋、明;长江最早开始种植大米,从这里走出了良渚、夏、吴、越。没有辽河,中国永远仃滞在农耕文明的保守中,]有长江,黄河文明早己在铁蹄下,湮灭得与古印度、巴比伦文明一般,中华文明靠长江文明(吴地区域文明)保存生息,统一同化。

 
    陆羽《茶经》的问世,茶成为了国家的战略物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犬戎铁蹄对黄河和长江文明(吴地区域)的侵扰。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

 
    三、吴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关联:
    吴文化与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吴文化的至德精神与茶道是相通的。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而茶道又是以德为中心。吴文化的至德精神和茶文化的以德为中心,所指的德也是华夏民族的美德,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精髓的体现。发扬吴文化和茶文化,对于当代人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

 
    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但凡家有客至,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当年泰伯奔吴将中原文明带到了江南。而最能代表华夏诚、信、礼的是延陵季子,三让王、挂剑于徐君墓前等。在民间亦有“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说法,先“粗茶”尚且在“淡饭”,茶在我国古代社交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茶中的礼仪,在我国,茶礼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传统礼仪。我们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 我们待人接物所取的也是一个“礼”字。让人间礼仪渗透在一杯茶水里,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学习茶文化,当通茶礼,并推而广之,将礼仪之道体现到自己生活的各方面。

 
    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中“明伦”更加的体现了江南第一大儒孔子老师季札的品德。“‘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荣章《现代茶艺》200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7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海峡论坛》这个平台上,全球各地的吴氏宗亲相聚一起发掘、发扬、学习、传承的吴文化,也是以“和”“德”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习主席站在关注民生与发挥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高度,以茶论人生,以茶论世道,以茶论国事,以茶论国际交往,乃是中华茶业和中国茶文化的最高,也是最佳的形象代言人,开创了中华茶业复兴的新纪元。普及茶文化,宣传健康之饮,扩大内需。团结全国各地的茶业,形成互补和多元化,做强品牌共同走向世界。

 
    四、吴氏对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1、古代吴氏人物与中华茶文化的渊源
    “西汉有吴氏法名理真,俗奉甘露大师者,自岭表来挂物兹土,随携灵茗之种,而植于五峰。”这座寺庙是当地人为纪念西汉时,吴氏法名理真在蒙顶山上种植茶树的功绩而修建的。收录在《甘露之海》(成书于14世纪的《汉藏史集》专门有一章,题名《甘露之海》),它是茶和茶文化在藏区传播和发展的一部茶经,也见证早期吴氏先祖对茶和茶文化传播的贡献。

 
    甘露大师吴氏法名理真在蒙顶山上种植了七株茶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人工种植的茶树。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将七株茶树所在小茶园命名为“皇茶园”,所产只为贡茶。清代时,采制蒙顶贡茶极为讲究。每年春芽发出,地方官员便会着朝服,率领同僚和寺院的僧人们上山祭拜。礼毕之后,便开始采摘,不过只允许采摘三百六十叶,之后送给茶僧们制作。制茶时,僧人们还得同时盘坐诵经,最后成品贮藏在银盒之中送往北京,这种贡茶叫“正贡”,专贡给皇帝,每年只有这么一次。而“正贡”之后采摘的茶,才是给皇室成员享用的一般贡茶。现在的蒙顶山俨然成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茶产地,各路茶园铺地而起,而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作为当代“蒙茶”的代表,在每年的春茶市场上备受瞩目,滋味清爽、鲜柔,就像蒙顶山上乳雾的滋味一般。

 
    朱元璋(1366年)以前,有个安徽省休宁县流口镇茗洲村人叫吴茗山,喜好喝茶,广结四方茶友。一日,听说福建出产一种汤色红亮如油的茶,便跋山涉水前往福建偷学茶艺。经过多年学艺归来,吴茗山研制出一种比福建红茶更佳的茶品,这便是黄山金毫的前身。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成红茶极品“黄山金毫”。 黄山金毫在明代时被称为金玉香茗,金玉香茗是明代第十五个皇帝朱由校最喜爱的红茶,黄山茗洲吴氏家族一直为这位木匠皇帝研制这种极品红茶,后来明朝灭亡。对明朝有着深厚感情的吴氏家族便不再为清廷贡献此茶,期待着反清复明。金玉香茗渐渐被历史所湮没,吴氏后人口口相传的古典制法,也几近失传。 在四百年后的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茗洲村最年轻的村长张卫海,根据历史传说,不断探寻金玉香茗的古典制法,终于在吴氏后人一位年过九旬的长者口中,得到这一古典制法的真传。 又经过多年的实践,才将这个尘封多年的明代皇帝的御用贡品还原再现,并在当地茶叶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此茶更名为黄山金毫,以吴氏宗祠“葆和堂”作为其品牌.《茗洲吴氏家典》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基层管理之典范。捧读该《家典》,亦如香茗品味。访茗洲村,既可览生态、品香茗,又可赏古村、诵《家典》,曷不乐哉!是为记。(据《茗洲吴氏家典》记载)

 
    2、近代吴氏人物与中华茶文化的渊源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丰惠人,原名荣堂,是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

 
    吴觉农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他还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写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原产地考》和《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两篇文章,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他自1931年起就任上海商品检验局茶叶监理处处长后,为振兴茶叶经济,维护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改善茶农的生活状况,他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首创茶叶出口口岸和产地检验制度;在浙江、安徽、江西等产茶省成立茶叶试验场和茶叶改良场。其目的不仅要禁止劣质茶叶出口,而且要全面提高茶叶质量,采取科学办法从栽培、采摘、制造、贮藏等方面入手,改变因循守旧的手工生产方式。1934年秋到1935年11月,他先后到日本、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和苏联考察,对有关国家的茶叶生产和销售情况,以及茶叶的国际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回国后写出了《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华茶对外贸易之瞻望》、《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多项报告和建议。

 
    他提出在南方建立生产基地。1978年发表《关于发展云南、广西、广东及海南岛等地红碎茶生产的前景》文章,并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建议;同年,提出《关于由国家贷款扶持公社茶园和筹建茶厂发展红碎茶的建议》,由全国政协转国务院主管部门。同时,在农业部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和各分科学会上,他作了《跟上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红碎茶》的发言,随即作为建议,由中国农学会转呈中央。他积极撰写了《略谈茶树原产地和外销红碎茶问题》、《发展广西茶叶生产的初步意见》、《关于加快云南茶叶生产的建议》等文章。
   
 
    3 、当代吴氏人物与中华茶文化的渊源
    十九世纪,福建的红茶和乌龙茶风靡世界,茶叶大多销往英国,运载茶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飞剪船。运茶的航程,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赌博,最先到达伦敦的飞剪船将获得超额的利润。为挽回中国茶叶贸易逆差,英国殖民主义者1840年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就是茶的战争”。国强茶业强,国弱无外交,从此中国失去了世界上的茶业强国的地位。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福建省要加快发展,努力争取到2018年全面赶超台湾。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以及福建省正在重点开展的“五大战役”都为福建茶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预计“千亿产业”将成为福建茶业下一步的重点发展目标。

 
    安溪县已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安溪县里有7万多的吴氏宗亲,2014元旦在吴为忠等宗亲的努力下成立了安溪吴文化研究会,现有会员近2000名。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自筹建以来,得到全县社会各界贤达的慷慨资助,截至2013年2月8日止,捐资到位2.0308亿元。其中,我县吴氏诸多宗贤继承吴文化“至德”精神,弘扬江南第一大儒季札的崇德重教传统,为建设茶学院,促进茶业人才培养,提升茶乡核心竞争力。已知捐资者有“盛世三和茶业”吴荣山1200万元、“祥华冠和茶厂”吴进春50万元、“大坂生态农业”吴清艺15万元、安溪县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吴为忠和墩坂村吴德勋各10万......。 

 
    法国外交部向安溪三和茶业吴荣山定制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茶――莫逆之交(安溪铁观音) ”,赠送习近平主席和W朗德总统。前不久,中欧文化沙龙吴钢摄影展,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中国茶元素。

 
    五、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总之茶道精神――德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以泰伯精神为核心的吴文化,树立起高风亮节的丰碑。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泰伯的高风亮节,已成为今人的楷模,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泰伯的高风亮节,康熙给予“至德无名”的评价,乾隆御笔写下“三让高踪”四个大字。宋代范仲淹赋诗道:“至德本无名,宣尼以此评;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孔子曾给予泰伯以极高的赞誉:“泰伯的品德是极其崇高,一次次地把天下让,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在整个先秦时期,泰伯始终是作为有德者的楷模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浅析吴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吴建华)


    发掘、发扬、传承好吴文化与茶文化,使之具有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推动力和影响力,形成特有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塔台、产业唱戏,创造出更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家、为族、为国家伟大复兴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甘露之海》《百度百科.吴觉农》《百度百科.中国茶文化调查》

    作者简介:吴平河,1984年出生,安溪县感德镇福德村人。华夏吴氏网管理员、安溪县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厦门吴文化研究会会员。手机:13960431829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