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论文

浅谈吴氏的“让德”与“孝道”

时间:2020-01-29 21:31:35   作者:吴绵普   来源:   阅读:10356   评论:0
内容摘要:浅谈吴氏的“让德”与“孝道” 泉州市宋状元宰相吴潜学术研究会秘书长吴绵普〈一〉“让德”与“孝道”相辅相承 吴姓出姬姓,后稷为初祖,传十四世为古公父,俗称周太王,他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传说季历贤而其子昌〈周文王〉有圣瑞,深得古公之宠爱。古公有意传位......
 

浅谈吴氏的“让德”与“孝道”

 泉州市宋状元宰相吴潜学术研究会秘书长  吴绵普

〈一〉“让德”与“孝道”相辅相承

吴姓出姬姓,后稷为初祖,传十四世为古公父,俗称周太王,他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传说季历贤而其子昌〈周文王〉有圣瑞,深得古公之宠爱。古公有意传位季历,以便后能传位昌,因碍于当时氏族王位长子继承的传统而苦恼。按大部分吴氏族谱记载说:“泰伯、仲雍体察到父亲〈古公〉之这一心意,为了顺从其心意,兄弟俩决定主动退位,以逊位于季历,于是托辞为父采药治病,结伴南奔衡山,且一去未返,这样季历就被立为太子。”按以上说法,即兄弟知父亲之意,遂其意托采药而避之,那么无论是避位或采药,通通都是为了孝道,故中华吴氏之让德传芳之雅称〈前三让即指泰伯、仲雍,后三让即指季子〉,实先孝而后让。

泰伯传十八世是为寿梦,寿梦时吴国开始强大并正式称王。寿梦生五子:长诸樊、次余祭、三余昧、四季札、五厥由。季札在兄弟中最贤,从小深受父亲喜爱,也为兄弟们所器重。吴王寿梦也像祖上古公、姬昌一样,有意让季札继承王位。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长兄诸樊为遵父命,与兄弟商量,要将王位让给季札,不料季札亦如泰伯、仲雍一样,逊避乡下。诸樊不得已的情况下继位,但改王位继承法为“兄终弟及。”这样季札仍有机会当上王位。诸樊在位十三年,为使王位早日递传至季札,他轻生冒进,在攻打巢国时亲自上阵而中箭,以身殉国。二弟余祭继位十七年,在东征西讨中遇刺身亡。三弟余昧继位后仅四年便溘然长逝。三位兄长在继位前皆欲将王位让给季札,但他三次避让躬耕于延陵〈江苏武进〉。余昧逝后,王室在找不到季札的情况下,立余昧之子僚继承王位,即吴王僚是也。历史上史学家称季札公为吴氏后三让之楷模,属季札之后裔亦以“延陵衍派”四字来区别于“渤海、濮阳、陈留、吴兴等郡望。

总之无论泰伯、仲雍、季札都是为遵父命,即以孝为先而生让,故让由孝而生也。三千多年来,“让德”二字一直延袭至今,历代以来也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精神口号,如周武王追泰伯为吴伯;孔子赞泰伯曰:“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曰:“余读《春秋》故,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之勾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情物君子也!”;汉恒帝敕封为明陵侯;晋明帝追封为三让王;宋哲宗诏封为至德侯;宋徽宗进封为让王;明太祖敕封为吴泰伯之神;清康熙敕书《至德无名》;乾隆赐匾《三让高踪》;

清龙图阁侍讲大学士薛居正撰序曰:“夫吴泰伯让位于前,季札让位于后,越二十世如出一辙。且明足以定乐,信足以轻物,义足以让国,皆能人所不能焉。要知为周之德,培之者深也,且观世之一布一帛所为纷争,以手足为寇仇,何如哉?”余故曰:“世之为族谱,止于明宗派、笃亲睦而已矣!求其让国兴风化者,舍吴氏不多得也。”按薛学士之论,可谓对吴氏“让德”二字有别于他姓,而吴氏“让德”二字因有助于历代封建帝王统治人民的目的,故深得他们之推崇,而古今中华吴氏族人亦以“让德”二字为骄傲,尽管当代有些人已经有背“让德”,但那是个别人而已,这些人终为历史所淘汰。以上历史名人对泰伯、仲雍、季札的褒崇,虽说皆直面“让德”二字,但“让德”是以孝道为前提,似乎由孝产生让,故两者相辅相承。

〈二〉惠安孝子吴德彰

中华吴氏历代孝廉名士出之不尽,下面单表惠安吴德彰,晋江威略将军吴英二人之事迹,以飨读者:

吴德彰乃惠安大吴开闽始祖仁禄六世孙。德彰之父吴庆宗,中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官大理寺卿。公元1165年受朝命领兵抵御外敌,英勇作战,以身殉国。德彰在家盼望父亲不归之际,适逢孝宗下诏追封其父为《忠烈大夫》,始知父已为国捐躯沙场,痛严父永别,泣不成声,为找到父亲尸骸,他冒着战火狼烟,只身登山涉水,餐风露宿,千辛万苦、远赴疆场。但事与愿违,在那尸横遍野的战争年代,要认出其父之尸骸,谈何容易,只得忍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回到大吴家中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同母亲每日在厅中点香祈祷父灵早归故里,而且每日到惠安海边哭泣,据传说德彰孝心感动上苍,天降下一檀木于海面,飘来飘去,随波浪滚动,散发阵阵幽香,德彰思父之心切,那木头有部分如其父之面形,遂拾回家雕刻父亲肖像于木,惟妙惟肖,仿佛如父亲生前面形,为使父亲神魂早归故里,尸骨入土为安,便以礼葬之阁山,号“犀牛望月”。而阁山也因德彰葬其父之檀木像之缘故,后来山中草木全部散发出檀香,经久不散,乡人奇之,奏闻朝廷,皇上派出钦差巡视,果然满山遍野尽散异香,故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三年下达圣旨,旌表德彰为《孝子》,赐匾挂于开闽祖祠,而阁山也因此改名香山。

自宋迄今闽南吴氏祠堂多数有这样一对联曰:“香山孝子裔,三让帝王家。”虽说这些祠堂所出的子孙不一定是吴德彰的后裔,但大家皆以孝子引为骄傲,而“三让帝王家”也与“香山孝子裔”配成古今吴氏有名的对联流传至今,而孝子吴德彰之美名后来也被称为香山大孝子,世代传扬。

附录:

吴鲁状元题孝子吴德彰像赞以飨读者:“生平志行,正正堂堂,赋性灵敏,钟毓之良,修节砥行,维彼纲常,少失怙恃,追慕无方。刻檀肖像,葬谷之阳,瞻怀念切,筑室于场。川岳沾感,草木异香,山因改号,闾里增光。忠孝济美,先后同芳,嘉言懿行,史I堪详。皇王仁圣,旌表褒扬,春秋二祀,特祠蒸尝。绵绵瓜瓞 ,锡类勿忘。”

(三)晋江大浯塘孝子吴英将军

吴英将军一生著有二本书,一曰“行f纪遇”,一曰“清威略将军吴英事略”。

在事略中有一篇曰:“闻丧悲号陟屺”。其文曰:“癸巳年〈1653〉,郑成功将厦门居民搬空以遁,大兵移居高浦时,先太夫人〈英之母亲〉染恙。谓吴英曰:“我年三十八岁当终〈归天〉,屡次言之。”又曰:“自汝出生至今十有八岁矣,历过许多艰险,见过许多奇异,成器之日,要着实为善,不可妄动!汝母在冥冥之中亦快然矣!而所聘蔡亲〈蔡元顺〉之女〈指大浯塘蔡英蚤〉尚幼,婚姻之事,吾儿他日自行之,汝母不及见也!”余〈吴英〉含泪告曰:“母若不幸,儿当随死!”先太夫人〈英母〉戒曰:“汝这是何言也!汝宗族衰替至此,幸祖宗积德生汝一身,汝母〈英母自称〉受尽艰辛,抚养汝得成人,全望将来做一翻大事业,显祖荣宗,汝出此言可谓大不孝矣!”吴英被其母骂后,痛悔不该对母亲说出此话,因古有一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旧时如儿子娶媳妇不生孙,亦属不孝之一。故至七月初旬,吴英之母病稍痊愈便命吴英往厦门表姐家中讨回生理投股本钱〈实际英母是D光返照〉,并命其七日内返回。吴英初七日奉母命起程至厦门,因银两未便,延迟至十二日,忽家人朱任来厦报说:“先太夫人已于十一日仙逝。”其时吴英肝肠寸断,随促舟归家泣血治丧,并扶柩暂葬于高浦,与父佩辉同域!

按以上资料,说明了旧时母命难违,尽管吴英知道母亲已经垂危,但她要其往厦门,他也不敢忤逆母亲,虽说临终无法见最后一面,但这也说明吴英是尽人子之孝心。直至康熙四年乙巳〈1665〉时,吴英二十九岁,始择日请山家、族亲、帮杂等汇集同安高浦,先将祖父母〈振泉夫妇〉、父母〈佩辉夫妇〉之尸骸迁葬福清资福寺之金龟山,因地狭窄,曾祖父母〈宾吾夫妇〉,暂寄资福寺。至康熙七年辛亥〈1671〉,始卜葬于资福寺北之南山的“出水莲花。”按古时择风水葬先人骨骸,也是体现一种孝道,即让先人入土为安,先人地下安,即英灵爽,英灵爽即子孙孝心堪慰。

    附七律一首以作本篇孝道的结束语。

鹭岛南归欲葬亲,荒烟凄草缠平林。

当前但觉途程尽,过此逢尼指迷津。

寂寞台阶人悄悄,徘徊冷第夜沉沉。

弱寇守制添惆怅,叩谢方知佛化身。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