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到桌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
说吴
考古
古地名
资讯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小说
故事
祭文
论文
风水
博艺
名人世界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寻亲问祖
网站建设
网建
捐赠
吴纪念馆
旧站资源
访客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交流
>
故事
站内搜索(正文)
站内搜索(来源)
站内搜索(标题)
站内搜索(作者)
故事
《老家是一条河》第三章: 骡马驮来万两银
时间:2020-01-29 21:09:00 作者:吴振海 来源: 阅读:
9954
评论:
0
内容摘要:
第三章: 骡 马 驮 来 万 两 银. 据家谱记载,到了十七世爷吴殿魁这一辈,我们朱楼老吴家,家道已经甚为火旺。吴殿魁,清顺治年间生人,身长五尺四寸,浓眉大眼,气宇轩昂。有兄弟二人,哥吴殿元,其事迹不祥,后人吴世庭,我本家二十一世爷,现为兰州军区武威军分区司令员,点击百度有祥......
第三章: 骡 马 驮 来 万 两 银
.
据家谱记载,到了十七世爷吴殿魁这一辈,我们朱楼老吴家,家道已经甚为火旺。吴殿魁,清顺治年间生人,身长五尺四寸,浓眉大眼,气宇轩昂。有兄弟二人,哥吴殿元,其事迹不祥,后人吴世庭,我本家二十一世爷,现为兰州军区武威军分区司令员,点击百度有祥细介绍,他与我长兄吴振贵私交甚厚。
殿元,殿魁二兄弟,有良田两千余亩,房子百间,傲居朱楼庄多半个高岗子。兄弟分家,每个人分得田千亩,哥分住西庭,弟留居东边老院。七十年代中期,世庭爷家翻修老宅,竟扒出许多还哗哗啦啦响亮的老式票子,当时我还是一个玩童,抢了一叠只顾玩去。后来我一直臆想这件事情,那到底是怎样一种银票?哪个朝代的?当时价值几何?
多么宝贵的一堆史料,甚至是多么宝贵的一捆财富,在那个缺少文化的年代,在那个当时老吴家竟没有一个大人能够站得出来的年代,我甚至痛恨我自己出生得太晚太迟,痛恨我自已太愚太拙,老吴家一大箱活生生的成长史,变迁史,竟然坏在了我们这一代,这一群不知道尿香屎臭的顽童的手上。
风从昨天吹来,路过今天,还要继续向明天吹去。大凡历史,不可能有多么多么清晰,总会有诸多遗憾让风吹去,留待后人沿着风的踪迹,一路寻去。要是都象现在小孩子尿个尿都要刻在光盘上存留,那么多年后历史学家就只能是一个曾经存在的名词,不可能象现在这样,一个小胡子鲁迅,就养活了那么多拿高工资的什么什么家,及至鲁迅从日本归来,乘的是哪一班船,坐的哪一排哪一个座位,回家后的第一夜与先配同没有同房,都有诸多大家喋喋不休,挣足了我等纳税人的血汗钱。至于我的这篇碎文,更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我们兄弟三个,吴振贵,吴振海,吴坤,是十七世爷吴殿魁的后裔。从殿魁爷那代起,整整十代了,我们这一门都属于长子长孙,因此有关这门先人留下的故事,也就传颂得越多,使我今天了解得也就越细越深。
吴家老院子是殿魁爷分家时分的呢,还是分家后他又独自创下的呢?从后来的传袭看来,虽然分家时,十六世宗尧爷给两个儿子留下的的确够厚实,但长子殿元爷那一门,除了留下了一堆说不定一点也不值钱的票子,和一个空空荡荡的大院子以外,倒是别无长物,甚至有一支后来还迁到了洼刘,总的看来当时家业不是很厚实,香火也不是太旺盛。殿魁爷我们这一支后来就不一样了,树高人密,宅院遍布,特别是那处至今还存有很多痕迹的老院落,颇为令人震撼,还有一代代关于殿魁爷的传说,更是一代神话一代。
. 吴家老院子,也就是十七世殿魁爷置买的这处院落,历经200多年风打雨淋,一直到了今天,还有三间客房敦厚如初,威风凛凛。从我记事起,正宅是老三门最小的爷棒爷家的,前院客房则是羊羔爷家的。老小守根。我家是长门,从十八世爷吴兴裕那一代起,就离开了高岗子分开另立了。
老宅分为北院正房五间,南院厨房,佣房,杂物房多间,右前面又有客房三间。前后院之间有一雕花长廊相连。正房高大威武,小时候我娘带我去老奶奶家串门,我常常对着那有一搂粗的大梁发呆,更有房顶子上那些叫不上名字的石兽,栩栩如生,煞是好看。那个长廊才好呢,当时两边放有许多块刻有字体的捶布石,有些字我还能隐隐认识几个呢。现在想想那是多么珍贵的文物啊!因为老院子早在文革后期都翻盖成新房了,这些个宝贝后来我也去找过,棒爷说有一年修公路都拉去当石子挣工分了。
三间客房还在。羊羔爷家也早已经搬出来,又住上新楼房了,空留三间孤单单的老舍,象我魂魄不散的祖上,厮守在那里,总也不愿离去。上一个春节我回到老家,特意详细拍照了一番,以作永存。我知道不久它也会死去,就象老宅前那棵大槐树一样,成为一种永久的怀想。
我是不是要把它买下来呢?重整,复旧,换新。曾经几千亩地的城南老吴家,就只剩下这一点点残留了,仅存的我们当且珍爱,因为逝去的永远不会再醒来。
老宅门前,也就是高岗子下沿有一口水井,我们老吴家的私井。朱楼庄别处还有两口水井,但做工明显粗糙浅陋,只能称为土井。但我们老吴家这眼水井却相当精致,井口不大,井深水甜,井台高垒,井口有多块青石堆砌,雅道别致,另有情趣。庄子里一个个小胡同伸展过来,象一条条弯弯曲曲的井绳,把一个小村都紧紧的缠绕起来,紧凑而魅力。
井台子上那些个青石板是不是无价之宝呢?老井堆平了多年之后,凭着臆想,80年代后期,我还在《郑州晚报》上发表过一首小诗呢。
《石 碑》: 躺一口水井边/平庸了千年/突然在一幅眼镜里神奇// 小村上报了/村里大大小小的石头/竟相灿烂// 小村真幸运/终于有了识碑的骄傲。
我老家吴岗寨,原睢州大麓岗,现民权白云寺镇吴岗村。居白云寺西北一里,西依沙河,东临通惠渠,有人口三千,村里绝大多数人家姓吴。距离睢县朱楼村50华里,一条通惠渠,象一条血脉,把两地吴家联系在一起。
要追寻朱楼老吴家清朝初年是如何发家的?还得从老家白云寺说起。
千年古刹――白云禅寺,系中州“四大名寺”之一,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齐名。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由唐代著名高僧杰安首建,是豫东最大的清代古建筑群和著名的佛教游览圣地。
2011年早冬,我曾驱车前往朝拜,方知康熙大帝当年为寻找出家为僧的父皇顺治,曾三次驾临白云寺,与该寺深深结下佛缘,有御笔亲书“堂常赏”碑,赐作该寺,今为白云寺镇寺之宝。
康熙大帝前往白云寺寻父之年,我的十二世祖,顺治朝进士,睢州一代名仕淇公(载睢州志《名臣》)在镇江府衙卸任之后,正闲居在老家白云寺,地方官僚豪绅多有造访,品茗赋诗,德隆望尊。他的儿子Z公,康熙朝进士(载睢州志《文苑》),适在京城高任内阁中书,当朝皇上要去老家寻父,这是何等一种机遇?于是,父在家张罗筹划,子昼夜相厮圣皇,一路护驾引领,浩浩荡荡,吴家老少爷们,也都趋哉乐哉。
(没 完 待 续)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腾讯朋友
百度新首页
上一篇:
泰伯的故事
下一篇:
老家是一条河 第一章:辗转来到朱楼庄
相关文章
04-15
东莞泰伯文化联谊会代表团无锡行
04-14
第十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04-14
深吴宗亲在苏南
04-14
吴元盛建立的戴燕共和国
04-14
深吴会讲座:资深传统文化讲师王海新主讲---道德经与至德精神
04-14
厦吴会辛丑年祖地祭祖踏青活动圆满结束
04-14
“河南吴氏文化月”活动——之千里挺进大别山
04-13
“泰伯书院”在吴氏祖地正式揭牌
04-13
运河资讯 | 无锡地理商标添“新丁” “泰伯运河第一撬”商标成功注册
04-13
香港泰伯基金会受邀参加第五届全国泰伯论坛暨2021吴文化发展大会和无锡泰伯祭祀大典活动
相关评论
本栏最新
03-10
雷锋班四任班长曲建文 58年坚持不懈学雷锋精神脚踏实地做雷锋传人
03-09
陪你坐坐还没有工夫
03-09
合肥好人
02-02
《看日出》
07-03
《侗族大歌志》
04-22
吴任先生跋
03-30
浙江瑞安第三巷吴氏家族史调查(三) ——族出延陵郡望
02-12
湖北建始凉水埠吴家旧闻
01-29
泰伯的故事
01-29
《老家是一条河》第三章: 骡马驮来万两银
本栏推荐
阅读排行
疯了一回
广州湾事件中的吴氏宗亲
老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吴老贵的原型
吴稚晖与国民党三代领导人(上)
【净土圣贤录】宋吴氏(二侍女)
“九封光禄”的故事
吴中山快活一世
朱印“寒荒”棉衣暖民心
吴勉王的传说03
河南的吴王僚夫人之墓
华夏吴氏网
QQ交流群:
85987924
站长QQ:
116539779
吴氏网
公众号:
cwu2015
世界吴氏
公众号:
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