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故事

靖远吴氏先祖起源的几种说法

时间:2020-01-29 21:03:53   作者:华豫洞主   来源:   阅读:11018   评论:0
内容摘要:编者按:本文转载于华豫洞主新浪博客,特此鸣谢华豫洞主的供稿!先祖起源的几种说法 靖远居民姓氏,其源流和谱系:吴:居地三角城,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嘉靖间由宁夏朔县大坝迁至靖城,万历时思崇迁三角城,分支于小芦子、糜滩、平堡一带,思崇传至 十三世。瑛由靖虏卫指挥使 三镇将军。 --摘自《......

编者按:本文转载于华豫洞主新浪博客,特此鸣谢华豫洞主的供稿!

先祖起源的几种说法

靖远居民姓氏,其源流和谱系

吴:居地三角城,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嘉靖间由宁夏朔县大坝迁至靖城,万历时思崇迁三角城,分支于小芦子、糜滩、平堡一带,思崇传至    十三世。瑛由靖虏卫指挥使  三镇将军。

     --摘自《靖远县志》19954月第一版甘肃文化出版社

 

吴氏家族

吴氏原为蒙古皇室支裔。据《吴氏家谱》载“元蒙皇室三狼所带9人,其中2人流落吴家窑;余2人徙靖远红罗山河南营门儿(即今营儿门),其中2人一姓赵,散居黑虎岔、黑柴沟;一姓吴,散居黄草湾、大芦子、小芦子,其支裔迁居屈吴山下颜家坝(大坝沿)、张家坪(小水)。张赵吴本是一族三人,互不得通婚”。

据《靖远县新志》,吴氏一支源于山西洪洞县,明嘉靖年间由宁夏朔迁靖远,散居三滩、陡城、水泉等地。

      --摘自《白银市平川区志》20009月第一版中华书局

祖先之起源

根据近代家谱序传,均有周秦伯后裔一说,至今已有三千载。远代近族又有吴鞑子说法,约在元末明初,朱元璋统一中国后,鞑子上反朝廷,朱元璋令李文忠追杀鞑子,在人困马乏筋疲力尽之时,进入甘肃省靖远县境内营儿门,前有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黄河阻挡,后有杀气腾腾的追兵,燃眉之际,奇迹出现了,黄河上偶然横结一座浪柴桥,祖先迅速抢渡,刚至彼岸桥即断去,追兵赶至一看此情景,李文忠曰:由此观之,天不灭鞑子。故而收兵回营。

祖先渡河后先在西山放牧,因水草不宜由王家窑迁祖厉河,到白马岘马圈湾、吴家沟,以小河水为基础,进行放牧,渐渐定居,以放牧为主,农牧兼施,以求生存。祖先侥幸生存的有“七人七马”之传说。

---摘自《祭奠文录》1993年古三月   吴氏家族祭祖理事会

 

 

 

 

 

 

“七人七马”之传说

据说朱元璋在灭元后,夺取了全国皇室政权,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不甘心,其有成吉思汗的后裔及将领还想卷土重来,恢复元朝帝位,此事被朱元璋察觉后,遂命大将李文忠(也有说徐达)剿灭,从北京追杀,当时有七人乘七匹马,曾逃到现定西的f口,又到回宁的铁木山,其中一人死于此山,后到现在兰州的王保保城,在此折回,到现在靖远的约在中堡的黄河北岸时,前有黄河挡道,后有追兵,正在走投无路、十分危急的时候,突然间出现了奇迹:黄河发了洪水,吹来浪柴,形成一座桥,七人七马即可从此桥上渡过河到营儿门。待追兵赶到河边时,七人七马已过河,浪柴桥也冲散了。李文忠长呼:天不灭鞑子也,元家灭不了,即收兵。七人七马过河后,隐姓埋名,有指马为姓的,也有姓韩、赵,其中一人对天长吁了一口气,便以口天吴为姓,他便是我族的先祖。

 

 

 

 

 

吴白蒿子传说

清康熙年间,有一姓路将军,自以为对朝廷有功,在小芦的坟台子大兴坟墓建筑,肆意侵占了大量的农田,致使广大农民无地可种,人们敢怒不敢言。当时我族有一位见义勇为之人,为了伸张正义,为民解忧,他毅然决定在皇上面前告状。当时,人们都十分贫穷,去北京告状得需相当的盘缠,他想自力更生,自己解决。于是,他每天拾柴草担到集市上去卖。待攒得差不多便徙步上京。在一家小店里,同他一起住宿的人问他去哪里,干什么去,他便把路将军私自修坟园侵占大批农田,以及他为民请愿上京打官司没有盘缠,而靠卖白蒿子为资本等事一一说明。那人听完前因后果后,对他说:“现在你可以回去了,你的事我一定代你向皇上告知,你等候消息吧。”由于所带的钱已剩不多,他对那人很感激,并嘱托一定要告知于皇上。

待他转回到家乡时,皇上已下旨,叫路将军停止修建,归还所占农田。原来他在小店里遇到的那个人正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正在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可惜他的名讳没有流传下来,人们对他为民办了实事赞叹不已,亲切的称呼他“吴白蒿子”。


上一篇:吴贤秀后代说祖公
下一篇:吴氏传家宝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