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故事

第二回 锦山秀水淳安县,桥西吴氏诞奇男(修改)

时间:2020-01-29 21:02:48   作者:万点红灯   相思河边   来源:   阅读:11058   评论:0
内容摘要:淳安长岭美景。第二回 锦山秀水淳安县,桥西吴氏诞奇男(修改)诗曰: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向晚猩猩啼,安悲远游子。 话说这八句五言诗,乃当年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历新安江时所作的《清溪行》。在唐代,浙江省淳安县称睦州清溪。《清溪行》乃诗......

第二回___锦山秀水淳安县,桥西吴氏诞奇男(修改)

 

淳安长岭美景。

第二回   锦山秀水淳安县,桥西吴氏诞奇男(修改)
诗曰: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渡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安悲远游子。
    话说这八句五言诗,乃当年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历新安江时所作的《清溪行》。在唐代,浙江省淳安县称睦州清溪。《清溪行》乃诗人对淳安县境内风景的描写。新安江从徽州歙县流经淳安县,然后注入富春江。诗人如此赞叹淳安县的美景。倘若淳安县没有这样的好山好水,哪会吟出这般佳句?可见环万山为邑的淳安县,自古以来就是景色绮丽,水秀山青。
        说起淳安县,看官不妨初识一番淳安县的历史和地理。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大帝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讨伐黟歙山越人,大获全胜,建立新都郡始新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置州,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新安县为雉山县。唐代为清溪县,至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定淳安县至今。淳安县地处浙西山区,北接歙县、休宁,南界建德、衢州,西连开化,东邻桐庐、临安。发源于安徽黄山的新安江穿境而过,自古以来水陆通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唐至清,历代封建王朝称之为上县、甲县或望县,乃富庶之地也。
        地灵则人杰。自隋唐至清,严州府六县,中状元四人,淳安占其三,即北宋瞻葵、南宋方逢辰、明朝商辂也。还有一名榜眼,一名探花,三百零八个进士。淳安县域,方、余、王、吴、何、洪、姜、胡、徐、汪、郑、叶、童、章、鲁等姓,均为望族。乡贤宦士,层出不穷,真是簪缨蝉联,冠盖相望。
        正因如此,在淳安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令人惊天动地或荡气回肠的许多故事。
        自汉以后,据传淳安是个出正命天子的风水宝地,有所谓天子基万年楼。唐时有女子陈硕真领导农民起义,自称文佳皇帝,克睦州、于潜。直逼歙州城下;攻桐庐婺州,矛头指向浙南。
        北宋末年,又爆发了威震东南半壁的方腊起义,前后攻克睦州、歙州、杭州、婺州、衢州、台州(今嘉兴州)等六州五十二县,纵横七百余里。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按下文佳皇帝陈硕真和圣公皇帝方腊两位英雄不表。单说道光三十年六月初六,淳安县桥西镇田中村正处早稻收割季节。田畈里、晒场上一片忙碌景象。
        有诗为证:烈日当空吐火龙,农夫挥汗收割忙。
                 斗声声催谷粒,风车赫赫煽稻芒。
                 僧人道士隐山林,青蛙老鼠跳田畈。
                 忙工时里哪有空,病夫也要来挑担。
        这首诗说的是农忙时节,农事紧张,乡民个个忙于农活,不得偷闲,不要说人,就是青蛙老鼠也拼着命儿忙碌。平时的病秧子也按捺不住,尽些力来帮忙。淳安有句俗语,叫作六月不晒背,冬里要后悔。这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抢收抢种不迟疑。
        这边忙得热火朝天。但有一个姓吴的人家,家主叫吴若传,字汉贵。不去田里忙碌,只因内人在屋里生妮。早上痛起,到午时过还没见头,产妇痛得哭天喊地,稳婆急得百般无计,吓得吴若传紧忙到堂前烧香求祖宗。正在这时,门外来了一个算命先生。但见:
        头上癞痢脱壳,锃光瓦亮;脚下草履磨穿,肉皮当鞋。两耳如巧扇,能听十里青鸟叫;双眼似肚脐,不见中间黑葡萄。左肩背,阴阳八卦红木匣;右手敲,千年百节老竹鞭。夏布长衫拖地去,朱砂浅色上脸来。那里是抽牌骗吃烂瞎子,分明是批命推星老神仙。
        只见这算命先生径自走到堂前,举起手中竹鞭向产房板壁上啪地一敲。口中喊道:祥达,祥达,快点哭嗒!只惊得产房内产妇的一声,、嗡几声哭,乖乖产下一个囝蒙孽(淳安方言:意为婴儿)来。喜得吴若传忙不迭地让座泡茶,跪地尊呼瞎子为老先生。又到灶前烧来鸡子茶,请先生为小儿取名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口中念叨:此命由来不一般,六月初六见皇天。吉祥腾达不必说,光宗耀祖非等闲。
        先生茶罢,言道:此儿非同小可,望着力培养,将来必有成就。因取名祥达,字星亭,小名祥连。应吉祥腾达之意。言讫,起身走了。但闻村中青石板,嗒嗒有声。待吴若传赶去送时,已消失无踪无影。
        吴祥达出生地,属于桥西镇第一保,第一保有三个自然村,即长岭、g(俗称官坑)、田中。这三个自然村田中村最小,只三、四十户人家。二百多人口。田中村依山傍水,坐东朝西,g溪之水由东向西绕村前而后拐向北,注入进贤溪。村后是高耸入云的燕山,它是昱岭山脉的支脉,为淳安诸多名山之一。据淳安县志记载山上有龙湫三叠,冬夏不涸。跨过村前狭长的泥鳅畈,就是淳安县的母亲河一东源港。
        这泥鳅畈长长地,东西走向,宽不足三百米,长却达八华里之多。它北临东源港贤溪段,南至燕山之脚,东至官碣,西至山南村头。为保护贤溪南岸的泥鳅畈,当地山南村、田中、长岭、g溪等联合起来,集资筑了一条长达八华里,宽八米的护河堤。这河堤的东头,为抵挡河水洪峰的首冲之力,特地加宽二米,并砌成子弹头形状,像泥鳅的头一样。从东到西,河堤有点像一个松散的s字,从高处鸟瞰,整条河堤,就像一条巨大的泥鳅,俯卧在贤溪的南岸,紧紧地保护着泥鳅畈的安全。这就是泥鳅畈名称的由来。
        泥鳅畈,春季秧苗青青,随风波动,就像一条长长的绿色地毯,铺垫在山水之间;秋季之时,西风徐来,稻浪滚滚,金光闪烁。农田风光,四时不一,美不胜收。此乃典型之江南水乡,田野风光。
        说起泥鳅畈,还有一个动听的传说故事。从前此畈不叫泥鳅畈,而叫擂鼓畈,有一千多亩良田。它比现在的泥鳅畈要大三倍多。擂鼓畈的北岸也有一个近千亩良田的漕畈,两畈南北隔河相对。南北两个大畈所用的灌溉之水,都来自贤溪的上游的官碣(石坝)。淳安的气候特点是春涝秋旱,每年八九两月,往往有旱情出现,这个时候又是稻谷、玉米结籽灌浆期,特别需要充足的水来灌溉农田。为争用灌溉之水,村与村之间曾发生过多次纠纷,乃至于械斗。老百姓酝酿多年,要求在官碣下游三华里再单独筑一条石碣,专用于擂鼓畈的灌溉之水;官碣专用于漕畈的灌溉之水;以确保两个大田畈的旱涝丰收。
        有一年,两岸八九个村庄的民众终于联合集资成功,兴高采烈地动工兴建擂鼓石碣(石坝)。工程进行到第三年,就在快要完工的时候,建筑工地上来了一个要饭的老头。此人头发蓬乱,脸色污垢,衣着褴褛。小腿外露而溃烂。左手举着拐棍,右手持个破碗,行走维难。时值隆冬,工地上中餐吃米@,炊事员见其年长,衣着褴褛,天气寒冷,就从蒸笼的中层抓了四个热乎乎的,还有点烫手的米@给他。
        不料,这老头误以为炊事员看不起他,专捡小个的米@给他吃。于是要饭的老头就说:擂鼓不成田,漕畈万万年,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就在这老头气呼呼地离开工地的时候,在建筑工地的人群中,有人突然高喊:看!燕山上空有一群乌鸦向我们这里飞来。话音刚落,那群乌鸦突然就从空中纷纷掉下来,洒落在燕山北麓的山坡上。霎时变成了一块块大小不一的黑色大石块。这时,工地上的人们才醒悟过来,原来这要饭的老头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他原来是运着他山之石,来帮忙擂鼓畈建筑石坝的,因为工地上的炊事员一时疏忽而怠慢了他。这仙翁不高兴了,就把运来的石料搁在燕山北麓的山坡上。至今,淳分公路(05省道),穿燕山山脚而过,人们还能看见散落在山坡上的那些黑色的大石块。
        吴祥达的祖籍在湖州安吉县(今浙江安吉县)东林乡石柘村(又称射村)。迁淳始祖叫昌远,此人文雅浑厚,出乎自然,而天性货殖
        五代十国时期,即后周广顺三年(953),浙西旱涝相仍,饥荒重叠,邻郡艰窘,尤其青溪县(今淳安县)米价十分腾沸,斗米珍珠。他与仲兄昌大二人载米来青溪东溪口村出售,获巨利。返家后将家中所有积蓄之米运载淳安安乐乡汪祈村(今淳安县文昌镇境内)方千牙家放青苗,高利出贷。是年青溪蚕谷不登,籽粒无收。吴氏兄弟获青苗巨利,购田三百余亩。于是兄弟两商量将家迁来青溪(今淳安县)。过了三年,即后周显德二年(955)兄弟两正式迁居青溪县,兄昌达迁居昌期乡临河村(俗称抵河村);弟昌远择居汪祈村。两村相距十五华里,同属桥西镇管辖。
        按下吴昌达不表,只述其弟吴昌远一家之事。吴氏在汪祈桥村住居到第三代,即北宋景德三年(1006),家中出一个进士,叫吴濂,这是吴氏迁淳后第一个进士,官至大理评事。此时,吴家不仅有钱,而且有了权势。家业更加发达,到了田连阡陌,富甲乡帮的地步。
        不料,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农历五月十三日,青溪县连下暴雨,洪水滔天,淹没村庄农田无数,整个汪祈村为洪水所吞没,夷为平地。全村百姓死伤无数,活下来的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而吴濂家仗着有钱有势,洪水过后,在汪祈村重建豪华别墅。据,《延陵吴氏宗谱》载曰所构院宇上拟帝宅王宫,左设扣马马亭,龙泉井;右置更鼓楼,传事房及承恩堂、宴宾馆、崇先堂、清水井、观鱼亭、晒衣坪。左池右园,宏宇广厦数十余所;复砌砖街百千余丈,即今砖路也。还在其村后,依照山岗流水的形势,建起了宏大拟于宫苑的后花园,大胆起名阆苑。(即今文昌阆源坞)。后花园内还有规模很大的鹤鸣寺一时官豪声势,遐迩赫然,时人称吴濂为吴百万吴千仓
        由于势焰炽热,横行乡里,陵轹百姓。民愤高涨,告其居宅违章,一时吴氏罹宪,家产没官,子孙流散,迁居他乡。
        树倒猢狲散,吴氏家族向汪祈村周边迁散,有的迁到湖山村,有的迁到属塘村,还有的迁到钦山村。这几个村距离汪祈村很近,只是十华里范围之内,惟吴濂的叔父吴志琦(又名党)迁徙最远,即迁到本县东太平乡之石村(今青溪新城境内)。此处离汪祈村尚有五六十华里之外。
        吴党当时在严州府任鉴食,在未正式迁入石村之前,他在石村已建有别业(别墅),并购田产千余亩。吴氏在石村经过十多代的繁衍发展,人口不断增多,枝叶繁茂,只好又分支立业,另立门户,又向周边村庄发展,有的迁到杜塘,有的迁到云峰(云村),有的迁到上溪(上坑)。吴祥达的老祖宗迁到杜塘村。
        云村吴氏经过几代的繁衍生息,发展成为淳安县最著名的,乃至于全浙江省、全国著名的进士村。有民谣云:
        云村云一云,
        旗杆绩麻林。
        三百汤钵四百灶,
        还有三百无锅灶。
        前一句是说,一走进云村,就可看见随处矗立的石碑坊、旗杆石,说明云村读书人众多,考取进、举人者众多。云村极盛时期达到一千多户人家,后一句民谣是说:全村有三百户不事农耕的,因子女在外地为官,老人不用烧锅做饭,只炖砂锅过着休间的享乐生活;四百户人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农耕的老百姓;还有三百户是在他州他郡为官,吃皇粮的,不用自己动手烧饭的。
        据有关史志记载,云村吴氏读书很多,举进士、中举人的人也很多。据一九九O年出版的《淳安县志》记载,从唐神龙年间至清乾隆七年的一千余年间,全县共有进士219人,其中姓方的有33人。吴姓有21人占全县进士总数的百分之十;另据《民国淳安县志稿》载,就明清两代统计,全县考取举人共有172名(不包括考取进士的举人),其中云村吴氏有19名,占百分之十一;全县进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贡生共有494名,其中云村吴氏有41名,占百分之八点三;据《云峰吴氏宗谱》统计:明清两代,云村大大小小的名人共有218位;清光绪《严州府志》为云村吴氏立传的就有八位。在府志中为一个村八位名人立传,实属罕见之罕见。可见云村当年地位之显赫。
        云村,在清末败落,最主要的原因,是战争,清咸丰、同治年间,淳安成为太平军与清兵作战的主要战场,双方拉锯战长达四年之久,杀戮惨重,尸骸暴野,田畴蓬蒿,庐舍w墟,惨不忍睹。太平军退出淳安之后,云村人口幸存者仅十分之二、三,从此云村一蹶不起。
        吴祥达的祖上居太平乡杜塘村。有吴文信者,从杜塘迁移到太平源与东源港之间的高山之上,即长岭村。长岭村的真名叫做济峰村。俗名长岭。所以《延陵济峰吴氏宗谱》中有
        济峰吴氏原杜塘,
        文信始居振炽昌;
        派住田中营两地,
        督军祥达誉名扬。
        的记载。
        吴祥达的高祖在长岭村住居,开山植桐,养蚕种茶,几年之后,有了一点钱,就在长岭之北的山下泥鳅畈购置了几亩田产,为耕作农活的方便,又从地处高山的长岭上,迁到山下的田中村住居。
        吴祥达的祖父叫吴士鳌,字秀章,念过私塾,对本村、本族的公益事业也热情出力。据《济峰吴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吴姓在太平源石村建吴泰伯的庙和本村祠堂(永和堂)时,皆日不遑食,夜不遑寝,鼎力从事得到同宗本族人的好评。
        吴祥达的父亲叫吴若传,字汉贵,读过一年书,略认字,爱好文艺,喜欢拉胡琴,爱唱山歌。妻方氏,生有四子一女,长子时芳,次子发连,三子慕连,四子祥连即祥达。次子、三子均早卒。
            各位看官,祥达降生在这偏僻山村。以后又遭甚么变故,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