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地区

湖南吴氏概况

时间:2019-10-07 22:30:35   作者:吴氏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885   评论:0
内容摘要:长沙市吴氏分布情况长沙石板桥吴氏始祖宣公,十九代孙春敬公,原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南斗街铁树观圳上,元至正11年(1351)迁居吉安府庐陵县避难。春敬公四子:崇銮、崇叟、崇富、崇贵。明洪武2年(1369)兄弟三人又迁长沙县大埠头吴家井。次子崇叟永乐元年(1403)由大埠头迁居石板桥杨...
长沙市吴氏分布情况 

长沙石板桥吴氏 
始祖宣公,十九代孙春敬公,原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南斗街铁树观圳上,元至正11年(1351)迁居吉安府庐陵县避难。春敬公四子:崇銮、崇叟、崇富、崇贵。明洪武2年(1369)兄弟三人又迁长沙县大埠头吴家井。次子崇叟永乐元年(1403)由大埠头迁居石板桥杨林山口。其余三子分往各处:长子銮公卜居长沙县锦绣都坑口;三子富公卜居湘阴县清溪塅;四子贵公徙居湖北沔阳州。崇叟公后裔於清嘉庆2年(1797)创修族谱,道光24年(1844)、同治12年(1873)、光绪26年(1900)、1934年续修。清乾隆46年(1781)建宗祠于石板桥。派次:崇元以友万,日月思正可,必善复之中,士尚安定学。本立名显,业勤德成,宏开甲第,大启贤英。
长沙坑口吴氏 
春敬公四子:崇銮、崇叟、崇富、崇贵。明永乐元年(1403)四子分往各处,富公卜居湘阴县清溪塅,贵公徙居湖北沔阳州,銮公卜居长沙县锦绣都坑口。至1948年,已传28代,人口2万余人,分布于长沙东乡路口畲、石门廊一带。清乾隆间建宗祠于石门乡峡山口。支谱始修于清嘉庆15年(1810)。坑口吴氏派次:崇益钧汉兆,三仁友兴旺,再加添(道德宏)定国,安邦家学起。续派:英贤忠孝,本立世昌,象开锦运,永锡之光。
长沙吴氏 
迁湘始祖源河公,讳福朝,明洪武年间由豫章迁居湖南新化。传七世至从礼公,讳嘉诚,复徙永州零陵县石矶市。又三世至台宇公,讳正任,生五子,清康熙32年(1693)台宇公之配邓太君从子君相公(讳登科)昆季之请,相率徙居长沙河西之蕃家潭。台宇公祠在蕃家潭,建于清道光年间。清道光13年(1833)始修族谱,光绪17年(1891)续修,1948年三修。派语:正登仕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继起书香。续派:家承至德,世涌清芳,石矶近祖,绪绍远宗。
长沙望岳吴氏 
始迁祖启泰公,清光绪间自浙江宦湘,开基于长沙望岳九峰乡。族人分布于沅陵、芷江、湘潭等地。 至1948年,已传6代,族人共40人。
长沙洗马塘、青山吴氏 
始迁祖显达公,讳赓,明洪武7年(1374)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瓦子街泗洲庙荷塘神迁长沙县雾阳乡五十七都(淳化都)洗马塘。长子添智明成化时迁大贤都青山。清道光时纂有族谱,咸丰10年(1861)添智公下君选房续修支谱。
长沙星沙冷木 吴氏 
始迁祖开宏公,字佐昌,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大培桥人,明洪武2年(1369)与弟倚正迁于星沙。后倚正应诏赴金陵,太祖擢为翰林学士,归籍南昌。开宏乃留居善化洞井铺金井塘冷木,继又立业湘潭高桥坝易家湾。洪武11年(1378)建宗祠于金井塘。1928年纂有族谱。派行:开庆思智再景日时朝万启之世上士敦正学文明大。
长沙七封山吴氏 
始祖孟敬公,明永乐4年(1406)解组归里,由江西万载赴垦益阳。其子明聪公又由益阳徙居宁乡。明聪公之子添荣公复自宁乡迁居长沙七封山之蛟龙冲,生有六子,衍为六大房。族人分布于长沙、宁乡、湘阴及四川一带。清乾隆57年(1792)建宗祠于七封山。族谱创修于乾隆20年(1755),嘉庆14年(1809)二修,同治5年(1866)三修,光绪34年(1908)四修,1934年五修。派语:朝廷取贤,本因祖泽,孝友齐家,和平守业,志在经常,心仪道德,敬修其训,又绵斯则。
浏阳仙州塅吴氏 
始祖璋公,长子延祚,字庆之,雄武卫上将军节度使,谱尊为第一代。十八代舜溪,元时徙湘阴,至二十代存忠,字玉明,号国宝,明正统9年(1444)贸易浏东仙州塅立业,为迁浏鼻祖。清乾隆37年(1772)建祠,堂号'四行'。嘉庆10年(1805)创修族谱,道光4年(1824)续修,同治11年(1872)三修,光绪24年(1898)四修。派语:(自迁浏第二代始)彦文朝廷大,日时永世兴,祖宗仁万代,国正庆相承,孝友光先德,诗礼绍前型,佑启开昌运,显达炳元精。
浏阳慈姑尖吴氏 
始祖崇叟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迁长沙尊阳都石板桥。十四传至之纪,清乾隆间始迁居浏北慈姑尖。
浏阳周家巷吴氏 
始祖坤二公,江西南丰人,官博罗令,遂家焉。生三子:泰甫、兴甫、吉甫,其后裔先后迁浏,民国初年散居于邑东南乡。其在东乡者,别建祠于东门市,故称上东吴氏。
浏阳竹山园吴氏 
始祖胥宇公,明洪武初年自南昌府丰城县清江迁浏阳西城营盘街。越三世至从善公徙居北乡蕉溪岭下竹山园,从善公之子奇公生四子:益伦留守竹山园;念伦迁居水源冲;本伦移居大路边,传至振宇公之子北淳入赘长沙周氏,家虽在长而仍籍浏;瑞伦移居鹅峰嘴。宗祠在竹山园。清乾隆46年(1781)益、念、瑞三房合修族谱,嘉庆22年(1817)续修,光绪6年(1880)、1915年念伦房分修。派语:祖功宗德,笃庆锡光,代钟贤哲,济世安邦,学诗敦礼,桂馥兰香,家声丕振,先绪辉煌。
浏阳吴氏 
清康熙初年,浏阳多旷土,吴氏六十余支自粤接踵而至。光绪10年(1884)共建宗祠于浏阳东门市,奉五代时宣公为始祖。清同治13年(1874)、光绪14年(1888)合纂通谱。
浏阳车溪吴氏 
始祖宣公由西蜀阆州徙居江西抚州临川县石井。宣公二十世孙潜公偕子铎十二公复由临川石井迁居浏阳东乡三都官渡,又迁一都卫上车溪。清道光20年(1840)纂有族谱。
浏阳陈家洞吴氏 
始迁祖可售公,生于广东畲脑村,清康熙初年率眷来浏阳陈家洞。派语:世祚传承远鸿徽景纬光积善融延庆修仁宁启祥宠章熙茂选翰翼建邦良志业宏先轨惇宗万纪昌。
宁乡吴氏 
始祖茭渊公,元时自江左无锡迁江右,后裔复徙居衡郡之衡山、长郡之攸县,继徙醴陵、昭潭、宁乡。数传至天佑公,世居江南,转江西,徙衡迁攸,明时以功授长沙卫指挥,子三:思文、思礼、思仁。思文公之子广,字通虚,生十一子,惟宽居湘潭,其他十人均徙居宁乡,惟洪、泰、志、纲四房有传。族谱始修于清康熙9年(1670),康熙49年(1710)续修,乾隆11年(1746)三修,道光4年(1824)四修,咸丰10年(1860)五修,光绪29年(1903)六修。天佑公祠在湘潭十六都一甲南江桥,建于康熙61年(1772)。通虚公祠在宁乡二都东六区淡霞山,建于嘉庆3年(1798)。排行:万绍吴宗嘉映公,士登文学选朝中,济世安邦光祖德,言扬行举振先功。
宁乡吴氏 
始迁祖国昶公,明季自徽州休宁迁宁乡,清光绪17年(1891)纂有族谱。
宁乡求已冲吴氏 
始祖德辅公,明初自新安歙县溪南村迁休宁云源村,历六世至象先公,讳绮,即奇系公,明万历间自休宁迁湘潭,生二子:良知、良善。良善护母柩归休宁;良知生四子:文魁早夭,文炳徙醴陵,文宪、文学明末由湘潭徙居宁乡四都九区求已冲,各生八子,共十六房。族谱一修于清雍正11年(1733),道光25年(1845)二修,光绪20年(1894)三修,1932年四修。
宁乡老琥山吴氏 
始迁祖继志公,明万历10年(1582)由江西抚州府东乡县白云社徙楚南,卜居宁乡三都老琥山,时仅二十一。族谱创修于清嘉庆13年(1808),同治6年(1867)、光绪31年(1905)续修。










株洲吴氏株州吴氏

醴陵枫树桥吴氏 
始迁祖秀卿公,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丰城洋田村吴家市迁醴北枫树桥。清光绪5年(1879)续修族谱。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高桥吴氏 
先世明天启间自江西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东冈营吴氏 
始迁祖展鹏公,明永乐间自江西安福迁此。族人分布于衡阳、岳阳、四川。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古塘吴氏 
先世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泰和迁此。族人分布于文家岭。
醴陵吴氏 
该族以五代时宣公为始祖,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其后裔散居闽、粤、赣诸县,清初陆续迁居醴陵。沩山支:宣公九世孙如金迁醴陵,子孙定居东堡乡沩山村。松阳渡支:其先自广东嘉应州长乐县徙居醴陵市神福港铁河口龙骨村和茶山岭乡湖下村。文家垅支:其先世于明天启8年由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迁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迄宣公二十一代孙奇周没,其妻刘氏于清顺治13年率子来湖南醴陵县东乡仙石古塘冲落业,后康熙间继徙东乡十一都大林境文家垅定居,即黄沙乡山峰村。高林嘴支:宣公二十四孙茂玉于清雍正初由广东嘉应州兴宁县左鸟池来湖南长沙府醴陵县东乡汕草冲高林嘴定居,即今洪游乡永兴村。罗冲支:其先世由福建迁酃县,至宣公二十五代孙耀百,于清康熙间挈眷移醴陵泗汾罗冲邓家垅定居,即今泗汾镇荷塘村邓家垅。盐山支:其先世由广东龙川县迁居兴宁县,继徙江西泰和县万家村。迄至宣公二十一代孙佐南偕弟亦南于明万历42年迁居湖南长沙城东长街。其子临川于明万历年间迁居醴陵北乡吴家段。迄至宣公二十五代孙沅华由醴陵北乡油尖寨迁居大障乡盐山村。金刚市支:宣公二十四代孙复勤偕马妣,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南乡图西门楼横坑塘洋田三斗种迁湖南醴陵,后徙居浏阳县南乡金刚市定居。塘冲支:宣公二十四代孙复茂偕骆氏于清康熙间从广东长乐县南乡图西门楼横坑塘迁湖南醴陵县普口市鸟竹园,继徙居醴陵富里荷田柏树下,后至南桥乡塘冲定居。小洞支:其先世自广东迁江西萍乡。至宣公二十五代孙姬绅偕余妣,于清乾隆间从江西萍乡县北乡来到湖南醴陵东乡官寮,后在洪源乡小涧定居。水源冲支:其先世自广东迁江西萍乡。至宣公二十五代孙姬端随母邓氏,于清乾隆间从萍乡县北乡来到醴陵县南桥乡潼塘水源冲定居。黄丝坑支:其先从广东兴宁县曹碓坑徙江西萍乡县安乐乡张方岭居住,不久又移居湖南。迨清乾隆4年德信来醴陵北乡瓦子坪黄丝坑山丫坡立业。磨刀坑支:迄宣公二十五代孙德周之三子子云、四子子高,于清乾隆间由江西萍乡县安乐乡亭子岭迁居醴陵县洪源乡磨刀坑。尖山支:宣公二十二代孙启新,于清康熙间从广东兴宁县罗浮司迁湖南醴陵白兔潭镇尖山下三家坝定居。仙石支:宣公二十二代孙廷相、廷禄,于清康熙间从广东潮州府丰政都汤田来湖南,先寓居长沙,后迁湘潭,终择醴陵东乡普口市大燕塘(浦口镇荣坪村)定居,廷禄子孙移居王坊乡灌冲。廷相五子均往四川,后三子若礼、五子若信从四川返醴陵,其子孙居浦口镇茅坪村塘下里,散居三铺村、仙石村、东方村、保丰村、李洲村、天符村、冷水村、碧泉村、洪源乡光明村和石溪村,南桥乡石笋村高家冲和凤形村,白兔潭镇及大山村、水口村、鲤鱼村、尖山村、王坊乡泮川村、清平村、石山村等。清道光30年(1850)文家垅、仙石、尖山、塘冲四支创修族谱,光绪4年(1878)、光绪33年(1907)、1940年十四支合修,2002年五修。同治间宣公下五世孙泰甫公裔十四支共建宗祠于邑东门营盘山,门联:祭则受福,享于克诚。联派: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传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从名永定,勋业振纲常。该族名人吴德襄,字称三,咸丰拔贡,官宝庆府教授,有《石笋山房集》。
醴陵南岸吴氏 
始迁祖裕储公,清康熙元年(1662)自江西丰城迁此。
醴陵香水渡吴氏 
始迁祖永章公,清康熙间自江西萍乡迁此。族人分布于李家山、老鸦山、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人。
醴陵潼塘吴氏 
始迁祖介英公,清康熙间自福建龙岩迁此。族人分布于洙塘陂、香水渡、崇香渡、泗汾、清水江。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水口吴氏 
始迁祖兴甫公,清康熙间自福建龙岩迁此。族人分布于潼塘、王家坊、李家洲、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万人。
醴陵荷田吴氏 
始迁祖宝公,清顺治末年自福建建宁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茶陵洣江五垄坪吴氏 
始迁祖远瞻公,因避兵乱于元至正2年(1343)由江西永新迁此。后裔分支移居洣江欧江、枣市灵官、湘东马渡等地。
茶陵桃坑吴氏 
先世自赣州雩都迁此。
炎陵石鼓吴氏 
始迁祖彩华公,清嘉庆初年自广东梅县迁此,后裔徙沔渡蕨背、王家渡镇蚂蟥塘。
炎陵十都瓜寮吴氏 
先世清康熙41年(1702)自江西永兴迁此。


湘潭吴氏
湘乡吴氏 
始祖道贯公,字以吾,号澹庵,其第三子嘉常生五子,第三子纯一居石井,生宣源,徙居庐陵儒林乡丹桂里。宣源公子二:用士、用正。用正生希信、希敏。希敏,讳宏,明成化元年(1465)生,嘉靖34年(1555)卒,由孝廉任湖南宝庆府城步县知县,因催科事繁而隐于湘乡。
湘乡望冲吴氏 
始祖透公,唐天宝中以进士任安徽休宁知县,家于县西金竹。二十二传至嘉训公,字惟帧,一号楚南,偕弟汤于公于清顺治年间由皖迁湘乡,嘉训公卜居于宣丰二十都望冲,汤于公卜居于斗盐。望冲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6年(1771),道光27年(1847)续修,同治9年(1870)三修,1931年四修,四修时人丁1043人,1991年五修。1929年建宗祠于新桥。本族名人吴隆海,记名提督。旧班:文天嘉尚士,芝开联代传,英贤增德业,声闻裕才能。续班:松煌培铎,泽榜辉堂,铭湘森耀,垂锦淮梁。
湘乡小窑冲吴氏 
始迁祖添祜公,明嘉靖间由江西南昌丰城县六十三都金滩经商来楚,开基于湘乡县四十八都小窑楠木冲。族人分布于梓门、望春、永丰、德田、永新、沐导、宣风等处。总祠在望春乡朱泥塘,另有三个支祠均设在梓门乡。清同治3年(1864)始修族谱。
湘潭花石吴氏 
一派祖添和公,字与忠,先世自江西永新迁湖南衡州,明永乐2年(1404)由衡州府衡山县吴集丰乐里徙居湘潭十五都花石龙潭冲。长子仁清生四子:如渊、如源、如海、如汉,衍为四房。清康熙29年(1690)创修族谱,光绪23年(1897)六修。乾隆39年(1774)创建宗祠。六修主修孝熙,官名熙,字劭之,光绪乙卯科优贡,朝考一等,以知县用,呈请改就教职,主讲船山书院,著《绮霞江馆集》传世。派语:(自十一世起)光良纯盛道,孝友绍家声,力田逢年,通经致用,扬于王庭,郁为时栋。
湘潭汑上吴氏 
始祖兴公,明永乐初年偕弟自江西金溪县迁至湘潭十一都杨柳泉茶园塘牌楼山。越四世至崇显公,于嘉靖23年(1544)再迁六都四甲两头汑。
湘潭双龙冲吴氏 
始祖茭渊公,宋时自江左无锡梅子村徙江右南昌府,始为湖北均州学正,后为衡州团练使。子二:胜龙失纪;胜虎二传至用忠公。用忠公生四子:长天贵公失传;三天伟公裔徙长善二邑;四天佑公徙潭邑三门;次天辅公自江右赴幽燕效力,以军功授长沙卫右营总旗,升任指挥使,出籍长沙卫,卜居潭都白市双龙冲(今属株洲市)。天辅公四传至如春、如秦、如来、如昇,衍为三房(如秦失娶)。宗祠在株洲第二十一保吴家垅,建于清光绪5年(1875)。光绪23年(1897)三修族谱。至1948年,已传21代,族人共18000余人。



衡阳吴氏
衡山兴乐江吴氏 
始祖峦公,字翠峰,明洪武元年(1368)偕弟梿、陞、絧自江西永新县迁衡山白果,后陞公迁湘潭十四都,絧公复迁江西抚州乐安县,梿公随兄居白果瓦屋冲。清道光元年建宗祠于兴乐江。2001年七修族谱。班行:(自十一代起)君星乐太平,寿命绍家声,至德嘉祥辑,时雍喜起庚,梁材蔚荆楚,国器重南衡,耀远楼台萼,丰镐竞玉成。
常宁吴氏 
br> 先世明洪武年间自安徽凤阳移民来此。族人多分布在东桥、兰江、田尾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25259人。

邵阳吴氏
邵阳六逸山前吴氏 
始祖家相公,抚州金溪人,清嘉庆间从其祖贸易宝庆。至同治时,子维新入籍于邵,居六逸山。
邵阳九公桥谢吴氏 
始祖隆庆公,原姓谢,随母再嫁吴氏,念吴氏无嗣,故复姓谢吴。
洞口山门吴杨氏 
该族本杨姓,一世元翁公,字善长,原籍沅州府黔阳县,生七子:南玉、端玉、怀玉、兴玉、祥玉、荣玉、辰玉,居陇溪、卢里、苏家冲、张思坪、武冈等地。端玉第四子用初,元末明初人,自黔阳苏家冲迁居武冈山门,今属洞口,子宗旻、宗亮,伴居继父吴元受公而承吴祧。清康熙54年(1715)七房纂修草谱,道光2年(1822)山门吴杨氏始首次付梓,同治13年(1874)续修,光绪34年(1908)三修,1992年四修。七房合班:元玉用宗仕,志景杨显万,再宗国朝文,邦永盛道传。英贤隆理学,忠孝华国本,耀荣承先泽,积德家声振。
绥宁吴氏 
明代亮公后裔有一支由靖州贯头迁居绥宁县南部。清康熙43年(1704)正爵公由大团徙居岳二里(今金屋塘乡和瓦屋塘一带)小坪溪。子孙分布于东山、鹅公岭、金屋塘等地。
城步花桥梓吴氏 
始迁祖继周、继茂,宋末由江西徙居城步花桥梓。
城步红苗吴氏 
分布于江头、茶园、蓬峒。


岳阳吴氏
岳阳吴氏 
始祖恕公,唐咸通中为洪州节度使,居南昌,生天伸、天佐、天佑。伸公后唐间出镇荆湖,昆季遂居潭州(今长沙)。至宋时,伸裔居湘阴铜盆金堆,佐裔居平江田崖,佑裔居长沙杨林山口。天佑生幼相,相生光业,业生世福,福生用、轲,轲生勋、樵。勋公宋景祐3年(1036)迁湘阴桃林,生文肃。文肃七世孙正五,为岳阳县曲尺塘吴伏九之祖。文肃六世孙钧,为湘阴大东塘之祖。文肃八世孙梦桂,为汨罗桃林之祖。九世孙辉庆,字受福,为岳阳鹿角乡君港吴受福村之祖。
岳阳吴氏 
始祖大有公,宋代人,世居江西南昌县吴家岭。传至四世祖铎公,字觉世,明永乐间由江西迁楚,落业于巴陵穆湖村茅湾,生五子:永滨居巴陵石桥;永渊居华邑老岭;永沼居巴陵黄古墩;永泗居巴陵赵家排;永洙居巴陵茅湾。清嘉庆15年(1810)二邑始修族谱,道光7年(1827)续修,同治11年(1872)三修。石桥、老岭、茅湾宗派:祥肇起文(述美重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宠光。
岳阳吴伏一十二都吴氏 
始迁祖伏一公,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府铁树观筲箕坡迁此,族人主要分布在鹿角、黄沙街、步仙区。至1986年,全县共3416户,13343人。
临湘西井崩坎吴氏 
始祖伯阳公,名温,字兆一,明追赠中宪大夫,南直隶庐州府合肥县店埠村洗马巷人,元末迁湖南岳州府临湘县西井崩坎。族人分布于桃寿、忠防、云溪等乡及岳阳、湖北监利、四川等地。清道光16年(1836)建宗祠于柳林乡畈上屋,光绪30年(1904)移建于柳林乡骆家坪。族谱始修于乾隆16年(1751),1991年八续。至1948年,已传22代,共2988人。二十世熙藻,字凤孙,号子长,榜名獬,清光绪15年(1889)进士,有《不易心堂集》等。派支:元运时开泰,治熙景际康,惟贤邦国定,守礼朝家昌,永保先宗泽,长垂百代芳,进敦清顺世,大绪发其祥。
华容洪山头江山、周家垱、城关吴氏 
始迁祖铎公,字觉世,兄弟八人世居江西南昌县吴家岭,明建文4年(1402)避兵乱,自南昌迁岳阳河西茅湾柳林洲(今君山农场),晚年迁华容茅草岭(现洪山头江山村);二弟昭,字明三,同住茅草岭,后迁华容周家垱;三弟青,后迁华容城关;四弟卿,迁岳阳石桥黄洞岩。派语:述美重(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宠光。
华容南山、新河拓山圻吴氏 
始祖太皋公,世居江苏句容县七户桥打铜巷,子四:易东、图南、雨西、北江。明成祖时,因避兵乱,举家外迁,建文4年(1402),易东迁华容南山,图南、雨西迁新河柘山圻竹筲窑,北江则徙监利。后人分居鲇鱼须、新河、南山、终南、万庾、三封寺、胜峰、潘家等地。老派:(自四世始)卜元孟志,建本从之。续派:火土金水木。新派:士世家良,师年道长,时维丕作,名甲尚方。
华容莲花堰吴氏 
该支属延陵支吴氏顾师殿分支。始迁祖峤公,东汉初年自江右迁居华容东乡莲花堰,至今已有八十余代。现居插旗、三封寺、新建、城关等地。另有七十世省三迁居监利火把堤。派语:千秋永世泽,惟本勉仲季,友袱应尚大,道省文朝宗,士锦清新照,齐治庆国典,忠孝光祖德,文章启英贤,钟远巍焕昌,声镇广汉良,智载纯佑翼,余烈增镛祥。
华容津湖垸、白鹤窖吴氏 
始迁祖兰田公,祖居湘阴文家围,为谋求生活,清光绪20年(1894)迁华容津湖垸,做工度日。转迁白鹤窖,开荒造田。现分居鲇鱼须两湖、插旗、同福等地。派语:继家道开,世泽中和,盛朝荣锡,倬定逢春,光宗意贵,蔚起文人。
华容万庾涛湖吴氏 
属延陵支吴氏军吴分支。迁湘始祖首汇公,字清江,南昌吉安县太平巷人,明洪武间任湖广岳州府同知。其孙尚澄,字渊,明永乐2年(1404)任岳州卫指挥使,宣德2年(1427)兄弟四人同子孙迁居华容万庾涛湖。因其先祖出身军旅,称军吴,后人分居万庾、鲇鱼须、新建等地。老派:首思尚志,永一万心,世祚振启,家文昌廷。新派:多士继美大,德修学必纯,鸿才光上国,有守在忠贞。
湘阴石板吴氏 
始祖元三公,江都人,洪武初中山王徐达定湖南,元三充右护卫占籍长沙。三传至髦梓公,于明永乐中迁湘阴石板。
湘阴吴氏 
先祖原籍江西丰城县铁树观南门第七家吴家巷。始迁祖文湘公,明中叶迁居楚之湘阴,三代单传,四传始有云龙、云凤二房。长房散居吴家坪、常家塅、黄柏塅、蓝峒等地,二房散居界头铺、熊家湾、砂林头等处。清乾隆25年(1760)始修族谱。宗派:文金大云台,宜宏翼亮才,勋名荣国史,节义纪容台,自是人中杰,定为天上魁,日升光正永,继世运长开。本族名人吴应台,字伯能,崇祯进士,授浦江令,因仕绩入载志书;吴翼行,字玉山,官终信阳知州。
湘阴高明乡吴家湾吴氏 
先世清康熙间自株洲新市徙湘阴县高明乡吴家湾。至1948年,共120人。
湘阴申明吴氏 
始祖潮宗公,元末自江西徙湘,子舜八公居益阳桃花洞,舜七公居华容桃花岭,孙秀三公居湘潭吟塘。秀三公之曾孙俊甫公因元末兵乱而于明洪武年间自湘潭吟塘迁居湘阴胡鼻山下道士冲,后再迁于鹰窝峰下大屋吴。四子:荣、贤、富、贵。族人多分布于申明乡大屋吴、嘴上吴、牛栏塘、伞铺吴、旋家坳等地。宗祠在申明乡第十四保,建于清道光8年(1828)。至1948年,共2780人。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2年(1767)。嘉庆11年(1806)续修。派语:道大宏开运,英贤应世兴,齐家敦本立,治国重明伦,忠孝全先德,荣昌焕懿亲,乡邦瞻钜望,祖泽庆长春。
湘阴吴家湾吴氏 
始迁祖宗华公,原居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家湖渡修德乡,明洪武3年(1370)兄弟四人由赣迁湘,宗益居湘阴南湖洲长丰村,宗芟居汨罗川山坪石版村,宗茹居益阳泉峰,宗华居湘阴古塘围荷波塘,后裔清康熙间又迁凤兰乡吴家湾。清嘉庆13年(1808)一修族谱,道光7年(1827)、咸丰9年(1859)、光绪30年(1904)、2003年续修。派语:显祖荣宗胜,士朝志庭芳,守应景时大,文才启俊良,本深枝愈茂,源远泽弥长,勉力崇先德,诗书亦世光。
湘阴栗头源吴氏 
始迁祖天佐公,祖籍江西洪州,后唐同光中自平江迁此,今属汨罗。
湘阴桃林吴氏 
始迁祖天佑公,祖籍江西洪州,后唐同光中迁此,今属汨罗。另一支始迁祖勋公,宋景祐间自长沙杨林山口迁此。
湘阴铜盆吴氏 
始迁祖天申公,祖籍江西洪州,后唐同光中自醴陵迁此,今属汨罗。
平江东乡吴氏 
始迁祖璋公,字本光,号凤栖,太原岢岚州人,仕唐为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僖宗末年,朱温阴怀不轨,公屡纠弹,朱隐衔之,公遂罢去,由山枣岭入平邑东乡山田结庐而居。1937年纂有族谱。至1994年,全族人口45711人。
平江吴氏 
始祖唐刺史宣公,孟知祥之婿,因察知祥有王蜀之心而弃官挈眷自蜀之阆州渡江西徙临川石井,子三:经留守石井,纶、绍随父徙居南丰。后裔散居闽、粤、楚诸省,平江吴氏大抵清初自广东惠州、潮州、嘉应诸属迁来。清咸丰10年(1860)创修宗谱,1915年续修,1913年建宗祠于县治北坳背。宗派:(自宣公二十一世始)世祚传承远鸿徽景纬光积善融延庆修仁宁启祥宠章熙茂选幹翼建邦良志业宪先轨惇宗万纪昌。
平江白沿枫树下吴氏 
始迁祖子来公,清康熙中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迁此。
平江南乡奖山吴氏 
祖籍湖南桂阳县,后徙宜章县。清康熙元年(1662)政卿公十三世孙先标、崇卿公十四孙国言分别由宜章迁平江。另支祖籍湖南郴州桂阳县,后徙宜章县,清时仲明自宜章迁平江。
平江南乡卢洞大塘坳吴氏 
祖籍湖南桂阳县,后徙宜章县。清康熙元年(1662)文铣公自宜章徙平江。
平江南乡羊家方三斗坑吴氏 
始迁祖景思公,清康熙中自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徙平江。
平江南乡鸣山李家堰吴氏 
始迁祖贞学公,清雍正2年(1724)自广东嘉应州镇平县迁平江。
平江南乡安定桥吴氏 
始迁祖能学公,清雍正2年(1724)自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徙平江。
平江南乡安定桥山塘吴氏 
始迁祖世佐公,清乾隆3年(1738)自广东嘉应州迁浏阳,后迁平江。
平江南乡尚三段高照吴氏 
始迁祖周坤公,清康熙中由福建武平徙平江。
平江南乡更鼓台吴氏 
始迁祖以云公,清康熙中自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徙平江南乡。
平江南乡辜家洞石坳吴氏 
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后徙江西赣州府会昌县。清时始迁祖惟科公自会昌县迁平江。
平江南乡白水吴氏 
祖籍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后徙浏阳县达浒。清雍正2年(1724)足学公自浏阳徙平江。
平江西乡浯口吴氏 
始迁祖宜茂公,清雍正时自广东嘉应州镇平县迁平江。
平江南乡爽源樟树井吴氏 
祖籍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后徙江西赣州府长宁县。清康熙初良鼎公自江西迁平江。
平江东乡田岩吴氏 
始迁祖以琇公,清康熙中自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徙平江。
平江南乡爽源三官塘吴氏 
祖籍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后徙湖南浏阳。清康熙中始迁祖可售公自浏阳迁平江。裔孙有散居浏阳陈谷洞者。
平江东乡田岩柞树吴氏 
始迁祖以球公,清康熙中自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徙平江。
平江东乡国湾嘴头吴氏 
祖籍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后迁江西吉安府龙泉县,清康熙42年(1703)自江西迁平江,居国湾嘴头。
平江东乡爽源塘坡里吴氏 
始迁祖廷玉公,清康熙时自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徙平江。
平江东乡吴家洲大坪源吴氏 
原籍江西建昌府,后徙袁州万载县。清康熙时始迁祖以义公自万载县迁平江。
平江东乡栗树垠将军洞吴氏 
始迁祖子贯公,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迁平江。
平江东乡大地里吴氏 
始迁祖有通公,自广东迁平江东乡大地里。
平江东乡长寿大坪段吴氏
始迁祖廷楠公,清乾隆37年(1772)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迁平江。
平江东乡三峰尖马吃水吴氏 
始迁祖子中公,清康熙时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徙平江。
平江东乡沙铺里山田段吴氏 
始迁祖元锈公,清康熙57年(1718)自江西武乡迁平江。
平江东乡金窝吴氏 
始迁祖广清公,士元裔,清雍正时自华容县徙平江。
平江东乡大水段马王塘吴氏 
始迁祖正凰公,清康熙中自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徙平江。
平江东乡嘉义岭吴氏 
始迁祖奕凤公,自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徙平江。
平江东乡直坑里吴氏 
祖籍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后迁湖南郴州桂东县。清康熙年间徽待公自桂东迁平江。
平江东乡纯正村吴氏 
祖籍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后迁湖南郴州桂东县。清康熙间苍茂、荣茂、贤章自桂东徙平江。
平江东乡白沿柞树湾吴氏 
始迁祖子鸿公,清康熙中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徙此。
平江东乡白沿大墩上吴氏 
始迁祖子鹏公,清康熙中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徙平江。
平江东乡沙铺里吴氏 
始迁祖子亨、子利公,清康熙中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迁平江。
平江东乡曲溪马栏洞吴氏 
始迁祖鼎辉公,清时自广东徙平江。
平江东乡瓦子屋场丽江吴氏 
原籍广东嘉应州兴宁县,后迁长沙府浏阳县,清雍正元年(1723)国亮子启英、盛英自浏阳徙平江。
平江东乡长寿孔家坑吴氏 
始迁祖国举公,清时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迁平江。
平江东乡榔坑蔡婆岭吴氏 
鸣周公孙廷石公,清雍正3年(1725)自广东嘉应州兴宁县迁平江。
平江东乡横江盘基吴氏 
始由广东迁长沙府浏阳县。清时如凤公自浏阳徙平江。
平江东乡团头洞小塘尾吴氏 
始迁祖朝相公,原籍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清雍正5年(1727)迁平江。
平江南乡百福洞吴氏 
始迁祖展庆公,清康熙35年(1696)自广东嘉应州镇平县迁平江。
平江北乡潘坳吴氏 
始迁祖立周公,清康熙时自广东嘉应州镇平县徙平江。
平江城西黄家段吴氏 
始迁祖昌大公,清乾隆5年(1740)自广东嘉应州徙平江。
平江城南寺前吴氏 
祖籍广东,后徙江西抚州府金溪县。清时位璋公自江西迁平江。
平江谢湾吴氏 
br> 宣公二十四世孙万良、万贵、万兴,于清康熙18年(1679)奉母钟氏自广东长乐县迁居湖南岳州府平江县南乡谢湾。清道光7年(1827)始修族谱,咸丰11年(1861)续修。派行:德沼琮声远,渊源益庆长,徽音盈海宇,承启正芬芳。


常德吴氏
常德花山进溪村吴氏 
一世复公,字伯起,明朝开国功臣,谥威襄。明洪武年间由江南庐州府奉旨平蛮来楚,遂落业常德府武陵县花山进溪村。单传至七世昂公,始生三子:经、纬、维。经、纬世居常德前河、后河,维公子衮于明末迁居桃源。清乾隆55年(1790)修建宗祠。乾隆25年(1760)肇修族谱,道光21年(1841)续修,光绪6年(1880)三修,1948年四修。派略:(自十七世始)嘉名肇锡,运际其昌,学宗周孔,道正朝常,元勋光启,宏业宣扬,允文振武,兰桂腾芳。
常德善卷吴氏 
始迁祖华一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清江县窝团坡双碑巷宦游至常德府武陵县,遂定居于此。1929年纂有族谱。
汉寿顺阳铺吴氏 
始迁祖顺阳公,明天启间携弟楚阳公由江苏常州府无锡县太平街苏子巷永兴保迁居汉寿五里牌,今称顺阳铺。清嘉庆间肇修草谱,光绪12年(1886)续修,1941年三修。派语:于彼朝阳国,世玉成宏开,正大宗先兆,光明永达昌,文心连启裕,德枝发贞祥。
桃源黄石吴氏 
先世原籍江西金溪,始迁祖甡水公,明朝中叶始迁桃源县东陬市。清初再迁黄石。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200余人,分布于青云、莫溪、灵岩、三阳等地。宗祠在黄石上街。族谱创修于清光绪30年(1904)。
桃源浯溪吴氏 
始迁祖国宁公,明末清初由江西迁慈利,再迁桃源县东浯溪之吴家坡。至1948年,已传16代,全族人口约200余人。支祠建于吴家坡。族谱始修于清光绪16年(1890)。
桃源红岩嘴吴氏 
始迁祖俸粟公,清康熙37年(1698)自新化龙塘迁桃源县西北之红岩嘴。至1948年,已传11代,全族人口约600人,分布于吴家冲、菉萝坪、泰和桥、漳江镇、道人山、风火殿、黎家嘴、天宝山等地。宗祠建于红岩嘴铁炉湾。族谱创修于清光绪元年(1875)。
桃源菉萝坪吴氏 
始迁祖益公,明洪武时自江西宦游至常德,解组后迁县南菉萝坪。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约600余人,分布于海螺山、红岩嘴、桥木岭、小洑溪、大洑溪、岩门口等地。宗祠在红岩嘴。族谱创修于清同治12年(1873)。
临澧王家厂吴氏 
明洪武时自安徽合肥迁此。
石门界牌吴氏 
始迁祖高公,因兵灾于明末清初自江西迁湘,由岳州经澧县新安开基于石门县二都乡第一保界牌。族人分布于新关任家坊及慈利蔡溪峪等地。宗祠在界牌。


张家界吴氏
张家界朱家溶吴氏 
始祖复公,字伯起,明太祖时因征战而自江南庐州府合肥县徙湘,开基于大庸县(旧永定,今张家界市)北镇乡朱家溶。生五子:元居张家界;亨徙常德;利迁石门;贞迁澧县;杰回合肥。族人分布于北镇、官尹、康中各乡、常德县老官堤、石门县打岩厂桐山村、澧县津市堤阳、湖口及合肥县等地。宗祠在张家界北街。至1948年,已传20代,约5000人。
张家界茅冈司吴氏 
始迁祖统志公,元时官永定县茅冈司,遂家于此。
慈利笔津吴家塌吴氏 
始迁祖道隆公,宋元时因征苗自贵州迁湘,开基于慈利县笔津乡吴家塌。族人分布于本省各县及川贵陕豫等地。道隆公总祠在吴家塌。清道光间始修族谱。至1948年,已传28代,共40000余人。
桑植吴氏 
先世祖籍江西泰和县西乡里。始迁祖应棵、正武兄弟,清雍正2年(1724)自辰州吴家寨迁桑。应棵落业于今利福塔舒家坪,正武落业于今官地坪黄家台。后人分布于唐耳口、洪家楼、南岔龙头、吴家坡、利福塔舒家坪。
桑植赤溪吴氏 
始迁祖文采公携孙仲朝、母嬴氏,因逃难于清康熙末年自辰州泸溪县观音阁迁居桑植走马坪乡唐家塔苦竹界,再迁今赤溪乡吴家湾。后人分布在赤溪、竹叶坪、空壳树等乡。


益阳吴氏
益阳十八里兰家托吴氏 
始迁祖德重公,明洪武31年(1398)自江西吉水来此开垦。后裔八支,六支外徙,二支居兰家托、千家洲。
益阳沙头吴氏 
始迁祖明福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来此开垦。
益阳黄鹤村吴氏 
迁益始祖镇裕公,以道公之孙。以道公由江西饶州府安仁县徙武昌府武昌县。唐懿宗时,镇裕公授益阳宣教,卒葬益西九里黄鹤村。子朝斐公遂落业益阳。宋淳熙2年(1175)始修族谱,元元贞2年(1295)二修,明永乐元年(1403)三修,清乾隆52年(1787)四修,1916年七修,1949年八修。江西原派:宇宙光明憬,绵延肇大魁,修齐昭治法,以律镇朝霆。历代老派:义礼可承宗,贤良正学聪,嗣昌在积德,善本孝惟先,时逢克登仕,定功金奉源,国应兆荣芳,历世允安祥。续修新派:达道从前训,经书迪哲英,文章恢祖泽,敦信振家声。
桃江峡流溪吴氏 
始迁祖继先公,原籍江南江阴,明永乐6年(1408)携子文政、文献迁居益阳峡流溪,厥后文政子孙转徙他方,分居黄泥湖、史家洲、龚家坪、鹿鸣桥等地。今椒衍蕃盈,聚居峡流者多文献后裔。自清乾隆14年(1749)至1943年七修族谱。十五派裔孙吴家榜,光绪间署理长江水师提督。
桃江大粟港、泉峰吴氏 
谱称该族源出泰伯、仲雍,延陵季札传世,积厚流光,蔓延天下。传至第六十五代嗣孙均重公,于元成宗年间自江苏丹阳游学于长沙,后居益阳黄婆滩,今属桃江县大粟港。生八郎公,元末兵乱,避居高城寨。至孙伏二公,见桃江泉峰滩土肥地沃,风景幽雅,遂定居于此。自明嘉靖27年(1548)创修族谱,至1994年凡八修。以均重公为一世始迁祖。第二十一世孙吴尚,谱名昭庠,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宗祠建于九里近仑湾。祠联:至德称三让,延陵第一家。泉流尽是朝宗水,峰峙无非顾祖山。正史肇记世家维我祖太伯自号句吴数千年胄裔寝昌迄于今讲让治礼犹是端冕典则,中华夙称农国溯先妣姜原载生后稷十二州人民以育愿此后吹逐歌雅无忘稼穑艰难。派语:延陵均郎伏,应胜必文崇,允承先世德,正继后贤宗,声名昭让国,秩序兆安邦,成才征蔚起,奕祀愈腾芳,振家传令范,贻泽润新梁,祺昌辉广宇,兰桂焕宏章。
桃江沾溪吴氏 
始迁祖良溥公,清雍正8年(1730)由桃江峡流溪迁沾溪。与泉峰吴氏合谱。
桃江渣头冲吴氏 
始迁祖兴华公,字羽仪,号晴川,原籍江西吉水县,元末明初兵燹之际自襁褓中脱离,后卜居益阳五里之渣头冲,今属桃江。生五子:汝聪、汝明、汝正、汝直、汝达,衍为五大房。四世时明徙常德,五世时廷锡迁汉寿,六世时著环、著珍迁桃源。常德、益阳、桃源、汉寿、安化、宁乡六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23年(1758),嘉庆22年(1817)二修,咸丰9年(1859)三修,1917年四修。光绪20年(1894)建宗祠于渣头冲。
桃江修山九都村吴氏 
始迁祖学明公,明弘治时自江西迁此。
桃江洪桥头吴氏 
始迁祖升珂公,明洪武时由江西迁洪桥头八家湾开垦。
桃江乌龟石吴氏 
先世清康熙时由新化杨桥迁乌龟石种田。
南县南洲镇吴氏 
始迁祖志鹏公,明末由华容城迁南县九都七弓山,今南洲镇花甲湖村。
沅江大潭吴氏 br>
始祖溥阳公,明嘉靖间偕子士用公由江西迁居湖北沔阳州。士用子从周于清初南渡洞庭,见沅邑大潭山水之奇,遂卜居于此。清道光2年(1822)创建宗祠。道光24年(1844)创修族谱,光绪25年(1899)续修,1941年三修。派语:(自五派始)启自大朝堂,传家世德光,书林文国美,才学永隆昌。
沅江老挖塘吴氏 
始迁祖宗益公,明洪武3年(1370)由江西迁居楚南沅江县七都老挖塘。
沅江南竹山吴氏 
先世于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府石马村迁沅江县境南竹山吴家村,今南竹山乡土桥子村,后迁居南竹村定居。至1985年,全族人口约500人。
安化吴氏 
始祖文贵公,二十九世孙又绍公,宦名宇,号泮山,初任广西南宁府税课大使,升南京刑部司狱,解组归游,明万历间悦安化山清水秀,遂卜居安化;又一支文贵公二十八世孙椿公之子国立公自庐陵徙居安化长田。清乾隆54年(1789)泮山公裔建宗祠于安化三都镇东坪,光绪5年(1879)建总祠于安化县城西门内。康熙34年(1695)、康熙58年(1719)仍与庐陵箭山合修,嘉庆12年(1807)、咸丰3年(1853)、光绪10年(1884)、1928年安化续修。派诗:(以又绍公、椿公为安化第一世,自第五世始)光振恩荣让祖贤,文章礼义继宗编,簪缨历世登金殿,冠履盈庭乐锦筵,唐有贞观垂上誉,晋为太守操清廉,基由德化开斯盛,愿尔子孙万亿年。
安化三里桥吴氏 
始祖安逸公,讳才馀,世居金陵常州江阴县顺化乡圳上,生均敬、均礼。敬生凌汉,礼生凌演、凌溶。明成化2年(1466)汉公偕弟演、溶来楚,悦安邑山水之美,遂落业三里桥。演公旋徙仙溪,后裔复迁益阳泉峰滩、白马庙等处。清道光5年(1825)汉、演二支合修族谱,光绪14年(1888)续修。派语:立志光先祖,中兴世业新,仁厚开来远,孝友永能承。续派:习礼家声绍,逢时定吉昌,崇文彰盛典,上达显贤良。
安化丰乐吴氏 
始祖南宋木兜公,南宋隆兴间自江西徙楚南宝庆府邵阳县三溪六都石陂。又传九世至通良公,于元延祐7年(1320)自邵阳迁居安化丰乐乡胡村冲(今属涟源市)。清康熙39年(1700)建宗祠于邑城西门。族谱始修于清雍正2年(1724),乾隆59年(1794)重修。


娄底吴氏
新化吴氏 
该族尊木兜公为迁湘一世祖,先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德祐间官大理寺评事,迁居宝庆府邵阳县。九世通良公迁安化,十一世政理公,明洪武间自安化迁新化鹅洋塘,派衍德、朝、成三房。清康熙59年(1720)建通良公祠于新化城内东岳庙门首,明万历间新化、安化、湘乡三邑合修宗谱,为始修。清雍正5年(1727)木兜、木裕二公后裔合修宗谱,为五修。光绪3年(1877)二宗又合修,为八修。光绪19年(1893)通良公裔独修,为九修。通良公裔派语:文章开泰运,嗣续茂芳春,仰维宗祖泽,敦本继家声,时际隆平会,恩敷治化纯,承先怀让德,万代毓奇英。
新化龙源坪吴氏 
始迁祖宣义公,北宋祥符5年(1012)由江西泰和县四十一都圳上奉编迁湘,初居邵阳黑田铺,继迁新化高坪,后再迁龙源坪上。七世孙寿孙公再迁风井茶园头水东湾,生三子:志贞公居上冲,志高公居下冲,志明公裔散居石漕、新桥边、高坪、水尾及宁乡等地。清同治11年(1872)建宗祠于吴家冲。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
新化炉观吴氏 
始祖木兜公,南宋隆兴间徙楚南宝庆府邵阳县三溪六都石陂,七世孙兴续公自豫章徙新化炉观,生文质、迁山。文质后裔仍居炉观,迁山迁居谢公滩。清雍正5年(1727)安化始修族谱,称五修,乾隆59年(1794)六修,道光20年(1840)七修,光绪3年(1877)八修,1919年九修。
新化龙潭吴氏 
始祖道卿公,元大德中始居新化龙潭。十五世思树,字尚松,乾隆进士,历官岳州教授、新泰知县,著《通史》百卷、《治河论》八篇,《沅湘耆旧集》存其诗。
新化崇山吴氏 始迁祖福成、福朝,明初自安化丰乐迁此。


郴州吴氏
郴县华塘吴氏 
先世宋代由江西泰和徙郴,族人分居于华塘吴山、塔水、大泉头等地。
资兴双溪洞吴氏 
始迁祖志富公,宋隆兴进士,世居江西泰和,奉简命出宰郴邑,历任永兴、兴宁(今资兴)县令,挂冠隶籍兴宁双溪洞头。越四世至光连公,生明、彭、禄、彰四子,析为四房,分居泸渡头、桂阳江头(今汝城)、双溪洞头、青草坦头。明万历间一修族谱,清康熙间、乾隆12年(1747)、嘉庆17年(1812)、道光26年(1846)、光绪14年(1888)、1941年、2004年续修。字辈:志亮广光明,则富荪绍宗,王仕永大万,翰应晃文百,孝弟立本先,载锡庆清传,佑启家声振,腾芳奕代延,世得丕承休,英豪裕远猷,形端忠义顺,谟烈翼千秋。
宜章吴氏 
先世淑公,字正仪,原籍江南镇江府丹阳县人,宋淳化中博士,子佑,字启后,由指挥使镇守湖广桂阳州,著籍溪口。佑公四传至仲明,字东阳,元至元29年(1292)授宜章教谕,后卜居邑南十里许营吴家村。子孙析为三甲。清康熙30年(1691)始修族谱,乾隆46年(1781)新建宗祠于邑城南关。字派:(自十世始)廷必大应三(廷良天文显、朝本宏单先),国家集德延,楚南开统绪,章邑广宗传,科甲奎光灿,琼都瑞景宜,熙元增福寿,继述绍前贤。
宜章满塘吴氏 
明初由茶陵卫调守宜章满塘。
嘉禾温汤吴氏 
始迁祖国频公,由宜章吴家徙此。至1930年,凡16户,男37人,女28人,共65人。
汝城吴家垇吴氏 
始迁祖学举公,明中叶时自广东乐昌县迁此。至1932年, 40余人。
汝城江头吴氏 
br> 始迁祖万全公,宋初自江西庐陵县徙汝城江头。后裔分析南乡九工圩、中乡高乾岭、泉塘、蛇岭脚。至1932年,已传24代,共300余人。


永州吴氏
东安吴氏 
始祖斗垒公,隶籍江西南昌下溪百花洲,生四子,其中一子于元末明初携家迁居东安青下乡(今花桥区)。
道县石下渡村吴氏 
先世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至唐景宗时,一世祖宏公宦游长沙,尽忠楚室。二世祖可思避乱迁道州蒲渴。后裔宋仁宗年间迁居东门锦里。族人分布石下渡、绕塘等村。
蓝山南平乡下湾村吴氏 
始迁祖二郎公,由广东凤阳分来。后裔分布楼下村。至1931年,共525人。
新田贺家岭吴氏 
始迁祖尚礼公,清康熙间自桂阳因贸易迁居新田县崇益乡贺家岭。族人分布于樟木冲等地。至1948年,已传11代,共50人。
新田尧凤村吴氏 
始祖寿六郎、康九郎,宋时由江西泰和避难来湘,始居宁远西洞,继徙邑南赤背洞之郑福禄村。至胜全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居新田县明义乡尧凤村。族人分布于宁远县舜陵乡之田心吴家。宗祠在尧凤村。至1948年,已传20代,共300人。


怀化吴氏
怀化吴氏 
始祖仁荣公,明隆庆年间受命至湘黔边境平苗,后留居火马塘。其后裔朝文、朝武迁往铜湾仓前,又传至第四代子忠、子臣于清道光年间迁入今活水乡龙星村。
溆浦岩板乡吴氏 
始迁祖宗魁公,原籍江西泰和县,元至正时迁此。
溆浦柳溪吴氏 
始迁祖节公,明洪武时自益阳徙此。
溆浦吴氏 
始迁祖伯高公,清康熙时由新化徙溆浦。
麻阳吴氏 
始迁祖富可公,原籍金陵,后徙江西泰和县枣子湾隐居。元皇庆元年(1312)宦贵州铜仁,途经麻阳新营而甚爱之,解组后遂卜居于此。富可与新营龚姓结为至交,改姓龚,子孙融入龚姓之中,后有部分后裔复姓吴,故有'龚吴一家'之说。明成化年间,一部分后裔分迁于程禾溪、米沙、咸子坳等地。1992年,龚吴合议字派:祖德广众继千古,雄才博义续百标,府兼龙凤越九昊,院备图腾跃五高。
新晃吴氏 
节幹公次子六六公,讳亮,号月江,官任巡检,第三子世万,字斯年,号炽南,行七十六。先世由江西徙广西,后徙湖广会同远口。元至正间举茂才武略科,同兄奉旨救乱,兼平黔楚苗猓有功,封千户五品,留夜郎,后猎于沅芷之西溪,见山明水秀,遂于明永乐间邀同人姚君赞、龙奇盛、谢天飞并携外甥杨天应等均适乐土而家焉,为西溪开基祖。子品象,袭父职,生官、铭、保、阶、耒、锡、晚、强、赛、鲁、寨、兰十二房。十房富鲁公居大坡寨,为大坡寨始迁祖。清同治间该族曾议修谱而未成,1937年始修。字派:再正通胜秀,文昌必克光,家风延至德,宗派衍天潢,燕翼贻谋远,书香继世长,树人培大本,桂子自腾芳。
新晃冲塘吴氏 
始祖富赛公,行十一,明洪武10年(1377)因征苗自贵州迁湘,开基于晃县(今新晃)登丰乡冲塘。族人分布于本县及贵州三穗等地。宗祠在冲塘。族谱始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
会同岩头吴氏 
始祖盛公,三传至节幹公,子三:六五徙贵州鸡峒;六六徙渠阳;六七仍居远口。六六公长子世爵,仍归远口。子尚綗,字习珍,徙会同岩头阳田村。清道光17年(1837)始修族谱。
靖州吴氏 
远祖唐时兢公,官九江德化令。六世孙箎公生十子:哲居庐山;盛迁湖广天柱县远口;亮于元末迁居靖之贯头;雄居六团乡。至清光绪34年(1908),已传24代。


湘西吴氏
泸溪吴氏 
清嘉庆时因经商自江西迁此。
保靖苗族吴氏 
始迁祖老哥,明万历年间自花垣县子花村迁保靖,族人分居于中溪村、白岩洞一带。
龙山吴氏 
自称始迁祖先臣公,由江西迁龙山。族人分布于吴家寨、大湾沟,今为苗族。
龙山苗族吴氏 
清雍正元年(1723)由泸溪喜鹊营迁石羔山、正南坝,后又迁岔溪河。族人分布于岔溪河、石羔山、苦竹河、乌鸦寨、甘壁寨。
龙山双堰苗族吴氏 
始迁祖廷广公,由四川迁此。字辈:廷均雨山高,家长传万代,文明宗友士,公德发天下。
龙山金竹坪苗族吴氏 
始迁祖三哥,由花垣乌鸦塘迁金竹坪。族人分布于长潭河、克溪沟、金竹坪、尧城。


相关评论

华夏吴氏网QQ交流群:85987924   站长QQ:116539779   吴氏网公众号:cwu2015     世界吴氏公众号:worldwucom

  粤ICP备13015218号